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二十論述記》上 ▪第5页
翻經沙門基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應如是知
論。應自不能忍受鐵地炎熱猛焰恒燒燃苦雲何于彼能逼害他
述曰。此第四義若獄卒等。是那落迦攝。應自不能忍受鐵地恒燒燃苦。既不能忍受。雲何于彼處。能害余惡者。惡者彼趣不能忍苦。不能害他。此亦彼趣。應自不能受忍彼苦。不能害他 量雲。其獄卒等應自不能忍受鐵地炎熱猛焰恒燒燃苦。許那落迦攝故。如余造惡者。若獄卒等。不能忍苦。此量有相符者 應更立量雲。其獄卒等應不能害他造惡者。由自不能忍熱鐵地等故。如余造惡者。雲何于彼能逼害他。亦結上次叁難。俱舍十一。彼複救言。此由業力所隔礙故。或感異大種故不被燒者。此獄卒等造業。既同余受罪者。雲何獨由業火不燒害
應立量雲。其獄卒等應火燒害。許地獄趣故。如受罪者。故今總說應自不能受鐵地等。由此四義。衆多比量。其獄卒等非彼趣攝。彼若救言若是彼趣。有如是失。是余趣者。竟何有過
論。非那落迦不應生彼
述曰。自下第二。破是余趣非那落迦。造惡之者。不應生彼捺落迦中。非彼趣故。如人天等
論。如何天上現有傍生地獄亦然有傍生鬼。爲獄卒等
述曰。大衆正量。既見破非捺落迦攝。更不能救。見破非余趣。第叁救言。如上天處處雖是勝。猶有惡趣傍生等生。其下地獄雖惡者處。何妨得有傍生鬼生。爲獄卒等。其人處等。諸趣通生。理極成立。非上勝趣。且舉天中 量雲。其地獄中。應有余趣生。許善惡趣隨一攝故。如上天中有傍生等。鬼處有傍生。理無疑難。無不定失。彼師意說。獄卒是鬼。狗烏等是傍生。故論說言有傍生鬼。爲獄卒等。舊論無等字。乃雲畜生餓鬼別類等。生地獄中。名爲獄卒者。不然
論。此救非然
述曰。此下第四論主複破。初總。次別。此總非也
論。頌曰 如天上傍生地獄中不爾所執傍生鬼不受彼苦故
述曰。此下別非。初二句頌。顯喻不成。下二句頌。顯不成理。與外比量立宗中。法差別相違。彼宗法言有余趣生。名法自相。此上所有。受彼器果。不受器果等。是法差別。今但與彼宗差別爲違。天中余趣。受彼器果。汝宗所執地獄中余趣。不受器果故
論曰。諸有傍生生天上者。必有能感彼器樂業生彼定受器所生樂
述曰。釋初句頌。若龍麟等。生天上者。唯在欲界地居天中。其鶴鳳等。亦通欲界空居天有。此等必有共業。是善能感彼天外器樂業。既有果生故。能受彼器所生樂。此顯他宗同喻差別。下成彼宗法之差別
論。非獄卒等受地獄中器所生苦
述曰。其獄卒等。生地獄時。不受地獄器所生苦。雲何與彼天傍生同。前他立因。既能成彼余趣生地獄。如是亦能成獄卒等受地獄中器所生苦。量雲。其獄卒等應受所居外器生果。許善惡趣隨一攝故。如上天中有傍生等。此中簡略。應須審知。此釋頌中下之叁句
論。故不應許傍生鬼趣。生捺落迦
述曰。此總結釋第二句頌。捺落迦者。此雲苦器。即地獄是。言地獄者。順此方說。由此理故。不應許傍生。及與鬼趣。生地獄中。然大衆正量。本計獄卒等是實有情。然是地獄趣。今非之雲非傍生鬼者。是設遮言。或破轉計。彼複難言。若非有情。法救善現所說。複雲何解。心常懷忿毒。好集諸惡業。見他苦欣悅。死作琰魔卒。今解之言。琰魔王使。諸邏刹婆。擲諸有情。置地獄者。名琰魔卒。是實有情。非地獄中害有情者。故地獄卒。非實有情
論。若爾應許彼那落迦業增上力生異大種
述曰。自下第二。破薩婆多等諸師救義。于中有二。先救後破。此即救也。若依舊本。先顯頌文。正破外義。于後長行。方申外義。申外義已。略釋頌文。今則不然。先有外救。後舉頌破。將爲穩便。薩婆多等雲。若獄卒等。非有情爾。應許造惡者。先業增上力。于今此生中。生別異大種。非內身攝。非有情數。非如無情無有作用。此實無情攝。似有情數。名異大種
論。起勝形顯量力差別。于彼施設獄卒等名
述曰。其異大種。起勝形色。身有粗細。起勝顯色。身或赤黑。起異貌量。或長或短。其觸處力。或強或弱。種種差別。此形顯等。望受罪者。皆爲強大。故俱名勝。此形顯等。皆業所感。于此等上。施設獄卒狗烏等名。于無情物。假立情名。說爲施設。此顯法體非有情數。但是心外業生。大種所起形等。假名施設。爲獄卒等
自下顯此有勝作用所由
論。爲生彼怖變現種種動手足等差別作用
述曰。爲造惡者。起怖畏故。知其惡業。招此惡果。其無情物。大形力等。由業所感變現非一。動手足等。差別作用。或斬。或斫。或剝。此顯作用
次略顯事
論。如羝羊山乍離乍合
述曰。衆合地獄有二山。勢猶若羝羊相去稍遠。名之爲離。罪人居中。其山相逼迫令苦楚。碎骨爛肉。名之爲合。既合複離。罪人複活。如是離合。經無量時。令其罪人。受諸楚苦。碎而複合。舊言羺羊。顯其黑色。今言羝羊。事如相鬥。余則不然。非羝羊等。亦名羺羊故。依其梵本。但言羝羊
論。剛鐵林刺或低或昂
述曰。此鋒刃增中。第叁鐵刺林。謂此林上。有利鐵刺。長十六指。罪人被逼。若上樹時。其刺即低。向下而刺。若下樹時。其刺即昂。向上而刺。有鐵[此/束]烏。揬啄有情眼精心肝。诤共而食。皆是罪者業生。大種差別轉變。然此林刺。實是非情。非此所诤。但诤獄卒。及鐵[此/束]烏。羝羊山等。因舉苦具。顯其惡相。非鐵林刺。亦此所論。上來總是薩婆多救義
論。非事全無然不應理
述曰。此下破救。初總非。後理逼。然此所說業果等事。事皆有故。非是全無。然說識外實有體。總名不應理。體用少有。名非全無。非內識變說非應理
論。頌曰若許由業力有異大種生起如是轉變于識何不許
述曰。自下理逼。前叁句頌。牒彼外宗。第四句頌。正申義理。汝宗既許業招大種。起如是形量。有作用轉變。何不許此在識非余 如是者。形顯量力等也 轉變者。動手足等作用也。合此二種。名能所造
論曰。何緣不許識由業力如是轉變而執大種
述曰。此中總釋頌之大綱。總逐外人。義如前說。然無比量。若爲共因。比量亦得 量雲。此獄卒等物皆不離識等。許所知故。如心心所。真如等法。不離識有。無不定失
上來已破薩婆多訖。自下經部爲伏救義。我宗說彼亦是非情。然造業時。熏習種子。在內識故。可不離識。令得果時。其獄卒等。識外大種。轉變差別。不在識中。與余宗異。或重抑薩婆多。令有熏習。然前解勝。以薩婆多無熏習故
論。複次頌曰 業熏習余處執余處有果所熏識有果不許有何因
述曰。自下廣破上二句頌牒。下二句頌難 業熏習余處者。謂造業時。熏在識中或色根等中。果起之時。不在識內。斯業熏識。望果異故。名爲余處 執余處有果者。果者在識等外。與業熏習處所異故。故言汝執余處有果 所熏識有果者。業所熏識。有此業果 不許有何因。因言所以。不許此果。在業所熏內識之中。有何所以。有因之識。應有果故。然彼熏習。或在根中。或在識類。今取彼宗。熏習內識。與己相似。以爲難故。但言熏識
論曰。執那落迦由自業力。生差別大種。起形等轉變
述曰。此牒彼義。其經部等。與薩婆多同。形等者。等顯等。轉變者。作用也
論。彼業熏習理應許在識相續中不在余處
述曰。亦經部計。識非常一故言相續。或相續者。趣不斷義。然經部師。亦計熏色根及其識類。但許熏識。以遍叁界。故言在識不在余處。或抑薩婆多。令業熏內識。過去未來體非實有。非現攝故。如龜毛等。現攝即是現在無爲。現有體故。若言現在。不攝無爲。既無過去。又無熏習。先業如何能招異熟。由此故知。業熏內識。不在余處能招當果
牒彼計已下正申難
論。有熏習識汝便不許有果轉變無熏習處翻執有果此有何因
述曰。識有熏習。汝便不許即此識中。有異大種。形顯等果。作用轉變。在識之外。都無熏習。異于業處。翻執有果。此有何因。因言所以。業熏在識。果在識外。故名爲翻 量雲。汝惡業熏習應不在識。地獄業果隨一攝故。如地獄果 其地獄果在識非余。非是余趣。業果攝故。或地獄業果隨一攝故。如地獄業。此因有簡。應如理知
論。有教爲因
述曰。經部等答。有教爲因。證知識外。有實色等。此總答也。舊論雲。阿含是因。正雲阿笈摩。此翻爲傳。義當爲教
論。謂若唯識似色等現無別色等佛不應說有色等處
述曰。此顯教因。若一切法。唯有內識。此識能變。似色等眼等十處相現。無離識外實色等處。世尊經中。亦應不說有色等十種處。眼等色等。自體變礙。名有色等處。謂經中說。雲何爲眼。謂四大所造眼識所依淨色爲性。乃至廣說
論。此教非因有別意故
述曰。就第一段。自下第叁。次有叁頌。釋外所引有色等教。引教證不成。故知唯有識。初之一頌。引教證色有別意。成唯識。次有一頌。引教證色有密意。成唯識。後之一頌。引教證色有勝利。成唯識。今總非雲此教非因。何故非因。有別意故
雲何別意
論。頌曰依彼所化生世尊密意趣說有色等處如化生有情
述曰。上叁句。顯別意。第四句。引喻成。第一句。顯機宜。第二句。能化意。第叁句。說色等。由所化宜。其能化者。十二處中。說有色等十有色處。如佛亦說化生有情。即是中有。爲化斷見。說有中有。非是實有化生有情。經部中有說如大乘。但假有情。無實我故。此中所言密意趣者。意趣有四。一平等意趣。如佛說我曾名勝觀。二別時意趣。如說願生極樂界等。叁別義意趣。如說諸法皆無性等。四衆生意樂意趣。如說一善根。或時稱贊。或時毀訾。乃至廣說。今約第四衆生意樂趣。說有色等十處。故名爲密意。非許實有。說色等處
論曰。如佛說有化生有情
述曰。此釋第四能成喻句。有斷見外道。聞說無我。來問佛雲。我體既無。誰往後世如佛世尊。爲答斷見者。說有中有化生有情。能往後世。非爲實有。說化生也。若非實有。佛如何…
《唯識二十論述記上》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