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經律異相》

「事彙部·外教部·目錄部」經文2121卷53頁碼:P0001
梁 寶唱等集

  《經律異相》四十七

  經律異相卷第四十七(雜獸畜生部上) / 梁沙門僧旻寶唱等集

  師子一(七事) 象二(四事) 馬叁(一事) 牛四(四事) 驢五(二事) 狗六(四事) 鹿七(二事) 銘陀八(一事) 狐九(一事) 狼十(一事) 猕猴十一(六事) 兔十二(一事) 貓狸十叁(二事) 鼠十四(一事)

  師子第一 師子王爲猕猴欲舍命一 師子王有十一勝事二 師子食象哽死木雀爲拔得蘇後遂忘恩叁 師子有二子爲獵者所殺同生長者家得道四 師子王墮井爲野幹所救五 師子虎爲善友野幹兩舌分身喪命六 師子等十二獸更次教化七

  師子王爲猕猴欲舍命一

  過去世有一師子王。在深山窟。常作是念。我是一切獸中之王。力能視護一切諸獸。山中有二猕猴。共生二子。時二猕猴問師子王。王若能護一切獸者。我今二子以相委付。我欲余行求覓飲食。時師子王即便許之。猕猴留寄二子即舍而行。是時山中有一鹫鳥王。厥名利見。師子王睡。即便抟取猕猴二子處崄而住。師子王即寤。即白鹫言

  我今固請  見爲放之  莫令失信

  生我慚愧 

  鹫王答曰

  我能飛行空  無畏過汝界

  若欲護二子  爲我應舍身 

  師子又曰

  我今護二子  舍身如枯草

  護身而妄語  雲何得稱行 

  說是偈已。即至高處欲舍其身。鹫王複曰

  爲他能舍身  則受無上樂

  施汝猕猴子  願王莫自害(出大集經第叁卷) 

  師子王有十一勝事二

  師子王生住深。山大谷。方頰巨骨身肉肥滿。頭大眼長眉高而廣。口鼻淵方齒齊而利。吐赤白舌雙耳高上。修脊細腰其腹不現。六牙長尾髦發光潤。自知氣力牙爪鋒芒。四足據地安住岩穴振尾出聲。若有能具如是相者。當知真師子王。晨朝出穴嚬申欠呿。四向顧視發聲震吼。爲十一事。一壞實非師子詐作師子。二自試身力。叁令住處淨。四使子知處。五群輩無怖心。六睡者得覺。七諸獸不敢放逸。八諸獸得來依附。九調大香象。十告諸子息。十一莊嚴眷屬。凡聞師子吼。水住深潛。陸行藏穴。高飛墮落。廄中香象振鎖斷絕失糞怖走。猶如野幹。雖學師子至百千年。終不能作師子之吼。若師子子生始叁歲則能哮吼。香山徑有師子。飛鳥走獸絕迹不窺。一切畜生。師子爲最(出涅槃經第二十五卷又大智論)

  師子食象哽死木雀爲拔得蘇後忘恩叁

  佛告目連。勇智菩薩。昔光明佛時作師子王。吾爲梵志修于淨行。時師子王晨朝跱立八處不動。奮迅身體便大雷吼。走獸伏住飛者墮落。然後乃起。曠野山澤案行屬界求覓群獸。逢一象王殺而食之。脾骨哽咽死而複蘇時告木雀。與吾挽骨。後若得食當相報恩。木雀聞之入口盡力拔骨乃得去之。時師子王後日求食大殺群獸。木雀在側少多求恩師子不報。佛告目連。時師子王。以此偈報木雀曰

  吾爲師子王  以殺爲家業

  啖肉飲其血  以此爲常膳

  汝既不自量  脫吾牙出難

  還得出吾口  此恩何可忘 

  爾時木雀。複以此偈。報師子曰

  我雖是小鳥  識恩不惜死

  但王不念恩  自負言誓重

  若能小寬弘  少多見惠者

  沒命終不恨  不敢有譏論 

  時師子王竟不報恩。舍之而去。木雀自念。吾恩極重反見輕賤。今當追逐要伺子便。不報恩者終不行世。在在處處終不相離。時師子王複殺群獸恣意食之。飽便睡眠無所畏懼。時彼木雀飛趣師子。當立額上盡其力勢喙一眼壞。師子驚起左右顧視不見余獸。唯見木雀獨在樹上。時師子王語木雀曰。汝今何爲乃壞吾目。時彼木雀以偈報之

  重恩不知報  乃複生害心

  今留汝一目  此恩何可忘

  汝雖獸中王  所行無反複

  從是各自休  莫複作緣對 

  師子王者今勇智菩薩是。時木雀者今目揵連是(出菩薩璎珞經第九卷)

  師子有二子爲獵者所殺同生長者家得道四

  昔者山中有兩比丘。閑居行道逮得神通。去之不遠有一師子。産生二子養之稍大。欲行所索。持子寄二道人。窟邊求食。或五日一還見。與道人相近附。遂複舍行。日月轉久。後日道人各行不在。獵師遇之意欲射之。狩迸入林。獵師意念。此數與道人相依附。吾作道人被服。爾乃得之。岩窟中有留袈裟法衣。獵師著往師子所。師子謂是道人。喜共赴之。獵師打殺剝取其皮作裘賣之。道人行還不見師子子求之不得。定意觀之知爲獵客所殺。便以神足追而奪之。以爲坐褥恒摩娑咒願欲令解脫。未久複坐禅。觀知趣何道。而爲中國大長者家作雙生子。始入胞胎其母未覺。道人問。長者何所渴乏。曰吾家大富唯乏兒子。道人語之。吾能使有兒。長者大喜爾爲蒙恩。道人語曰。若必得子何以報恩。曰長大便當給道人爲弟子。道人咒願而去。從是遂覺有身。後生二男相似如一。年轉八歲複來到其家。兒有宿緣自然愛敬。道人語長者。識昔約不。長者以本誓不得已。便以二兒各施道人。道人將作沙彌。精進未久亦皆得道。亦恒自坐皮上試共坐禅。觀此皮神所生。便知是己身故皮。展轉相照便共至師前。禮足謝曰。實蒙大恩(出譬喻經第五卷)

  師子王墮井爲野幹所救五

  過去世近雪山下。有師子獸王。作五百師子主。是師子王後時老病瘦眼闇。在諸師子前行墮空井中。五百師子皆舍離去。爾時有一野幹見師子王。作是念言。我所以得此林住安樂飽滿肉者由師子王。今墮急處雲何當報。時此井邊有渠水流。野幹即曰。以腳通水。水入滿井師子浮出。時此林神而說。偈言

  身雖自雄健  應以弱爲友

  小野幹能救  師子王井難 

  佛言師子王者我身是。五百師子者諸比丘是。野幹者阿難是(出十誦律雜誦卷第一)

  師子虎爲善友野幹兩舌分身喪命六

  過去世雪山下有二獸。一名好毛師子。二名好牙虎。共爲善知識閉目相舐。是二獸恒得濡好肉啖。去是不遠有兩舌野幹。作是念。我至二獸邊言。我與汝作第叁伴。汝聽我入。師子虎言。隨意兩舌野幹啖二獸殘肉身體肥大。作是念。是好毛師子好牙虎。共爲善知識更相親愛。閉目相舐恒啖好肉。或時不得必當啖我。我先方便令心別離。語師子言。虎有惡心于汝師子。食啖皆是我力。師子言。雲何得知。兩舌野幹答言。虎明日見汝時閉目舐汝毛者當知惡相。往語虎言。師子于汝有惡心言。有所食啖皆是我力。虎言。雲何得知。答言。明日見汝時閉目舐汝毛者當知惡相。是二知識中。虎生畏想。是故先往師子所言。汝于我生惡心耶。師子言。誰作是語。答言。兩舌野幹。好毛複問言。汝于我亦生惡心耶。虎言不也。虎語師子言。汝若有是惡語者不得共作善知識。好毛言。是兩舌野幹有如此言。雲何不喜共我住耶。即說偈言

  若信是惡人  則速別離去

  當懷其愁憂  嗔恨不離心

  凡爲善知識  不以他語難

  不信欲除者  若信他別離

  則爲其所食  不信兩舌者

  還共作和合  所懷相向說

  心淨言柔濡  應作善知識

  和合如水乳  今此弊小蟲

  生來性自惡  一頭而兩舌 

  虎與師子驗事實已。共捉野幹破作二分(出十誦律二誦第叁分又出四第九分文同又出彌沙塞律第六卷又出野幹兩舌經略同)

  師子等十二獸更次教化七

  閻浮提外東方海中。有琉璃山名之爲潮。高二十由旬具種種寶。其山有窟名種種色。是昔菩薩所住之處。縱廣一由旬高六由旬。有一毒蛇在中而住修聲聞慈。複有一窟名曰無死。高廣亦爾。是昔菩薩所住之處。中有一馬修聲聞慈。複有一窟名曰善住。高廣亦爾。昔菩薩處中。有一羊修聲聞慈。其山樹神名曰無勝。有羅刹女名曰善行。各有五百眷屬圍繞是二女人常共供養如是叁獸

  閻浮提外南方海中。有頗梨山高二十由旬。有窟名曰上色。縱廣高下亦複如是。亦是菩薩昔所住處。有一猕猴修聲聞慈。複有窟名口誓願。高廣亦爾。昔菩薩處中。有一雞修聲聞慈。複有一窟名曰法林。高廣亦爾。昔菩薩處中。有一犬修聲聞慈。中有火神。有羅刹女名曰眼見。各有五百眷屬圍繞。是二女人常共供養是叁鳥獸

  閻浮提外西方海中。有一銀山名菩提月。高二十由旬。中有一窟名曰金剛。高廣亦爾。昔菩薩處中。有一豬修聲聞慈。複有一窟名香功德。高廣亦爾。昔菩薩處中。有一鼠修聲聞慈。複有一窟名高功德。高廣亦爾。昔菩薩處中。有一牛修聲聞慈。山有風神名曰動風。有羅刹女名曰無護。各有五百眷屬圍繞。是二女人常共供養如是叁獸

  閻浮提外北方海中。有一金山名功德相。高二十由旬。中有一窟名爲明星。廣一由旬。高六由旬。昔菩薩處中。有一師子修聲聞慈。複有一窟名曰淨道。高廣亦爾。昔菩薩處中。有一兔修聲聞慈。複有一窟名曰喜樂。高廣亦爾。昔菩薩處中。有一龍修聲聞慈。山有水神名曰水天。有羅刹女名修慚愧。各有五百眷屬。是二女人常共供養如是叁獸。是十二獸晝夜常行閻浮提內。人天恭敬功德成就。已于諸佛發深重願。一日一夜常令一獸遊行教化。余十一獸安住修慈。周而複始。七月一日鼠初遊行。以聲聞乘教化一切鼠身衆生。令離惡業勸修善事。如是次第至十叁日。鼠複還行。乃至盡十二月至十二歲亦複如是。故此土多有功德。乃至畜獸亦能教化。是故他方菩薩。常應恭敬此佛世界。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欲得睹見是十二獸。欲得大智大定大神通力。欲受一切所有典籍。欲增善法。是人當以白土作山。縱廣七尺高十二尺。種種香塗金薄。薄之四邊周匝二十尺。所散瞻婆華當以銅器盛。諸種種非時之漿置之四面。清淨持戒日叁洗浴。敬信叁寶。離山叁丈正東而立。誦如是咒住十五日。當于山上見初月像。爾時則知見十二獸。見已所願隨意即得。若能修行苦行即得。眼見是十二獸諸菩薩等。或作天像或作鬼像鳥獸之像。遊閻浮提教化如是種種衆生。若爲人天調伏衆生。是不爲難。若爲畜生調伏衆生乃是爲難(出大集經第二十四卷)

  象第二 象王供養佛一 善住象王爲轉輪王寶二 象子生而失母爲仙人所養叁 象猕猴鵽相敬四

  象王供養佛一

  佛獨遊行欲求靜寂。到憍薩羅國波利羅耶娑羅林寶樹下住。時五百群象。象行王恒在後。常得濁水殘…

《經律異相四十七》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