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二十論述記》

「律疏部·論疏部」經文1834卷43頁碼:P0978
唐 窺基撰

  《唯識二十論述記》上 ▪第4页

  翻經沙門基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成。此即初也。彼言四事。皆不應成。今四皆成。故論說言非皆不成。然論言俱。或多少。若言皆。並定叁以上。由叁以上名多法故。新翻經論。皆准此知。今答四成。故言皆也

  論。頌曰處時定如夢身不定如鬼同見膿河等如夢損有用

  述曰。此下別顯非皆不成。總有五頌。于中有二。初有二頌。答非不成。後何緣不許下。複有叁頌。破外救義。就初段中。文複有二。初之一頌。答別難不成。後有一頌。答總難不成。此即初也。然舊論文。以四難別逐破。頌文作數段釋。至下當知。初一句頌。答初二難。第二叁句。答第叁難。第四句頌。答第四難。至下當知。頌言身者。相續異名

  論曰。如夢意說如夢所見

  述曰。此長行中。文有其叁。初以如夢喻。合解處時二難。次解第叁征。後解第四難。就初段中。文複有叁。初解頌說如夢之言。次解處時俱定之理。後結二定非不得成。此即初也。然舊譯家。不閑此義遂略不翻。梵雲伊(上聲呼之)縛(平聲呼之合名夢也)筏(此有二義一是有義二譬喻義)今言如夢。顯是譬喻故言意說如夢所見。非謂有夢名伊縛筏。或複有釋。夢者能緣其村園等。夢之所見。夢心所有。今頌略言喻如夢者。顯夢所見爲二定喻。非能緣夢心。爲處時同法。恐以能緣爲同喻故。今簡略也

  論。謂如夢中雖無實境

  述曰。次解處時俱定之理。以一夢喻。喻二理成故。此最初說如夢中無實境也。然今論師。解四外難非正當難。以祛外疑。舉世現事。返質外人。傍解前難。此夢境無。經部大乘。彼此共許。故以爲喻

  論。而或有處見有村園男女等物非一切處

  述曰。此解處定成。猶如夢中。一種境雖無實。或于是處。見有村等。余處不見。故雖一切處。皆唯有識。而于是處。見終南山。非于余處。應立量雲。汝夢于是處見有村等應非處定。境無實故。如余不見處。然余不見處。例于見處。亦有比量。略不繁述。下准可知。然此雖有世間相違。置汝言故簡宗過也。彼此成已返解他難。量雲。其非夢時境雖無實而處亦定。許境無實故。如夢中所見。此因言許。無隨一失

  論。即于是處或時見有彼村園等非一切時

  述曰。此解時定。夢境雖無實。即于此處。或于一時。見村園等。非一切時。皆恒見有。故于覺位。雖無實境。有時見彼終南山等。此識得生。非一切時。定恒見有。此識得生。比量准前處中可解

  論。由此雖無離識實境而處時定非不得成

  述曰。此結二定非不得成以斯一喻成處時定也

  論。說如鬼言顯如餓鬼

  述曰。自下第二。解第叁難。于中有叁。初別解如鬼等言。次解相續不定。後結不定義成。今先解如鬼言。梵雲筏。有二義。如前已說。今顯譬喻。非顯有義。故言如鬼。或複有釋。鬼有二種。一福德鬼。住此洲西。報與天同。二薄福德。所見水等。皆爲猛火。今以薄福。喻身不定。故如餓鬼。若福德鬼。喻不成故(舊論無此如前已說)

  論。河中膿滿。故名膿河如說蘇瓶其中蘇滿

  述曰。解頌膿河。河中膿滿。得膿河名。非有小膿。名膿河也。如西域中賣蘇人。說賣蘇瓶言。滿瓶著蘇並瓶。亦賣言賣蘇瓶。非有少蘇。言賣蘇瓶。舊言蘇甕。膿河亦爾

  論。謂如餓鬼同業異熟多身共集皆見膿河非于此中定唯一見

  述曰。自下正解相續不定。如多餓鬼。同爲惡業。同得惡果。多共一處聚集之時。同見膿河。相續不定。非于膿河。定唯一見。一不能見。如眩翳者。見發蠅等故。雖無實境。相續不定。其義亦成。外道小乘。經部師等。皆信餓鬼。同見膿河。故以爲喻。量雲同于一時同于此處相續不定其理得成。許無實境故。如餓鬼所見膿河。然頌膿河。更有等字。等何等法

  論。等言顯示或見糞等

  述曰。由惡業故。所見水等。皆謂糞尿。及余血等。攝論等雲。鬼傍生人天。各隨其所應。等事心異故。許義非真實。即此意也

  論。及見有情執持刀杖遮捍守護。不令得食

  述曰。前解于等。糞膿別事。今此解等。即于膿等。見有有情。執持刀杖。遮捍餓鬼。守護膿等。不令得食。鬼由惡業。深極饑渴。設雖見膿。亦趣望得。爲諸有情。遮不令食。一切同見。非唯一見。故喻得成

  論。由此雖無離識實境而多相續不定義成

  述曰。此結相續不定理成

  論。又如夢中境雖無實而有損失精血等用

  述曰。此下第叁。解第四難。于中有二。初正解。後結成。此即初也 如夢中言。如先已說。譬如夢中。夢兩交會。境雖無實。而男有損精。女有損血等用。等者。等取支分勞倦。出汗等用。夢得錢等。其用則無 境雖無實。其眩翳者。所見發等。無發等用。余見發等。有發等用。其理亦成。量雲。眩翳非眩翳等所見發等有用無用成。許無實境故。如夢失精等

  論。由此雖無離識實境而有虛妄作用義成

  述曰。此結作用虛妄亦成。上來別解別四難訖

  論。如是且依別別譬喻顯處定等四義得成

  述曰。將解總四難。先結前也。四難既殊。四答亦異

  論。複次頌曰。一切如地獄同見獄卒等能爲逼害事故四義皆成

  述曰。下總答也。言一切者。標宗所明。總解四難。故言一切。故四義皆成。此總結也。余十叁字。正答難也

  論曰。應知此中一地獄喻顯處定等一切皆成

  述曰。此中有叁。初別解頌一切字。次正解四難。後總結四義成。配頌叁段。此解頌一切字。以一獄地喻。解四義得成

  論。如地獄言顯在地獄受逼害苦諸有情類

  述曰。下第二段。梵雲筏。有二義。一雲如。二雲有。今取如。不取有。爲簡于有。故作斯說。複有義者。梵雲捺落迦。此雲苦器。即是地獄。顯如那落迦。受地獄苦者。非如彼器。說如地獄

  論。謂地獄中雖無真實有情數攝獄卒等事

  述曰。下正解難。然大乘中。其獄卒等。在地獄中。作逼害者。非實有情。至下當悉。其擲罪人。置地獄者。是實有情。與俱舍同。此對薩婆多。及經部等。申其正理。不對大衆。正量部等。申其正理。下正解難

  論。而彼有情同業異熟增上力故

  述曰。由彼地獄受罪有情。因果同故。此顯所由

  論。同處同時衆多相續皆共見有獄卒狗烏鐵山等物來至其所爲逼害事

  述曰。同處者。顯處定義。同此處見。余處無故 同時者。顯時定義。同此時見。余時無故 衆多相續等者。顯相續不定。皆共見故 來至其所爲逼害事者。顯作用成 狗者烏駁狗也 烏者鐵嶲。啄眼精等烏也 鐵山者。即衆合地獄等。作羊牛等形來逼罪人 等物者。等取剛鐵樹林刺等蠰狗吒蟲等。此中意者。謂地獄中。境雖無實。同處同時。多受罪者。同見獄卒等來。爲逼害事。四義既成。故于余時。境雖無實。其處定等。非皆不成。量雲。余位處定等非不得成。許無實境此識生故。如地獄人等此四事成。然外難中。皆有過失。思求可知。故不繁述

  論。由此雖無離識實境。而處定等四義皆成

  述曰。自下第叁。總結四義得成。釋第四句頌。若言異識實境依他色等。大乘亦許是實。離識之外實有色等。大乘不成。故言離識境無實等。而處定等四事皆成。由此之言

  論。何緣不許獄卒等類是實有情

  述曰。上來二頌。答非不成。自下叁頌。破外救義。于中有叁。初之一頌。破摩诃僧祇犢子部等救義。次有一頌。破薩婆多師等救義。次有一頌。破經部師等救義。或初一頌。破救如前。次有一頌。正破薩婆多。兼破經部救義。次有一頌。正破經部。兼抑薩婆多令有熏習。然二解中。前說爲勝。就初段中。文複有四。初大衆正量二部救義。二大乘廣破。叁彼複救義。四論主複破。此即第一。彼部救義。然觀文勢。诤獄卒等。似是傍義。于下結中。結歸唯識。還爲正義。今彼部意。獄卒狗等。皆有情數。是在地獄有情用故。如那落迦報。然諸部中。大衆正量說。獄卒等是實有情。薩婆多師。雖非有情。然是心外惡業所感。增上大種轉變所生。造色形顯量力差別。經部師等。雖非有情。然是心外造業之時。唯熏內識。及其受果。乃在心外。大種轉變起形顯等。今大乘意。亦非有情。造業之時。既在內識。受果之世。在識非余。故今大乘。與諸部異。大衆部等。于此救之。其在地獄行案擲人置地獄者。是實有情。諸部無诤 緣者由也。外人問言。有何所由。不許獄卒實有情數。比量如前

  論。不應理故

  述曰。下論主答。初總次別。此即總也。外人複問。何不應理

  論。且此不應那落迦攝不受如彼所受苦故

  述曰。自下別破。于中有二。初破獄卒等。非地獄趣。後破獄卒等。非是余趣。就破非彼地獄趣中。略有四義。此即第一。兼破余趣。先破當趣。簡略爲言故雲且此。且此不應那落迦攝。通下四義。此獄卒等。不應是彼惡者所攝。此等不受如彼惡者所受苦故。若獄卒等。惡者所攝。如余惡者。應受彼苦。量雲。彼獄卒等非惡者攝。不受如彼所受苦故。如人天等。或獄卒等應受彼苦。許那落迦攝故。如彼受罪者。俱舍第十一。若是有情。此果何處。彼複救言。即地獄中。彼論即以此第四難。難破彼宗。而彼但有一義破之。謂火應燒。同此第四

  論。互相逼害應不可立彼那落迦此獄卒等

  述曰。此第二義。此獄卒等。與破罪者。互相逼迫。能害衆罪者。若俱是彼趣。應不可說彼是受罪者。此是獄卒等。又俱那落迦。即互相逼害。如何可立彼受罪者。此獄卒等。此中二意。後解爲勝 量雲。汝獄卒等應不可說爲獄卒等。許那落迦攝故。如受罪者 汝受罪者應不可說爲受罪者。那落迦攝故。如獄卒等 或受罪者應能逼害。那落迦攝故。如獄卒等 或獄卒等應不能逼害。那落迦攝故。如受罪者 此四比量。有所簡過。並無過失。應一一知

  論。形量力既等應不極相怖

  述曰。此第叁義。其獄卒等。與受罪者。俱是彼攝。形量大小。及與氣力。一一既齊等。其罪受者。應不極怖此獄卒等 量雲。彼受罪者應不極怖此獄卒等。那落迦攝故如獄卒等 返破量雲。其獄卒等亦應有恐怖非自類彼趣。許那落迦攝故。如受罪者。此中宗法。簡無同喻過。所立不成等…

《唯識二十論述記上》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