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本行集經》叁十叁
隋天竺叁藏阇那崛多譯
梵天勸請品下
爾時世尊。作如是念。我所證法。此法甚深。難見難知。如微塵等。不可覺察。無思量處。不思議道。我無有師。無巧智匠可能教我證于此法。但衆生輩。著阿羅耶(隋言所著處)。樂阿羅耶。住阿羅耶。喜樂著處。心多貪故。此處難見。其處所謂十二因緣。十二因緣。有處相生。此之處所。一切衆生。不能睹見。唯佛能知。又一切處。疑道難舍。一切邪道。滅盡無余。愛之染處。盡皆離欲。寂滅涅盤。我今雖將如是等法向于他說。彼諸衆生。未證此法。徒令我勞虛費言說。爾時世尊。如是念已。爲于此事。昔未曾聞。未從他得。未有人說。而心自辯即說偈言
我今辛苦證此法 不可辄爾即應宣
諸欲癡瞋恚法纏 一切衆生有此難
唯應逆流細心智 所可睹見如微塵
樂欲貪著難見知 爲彼無明暗覆故
以如是故。如來見是甚深事已。其心欲樂白瑪若拙。不欲向他說于此法。而有偈說
見諸衆生煩惱重 邪道邪見過患多
解脫法者甚深難 知故欲住阿蘭若
爾時娑婆世界之主。大梵天王。在于梵宮。遙見世尊發如是心。知已即作如是思惟。此世界中。諸衆生等。多壞多失。今日如來多陀阿伽度阿羅呵叁藐叁佛陀。既證如是無上法寶。獲成辦已。世間未知。而心忽然願樂蘭若。不欲說法。時梵天王。譬如壯士屈申臂頃從大梵宮。隱身來下。至世尊前。頂禮佛足。卻住一面。合掌向佛。而白佛言。善哉。世尊。今此世界一切衆生。無有歸依。善壞失盡。今者世尊。既得如是無上法寶真證。見已而心忽欲入阿蘭若。不樂說法。我今勸請無上世尊。爲諸衆生。莫寂靜住。唯願世尊。慈悲說法。願修伽陀。憐愍說法。現今多有諸衆生輩。少于塵垢。諸根成熟。結使微薄。利根易化。不聞法故。自然損減。若當如來爲說法要。使得證知世尊法相。爾時娑婆世界之主大梵天王。說是語已複更以偈重請佛言
世尊今在摩伽國 說于衆生雜種因
先開甘露妙法門 然後次第清淨說
如人不上須彌頂 豈能得見世界邊
大聖菩提道已成 速登法堂智眼照
引導群盲令離苦 悲愍一切諸衆生
世尊疾舍此樹間 遍世遊行廣濟度
自得己利天人勝 諸苦盡已得清涼
佛不增減諸善根 到于清淨法彼岸
如來世間無有比 況欲勝上亦複無
叁界獨步稱世尊 修羅非是山王匹
于苦世間作悲愍 仁今不可舍衆生
具諸德力無畏人 唯尊能度諸含識
衆生久來被毒箭 所謂天人等世間
值遇世尊應拔除 願爲彼作歸依處
諸天及人生生世 發心欲聽密法門
彼願世尊今已成 速說莫今彼等退
世尊如我今得見 衆生若當是事知
或他聞已及自聞 即來頂禮世尊足
假令父母男女等 死已骨散發縱橫
而不憂彼命終時 亦不回哭彼人輩
彼等未知尊清淨 從兜率天來下生
是故我今請世尊 多時失路今化取
不聞正義無量劫 如羸瘦人得脂腴
如幹土地得水澆 唯願世尊降法雨
諸佛無有悭惜法 叁世諸聖樂行檀
過去諸佛入涅盤 無不說是正真法
尊今亦是祁羅種 能度無量諸衆生
共彼諸佛無有殊 教衆善法今時至
開諸衆生清淨眼 普令得見正道途
入于邪見荊棘林 應示純直離險徑
乘此路已得甘露 世尊衆瞽欲墮坑
余人濟拔悉不能 大險引導世尊是
又能方便教發意 今時已至願莫辭
共聖多劫不可期 猶如優昙花難值
諸佛出世既難遇 今日忽遭大導師
仁于精進力無邊 身體莊嚴衆相具
未說無有發心者 金口終不出異言
叁世成就是事來 所以今日自度訖
度他須起精進力 真實言誓宜及時
世尊滅暗然諸明 佛大法幢願速豎
時至妙言說正法 師子吼如天鼓鳴
我請如來置法船 來世得導無量衆
世尊已渡煩惱海 衆生沒溺須出之
譬如人得伏藏財 持以富他不觸用
世尊得法無盡藏 願爲衆生分別宣
爾時世尊。聞梵天王勸請偈已。爲衆生故。起慈悲心。以佛眼觀一切諸世佛眼觀已見諸衆生。生于世間。增長世間。或有利根或有鈍根。諸衆生等。或以成就易證于道。或有衆生。見未來世一切過患。心生恐怖。而不放逸。或當來世。亦可得道。譬如或有青優缽池。波頭摩池。拘物頭池。分陀利池。其內所有一切諸花。或優缽羅。及波頭摩。並拘物頭。分陀利等。已從地生。而未出水。在于其間。沒而未現。應須養育。四大和合。然後出水。或有優缽分陀利等。從池湧出共水齊平。或優缽羅分陀利等。出水開敷。而不著水。如是如是。世尊佛眼。觀諸世間一切衆生。生于世間。增長世間。或有利根。或有鈍根。或有易化。或易得道如是知已。向梵天王。而說偈言
大梵天王善谛聽 我今欲開甘露門
苦有聽者歡喜來 至心聽我說法味
爾時梵天。聞此偈已。作是思惟。如來世尊。當說此法。修伽陀。當欲說此法。世尊憐愍。爲我受請。欲說法故。以是因緣。心生歡喜。踴躍充遍。不能自勝。頂禮佛足。圍繞叁匝。在于佛邊。沒身不現
爾時世尊。作如是念。我今于先初說法處。誰能不違一如我意。知我法體。而證知已。不惱于我
爾時世尊。作如是念。其優陀羅迦羅摩子。心應巧智。辨了聰明。長夜成就。其心雖複少有塵垢。諸使結薄。根熟智利。我今應當于優陀羅迦羅摩子。對于其前。先爲說法。我所說法。彼能速疾。證知我法
世尊如是思惟念已。時有一天。在于空中。隱身不現。來向佛所。而出聲言。迦羅摩子。其命終來。已經七日
世尊更複內心智。見優陀摩子。實命終來。已經七日
世尊複念。優陀摩子。命終已後。當生何處。而世尊心。複生智見。優陀摩子。命終生于非非想天
爾時世尊。複如是念。非非想天壽命幾許。有邊際不。是時世尊。心生智見。非非想天壽命。八萬四千大劫
爾時世尊。複如是念。優陀摩子。生非非想。彼壽終後。複生何處
爾時世尊。心生智見。知優陀羅。迦羅摩子。今在非想。彼處命終。後還墮落生于此處。受飛狸身。而彼既得飛狸身已。若有衆生。生于水中。或居陸地。或空飛行。常當殺害于彼生命。或複共彼諸衆生等。行于欲事。報盡于後。饑餓而死
爾時世尊。複心思惟。其優陀羅。迦羅摩子。舍飛狸已。複受何生
爾時世尊。心生智見。知優陀羅迦羅摩子。從飛狸身。命終已後。生于地獄
爾時世尊。心複如是思惟念言。嗚呼嗚呼。汝優陀羅迦羅摩子。空然受身。失于大利。不得人間妙好善報。而優陀羅迦羅摩子。不得聞我如是善法。若優陀羅迦羅摩子。得聞如是諸善法者。即應速得證于此法
爾時世尊。複如是念。我今爲誰初說此法。我說法時。不違我法。不煩惱我。而能速疾證于我法
爾時世尊。內心如是思惟。而知其阿羅邏迦羅摩種。極巧智能。聰明細心。長夜成就。雖少有垢。結薄利根。我今應當詣于彼間阿羅邏迦羅摩種邊。初說此法。彼若得聞我所說法。其必速疾應當證知
世尊如是思惟念已。時有一天。隱身不現。往世尊所。而出聲言。彼阿羅邏迦羅種姓。昨日命終
爾時世尊。心生智見。知阿羅邏迦羅種姓。昨日命終
爾時世尊。複如是念。阿羅邏種。從此命終。受何處生
爾時世尊。內心生智。知阿羅邏此處命終。生不用處
爾時世尊。複如是念。不用處天。壽命多少。有于限量邊際以不
爾時世尊。內心智見。知不用處壽命有邊。六萬叁千大劫壽命
爾時世尊。複如是念。其阿羅邏不用處天命終已後。複何處生
爾時世尊。內心智見。知阿羅邏從不用處命終已後。還墮于此處。在邊地不識法處。當得作王
爾時世尊。複如是念。其阿羅邏從無識法邊地之王。命終已後。複受何生
爾時世尊。內心智見。知阿羅邏從邊地王。其命終後。墮大地獄
爾時世尊。如是思惟。嗚呼嗚呼。汝阿羅邏迦羅種姓。空受人身。大有所失。不得善利。而不聞我如是妙法。若彼得聞我是法者。即應速疾得證此法
佛本行集經轉妙法輪品第叁十七上
爾時世尊。作是思惟。諸世間中。有何衆生。身口清淨。少塵少垢。諸結使薄。根熟利智。而我今初說法之時。不惱于我。而能速疾證知我法。不妨廢我轉于法輪
爾時世尊。如是思惟。有五仙人。彼五仙者。昔日與我大有利益。我在苦行。承事于我。彼等五仙。並皆清淨。少垢少塵。薄使利智。彼等堪能受我最初轉于法輪所說妙法。應不違我。我今應詣彼五仙邊。初爲說法
爾時世尊。複如是念。彼等五仙。今在何處。是時世尊。以淨天眼過于人眼。觀彼五仙。今日在彼波羅奈城鹿野苑內。經曆遊行
爾時世尊。從菩提樹。隨多少時。住已漸向波羅奈國。而有偈言
世尊欲說羅摩子 發心觀察其所生
知今命終在于天 心念五仙欲至彼
爾時魔王波旬。見佛欲舍于此菩提樹起。心生苦惱。速詣佛所。到佛所已。而白佛言。善哉世尊。唯願世尊。莫離此處。安坐莫移。世尊在此。隨意所行
爾時世尊。告波旬言。魔王波旬。汝無慚愧。不知羞恥。汝于先時。欲惱亂我。我于爾時。具有貪欲瞋恚癡等一切未盡。汝來不能惱亂于我。況複今日。我已證得無上至真平等覺道。一切邪徑。盡皆舍離。得正解脫
爾時世尊從道樹下起已。安庠漸漸行到旃陀羅村(隋言嚴熾)。從旃陀羅。安庠行至純(之詢反)陀私洟(他梨反)羅聚落(隋言無角堆)中。于其路上。見有一乞婆羅門。名優波伽摩(隋言來事)。兩逆相逢。彼見佛已。即白佛言。仁者瞿昙。身體皮膚。快好清淨。無有垢膩。仁者。面貌圓極莊嚴。諸根寂定。仁者瞿昙。師爲是誰。從誰出家。意喜所樂。是于誰法。爾時世尊。隨行隨說。以于此偈。答彼乞索婆羅門言
我已降伏諸世間 成就具足種種智
于諸法中不染著 永脫一切愛網羅
能爲他說諸神通 是故名爲一切智
我今堪受世間供 自在得成無上尊
一切天人世界中 唯我能降諸魔衆
我無有師內自覺 世間更無與等…
《佛本行集經叁十叁》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