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本行集經》

「本緣部」經文190卷03頁碼:P0655
隋 阇那崛多譯

  《佛本行集經》二十

  隋天竺叁藏阇那崛多譯

  車匿等還品下

  時淨飯王。複作是言。我今心願所有四方護世神王。護諸衆生。今爲我子。成利益故。恒相佐助。天上帝釋。千眼天主。舍脂之夫。大力天王。及諸天衆。左右圍繞。願爲我子。所有心求。願作佐助。又世諸神。風神水神。火神地神。四方四維。彼等諸神。皆作佐助。汝最勝者。無上丈夫。何故棄舍四大天下。彼之我子。今捐家出。志慕無上極妙聖果。其所欲求。願速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道。使早證明。其淨飯王。臥于地上。以種種語。呵責幹陟。作如是言。汝不善馬。從來多種。爲我所作。愛樂之事。今日何緣。忽不饒益。如是損害于釋種家。我之太子。恒常愛汝。與我心合。常作歡喜。汝今如是。汝須覆滅汝。可將我向太子處。我共愛子。共行苦行。我今離別所愛子故。命在須臾。不久存活。而說偈言

  幹陟汝馬速疾行  將我詣彼還回返

  我無子故命難活  如重病人不得醫 

  時淨飯王。說是語已。因愛子故。苦切所逼。臥在于地。作如是等。受苦惱事。舉聲大哭。乍撲乍起。言音哽咽

  爾時有一智能大臣並及國師婆羅門等。見淨飯王。宛轉于地。左倒右扶。心大愁毒。悲苦纏迫。意不暫歡。身心一時。生大熱惱。其等欲開解王意故。故現顔色。自無憂愁。共白王言。大王。今者宜可舍諸憂愁苦惱。定于自心。須作健想。不應如是悶絕自撲。猶如凡人涕泣流淚。所以者何。大王。當知。如昔過去。多有諸王。棄舍王位。如萎華鬘。背而入山。又複大王。太子悉達宿緣。當受如是業報。大王。今者應憶往昔阿私陀仙預授其記。白大王言。彼童子者。不可拘以人天果報。並及轉輪聖王之位。而期待之。使令貪愛暫往于世。大王。今者若決定欲喚大子還。但敕我等二人令去。當隨王命終不敢違

  時淨飯王。即報之言。汝等二人。若知時者。可速疾往至太子邊。若不爾者。我今身命。無有吉祥。爲諸苦惱之所纏逼。是時大臣並及國師婆羅門等。聞淨飯王如是敕已。即共發行。詣太子所。而說偈言

  太子應受如是業  王當念昔私陀言

  記彼不貪天轉輪  甯樂人間五欲樂 

  時彼大臣及國師等。說是語已。相與俱行。其馬幹陟。處處聞于如上苦切呵責言已。意甚憂愁。生大熱惱。以熱惱故。無暫時歡。心既不歡。即便命盡。命盡之後。應時上生叁十叁天。既生彼天。後知如來得成道已。即從彼天。舍來下生中天竺國于那波城。其城有一婆羅門種。具行六法。即爲彼家。而作子息。乃至漸大。至如來邊。如來知彼往昔之時作于馬身命終生天。時佛即說彼馬因緣。既聞法已。漏盡解脫。入般涅盤

  佛本行集經觀諸異道品第二十四

  爾時太子。自手執刀。割于頭髻。剃除須發。身著袈裟。實時無量百千諸天。生大歡喜。遍滿其體。不能自勝。以喜歡心。齊出聲叫。大歌大嘯。弄諸衣裳。口大唱言。悉達太子。今已出家。悉達太子。今已出家。其定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得已一切生法衆生。當得解脫于彼生法。乃至應受苦惱別離諸衆生等。悉得解脫于此系縛

  爾時菩薩。割髻之處。其後起塔名割髻塔。菩薩身著袈裟之處。後起塔稱受袈裟塔。車匿幹陟。辭別回還向宮之處。後起塔名車匿幹陟回還之塔。菩薩行路。谛視徐行。有人借問。默然不答。彼等人民。各相語言。此仙人者。必釋種子。因此得名釋迦牟尼

  爾時菩薩。自心發起如是思惟。我今既已。舍于王位。捐自眷屬境界國城。不可生悔。此事成已。是滅相法。如是念已。心轉勇猛

  爾時菩薩。從彼阿尼彌迦聚落。漸漸欲向于毗耶離中。路有一仙人居處。彼舊仙入名跋伽婆(隋言瓦師)。菩薩入彼仙人處。時光明顯赫。照彼山林。菩薩既除諸璎珞具。並舍一切迦屍迦衣。直是身威。猶尚出光。耀彼山林諸仙人眼。而有偈說

  菩薩象王師子行  除舍妙衣及璎珞

  直著袈裟粗法服  身猶威耀彼諸仙 

  時其林內。所有持行婆羅門仙。行住坐臥。或手執持。隨威儀住。彼等一切。向菩薩面。起恭敬心。愛樂尊重。或複生疑瞻仰菩薩。然彼林內。有諸耆舊婆羅門仙。或取華果藥木草根。其余他行。未集聚者。彼等未見不生疑心。但遠遙聞菩薩之聲。既聞聲已。心驚速疾來還林中本所住處。應所作者更不複作。應所取者更亦不取。其余華果及藥草根。設已取者亦悉舍之。但心速欲來菩薩前

  時彼林內。所有諸鳥。所謂鴻鶴鵝鴨鹦鹉鸲鹆鴛鴦命命孔雀及迦陵伽俱翅羅等一切諸鳥。彼諸鳥等。見于菩薩入林中已。各各自出和雅之音。作微妙聲。又彼林中。所有蟲獸。其等一切。悉舍水草。不食不飲。歡喜來向于菩薩前

  是時彼林諸婆羅門。爲祭祀故。[(殼-一)/牛]諸牸牛。取于乳汁。彼等牸牛。雖複捋訖。而其乳汁。猶更如初。自然流下

  時彼一切諸婆羅門。各相謂言。曾聞有八婆娑娑天。此人莫非是于其一。或複有言。諸婁宿天。此是其一。何以故。自從其來。入此林中。此林放光。皆悉明耀。如日初出照于世間。而說偈言

  或八婆娑此是一  或二婁宿中一天

  若不此林何故光  譬如世間日初照 

  爾時彼等諸婆羅門。修習仙法。居彼林者。隨林所出供養之具。將如是等諸供養具。請于菩薩。各各一心。齊頂禮足。同共白言。善來聖者。我等諸仙。欲請聖者住于此處。此處所有華果樹林藥草根葉流泉冷水。隨時堪可納受充用。此是古仙之所居處。欲求解脫。易得安心。此處空閑。經行寂靜

  爾時菩薩。以微妙語。辭釆音句。美麗可觀。聲隱隱深。猶如雷鼓。隨所堪受。問訊相酬。是時諸仙衆中。有一婆羅門仙。善巧居林苦行之法。彼見菩薩好容儀已。別更告一娑羅門言。仁者知不。此天童子。洞識人心。善解方便。何以故。凡世間人。各相謂言。我生諸子。應當養育。諸子長成。則能爲我。興立家計。販賣求財。造作生活。我于當時。求智求道。若負他債。悉償令了。如是思惟。諸恩愛故。養育諸子。此則不然。爲他求道。不計自死。不求自利

  時彼衆中。複更別有一婆羅門。告彼已前婆羅門言。仁者仁者。如是如是。如汝所言。世間之人不自覺知。不自辨了。常不知足。但言我今須如是辨。明日複須作如是辨。我行法時。猶尚未至。如是一切諸世間人。以迷惑故。既不辨于此世自利。然未來世亦複不得成就諸利

  爾時菩薩。從兜率天下來之時。入釋種胎。欲受生日。彼時先于其跋伽婆仙人林中所居之處。自然湧出二金色樹。時彼二樹。高峻長大。而彼二樹。當于菩薩出家之夜。忽然沒地。一時不現。其跋伽婆仙人。見彼二樹同夜沒不現已。心大憂惱。怅怏低頭。思惟念言。必我衰時。相貌所至。或複更有惡相來耶。菩薩見彼跋伽仙人如是憂愁低頭怅怏。心不歡樂。漸至彼邊。而白仙言。尊者。何故顔色憂愁。低頭而坐

  時彼仙人。報菩薩言。天善童子。此我居處。往昔以來。有二金樹。從地湧出。彼樹高峻。嚴麗可觀。我見彼樹。今忽不現。以其沒故。我今憂愁。心意不樂。如是低頭。思惟坐耳。菩薩即問彼仙人言。尊者。彼等二樹出來幾時。仙人答言。到今已來。二十九年。菩薩又問。彼樹滅沒爾來幾時。仙人報言。昨夜半時。始沒不現。菩薩即語彼仙人言。彼二樹者。是我福力果報故生。若我當作轉輪聖王。我于此處。作一善地園林之所。我今既其舍離出家。以是義故。彼樹昨夜。沒而不現。以是因緣。尊者。勿複自生憂愁

  爾時菩薩。爲于彼等一切諸仙。左右圍繞。于前行至彼所居處。隨意遊行。觀看種種坐起安禅苦行精進求道之處。時彼林內。有一仙人。恒修苦行。在菩薩後。隨逐而行

  爾時菩薩。入彼林中。至于仙人居坐處已。東西南北。觀看彼中。行住坐臥。苦行居所。欲求彼等最勝處故。問于彼等諸仙人言。我今始入。求道未久。是故我欲借問。諸仙。唯願如法爲我。解說汝此法行。我曾未知。汝等示現。爲我宣說。我得聞已。如法奉行。此處求利真實行者。如于汝等所有苦行。我亦依行。彼等諸仙答菩薩言。仁。問我等一切苦行及求道法我等爲仁。次第解釋。凡行苦行。此之衆內。或有食菜。或有食荑。或食尼拘陀樹枝者。或食頭拘羅樹枝者。或食迦尼迦羅枝者。或複止食一樹之枝。或食牛糞。或食麻滓雜果藕根。或食雜種諸樹軟枝。或複飲水而用活命。或如蜣蜋。而自活命。或複有如獐鹿食草而以活命。或有立地而用稱心。或有坐地而稱消適。或食四口食而活命。或複有持麻作衣者。或黑羊毛而作衣者。或草作衣。或以野蠶綿作于衣。或龍須草以用作衣。或以莎草持作于衣。或鹿皮作。或以故破皮作衣者。或亂發作。或毛[毯-炎+旁]作。或以死人幡作于衣。或糞掃衣。或複裸形臥蕀刺上。或臥板上。或臥株上。或臥杵上。或複住于屍陀林中。或住蟻垤。猶如蛇居。或住露地。或複入水。或複事火。或逐日轉。或舉兩手。安然立住。或地蹲坐。或不洗梳。身坌塵土。或複[肆-聿+累]髻。或拔頭發。或拔髭髯。然我等輩。以如是行。自住持己。次或觀時。思惟而行。或複願欲求生天上。或複有欲求生人間。以苦行故。然後其身。始得安樂。所以者何。求法甚難。要修苦行。以爲根本。而說偈言

  如是修習苦行時  自有叁十叁天報

  苦行精進後得樂  是故苦爲諸樂因 

  爾時菩薩。雖聞諸仙如是苦行。而眼未見其法極處。心不喜歡。而知此言未是真善。還緩聲報彼仙人言。我今觀看汝法。雖有然苦須滅。而後果報。更無所去。唯當生天。又其一切諸天宮殿。所有果報。是無常法。以行如上少果報故。如是苦行。既須捐舍所愛親族。複去世間一切諸樂行。于苦行遠離諸樂。以求樂故。乃更入于大牢獄中。而說偈言

  汝舍愛親及世樂  行于苦行欲生天

  雖複謂言此出升  不覺未來還入獄 

  爾時菩薩。說此偈已。複作是言。若當有人爲苦逼身。悕求勝處。欲生天上。以天中受五欲樂故。不知厭離。于未來世。不免煩惱之所患害。彼等仙人。以苦行故。還求大苦。是諸衆生。命終之時。見大怖故。…

《佛本行集經二十》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