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律異相》四十八
經律異相卷第四十八(禽畜生部中蟲畜生部下) / 梁沙門僧旻寶唱等集
金翅一(二事) 千秋二(一事) 雁叁(叁事) 鶴四(一事) 鴿五(二事) 雉六(一事) 烏七(四事)
金翅第一 生住所資一 正音王死相二
生住所資一
金翅鳥有四種。一者卵生。二者胎生。叁者濕生。四者化生。皆先大布施心高淩虛。苦惱衆生心多嗔慢。生此鳥中。有如意寶珠以爲璎珞。變化萬端無事不辦。身高四十裏。衣廣八十裏。長四十裏。重二兩半。食鼋鼍魚鼈以爲揣食(涅槃經雲能食能消。一切龍魚金銀等寶唯除金剛耳)洗浴衣服爲細滑食。亦有婚姻。兩身相觸以成陰陽。壽一劫或有減者。大海北岸一樹名究羅嗔摩高百由旬。蔭五十由旬(樓炭經略同)樹東有卵生龍宮卵生金翅鳥宮。樹南有胎生龍宮胎生金翅鳥宮。樹西有濕生龍宮濕生金翅鳥宮。樹北有化生龍宮化生金翅鳥宮。各各縱廣六千由旬。莊飾如上。若卵生金翅鳥飛下海中以翅搏水。水即兩披深二百由旬。取卵生龍隨意而食之(華嚴經雲。此鳥食龍。所扇之風若入眼人眼失明故不來人間)胎濕化亦複如是(涅槃經雲唯不能食受叁歸者)有化生龍子叁齋日受齋八禁。時金翅鳥欲取食之。銜上須彌山北大鐵樹上。高十六萬裏。求覓其尾了不可得。鳥聞亦受五戒(出長阿含經第十九卷。又出增一阿含第十五卷。大智論華嚴經。亦見也)
正音王死相二
金翅鳥王。名曰正音。于衆羽族快樂自在。于閻浮提日食一龍王及五百小龍。于四天下更食。一日數亦如上。周而複始。經八千歲死相既現。諸龍吐毒不能得食。饑逼慞惶永不得安。至金剛山。從金剛山直下從大水際。至風輪際爲風所吹還金剛山。如是七反然後命終。以其毒故令十寶山同時火起。難陀龍王懼燒此山。即降大雨渧如車輪。鳥肉消盡唯余心存。心又直下七反如前住金剛山。難陀龍王取爲明珠。轉輪聖王得爲如意珠。若人念佛心亦如是(出觀佛叁昧經第一卷)
千秋第二
千秋生必害母
千秋。人面鳥身。生子還害其母。複學得羅漢果。畜生無有是智及有尊卑想。不受五逆罪(出婆須蜜經第八卷)
雁第叁
金羽雁猶愛前生妻子日與一毛一
毗舍離猕猴江側有蒜園。偷羅難陀比丘尼。去園不遠。園主問言。阿姨欲須蒜耶。比丘尼即與沙彌尼式叉摩那尼。數數往索蒜。遂都盡。其主委園而去。佛說本生。昔有一婆羅門。年百二十形體羸瘦。其婦端正無比。多生男女。此婆羅門系心其婦及諸男女。初不舍離。以此愛著情笃。遂至命終便生雁中。其身毛羽盡爲金色。以前福因緣故自識宿命。我以何方便養活此男女使不貧苦。日日來還日落一羽而去。兒見如是不知因緣。即共議言。我等甯可伺其來時。方便捉之盡取金羽。如其所計盡拔金羽。羽盡更生白羽。佛告諸比丘。欲知爾時婆羅門死爲雁者。豈異人乎。即園主是。其端正婦者即比丘尼是。男女者即式叉摩那沙彌尼等是(出四分律二分第叁卷)
五百雁爲獵所殺以聞佛法生天得道二
佛在波羅奈國。于林澤中。爲諸天人四輩之類顯說妙法。時虛空中有五百雁爲群。聞佛音聲深心愛樂回翔欲下。獵師張羅雁墮其中。爲獵師所殺生忉利天。處父母膝上若八歲兒。端嚴無比光若金山。便自念言。我何因生此。即識宿命愛法果報。即共持華下閻浮提。至世尊所禮足白言。我蒙法音生在妙天。願重開示。佛說四谛。得須陀洹。即還天上(出賢愚經第十叁卷)
雁遇王羅不食得出叁
國王夫人升在樓上。見雁飛空中欲得其肉。便以白王。王遣獵工。持網行羅分布求索。即得數十以籠養之。中有不食者。諸雁謂言。今已得活不食何益。不食者日。憂不能食。七日瘠瘦于籠孔中得出飛去。遙語肥者曰。卿等貪食害痛在後(出十卷譬喻經第六卷)
鶴第四
常吐根力八道之音一
彌陀佛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鹄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所說。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衆生聞是音聲。皆悉念叁寶(出彌陀經)
鴿第五 鴿舍命施饑窮人一 鴿被鷹逐遇佛影則安弟子影猶戰二
鴿鳥舍命施饑窮人一
昔雪山上有一鴿鳥。時大雨雪。有人失道窮厄辛苦。饑寒兼至命在須臾。鴿飛求火。爲其聚薪然之。既然身投火中。施此饑人(出大智論第十一卷)
鴿被鷹逐遇佛影則安弟子影猶戰二
佛在祇洹林晡時經行。舍利弗從。時有鷹逐鴿。鴿飛來佛邊。佛行影覆之。鴿身安隱怖畏即除不複作聲。後舍利弗影到。鴿便作聲戰怖如初。舍利弗白佛言。佛及我身俱無叁毒。佛影覆鴿鴿不恐怖。我影覆鴿戰慓如初。佛言。汝有叁毒習故。汝觀此鴿宿世因緣幾世作鴿。舍利弗即時入宿命智叁昧。觀見此鴿。已八萬大劫常作鴿身。過是已往我不能見。佛言。汝若不能盡知過去。試觀此鴿何時當脫。舍利弗即入願智叁昧。觀見此鴿。八萬大劫未脫鴿身。過是不知。于恒河沙等大劫中常作鴿身(出大智論第十一卷)
雉第六
雉救林火一
昔野火燒林。林有一雉。勤身自力飛來入林。以水灑林往反疲乏不以爲苦。時天帝釋來問之言。汝作何等。答曰。我救此林愍衆生故。此林蔭育處廣清涼快樂。我諸種類及諸宗親皆悉依仰。我有身力雲何懈怠而不救之。天帝問言。汝乃精勤當至幾時。雉言。以死爲期。天帝言。誰爲汝證。即自立誓。我心至誠信不虛者火即自滅。是時淨居天知雉弘誓。即爲滅火。始終常茂不爲火燒(出大智論第十六卷)
烏第七 烏王甘蔗所領四烏使至沙竭國一 赤嘴烏與猕猴爲親友二 烏與雞合共生一子叁 烏與蟲狐疊相贊歎四
烏王甘蔗所領四烏使至沙竭國一
波斯匿王有四大臣。拜爲將。合四部兵欲伐小國。四臣見佛稽首足下。世尊問之。仁等何去。具以事答。我等之身爲此國王多所興立常畏危命今當攻伐。世尊贊曰。善哉諸賢。是爲報恩而有反複。不但今世爲此國王。過去世時沙竭之國。有諸烏衆而來集會止頓其國。烏王名曰甘蔗。主八萬烏。烏王有婦名舊黎尼。懷軀惡食至誠白王。我身小發欲得善柔。鹿王肉食乃活不爾者死。于是烏王聞其音聲合會烏衆。汝等當往沙竭國。沙竭國王有大鹿王。名曰須具。欲得其肉。四烏應募。吾等堪任。不惜身命當辦此事。于時四烏數至會所。時國王子見烏恐懼。馳還白王。我見四烏色像若斯。數來鹿苑。王即敕人令捕。烏師造立方便張羅捕烏。辄以獲之生上國王。王問四烏而呵罵之。汝等何故數來至此。犯吾境界。烏言曰。唯然天王非我所樂。有王名曰安住。其婦受胎。欲得須具善柔鹿肉。彼王遣來。受其君教。時國王愕然怪之。自受王教作此方計。投棄軀命誠非所及。欲求俗人有此反複。受君父教尚不可得。況鳥獸乎。王告諸烏。今赦汝罪(出蜜具經又名俱薩國烏王經)
赤嘴烏與猕猴爲親友二
昔有烏名曰拘耆(梁言赤嘴烏也)遊在叢樹産乳諸子在于樹上。時拘耆與一猕猴共爲親厚。時叢樹間有一毒蛇。伺行不在。啖拘耆子無複遺余。拘耆失子悲鳴啼呼不知所在。熟自思惟。知蛇所啖。猕猴歸見問之何爲。答曰。蛇啖我子了盡無余。猕猴曰。我當報之。時毒蛇行。猕猴前繞之。蛇怒纏猕猴。猕猴捉得頭曳。至石上磨破而死。棄擲而還。拘耆踴躍(出赤嘴烏喻經)
烏與雞合共生一子叁
過去世時。有一群雞依榛林住。有狸侵食唯余一[此*鳥]。烏來覆之共生一子。子作聲時烏說偈言
此兒非我有 野父聚落母
共合生兒子 非烏複非雞
若欲學公聲 複是雞所生
若欲學母鳴 其父複是烏
學烏似雞鳴 學雞作烏聲
烏雞若兼學 是二俱不成
(出僧祇律第二十四卷)
久遠世時。有黃門命過。棄樗樹間。蠱狐及烏。共來食肉。更相贊歎。烏曰
君體如師子 其頭如仙人
胎由鹿中王 美哉如好華
狐曰
誰尊在樹上 其慧最第一
其明照十方 如積紫磨金
時大仙人處于閑居。淨修爲道。聞之說偈問曰
所作吾久見 其事爲兩舌
自藏于樹間 食死黃門肉
汝輩下賤物 自稱如上人
烏曰
師子及孔雀 其食于禽肉
何謝髡減頭 次第而求乞(出蟲狐烏經)
蟲畜生部下 龍一(五事) 蛇二(叁事) 龜叁(一事) 魚四(二事) 蛤五(一事) 谷賊六(一事) [泳-永+狂]中蟲七(一事) 虱八(一事)
龍第一 生住資待一 娑竭龍王爲五百鬼神所護二 眷屬先少後多叁 龍持一日戒爲人所剝生忉利天四 四大龍王患金翅請佛五
生住資待一
龍有四種。一者卵生。二者胎生。叁者濕生。四者化生。皆先多嗔恚心曲不端。大行布施今受此形。以七寶爲宮(宮之所在乃現金翅鳥部)身高四十裏。衣長四十裏。廣八十裏。重二兩半。神力自在百味飲食。最後一口變爲蝦蟆。若自化眷屬發于道心。施乞皂衣能使諸龍各興供養者。沙不雨身及離衆患(又雲。變身爲蛇虺等不遭蝦蟆及金翅鳥)食鼋鼍魚鼈。以爲揣食(樓炭經雲龍食魚鼈及提違提曆大魚也)洗浴衣服爲細滑食。亦有婚姻。身相觸以成陰陽。壽命一劫。或有減者。免金翅鳥食。唯有十六王。一娑竭。二難陀。叁跋難陀。四伊那婆羅。五提頭賴吒。六善見。七阿虛。八伽句羅。九伽毗羅。十阿波羅。十一伽[少/兔]。十二瞿伽[少/兔]。十叁阿耨達。十四善住。十五優睒伽波頭。十六得叉迦(樓炭經六十叁出長阿含樓炭大智論)
娑竭龍王爲五百鬼神所護二
娑竭龍王。住須彌山北大海底。宮宅縱廣八萬由旬。七寶所成牆壁七重。欄楯羅網嚴飾其上。園林浴池衆鳥和鳴。金壁銀門。門高二千四百裏。廣二千二百裏。彩畫姝好。常有五百鬼神之所守護。能隨心降雨。群龍所不能及。所住之淵湧流入海。青琉璃色(出樓炭華嚴經)
眷屬先少後多叁
龍王白佛言。我從劫初止住大海。從拘樓秦佛時。大海之中妻子甚少。今者海龍眷屬繁多。佛告龍王。其于佛法出家。違戒犯行不舍破戒者多…
《經律異相四十八》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