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本行集經》

「本緣部」經文190卷03頁碼:P0655
隋 阇那崛多譯

  《佛本行集經》二十一

  隋天竺叁藏阇那崛多譯

  王使往還品下

  時淨飯王。複如是言。我智能子。汝今雖于諸親族邊。無愛戀心。但取我意。還來向家。勿令我今爲于汝故。憂愁懊惱。取于命終。善子凡人行法行者。皆于一切諸衆生邊。生慈悲心。如是乃得名爲法行。豈但獨自身入深山。始名法行。所以者何。我昔曾聞。往古已來。或有諸人。在自己家。不脫璎珞種種嚴身。長養須發。具足功德。求解脫故。在于家內。亦能得于解脫之法。凡是修習解脫行法。唯須智能及以精進。如此即是解脫正因。汝今違我而入山者。如此乃是避于五欲驚畏之法。然其彼等諸人在家。以諸璎珞。莊嚴自身。得解脫者。今當爲汝。略而說之。昔有仁者。名曰隨常。仁者力金剛。仁者多有。仁者流行。仁者大富。仁者邊天。又複有于毗提诃國王。名能生耶耶底王(隋言行行)。仁者淨仙。又羅摩王(隋言作喜)。有如是等無量無邊在家諸王。悉得解脫。汝今須知在于家中。求解脫法。亦能令得未必出家。是故汝可速來還家。滿二種願。一汝得受五欲之樂。二令我心常得歡喜。凡世間人。受王位者。若令心得如願功能。是名真王。我今能爲汝滿此願。王位難舍。我爲汝故。此難舍事能舍與汝灌于汝頂。汝若建立如是因緣。則我歡喜。便即辭退。舍世出家。入山求道。而說偈言

  王位親密實難捐  今悉割斷持付汝

  見汝堪治世間故  我生歡喜即入山 

  爾時大臣。並及國師婆羅門等。宣淨飯王如是口敕所說之偈。悉具委曲谘菩薩已。複更別以叁種事意。谏菩薩言。大智聖子。此是聖子。父王淨飯。流淚嗚咽。向我等敕酸切之語。是故聖子。今聞父王如是苦敕。堪應供養恭敬。父敕不得違逆。聖子父王。今以沒溺大深苦河。無人能拔出于智岸。唯有聖子。能作救護。堪拔彼苦。猶如墮于最極深水。唯大船師。乃能拔出。如是如是。聖子父王。今以沒深大苦惱海。更無有人能拔出者。唯聖子耳。又複聖子。小嬰孩時。增長養育。唯憍昙彌。兼其複是聖子姨母。莫令孤寡。使其命終。今爲憶念于聖子故。受大苦惱。譬如牸牛失犢子故。悲喚而鳴。如是如是。彼憍昙彌。以眼不見于聖子故。悲嗚苦嗚咽。常恒啼哭。是故聖子。不應舍離。複以往昔養育之恩。猶如彼牛愛戀其子。並及宮內婦女眷屬。亦然受苦。又迦毗羅城內。一切釋種。男女人民大小。爲愛聖子心煎迫故。被苦惱火之所燒然。是故聖子。今可還家見于彼等。譬如大地被焚燒時。在上諸天。降大甘雨。滅彼燋熱苦劇之火

  爾時菩薩。聞父王使如是語已。少時思惟。以調身心口喘氣已。報使人言。我亦久知。人父向子。皆有愛心。我知我父淨飯大王。向于我邊。極大憐念憶戀著心。我今但以怖畏世間生老病死。自身見沒。豈能救沈。欲求度脫故。舍離彼諸眷屬耳。誰複樂舍此之親愛。可不欲得恒相見也。若世間中。無愛別離。誰不樂世。雖複久住共諸親聚。會當別離。是故我今舍于一切所愛親族及以父母。志求菩提。若汝所言。因愛我故。致令父王生大苦惱。我聞此言。實不戀著如是恩愛。所以者何。譬如有人。于睡眠中。夢見親愛聚集合會。覺還別離。若是凡人。不解方便。心生苦惱。此是無識愚癡衆生。若有智人。能自思念。親愛合會。猶如路行。道上結伴。相與共行。隨逐近遠。到所至處。各散還本。以是事故。親愛眷屬。聚集有離。何須愁惱。又前世時。曾爲眷屬。舍已來此。此處眷屬。舍至後世。後世舍已。複至後世。如是展轉。更互相舍。此諸眷屬。愛戀之心。從何處來。去至何處。凡世間人。從初受胎。至一切處。如是念念剎那時間。悉皆有于死命鬼逐。如此何者。是時非時。今乃語我。我子即今非是入山求道之時。何況在家受五欲時。若當問我。時非時者。今當略之。所以者何。彼死命鬼。于一切時。攝諸衆生。無不攝時。是故我今欲求離彼生老病死。以如是故。無時非時

  菩薩複言。若當我父喚子。但來我必與子灌頂王位。我父必有大弘願心。如是難事易能與我。可惜于道令我不修。但我不欲受此王位。親愛系縛非解脫道。譬如患人不思美食。雲何智人貪是世樂。其無智想愚癡之身。大有苦惱故。乃能受此王位耳。既居王位。放逸自在。耽荒酒色不能舍離。譬如金屋猛火熾然。譬如美漿和諸毒藥。譬如花沼而有蛟龍。如是如是。王位快樂。意所娛樂。諸患隨逐。不覺不知。以是因緣。我今不樂。亦非是法。而說偈言

  譬如金屋火熾盛  如食甘美毒藥和

  如滿池花有蛟龍  王位受樂後大苦 

  爾時菩薩。說是偈已。複作是言。以如是故。往昔諸王。得王位已。年少之時。治化受樂。後至老年。厭離五欲。棄舍宮殿。便入山林。凡人甯當在于山林。食草活命。不居宮殿受五欲樂。如養黑蛇。後受其殃。初受樂時。不知患害。後時瞋發。遂便螫人。甯舍居家。入于山林。莫舍山林。還入家居。何以故。爲于先聖所譏嫌故。我今既得生于善家。應修善法。莫如癡人。行不善法。自縱恣心。既剃須發。著袈裟衣。止住山林。修道學問。而彼于後。舍袈裟衣。不懷慚愧。是名無羞愚癡之人。或爲貪故。或爲瞋故。或爲癡故。或爲畏他如是反退。我今不羨天帝釋宮。況複還欲入自己宅。譬如有人。已得美食。食訖已後。吐變此食。棄之于地。複欲還吃。可得以不。如是如是。若人舍彼五欲出家。或爲諸緣。還欲入家。亦複如是。譬如有人已離火宅。還欲入來。如是如是。已見俗患。舍白衣形。入山修道。回還亦爾。而說偈言

  如人舍于火宅走  後時忽複更回還

  既見俗患離出家  從林反歸亦如是 

  爾時菩薩。說此偈已。告二使言。汝等前稱父王所說。往昔諸王。在家修法。得解脫者。此事不然。可以故。此之二事。因緣相乖。甚大懸遠。所以者何。求解脫人。其心寂定。微妙之處。乃得居停。若在宮中。五欲情蕩。出外治民。須行鞭捶瞋責罪罰。于是心中。求解脫者。無有是處。若人意樂無爲寂靜。彼則不貪世間王位。設在位時。應須舍離。若樂王位。其人心意。不能寂靜。若樂寂定。複貪世務。此二相乖。天地懸遠。譬如水火不得共居。如是如是。求解脫法。複著五欲。終無是處。是故我今決定知。彼住昔諸王。舍王位已。然後乃得寂定之法。若居王位教化之時。其智未成。且學用心治理民耳。不必專求解脫之法。其事雖然。彼等諸王。各隨其意。或求解脫。或受五欲。我今不然。不學彼等。亦複不曾發如此心。我今已斷住家欲。鎖得于解脫。不複貪著世間五欲。豈得還家

  時二使人。聞于菩薩如是等說無染著言。專正決定至真之語。更複詳共白菩薩言。大聖王子。今者誓願。求無上法。此是真實。非無道理。但如此行。今未是時。所以者何。聖子父王。今受如是憂愁苦惱。是故聖子。違背此心。非是正法。而說偈言

  今求法藏實是利  雖有正理未合時

  父王愁毒切割心  孝德既乖是何道 

  爾時二使。說此偈已。重白聖子。作如是言。大聖王子。如我所見。此意非是細觀法行。于世財利及以五欲。非巧方便。所以者何。聖子今者未曾見因。雲何求果。現得果報。而便舍背。方求未來。大聖王子。凡是世間一切書典。各各皆自有于悉檀。或有人言。有未來世。或有人言。無未來世。然此義中。人多有疑。是故聖子。以得果報現在且受。若無來世。何須精勤求彼解脫

  複有人言。決定世間。有善有惡。未來世受。以是義故。精勤修行。求解脫道。是名爲癡。若使諸根。決定破壞。親愛別離。怨憎聚會。境界相合。自然舍離。生老病死。何假須作勤劬方便。當知此義無有實也。又在胎時。手足胸背。腹肚發爪。諸節支脈。自然而成。或複有人。得成身已。還複破壞。或有人言。既破壞已。還自然成。故先典中。有如是語。棘針頭尖。是誰磨造。鳥獸色雜。是誰畫之。此義自然。無人所作。亦複不可欲得即成。世間諸物。不得隨心即使回轉。而有偈說

  棘刺頭尖是誰磨  鳥獸雜色複誰畫

  各隨其業展轉變  世間無有造作人 

  複有人言。世間作者。一切皆由自在天作。若自然者。人亦何須勤劬作業。可不是因流轉自來。及其去時。還是彼因流轉自去

  複有人言。以分別故。則我相生。故受于有。有盡亦然。若受有時。不假勤求。自然而受。若有盡時。自然而盡。亦不假滅

  複有人言。世間欲受人身之時。其父不負他人之債。則便得生。生天生仙。一切悉然。若此叁處。不負債者。此人不用勤劬。而求自然。而得彼處。解脫如是。次第諸經典中。各各悉檀自說如是。各得解脫。其有智人。精勤欲求勝處之時。必損其心。是故我知聖子。若欲求解脫者。依理依法。應如是求解脫之路。如古書典悉檀所說。若如是者。必定當得無有疑也。聖子慈父淨飯大王。爲聖子故。受愛心苦。當得除愈。聖子今者還宮之時。意中若見宮殿。患厭此事。亦複不須思惟。何以故。昔諸王仙。棄舍家已。至山林中。後還回向自家宮中言。彼王者各有名號。所謂庵婆梨沙王(隋言虛空箭)。舍離家已。在山林中。諸臣百官。開谏曉喻。左右前後。圍繞而還。其羅摩王(隋言能喜)。既見大地。被諸惡人之所毀敗。各各相奪。疊相殺害。心不忍看。從山出來。如法擁護。又複往昔毗耶離城。有一大王。名徒盧摩(隋言樹)。亦從山林下來本國。護持世間。往昔又有一梵仙王。名娑枳(居岐反)梨低(隋言離言)。又羅枳提婆王(隋言喜天)。達摩耶舍王(隋言法稱)。諸如是等梵仙諸王。無量無邊。各舍山林。還來本宮。綏撫大地。是故聖子。聞此往昔諸王本事。今若還宮。無有患苦。而說偈言

  如是名稱諸王等  各舍婇女入山林

  後並棄山還本宮  聖子今回有何過 

  爾時菩薩。聞彼二使如是語已。告彼大臣並及國師婆羅門言。有無之義。疑與不疑。我自知耳。但此二義。所有真理。隱之與顯。我忍受之。其傳聞者。既無因緣。何由可信。若有智人。應不依他虛說而行。猶如盲人。欲行道路。既無導者。不見真實。雲何得行。心自不決。若…

《佛本行集經二十一》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