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本行集經》二十 ▪第2页
隋天竺叁藏阇那崛多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求後好生。以求生故。還複不離于彼無常。所以者何。何處世間。有諸恐怖。還複染著彼之處。所以于此世。苦切逼故。求欲生天。受于樂故。悕望渴仰。願求生彼。所作未辦。還複墮于無利益處。而亦不求厭離苦行。亦不求離苦身之法。欲覓勝處過天上樂。若有智人。離此五欲。漸漸須覓勝上之處。如足步前。以證勝處。更須求過彼最勝處。若其苦身。以得法者。此苦身法。是名非法。若苦身故。天上得樂。是因行法。得于非法。但此身動。由心故行。是故應當先調于心。莫苦其身。而說偈言
此身動時由心轉 應先調心莫苦身
身如木石無所知 何故隨心而困體
爾時菩薩。複作是言。若前所說。因于斷食。當得福者。其野獸等。應得大福。又複貧人。以其先業果報微淺。不深植故。資財乏少。猶如世間無功德人。常求地上一切神祇功德之水。以澡浴身。望應得于如心所願。其事不然
爾時彼諸苦行師等。白菩薩言。明智仁者。仁于此處。見何等患。菩薩答彼苦行師言。汝今行此苦行之事。後日還來入此有處。其苦行師。複更詳共問菩薩言。我此處有如是法行。菩薩報言。雲何得知如此苦行。還入有處。汝等此行。非究竟入非無畏處
時苦行師。複更重白于菩薩言。大德仁者。唯願仁者。莫作如是說。我今此居。所行道路。是無畏處。有大功德。若人依此道路行者。舍此惡形。得勝妙身
菩薩報言。雖舍惡形後得妙身。而實未是離有之法。因今苦身。得于後身。然彼後身。亦未離苦。所以者何。雖複行于多種苦行。望欲求樂。而不離苦。其苦行師。複更執理。白菩薩言。仁者不然。不以苦行後還得苦。但以我等苦此身故。後世決定。得于快樂。菩薩複答如此之言。亦是無智。何以故。譬如有人。欲求于利。不知其內而有大失。以知失故。欲求利者。此非智人
爾時彼有一婆羅門。在于衆中。高聲唱言。希有希有。此之王子。是真實智。譬如有人。得美飲食。而和雜毒。誰樂欲啖。如是此事。後雖得樂。而未離于有爲生老病死之法。此豈非是還求後生
爾時菩薩。複作是言。苦苦世間。憎死命鬼。複求後生此大癡騃。苦行師言。善哉王子。仁慎莫深谛觀此行。此行過去無量大德。共行此行。此之居處。往昔無量諸王仙等。百千萬億。行此苦行。而共求于後世之樂。菩薩又言。如汝今言千萬歲者。希有大癡。嗚呼妄語。此處大德。以苦行故。分別境界。求後世樂。于未來世。受生死有。不曾知足。于煩惱中。不作所作。展轉其中。以其世間求于樂故。反多得苦
時苦行師。複作是言。仁者王子。此境界主。[穴/(丬*未)](亡私反)洟(陀利反)羅城。其王欲作無遮之會。祭祀諸天。殺害衆生。其數不少。求後受樂。菩薩複言。凡以殺害。而得法者。可名行乎。其苦行師。又複白言。我相承來。祭祀諸天法用如是。菩薩報言。何有苦他名爲法也。有塵坌身。還將塵拭。能得淨乎。有血塗身。還以血洗。豈能得淨。有行非法。當得于法。無有是處。苦行師言實有是處。菩薩又言。有何因緣。苦行師言。依韋陀論。往仙所說。菩薩又言。此是何義。苦行師言。若有諸人。祭祀諸天。是名爲法
菩薩又言。我且問汝世間近法。若人殺羊。祭祀天已。得如法者。何故不殺所愛親族而祭祀天。是故我知殺羊祭祀。無有功德。汝行雜法。意欲如是
爾時菩薩遙見。去此坐處不遠。有一叢樹。如屍陀林。菩薩見已。告彼苦行諸師等言。尊者但看彼地處所。名何苦行。而彼林下。或有死屍。諸鳥所食。或有死屍。白骨而聚。今者現見。或有死屍。以火焚燒。成一聚骨。或有死屍。懸著樹上。或有死屍。被其眷屬之所殺害。莊嚴其座。依法而葬。後生慚愧。或有死屍。眷屬圍繞。相送來向屍陀林中。安置于地訖還歸舍。其苦行師。又複更言。仁者王子。然其彼處屍陀林者。四輩共同。無有簡選。平等施身。福德之地。名爲曠野。此處地方。布施身者。不用苦力。速生天上。求世勝處。速得受樂。或有仁者。投身絕崖。或燒或施。而生天上
菩薩複言。若當如是。修行行者。後求富貴。嗚呼大癡。嗚呼無常。而求後世。多有怨雠。求後富貴。嗚呼大苦。還求大苦。彼等癡愚。無智之人。入大火聚。入大蛇口。菩薩如是辯才之舌。向諸仙人。說解脫言。作微妙語。如是說時。日將向沒
是時菩薩。還彼仙人所居之處。一夜停宿。後日天曉。更余處行。彼等諸仙。隨菩薩後。次第而行
爾時菩薩。少時行已。見彼諸仙隨後而行。菩薩見已。即便依一樹下而坐。彼等諸仙。圍繞菩薩。或坐或立
是時彼諸衆仙之中。最老仙人。向于菩薩。生希有心。而白之言。仁者王子。自汝來至我所住處。時彼地方。而自莊嚴。仁者出已。彼處如今即成曠野。以是義故。唯願仁者。莫舍于我所坐之處。何以故。凡人欲得疾生天上。在此福地。而修行者。不久即生。向于天上。是故仁者。不應舍此如是微妙先聖所行清淨之所而行余處。而說偈言
仁來我林威德嚴 今去忽然成曠野
是故不應相棄背 如人愛命莫舍身
爾時諸仙。說是偈已。即更白言。仁者王子。今在此處。得不見于無有恩義鄙惡人乎。或見墮于雜行之人。或複見于不淨行人。若不如是。仁者何故不樂于我所居停處。我等諸仙。欲隨仁者作于善友。隨順不逆。奉教隨行。欲共仁者求勝妙處。假使歲星共仁者居。猶得勝處。何況我等。苦行諸仙
爾時菩薩。得彼諸仙上首。請欲同求解脫。見其意已。即說自心本所誓願。兼複贊歎彼等苦行一切諸仙。而語之言。仁者諸仙。今者已得無礙之辯。而身久來習行如法。內心淨故。能于未曾所識人邊
生大殷重敬念之心。今若欲舍猶如親愛。乃生大愁。其事雖然。但仁者輩。所求之法。爲生天果。我不然也。我今乃欲志求解脫。不欲取有我之意。願決定如是。我心既觀如是相已。見于汝等所居之處。心不願樂。一欲求還。一欲求去。此二甚遠。然我亦非不樂此處。又亦不複憎疾他人。亦非見于他人過咎。而不住此舍背行也。然汝等輩。皆住于法。隨昔仙聖有所言說。汝等一切。皆悉已得大仙之法。是時彼等諸仙人。見菩薩所求解脫勝上。于菩薩所。更生殷重愛敬心想
爾時彼衆。其中有一梵志仙人。恒臥灰中。或編椽上。身著死屍。糞掃衣服。耳目青黃。鼻長身白。手執軍持。聞菩薩說如是語已。向菩薩面。歡喜以報歎菩薩言。仁者所語。極大微妙。最上誓願。汝今乃能年少之時。未受五欲。見諸過患。若不渴仰。欲生天者。豈能得知天上後患。如是觀已。而求解脫。彼人不久。便得解脫。若當仁者。有如是意。決定欲求彼解脫者。汝今宜應速疾而行。去此不遠。有一仙人住止之所。名日穿藏。彼有一仙。名阿羅邏。彼仙已得決定正智清淨之眼。仁者可至彼邊谘問。應聞至真方便行路。仁者若聞此之方便。必至彼真。如我意觀仁者所見。必過于彼。如今仁者。心想及身。一切相貌。決定當度諸智彼岸。勝于往昔諸仙人等未曾證者。今悉得之
爾時菩薩。報彼梵志仙人等言。願如仁者所述可也
是時菩薩。舍彼仙人殷勤勸請。背之而行。意欲向于阿羅邏所。而有偈說
摩诃釋種聖王子 善巧美語慰諸仙
決欲前向羅邏邊 所有諸仙還自住
佛本行集經王使往還品第二十五上
爾時國師大婆羅門。及一大臣。二人齊共受淨飯王悲哀瀝淚啼號敕已。即便整備賢善好車駕馭而立。奉承大王威德勢力。從所住城迦毗羅出。出已尋逐菩薩腳迹。速疾而行。漸漸至于彼跋伽婆仙人住處。其跋伽婆。遙見使來漸將向近。即起前迎。而口唱言。善來仁者。雲何忽屈來到此間。願且消息。少時停止。此草鋪上解歇暫坐。我當具辦甘果冷水。隨意飲食。時二使人。即便頂禮彼跋伽婆仙人之足。禮已卻退坐于一面。坐安隱已。其跋伽婆。種種慰勞王二使人
爾時大臣。即便逆止跋伽婆。語而問之言。大仙尊師。我等今被彼甘蔗種大淨飯王敕命而來。我身即是彼王大臣。指國師示。此是彼王國之尊師大婆羅門。彼甘蔗王。有一太子。字悉達多。以畏生老病死之故。欲求解脫。舍宮入山。傳聞道其已至此處。我等求彼故來至此。作是語已。跋伽婆仙。即便報彼二使人言。實有此事。然其修臂功德具足勝上丈夫。曾至此處。至此處已。而問于我所修行法。我依實說。彼既知已即雲。此雖勝于人間。其後還來入生死中。非是究竟解脫之處。嫌故舍去。欲求出離解脫生死。今者進向于阿羅邏仙人居所。而說偈言
修臂丈夫功德具 至此聞我法非真
欲求至極大涅盤 背我今向阿藍所
爾時二使大臣。國師婆羅門等。聞跋伽婆仙人語已。以至孝心于淨飯王殷重敬故。不覺疲乏。無有懈倦。不食甘果。不飲水漿。依跋伽婆仙人之語。即共相尋向菩薩所。彼等漸至到菩薩邊。遙見菩薩在于林中。于一樹下。鋪草而坐。除其一切諸寶璎珞。身體放光。巍巍顯赫。而自莊嚴。譬重雲中。忽然日出。照耀天下。滿林樹間。見已相與從車而下。安庠徒步。向菩薩邊。至已頂禮于菩薩足。口同唱言。唯願聖子。一切常勝。更自前立。近菩薩邊
爾時菩薩。慰勞彼等。隨于彼等所能堪受。勞謝語言。而慰問已。菩薩命令相近而坐。二使坐已。白菩薩言。大智太子。聖子之父。淨飯大王。以心愛敬于聖子故。大受苦惱。所以者何。當于聖子出宮之日。大王聞已。立地自撲。迷悶而絕。全不覺醒。以水灑噴。良久乃稣。既複本心。流淚滿面。憶念聖子。其狀如是。今遣我等。來聖子邊。唯願聖子。正心專聽正如是敕。我以知汝正意樂法。我以知汝不住我宮。必應出家求無上道。其理雖然。但今非是汝入山時。我既見汝非時入山。是故我今憂愁苦毒。全身被然。猶如猛火焚燒大林。汝今且可割意。還來入于我宮。暫舍于汝愛法之心。受我愛重若如此者。是汝法行。若汝不還。至我目下。今我受苦如是增長。譬如大河。長遠流注。于一時頃。兩岸崩頹。其水被填。忽然斷絕。又如猛風吹大雲陣。譬如熱天火燒幹草。譬如旱月煎涸諸泉。譬如雹摧盛春苗稼。善子我今心亦如是。以爲憶念恩愛汝故。心大沸惱。煎燒破碎。是故汝且回還向宮。享受王位。治化天下。于後若見有善惡事。當任汝心。入山求法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佛本行集經》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40】個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