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二十论述记》

「律疏部·论疏部」经文1834卷43页码:P0978
唐 窥基撰

  《唯识二十论述记》上 ▪第5页

  翻经沙门基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应如是知

  论。应自不能忍受铁地炎热猛焰恒烧燃苦云何于彼能逼害他

  述曰。此第四义若狱卒等。是那落迦摄。应自不能忍受铁地恒烧燃苦。既不能忍受。云何于彼处。能害余恶者。恶者彼趣不能忍苦。不能害他。此亦彼趣。应自不能受忍彼苦。不能害他 量云。其狱卒等应自不能忍受铁地炎热猛焰恒烧燃苦。许那落迦摄故。如余造恶者。若狱卒等。不能忍苦。此量有相符者 应更立量云。其狱卒等应不能害他造恶者。由自不能忍热铁地等故。如余造恶者。云何于彼能逼害他。亦结上次三难。俱舍十一。彼复救言。此由业力所隔碍故。或感异大种故不被烧者。此狱卒等造业。既同余受罪者。云何独由业火不烧害

  应立量云。其狱卒等应火烧害。许地狱趣故。如受罪者。故今总说应自不能受铁地等。由此四义。众多比量。其狱卒等非彼趣摄。彼若救言若是彼趣。有如是失。是余趣者。竟何有过

  论。非那落迦不应生彼

  述曰。自下第二。破是余趣非那落迦。造恶之者。不应生彼捺落迦中。非彼趣故。如人天等

  论。如何天上现有傍生地狱亦然有傍生鬼。为狱卒等

  述曰。大众正量。既见破非捺落迦摄。更不能救。见破非余趣。第三救言。如上天处处虽是胜。犹有恶趣傍生等生。其下地狱虽恶者处。何妨得有傍生鬼生。为狱卒等。其人处等。诸趣通生。理极成立。非上胜趣。且举天中 量云。其地狱中。应有余趣生。许善恶趣随一摄故。如上天中有傍生等。鬼处有傍生。理无疑难。无不定失。彼师意说。狱卒是鬼。狗乌等是傍生。故论说言有傍生鬼。为狱卒等。旧论无等字。乃云畜生饿鬼别类等。生地狱中。名为狱卒者。不然

  论。此救非然

  述曰。此下第四论主复破。初总。次别。此总非也

  论。颂曰 如天上傍生地狱中不尔所执傍生鬼不受彼苦故

  述曰。此下别非。初二句颂。显喻不成。下二句颂。显不成理。与外比量立宗中。法差别相违。彼宗法言有余趣生。名法自相。此上所有。受彼器果。不受器果等。是法差别。今但与彼宗差别为违。天中余趣。受彼器果。汝宗所执地狱中余趣。不受器果故

  论曰。诸有傍生生天上者。必有能感彼器乐业生彼定受器所生乐

  述曰。释初句颂。若龙麟等。生天上者。唯在欲界地居天中。其鹤凤等。亦通欲界空居天有。此等必有共业。是善能感彼天外器乐业。既有果生故。能受彼器所生乐。此显他宗同喻差别。下成彼宗法之差别

  论。非狱卒等受地狱中器所生苦

  述曰。其狱卒等。生地狱时。不受地狱器所生苦。云何与彼天傍生同。前他立因。既能成彼余趣生地狱。如是亦能成狱卒等受地狱中器所生苦。量云。其狱卒等应受所居外器生果。许善恶趣随一摄故。如上天中有傍生等。此中简略。应须审知。此释颂中下之三句

  论。故不应许傍生鬼趣。生捺落迦

  述曰。此总结释第二句颂。捺落迦者。此云苦器。即地狱是。言地狱者。顺此方说。由此理故。不应许傍生。及与鬼趣。生地狱中。然大众正量。本计狱卒等是实有情。然是地狱趣。今非之云非傍生鬼者。是设遮言。或破转计。彼复难言。若非有情。法救善现所说。复云何解。心常怀忿毒。好集诸恶业。见他苦欣悦。死作琰魔卒。今解之言。琰魔王使。诸逻刹婆。掷诸有情。置地狱者。名琰魔卒。是实有情。非地狱中害有情者。故地狱卒。非实有情

  论。若尔应许彼那落迦业增上力生异大种

  述曰。自下第二。破萨婆多等诸师救义。于中有二。先救后破。此即救也。若依旧本。先显颂文。正破外义。于后长行。方申外义。申外义已。略释颂文。今则不然。先有外救。后举颂破。将为稳便。萨婆多等云。若狱卒等。非有情尔。应许造恶者。先业增上力。于今此生中。生别异大种。非内身摄。非有情数。非如无情无有作用。此实无情摄。似有情数。名异大种

  论。起胜形显量力差别。于彼施设狱卒等名

  述曰。其异大种。起胜形色。身有粗细。起胜显色。身或赤黑。起异貌量。或长或短。其触处力。或强或弱。种种差别。此形显等。望受罪者。皆为强大。故俱名胜。此形显等。皆业所感。于此等上。施设狱卒狗乌等名。于无情物。假立情名。说为施设。此显法体非有情数。但是心外业生。大种所起形等。假名施设。为狱卒等

  自下显此有胜作用所由

  论。为生彼怖变现种种动手足等差别作用

  述曰。为造恶者。起怖畏故。知其恶业。招此恶果。其无情物。大形力等。由业所感变现非一。动手足等。差别作用。或斩。或斫。或剥。此显作用

  次略显事

  论。如羝羊山乍离乍合

  述曰。众合地狱有二山。势犹若羝羊相去稍远。名之为离。罪人居中。其山相逼迫令苦楚。碎骨烂肉。名之为合。既合复离。罪人复活。如是离合。经无量时。令其罪人。受诸楚苦。碎而复合。旧言羺羊。显其黑色。今言羝羊。事如相斗。余则不然。非羝羊等。亦名羺羊故。依其梵本。但言羝羊

  论。刚铁林刺或低或昂

  述曰。此锋刃增中。第三铁刺林。谓此林上。有利铁刺。长十六指。罪人被逼。若上树时。其刺即低。向下而刺。若下树时。其刺即昂。向上而刺。有铁[此/束]乌。揬啄有情眼精心肝。诤共而食。皆是罪者业生。大种差别转变。然此林刺。实是非情。非此所诤。但诤狱卒。及铁[此/束]乌。羝羊山等。因举苦具。显其恶相。非铁林刺。亦此所论。上来总是萨婆多救义

  论。非事全无然不应理

  述曰。此下破救。初总非。后理逼。然此所说业果等事。事皆有故。非是全无。然说识外实有体。总名不应理。体用少有。名非全无。非内识变说非应理

  论。颂曰若许由业力有异大种生起如是转变于识何不许

  述曰。自下理逼。前三句颂。牒彼外宗。第四句颂。正申义理。汝宗既许业招大种。起如是形量。有作用转变。何不许此在识非余 如是者。形显量力等也 转变者。动手足等作用也。合此二种。名能所造

  论曰。何缘不许识由业力如是转变而执大种

  述曰。此中总释颂之大纲。总逐外人。义如前说。然无比量。若为共因。比量亦得 量云。此狱卒等物皆不离识等。许所知故。如心心所。真如等法。不离识有。无不定失

  上来已破萨婆多讫。自下经部为伏救义。我宗说彼亦是非情。然造业时。熏习种子。在内识故。可不离识。令得果时。其狱卒等。识外大种。转变差别。不在识中。与余宗异。或重抑萨婆多。令有熏习。然前解胜。以萨婆多无熏习故

  论。复次颂曰 业熏习余处执余处有果所熏识有果不许有何因

  述曰。自下广破上二句颂牒。下二句颂难 业熏习余处者。谓造业时。熏在识中或色根等中。果起之时。不在识内。斯业熏识。望果异故。名为余处 执余处有果者。果者在识等外。与业熏习处所异故。故言汝执余处有果 所熏识有果者。业所熏识。有此业果 不许有何因。因言所以。不许此果。在业所熏内识之中。有何所以。有因之识。应有果故。然彼熏习。或在根中。或在识类。今取彼宗。熏习内识。与己相似。以为难故。但言熏识

  论曰。执那落迦由自业力。生差别大种。起形等转变

  述曰。此牒彼义。其经部等。与萨婆多同。形等者。等显等。转变者。作用也

  论。彼业熏习理应许在识相续中不在余处

  述曰。亦经部计。识非常一故言相续。或相续者。趣不断义。然经部师。亦计熏色根及其识类。但许熏识。以遍三界。故言在识不在余处。或抑萨婆多。令业熏内识。过去未来体非实有。非现摄故。如龟毛等。现摄即是现在无为。现有体故。若言现在。不摄无为。既无过去。又无熏习。先业如何能招异熟。由此故知。业熏内识。不在余处能招当果

  牒彼计已下正申难

  论。有熏习识汝便不许有果转变无熏习处翻执有果此有何因

  述曰。识有熏习。汝便不许即此识中。有异大种。形显等果。作用转变。在识之外。都无熏习。异于业处。翻执有果。此有何因。因言所以。业熏在识。果在识外。故名为翻 量云。汝恶业熏习应不在识。地狱业果随一摄故。如地狱果 其地狱果在识非余。非是余趣。业果摄故。或地狱业果随一摄故。如地狱业。此因有简。应如理知

  论。有教为因

  述曰。经部等答。有教为因。证知识外。有实色等。此总答也。旧论云。阿含是因。正云阿笈摩。此翻为传。义当为教

  论。谓若唯识似色等现无别色等佛不应说有色等处

  述曰。此显教因。若一切法。唯有内识。此识能变。似色等眼等十处相现。无离识外实色等处。世尊经中。亦应不说有色等十种处。眼等色等。自体变碍。名有色等处。谓经中说。云何为眼。谓四大所造眼识所依净色为性。乃至广说

  论。此教非因有别意故

  述曰。就第一段。自下第三。次有三颂。释外所引有色等教。引教证不成。故知唯有识。初之一颂。引教证色有别意。成唯识。次有一颂。引教证色有密意。成唯识。后之一颂。引教证色有胜利。成唯识。今总非云此教非因。何故非因。有别意故

  云何别意

  论。颂曰依彼所化生世尊密意趣说有色等处如化生有情

  述曰。上三句。显别意。第四句。引喻成。第一句。显机宜。第二句。能化意。第三句。说色等。由所化宜。其能化者。十二处中。说有色等十有色处。如佛亦说化生有情。即是中有。为化断见。说有中有。非是实有化生有情。经部中有说如大乘。但假有情。无实我故。此中所言密意趣者。意趣有四。一平等意趣。如佛说我曾名胜观。二别时意趣。如说愿生极乐界等。三别义意趣。如说诸法皆无性等。四众生意乐意趣。如说一善根。或时称赞。或时毁訾。乃至广说。今约第四众生意乐趣。说有色等十处。故名为密意。非许实有。说色等处

  论曰。如佛说有化生有情

  述曰。此释第四能成喻句。有断见外道。闻说无我。来问佛云。我体既无。谁往后世如佛世尊。为答断见者。说有中有化生有情。能往后世。非为实有。说化生也。若非实有。佛如何…

《唯识二十论述记上》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