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二十论述记》

「律疏部·论疏部」经文1834卷43页码:P0978
唐 窥基撰

  《唯识二十论述记》上 ▪第4页

  翻经沙门基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成。此即初也。彼言四事。皆不应成。今四皆成。故论说言非皆不成。然论言俱。或多少。若言皆。并定三以上。由三以上名多法故。新翻经论。皆准此知。今答四成。故言皆也

  论。颂曰处时定如梦身不定如鬼同见脓河等如梦损有用

  述曰。此下别显非皆不成。总有五颂。于中有二。初有二颂。答非不成。后何缘不许下。复有三颂。破外救义。就初段中。文复有二。初之一颂。答别难不成。后有一颂。答总难不成。此即初也。然旧论文。以四难别逐破。颂文作数段释。至下当知。初一句颂。答初二难。第二三句。答第三难。第四句颂。答第四难。至下当知。颂言身者。相续异名

  论曰。如梦意说如梦所见

  述曰。此长行中。文有其三。初以如梦喻。合解处时二难。次解第三征。后解第四难。就初段中。文复有三。初解颂说如梦之言。次解处时俱定之理。后结二定非不得成。此即初也。然旧译家。不闲此义遂略不翻。梵云伊(上声呼之)缚(平声呼之合名梦也)筏(此有二义一是有义二譬喻义)今言如梦。显是譬喻故言意说如梦所见。非谓有梦名伊缚筏。或复有释。梦者能缘其村园等。梦之所见。梦心所有。今颂略言喻如梦者。显梦所见为二定喻。非能缘梦心。为处时同法。恐以能缘为同喻故。今简略也

  论。谓如梦中虽无实境

  述曰。次解处时俱定之理。以一梦喻。喻二理成故。此最初说如梦中无实境也。然今论师。解四外难非正当难。以祛外疑。举世现事。返质外人。傍解前难。此梦境无。经部大乘。彼此共许。故以为喻

  论。而或有处见有村园男女等物非一切处

  述曰。此解处定成。犹如梦中。一种境虽无实。或于是处。见有村等。余处不见。故虽一切处。皆唯有识。而于是处。见终南山。非于余处。应立量云。汝梦于是处见有村等应非处定。境无实故。如余不见处。然余不见处。例于见处。亦有比量。略不繁述。下准可知。然此虽有世间相违。置汝言故简宗过也。彼此成已返解他难。量云。其非梦时境虽无实而处亦定。许境无实故。如梦中所见。此因言许。无随一失

  论。即于是处或时见有彼村园等非一切时

  述曰。此解时定。梦境虽无实。即于此处。或于一时。见村园等。非一切时。皆恒见有。故于觉位。虽无实境。有时见彼终南山等。此识得生。非一切时。定恒见有。此识得生。比量准前处中可解

  论。由此虽无离识实境而处时定非不得成

  述曰。此结二定非不得成以斯一喻成处时定也

  论。说如鬼言显如饿鬼

  述曰。自下第二。解第三难。于中有三。初别解如鬼等言。次解相续不定。后结不定义成。今先解如鬼言。梵云筏。有二义。如前已说。今显譬喻。非显有义。故言如鬼。或复有释。鬼有二种。一福德鬼。住此洲西。报与天同。二薄福德。所见水等。皆为猛火。今以薄福。喻身不定。故如饿鬼。若福德鬼。喻不成故(旧论无此如前已说)

  论。河中脓满。故名脓河如说苏瓶其中苏满

  述曰。解颂脓河。河中脓满。得脓河名。非有小脓。名脓河也。如西域中卖苏人。说卖苏瓶言。满瓶着苏并瓶。亦卖言卖苏瓶。非有少苏。言卖苏瓶。旧言苏瓮。脓河亦尔

  论。谓如饿鬼同业异熟多身共集皆见脓河非于此中定唯一见

  述曰。自下正解相续不定。如多饿鬼。同为恶业。同得恶果。多共一处聚集之时。同见脓河。相续不定。非于脓河。定唯一见。一不能见。如眩翳者。见发蝇等故。虽无实境。相续不定。其义亦成。外道小乘。经部师等。皆信饿鬼。同见脓河。故以为喻。量云同于一时同于此处相续不定其理得成。许无实境故。如饿鬼所见脓河。然颂脓河。更有等字。等何等法

  论。等言显示或见粪等

  述曰。由恶业故。所见水等。皆谓粪尿。及余血等。摄论等云。鬼傍生人天。各随其所应。等事心异故。许义非真实。即此意也

  论。及见有情执持刀杖遮捍守护。不令得食

  述曰。前解于等。粪脓别事。今此解等。即于脓等。见有有情。执持刀杖。遮捍饿鬼。守护脓等。不令得食。鬼由恶业。深极饥渴。设虽见脓。亦趣望得。为诸有情。遮不令食。一切同见。非唯一见。故喻得成

  论。由此虽无离识实境而多相续不定义成

  述曰。此结相续不定理成

  论。又如梦中境虽无实而有损失精血等用

  述曰。此下第三。解第四难。于中有二。初正解。后结成。此即初也 如梦中言。如先已说。譬如梦中。梦两交会。境虽无实。而男有损精。女有损血等用。等者。等取支分劳倦。出汗等用。梦得钱等。其用则无 境虽无实。其眩翳者。所见发等。无发等用。余见发等。有发等用。其理亦成。量云。眩翳非眩翳等所见发等有用无用成。许无实境故。如梦失精等

  论。由此虽无离识实境而有虚妄作用义成

  述曰。此结作用虚妄亦成。上来别解别四难讫

  论。如是且依别别譬喻显处定等四义得成

  述曰。将解总四难。先结前也。四难既殊。四答亦异

  论。复次颂曰。一切如地狱同见狱卒等能为逼害事故四义皆成

  述曰。下总答也。言一切者。标宗所明。总解四难。故言一切。故四义皆成。此总结也。余十三字。正答难也

  论曰。应知此中一地狱喻显处定等一切皆成

  述曰。此中有三。初别解颂一切字。次正解四难。后总结四义成。配颂三段。此解颂一切字。以一狱地喻。解四义得成

  论。如地狱言显在地狱受逼害苦诸有情类

  述曰。下第二段。梵云筏。有二义。一云如。二云有。今取如。不取有。为简于有。故作斯说。复有义者。梵云捺落迦。此云苦器。即是地狱。显如那落迦。受地狱苦者。非如彼器。说如地狱

  论。谓地狱中虽无真实有情数摄狱卒等事

  述曰。下正解难。然大乘中。其狱卒等。在地狱中。作逼害者。非实有情。至下当悉。其掷罪人。置地狱者。是实有情。与俱舍同。此对萨婆多。及经部等。申其正理。不对大众。正量部等。申其正理。下正解难

  论。而彼有情同业异熟增上力故

  述曰。由彼地狱受罪有情。因果同故。此显所由

  论。同处同时众多相续皆共见有狱卒狗乌铁山等物来至其所为逼害事

  述曰。同处者。显处定义。同此处见。余处无故 同时者。显时定义。同此时见。余时无故 众多相续等者。显相续不定。皆共见故 来至其所为逼害事者。显作用成 狗者乌驳狗也 乌者铁嶲。啄眼精等乌也 铁山者。即众合地狱等。作羊牛等形来逼罪人 等物者。等取刚铁树林刺等蠰狗吒虫等。此中意者。谓地狱中。境虽无实。同处同时。多受罪者。同见狱卒等来。为逼害事。四义既成。故于余时。境虽无实。其处定等。非皆不成。量云。余位处定等非不得成。许无实境此识生故。如地狱人等此四事成。然外难中。皆有过失。思求可知。故不繁述

  论。由此虽无离识实境。而处定等四义皆成

  述曰。自下第三。总结四义得成。释第四句颂。若言异识实境依他色等。大乘亦许是实。离识之外实有色等。大乘不成。故言离识境无实等。而处定等四事皆成。由此之言

  论。何缘不许狱卒等类是实有情

  述曰。上来二颂。答非不成。自下三颂。破外救义。于中有三。初之一颂。破摩诃僧祇犊子部等救义。次有一颂。破萨婆多师等救义。次有一颂。破经部师等救义。或初一颂。破救如前。次有一颂。正破萨婆多。兼破经部救义。次有一颂。正破经部。兼抑萨婆多令有熏习。然二解中。前说为胜。就初段中。文复有四。初大众正量二部救义。二大乘广破。三彼复救义。四论主复破。此即第一。彼部救义。然观文势。诤狱卒等。似是傍义。于下结中。结归唯识。还为正义。今彼部意。狱卒狗等。皆有情数。是在地狱有情用故。如那落迦报。然诸部中。大众正量说。狱卒等是实有情。萨婆多师。虽非有情。然是心外恶业所感。增上大种转变所生。造色形显量力差别。经部师等。虽非有情。然是心外造业之时。唯熏内识。及其受果。乃在心外。大种转变起形显等。今大乘意。亦非有情。造业之时。既在内识。受果之世。在识非余。故今大乘。与诸部异。大众部等。于此救之。其在地狱行案掷人置地狱者。是实有情。诸部无诤 缘者由也。外人问言。有何所由。不许狱卒实有情数。比量如前

  论。不应理故

  述曰。下论主答。初总次别。此即总也。外人复问。何不应理

  论。且此不应那落迦摄不受如彼所受苦故

  述曰。自下别破。于中有二。初破狱卒等。非地狱趣。后破狱卒等。非是余趣。就破非彼地狱趣中。略有四义。此即第一。兼破余趣。先破当趣。简略为言故云且此。且此不应那落迦摄。通下四义。此狱卒等。不应是彼恶者所摄。此等不受如彼恶者所受苦故。若狱卒等。恶者所摄。如余恶者。应受彼苦。量云。彼狱卒等非恶者摄。不受如彼所受苦故。如人天等。或狱卒等应受彼苦。许那落迦摄故。如彼受罪者。俱舍第十一。若是有情。此果何处。彼复救言。即地狱中。彼论即以此第四难。难破彼宗。而彼但有一义破之。谓火应烧。同此第四

  论。互相逼害应不可立彼那落迦此狱卒等

  述曰。此第二义。此狱卒等。与破罪者。互相逼迫。能害众罪者。若俱是彼趣。应不可说彼是受罪者。此是狱卒等。又俱那落迦。即互相逼害。如何可立彼受罪者。此狱卒等。此中二意。后解为胜 量云。汝狱卒等应不可说为狱卒等。许那落迦摄故。如受罪者 汝受罪者应不可说为受罪者。那落迦摄故。如狱卒等 或受罪者应能逼害。那落迦摄故。如狱卒等 或狱卒等应不能逼害。那落迦摄故。如受罪者 此四比量。有所简过。并无过失。应一一知

  论。形量力既等应不极相怖

  述曰。此第三义。其狱卒等。与受罪者。俱是彼摄。形量大小。及与气力。一一既齐等。其罪受者。应不极怖此狱卒等 量云。彼受罪者应不极怖此狱卒等。那落迦摄故如狱卒等 返破量云。其狱卒等亦应有恐怖非自类彼趣。许那落迦摄故。如受罪者。此中宗法。简无同喻过。所立不成等…

《唯识二十论述记上》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