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華嚴經論》

「經疏部」經文1739卷36頁碼:P0721
唐 李通玄撰

  《新華嚴經論》叁十二 ▪第3页

  長者李通玄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二個菩薩。普賢文殊二爲之首。自余一百四十個菩薩。十十同名。都雲五百。經雲菩薩摩诃薩五百人俱又下文雲。此諸菩薩皆悉成就普賢行。如是五百菩薩。皆以文殊爲法身。根本智之體。普賢爲差別智之大用。如是一百四十二個菩薩。雲何成五百之數。自天冠菩薩已下一百個菩薩。是本法界果體中本十波羅蜜之行。互融十中一一中具十十中具百。是法界中等一切衆生。萬行大用之門。十冠菩薩已下。是法界中行果也。自初日光焰幢等十幢菩薩。十力菩薩。十藏菩薩。十眼菩薩。如是四十個。皆以文殊普賢二行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中。通普賢文殊四十二賢聖行中。各以十波羅蜜。會融理智大願大悲。進修四十心之諸行。一波羅蜜中具十。十中具百。于四十心中成四百。加後法界本果中百波羅蜜成五百。皆以普賢文殊爲體用。以四十二聖行中。以四百個波羅蜜門。至此法界本果行中。天冠菩薩已下一百個菩薩行果。會同入法界故。故號爲五百。此明四十心進修之佛果。會法界根本無進修之本果行故。自十冠菩薩。所以爲法界中本行果。冠是頂上莊嚴。明法界是本佛果萬行之頂故。以名下之義及所嚴飾知之。爲此經名目嚴飾住處衆數皆是法門。他皆仿此。次下有五百聲聞衆。是得聞此法衆。次下有無量世主衆。已下他方所來十方鹹集之衆。皆是法界本行因果。五百聲聞衆。是示現不聞不見此法界不思議神力衆。如是五衆。隨文釋義方明。且略言爾

  六隨文釋義者。于此品中長科爲兩段

  第一從爾時世尊在室羅筏國已下。至第六十一卷中一切法界教化成就一切衆生而亦不離此逝多林如來之所。有一卷半余經。明如來入師子嚬申叁昧。及放眉間光現法界門。令諸菩薩以五位升進佛果。入法界無進求自在佛果分

  第二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已下。直至經末已來。爲文殊師利童子從善住樓閣東行就根利生成行表法。令後發心者不迷其行。令易開解分。又于初段逝多林中複長科爲二十七段

  一爾時世尊已下。至與五百菩薩俱。有一行半經。是當品序分

  二普賢菩薩已下。至如是等菩薩摩诃薩五百人俱。有四十九行半經。爲列衆分

  叁此諸菩薩皆悉成就普賢行願已下。至以大光明網照法界故。可有八行半經。歎前菩薩志德分

  四及與五百聲聞已下。至于佛智海深信趣入。有叁行半經。明列聲聞衆及歎德分

  五及與無量諸世主俱已下。至求一切智。有四行經。明列世主衆及歎德分。已上五段是列衆分

  六時諸菩薩大德聲聞已下。至如來智。有叁行經。明諸大衆同心念請如來十種法門分

  七一切世間諸天及人已下。至一切智廣大願力。有六行半經。明能信解開示此法之人皆自非得加被方知分

  八唯願世尊已下。至願皆爲說。有十二行半經。明重請佛說隨順菩薩及衆生法及如來往昔所行之行成道等有叁十問。請佛爲說分。已上叁段請法分

  九爾時世尊已下。至靡不鹹以摩尼所成。有十叁行經。明如來以叁昧力顯示往昔所行報果莊嚴十方及此大莊嚴樓閣廣博分

  十爾時複以佛神力故已下。至周遍十方行列莊嚴。有十六行經。明以佛神力忽然逝多林地嚴麗廣博周遍十方分

  十一時逝多林上已下。至皆住虛空周匝遍滿以爲嚴飾。有七行經。明以如來往昔善根及自法力莊嚴虛空分

  十二何以故已下。至如來身住逝多林菩薩衆會皆悉充滿。有十四行經。明歎如來神力自在莊嚴大衆圓滿都結十方同然分

  十叁見普雨一切莊嚴雲已下。至而爲莊嚴雲。有十一行經。明十方虛空雨寶雲莊嚴虛空及以寶地分

  十四爾時東方過不可說佛刹已下。至與其眷屬結跏趺坐。已上有十段經。十方菩薩來集分。以上六段是答前兩度共四十種問。已下亦是前之五段答前問佛叁昧神力及佛報境。次下十方來集菩薩衆。是往所修行身于依報中。答前往因所修諸地十波羅蜜。以明行滿故。莊嚴身亦滿。有十個佛國十佛名號。是所行行中因果。十佛皆號王者。皆明佛果智自在。菩薩以網羅覆其身。皆明教網具足

  十五如是十方一切菩薩已下。至皆是如來威神之力。有二十五行經。歎如上十方諸來菩薩志德用分

  十六于時上首諸大聲聞舍利弗已下。至不見如是廣大神變。有五十行經。明如上聲聞無如是善根之種如來居逝多林神變莊嚴廣大佛刹菩薩衆海爲宿世無善根皆悉不見分

  十七佛子如恒河岸有百億無量餓鬼已下。至下頌有十種喻。比聲聞無有廣大菩薩善根。在其會中不知不見如來自在分。其所有十喻經文自明如是。聲聞示同不聞不見如來變化神力境界菩薩衆海。令諸實是聲聞回心種如來大願大智大慈悲。常處生死廣利衆生故

  十八明毗盧遮那菩薩等十菩薩說頌分。已下有十菩薩。並是十方來者。各說一頌各隨自名。各自歎自法。是一切諸佛諸菩薩行。皆隨菩薩名下義表其頌意可見。如初毗盧遮那願光。明菩薩是種種光明直是佛果。願光者。是佛果中菩薩行。從初總歎。令諸菩薩觀察逝多林如來境界。次下九個是總中別。各隨菩薩名下義取所頌之法也。如不可壞精進王者。還頌不可壞精進義王者自在義。已下仿此准知

  十九爾時普賢菩薩已下。至演說此師子頻申叁昧。有六行經。明普賢菩薩以十等一切方便門欲演說師子頻申叁昧分

  二十何等爲十已下。至佛子此十爲首。是十種不可說法句分

  二十一有不可說佛刹微塵數法句都結通已下六行經。是普賢菩薩觀佛境界說頌分。于此十行頌中重頌前十無盡句法。意明法界體性無礙。一多互參大小相入。毛孔微塵悉含一切諸佛刹海。一一境界皆互容無礙。頌雲。一一毛孔中。微塵數刹海。悉有如來坐。皆具菩薩衆。如經具明已上二十一段經。明如來以師子頻申叁昧。令五位中升進普賢萬行法門會入法界。性自圓滿本無和會。普賢行故。自此已下如來放眉間光。名普照叁世法界門。令諸菩薩安住師子頻申叁昧門

  已上二十一段且會法界中。普賢差別智無礙行滿。還令普賢說頌歎法已下放眉間光即明己法身根本普光明智與法界中無礙自在。差別同異普賢行門。理智體用一時同會。即令文殊說頌歎法。以文殊普賢二體成真俗二智法界平等恒然法門。此法界中體用二門。若無普賢即差別智不行。即趣寂無悲行。若無文殊。即普賢行是有爲。是無常故。以此二人之法門成一法界之體用。一切諸佛法總如是言其佛者。但于此二人體用中無所住名之爲佛。言住佛所住者。佛住無住。但于此文殊普賢理智萬行體用中。而無所住之智。而得佛名。是故前普賢是以行彰理門。後文殊是以理顯行門。爲言诠立教即名有前後。約其法界二法同資元一體用故。且以如來舉緣表法即師子頻申叁昧屬普賢門。眉間毫相光明即屬文殊門以光明是法身妙慧所顯得。根本智所起師子頻申叁昧。是差別智中行故。二人同體方成法界自在之門。表根本智自性無言。作用言說是普賢所收。若也叁法別行。即是人天生死。設得道者名爲眇目矬陋。或止宿草庵。不入法界大宅門故。師子頻申叁昧者。是五位中進修已滿理智會融。已終加行疲極頓亡。法悅充滿不屬升進。任智普周現化神通。不爲而智境應用不作而佛刹互參。極微不爲小。而無盡佛刹海處中盡。虛空不爲大。恒十方鹹處纖毫之內。此乃縱任智海現寶刹而互參。名曰頻申。稱理而一多身境相含。名爲叁昧。頻申者。舒適悅樂無勞之義。意明前五位升進。緣有爲無爲融通作意疲勞相。此法界是升進已滿。任智適悅衆法自成。無作意勞倦故。已下放眉間毫相光明。名普照叁世法界門。此以法身根本智顯行自在門。屬文殊師利。即下以文殊說頌歎法。明令此文殊普賢理智法同行故。即佛果自然圓滿。但體理智體用法界之意。不可逐于紙素竹帛著錄抄寫前後名言。爲名言不可一時。但取理智知其總別同異成壞。然爲迷情初啓。先須諸善行方便。以顯理門。因理智明。如十波羅蜜中。九波羅蜜是行。唯智波羅蜜是果。余九波羅蜜是助顯智之方便體用。以是如來出現品前先明普賢行滿。出現品內方明果行一時。文殊普賢佛以光加二人。共爲一個理智萬行體用。今此初以普賢會法界。大用之體。現師子頻申叁昧之門印之。以叁昧是行故。次眉間光明名普照叁世法界門。令諸菩薩安住師子頻申叁昧者。即明法身根本智照現差別智爲一體用方名入法界門。是故已前二十一段經。是以行會理。無著門即以普賢爲主文殊爲伴。以下如來放眉間光。名普照叁世法界門。即以理會行。圓融自在無礙門。即以文殊爲主普賢爲伴。如是主伴參融方名法界自在。從爾時世尊欲令諸菩薩安住如來師子頻申廣大叁昧故。已下直至不離此逝多林如來之所。名以理會行圓融自在無礙門。于此段中複分爲六段

  一爾時世尊欲令諸菩薩安住如來師子頻申廣大叁昧已下。至入如是等十不可說佛刹微塵數佛神變海方便門。有四十叁行經。明諸菩薩蒙佛光照得無量神變海方便門分

  二雲何爲種種叁昧已下。至入毗盧遮那如來念念充滿法界叁昧神變海。有六十六行經。正說所入叁昧之名分

  叁其諸菩薩皆悉具足大智神通。已下至悉見于佛。光明所照有五十叁行半經明諸菩薩蒙佛光明所益之德分

  四爾時諸菩薩得不思議正法光明已下。至說頌有二十行。半經明諸菩薩所得叁昧神通現變化雲莊嚴逝多林及十方國分

  五已下一段有二十六行頌。明文殊師利說頌重頌前法分。如文具明。已上明佛光所照諸菩薩蒙光照入頻申叁昧普賢境界方便門。但是一切叁昧總是方便行門普賢境界。總是文殊法身根本智所成就故

  六爾時彼諸菩薩已下。至不離此逝多林如來之所。有六十叁行經。明菩薩以佛叁昧光明照故得如上叁昧及無限大悲無限神通無限饒益衆生分。二十七段經文。總明答前菩薩諸世間主前後四十問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新華嚴經論》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8】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