《顯揚聖教論》十
無著菩薩造 / 叁藏法師玄奘奉 诏譯
攝淨義品第二之六
複次計諸極微常住論者。我今問汝。隨汝意答。汝爲觀察已計極微常。爲不觀察計彼常耶。若不觀察者。離慧觀察而定計常。不應道理。若言已觀察者。違諸量故。不應道理
又汝何所欲。諸極微性爲由細故計彼是常。爲由與粗果物其相異故計彼常耶。若由細者。離散損減其性羸劣。而言是常。不應道理。若言由相異故者。是則極微。超過地水火風之相。不同種類相故。而言能生彼果。不應道理。又彼極微亦無異相可得。故不中理
又汝何所欲。從諸極微所起粗物。爲不異相爲異相耶。若言不異相者。由與彼因無差別故。亦應是常。是則應無因果決定。若異相者。汝意雲何。爲從離散極微粗物得生。爲從聚集耶。若言從離散者。應一切時一切果生。是則應無因果決定。若從聚集者。汝意雲何。彼粗果物從極微生時。爲不過彼形質之量。爲過彼量耶。若言不過彼形質量者。從形質分物生形質有分物。不應道理。若言過者。諸極微體無細分故不可分析。所生粗物亦應是常。此不中理。若複說言有諸極微本無今起者。是則計極微常。不應道理
又汝何所欲。彼諸極微造作粗物。爲如種子等。爲如陶師等耶。若言如種子等者。應如種子體是無常。若言如陶師等者。彼諸極微應有思慮如陶師等。若言不如種等及陶師等者。是則相似喻不可得故。不應道理
又汝意雲何。諸外物起。爲由有情爲不爾耶。若言由有情者。彼外粗物由有情生。所依細物不由有情。不應道理。誰能于彼製其功能。若言不由有情者。是則無用而外物生。不應道理。如是隨念諸蘊及衆生故。由一境界一切識流不斷絕故。由想及受變異不變異故。計彼前際及計後際常住論者。不應道理
又由觀察不觀察故。由共相故。由自相故。由造作故。根本所用故。極微常論。不應道理。是故計常論者。非如理說
複次我今當說常住之相。若一切時無變異相。若一切種無變異相。若自然無變異相。若由他亦無變異相。又無生相。當知是常住相。皆宿作因論者。謂如有一若沙門若婆羅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廣說如經。凡諸世間士夫所受者。謂現所受苦。皆由宿作爲因者。謂由宿惡爲因。由勤精進吐舊業故者。謂由現法極自苦行。現在新業由不作因之所害故者。謂諸不善業。如是于後不複有漏者。謂一向是善性故說後無漏。由無漏故業盡者。謂諸惡業。由業盡故苦盡者。謂宿因所感及現法方便所招苦惱。由苦盡故得證苦邊者。謂證余生相續苦盡。謂無系外道作如是計。問何因緣故。彼諸外道。起如是見。立如是論
答由教及理故。教如前說。理者。謂如有一。爲性尋思。爲性觀察。廣說如前。由見現法所作功用不決定故。所以者何。彼見世間雖具正方便而招于苦。雖具邪方便而致于樂。彼如是思。若由現法所作功用爲彼因者。彼應顛倒。由彼所見非顛倒故。是故彼皆以宿作爲因。由此理故。彼起如是見。立如是論
今應問彼。汝何所欲。現法方便所招之苦。爲用宿作爲因。爲用現法方便爲因。若用宿作爲因者。汝先所說由勤精進吐舊業故。現在新業由不作因之所害故。如是于後不複有漏。乃至廣說。不應道理。若用現法方便爲因者。汝先所說凡諸世間士夫所受。皆由宿作爲因。不應道理
如是現法方便苦宿作爲因故。現法功用爲因故。皆不應道理。是故此論非如理說
複次我今當說如實因相。或有諸苦唯用宿作爲因。謂如有一。自業增上力故生諸惡趣。或于貧賤家生。或有苦等雜因所生。謂如有一因邪事王。不獲樂果而反致苦。如事于王如是由諸言說商賈等業。由事農業。由劫盜業。或于他有情作損害事。若有福者。獲得富樂。若無福者。雖設功用而無果遂。或複有法純由現在功用因得如新所造引余有業。或聽聞正法于法覺悟。或複發起威儀業路。或複修學工巧業處。如是等類唯因現在方便功用
自在等作者論者。謂如有一若沙門若婆羅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凡諸世間士夫所受。彼一切或以自在變化爲因。或余丈夫變化爲因。諸如是等謂說自在等。不平等因論者作如是計
問何因緣故。彼諸外道起如是見。立如是論。答由教及理故。教如前說。理者。謂如有一。爲性尋思。爲性觀察。廣說如前。彼由現見于因果中。世間有情不隨意轉。故作此計。所以者何。現見世間有情。于彼因時欲修淨業不遂本心反更爲惡。于彼果時願生善趣不遂本心反墮惡趣。意爲受樂不遂所欲反受諸苦。由見如是故。彼作是思。世間諸物必應別有作者生者及變化者爲彼物父。謂自在天。或複其余
今當問彼。嗢柁南曰
功能無體性 攝不攝相違
有用及無用 爲因成過失
論曰。汝何所欲。大自在天變化功能爲用。業方便爲因爲無因耶。若用業方便爲因者。唯此功能用業方便爲因。非余世間。不應道理。若無因者。唯此功能無因。非世間物。不應道理
又汝何所欲。此大自在爲墮世間。攝爲不攝耶。若言攝者。此大自在即同世法。而能遍生世間。不應道理。若不攝者。即是解脫。而言能生世間。不應道理
又汝何所欲。爲須用故變生世間。爲不須用耶。若須用者。是則于彼須用無有自在。而于世間有自在者。不應道理。若不須用者。無有所須。而生世間。不應道理
又汝何所欲。此所出生。爲唯大自在爲因。爲亦取余因耶。若唯大自在爲因者。是則若時有大自在。是時即有出生。若時有出生。是時即有大自在而言出生。用大自在爲因者。不應道理。若言亦取余因者。此爲唯取樂欲爲因。爲除樂欲更取余因。若唯取樂欲爲因者。此樂欲。爲唯取大自在爲因。爲取余因耶。若唯大自在爲因者。若時有大自在。是時即有樂欲。若時有樂欲。是時即有大自在。便應無始常有出生。此亦不應道理。若言亦取余因者。此因不可得故。不應道理。又于彼欲無有自在。而言于世間物有自在者。不應道理
如是由功能故。攝不攝故。用無用故。爲因性故。皆不應道理。是故此論非如理說
執害爲正法論者。謂如有一若沙門若婆羅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若于彼祠中咒術爲先害諸生命。若能祀者。若所害者。若諸助伴。彼一切皆得生天
問何因緣故。彼諸外道起如是見。立如是論。答此違理論谄诳所起。不由觀察道理建立。然于诤競惡劫起時。諸婆羅門違越古昔婆羅門法。爲欲食肉妄起此計
又應問彼。汝何所欲。此咒術方爲是法自體。爲是非法自體。若是法自體者。離彼殺生不能感得自所愛果。轉彼非法以爲正法。不應道理。若是非法自體者自是不愛果法而能轉余不愛果法者。不應道理
如是破已。複有救言。如世間毒。咒術所攝不能爲害。當知此咒術方亦複如是
今應問彼。汝何所欲。如咒術方能息外毒。亦能息內貪嗔癡毒爲不爾耶。若能息者。無處無時無有一人貪嗔癡等靜息可得。故不中理。若不能靜息者。汝先所說如咒術方。能息外毒亦能息除非法業者。不應道理
又汝何所欲。此咒術方。爲遍一切爲不遍耶。若言遍者。自所愛親不先用祀者。不應道理。若不遍者。此咒功能便非決定。不應道理
又汝何所欲此咒功能。爲但轉因亦轉果耶。若但轉因者。于果無能。不應道理。若亦轉果者。應如轉變即令羊等成可愛妙色。然舍羊等身已方取天身。不應道理
又汝何所欲。造咒術者。爲有力能及悲愍不。若言有者。離殺彼命不能將彼往生天上。不應道理。若言無者。彼所造咒能有所辦。不應道理
如是由因故。譬喻故。不決定故。于果無能故。咒術者故。不應道理。是故此論非如理說
又我今說非法之相。若業損他而不治現過。是名非法。又若業諸修道者。共知此業感不愛果。又若業一切智者。決定說爲不善。又若業自所不欲。又若業染心所起。又若業待邪咒術方備功驗。又若業自性無記。諸如是等皆非法相
邊無邊論者。謂如有一若沙門若婆羅門。依止世間諸靜慮故。于彼世間住有邊想無邊想俱想不俱想。廣說如經。是故起如是見。立如是論。世間有邊。世間無邊。世間亦有邊亦無邊。世間非有邊非無邊。當知此中已說因緣及能計者
是中若依斷邊際求世邊時。若憶念壞劫。即于世間起有邊想。若憶念成劫。即于世間起無邊想。若依方域周廣求世邊時。若下過無間。更無所得上過第四靜慮。更無所得。傍一切處不得邊際。爾時即于上下起有邊想。于傍處所起無邊想。若爲治此執依于異文義無差別。即于世間起非有邊想非無邊想。今應問彼。汝何所欲。從前壞劫已來。爲更有世間生起。爲無起耶。若言有者。汝計世間有邊。不應道理。若言無者。汝今依此世間而住念世間邊。不應道理
如是從彼來有故。從彼來無故。皆不應道理。是故此論非如理說
不死矯亂論者。謂四種不死矯亂外道。如經廣說。應知。彼諸外道若有人來。依世間道問善不善。依出世道問苦集滅道。爾時便自稱言。我是不死亂者。隨于處所依不死淨天不亂诘問。即于彼所問以言矯亂。或托余事方便避之。或但隨問者言詞而轉
是中第一不死亂者覺未開悟。第二于所證法起增上慢。第叁覺已開悟而未決定。第四羸劣愚鈍。又複第一怖畏妄語及怖畏他人。知其無智故。不分明答言我無所知。第二于自所證未得無畏。懼他诘問怖畏妄語怖畏邪見故。不分明說我有所證。第叁怖畏邪見怖畏妄語。懼他诘問故。不分明說我不決定。如是叁種假托余事以言矯亂。第四唯懼他诘問。于世間道及出世道皆不了達。于世文字亦不善知。而不分明說言我是愚鈍都無所了。但反問彼隨彼言詞而轉以矯亂。彼此四種論發起因緣及能計者。並破彼執。皆如經說。由彼外道多怖畏故。依此見住。若有人來有所诘問。即以谄曲而行矯亂。當知此見是惡見攝。是故此論非如理說
無因見論者。謂依止靜慮及不正思惟建立二種。如經廣說。應知
問何因緣故。彼諸外道依不正思惟起如是見。立如是論。我及世間無因而起。答略而言之。見不相續以爲先故。諸內外事無量差別。種種生起。或複有時見諸因緣空無…
《顯揚聖教論十》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