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道地經》二
西晉叁藏竺法護譯
慈品第六
賈人行曠野 饑渴于厄道
導師救護之 將至水果處
以無爲之道 消滅諸垢毒
積安得等心 稽首佛世尊
本船在巨海 向魚摩竭口
其船入魚腹 發慈以濟之
向沒之頃間 度人及珍寶
知無數百千 終始之苦樂
超越諸先聖 其德如太山
道智踰日光 奉願稽首慧
修行道者當棄嗔恚常奉慈心。或有行者但口發願令衆生安。不曉何緣救濟使安。雖有此言柔軟安隱。不爲慈心平等定故。修行道者莫爲口慈。或修行者發意念慈。欲安一切衆生之類。有此慈心亦爲佳耳。非是道德具足之慈也。欲行大道莫興此慈。于是頌曰
設使學道士 心口言念慈
則自鮮安隱 亦獲薄福祐
譬如師治箭 失墮火燒之
安能使其箭 成就而可用
修行道地建大弘慈當何行之。設修行者在于暑熱。求處清涼然後安隱。在冰寒處求至溫暖然乃安隱。如饑得食如渴得飲。如行遠路疲極甚困。而得車乘然後安隱。如見住立而得安坐。如疲極者得臥安隱。如人裸形得衣弊蓋。如身有垢沐浴澡洗。心大忻歡隱定寂然。若幹種苦各得所便。身志踴躍得諸安故。執心不亂所可愛敬。親親恩愛父母兄弟。妻子親屬朋友知識。皆令安隱。一切衆生諸苦惱者。亦複如我身得安隱。十方人民悉令度脫身心得安。欲使二親宗族中外悉令安隱。次念凡人等加以慈普。及怨家無差特心。皆令得度如我身安。設使前念十方人民。中念怨家其心傥亂。初始之心不能頓等。怨家及友中間之人者。當作是觀我所懷結憎于怨家。此心已過今已棄舍。更甚愛之念如父母及身妻子。亦如宗親敬之。如是不複懷恨。察其本源五道生死。或作父母家室妻子兄弟朋友。但其久遠不複識念。以是之故不當懷怨。于是頌曰
當發行慈心 念怨如善友
展轉在生死 悉曾爲親族
譬如樹生華 轉成果無異
父母妻子友 宗親亦如是
修行道者心自念言。假使嗔恚向于他人。則爲自侵也。如木出火還自燒身。若如芭蕉生實便枯。如騾懷駒還自危身。吾亦如是設懷嗔恚自侵猶然。有起嗔恚向他人者。傥用此罪墮于蛇虺或入惡道。谛觀如是不當懷惡。若憎于人當發慈哀。于是頌曰
其有從嗔恚 怨害向他人
後生墮蛇虺 或作殘賊獸
譬如竹樹劈 芭蕉騾懷妊
還害亦如是 故當發慈心
其修道者當行等慈。父母妻子兄弟朋友。及與怨家無遠無近等無憎愛。及于十方無量世界。普以慈向未曾增減。有如此行乃應爲慈。于是頌曰
其行慈心者 等意無憎愛
不問于遠近 乃應爲大慈
等心行大哀 乃至叁界人
行慈如是者 其德踰梵天
其修道者成具慈心。火所不燒刀刃不害。毒亦不行。衆邪不得便。于是頌曰
刀刃不能害 縣官及大怨
邪鬼諸羅刹 蛇虺雷霹雳
師子並象虎 及余諸害獸
一切不敢近 無能中傷者
修道習慈行當如是。夜寐安隱寤已歡然。天人宿護未曾惡夢。顔色和悅衣食不乏。生于梵天所在之處。常端正好眼目白黑分明。身體柔軟少于疾病。而得長壽諸天恭敬。所趣得道佛所稱歎。消于塵勞逮不退轉。以獲安隱至無余界。而得寂度皆由慈心。于是頌曰
其有行慈者 端正衣食豐
衆人皆宗仰 長壽明如日
臥覺行止安 神天悉擁護
生梵諸天敬 世尊所稱歎
是故修道當行慈心。于是頌曰
其行慈心向一切 除諸嗔害是謂慈
今吾已現衆德本 觀察佛經而抄說
修行道地經除恐怖品第七
諸所當覺了 分別悉解之
睹諸過去佛 明達爲若斯
用正等覺故 是故號爲佛
明智及天龍 莫不歸命奉
教化諸部界 除去衆瑕穢
化惡窈冥者 令心獲光明
得安脫諸苦 除去衆恐怖
願稽首彼佛 歸命于最勝
佛降于不調 象吼如雷震
秉志聲普聞 悉出永蒙度
愚癡而自恣 奔走如暴雨
象名爲檀缽 以製伏貢高
及諸龍神王 懷毒眼出火
佛以善化救 其身常寂然
解脫而無礙 今吾願稽首
歸命寂然勝 世尊之足下
睹魔懷恚毒 變化普爲火
戴山赍兵仗 持刀及矛戟
蛇虺擎大樹 欲來危世尊
諸鬼神普至 不懼亦不懅
其毛如錐刀 周匝而圍繞
計數甚衆多 不以爲恐畏
亦未曾驚疑 而無諸愚癡
已棄諸畏難 願歸命最勝
其行道者若在閑居及于屏處。傥懷恐怖衣毛爲豎。當念如來功德之善。形像顔貌及法衆僧。思其戒禁分別解空。知爲六分十二因緣。奉行慈哀假使恐怖。若念此事無所複畏。于是頌曰
或以恐怖而躄地 不能自正立于法
教令堅住持戒法 如風吹山不能動
譬如彼蜂采花味 吾抄諸經亦如是
其文甚少所安多 欲除恐怖故講是
修行道地經分別相品第八
本失于寶珠 墮之于大海
即時執取器 耗海求珠寶
精進不以懈 執心而不移
海神見如此 即出珠還之
適興此方便 休息意天王
超至大寶山 不以爲懈惓
能究竟本無 稽首無所著
所願而不轉 歸命禮最勝
如龍王蟠結 端坐亦如是
求道以精進 大力起得佛
獨步于七日 能忍化女人
稽首彼至尊 信見而不轉
其行道者心設自念。在于生死不可稱計。習淫怒癡已來甚久。人命既短又複懈怠。安能一生除盡諸瑕乎。若有此念當作是觀。譬如故舍初無居者。若幹之歲冥不燃燈。執火而入冥即消索也。雖爲久習塵垢衆毒。以有智慧諸瑕則滅。所以者何。智慧力強愚癡劣故。于是頌曰
欲求道義莫懈怠 以得法利離衰耗
承佛光明之智慧 除淫怒癡悉永盡
誰能奉斯順道如是。唯有信者精進智慧。無谄有志爾乃順行。何謂爲信。見知萬物皆歸無常。所可受身悉爲憂苦。叁界悉空一切諸法計皆無我。解如此者是謂爲信。于是頌曰
其行修道者 計知世不安
萬物盡非常 其受身皆苦
叁界悉爲空 一切法無我
所在能受行 是故謂有信
設有吾我想 則爲顛倒人
能解了悉空 即當知是佛
獲致甘露道 覺了如是者
無有能動搖 此乃謂爲信
修行道者何謂精進。假使行者專精空無。心不舍離是謂精進。設野火燒稍來近座。並燒衣服上及首目。心當念言火燒我頭。正使燋燃骨肉皮肌。令我身死終不舍行。所以者何。雖燒吾身爲不足言。其內體中淫怒癡火。展轉生死叁惡道中。燒我身來無央數世。未得究竟至于道德。雖燒一身不足爲救。但當力濟淫怒癡火。已得滅度不複退還。已無有身則無內外諸火之患。此淫怒癡不可輕滅。譬如以糠欲消銅鐵終不能也。執心堅強一切方便。乃可除盡淫怒癡病。于是頌曰
其有專精于道德 當爾之時莫惜身
譬如有象洗其身 沐浴適淨複臥土
假使急厄來及已 雷電霹雳不以驚
譬如萎華人不惜 捐棄塵勞當如是
修行道者何謂智慧。曉了寂定時知當觀時。知察慧時知受法時。了知定意正受之時。亦知遲疾從定起時。分別己心所有善惡。譬如良醫知腹中病也。當製其心莫令放恣。譬如健象墜向溝井。將養之者以禦抑之不令墮落。修行道者製斷外著亦當如是。知心因緣諸想所奉。譬如明者知食所便。又如宰人知君主意所嗜可否也。了知方便一切解脫進止所趣。猶如金師別金好醜。設行道者離于明智。不了道趣心懷恐懼。以是爲非以非爲是則不成慧。其行道者設得一禅至第二禅。則自畏懼謂爲失禅不知轉寂也。心自念言咄哉迷設本有善應而念反失心便移走也。在歡喜悅離于定意。則自限心而不得前。懷疑如此便爲失禅。謂成不成謂不成爲成。雲何了知禅定之意。專心秉志入第一禅心在滅定。適作是行入第二禅。所以迷者久習俗事。未知正谛及諸漏盡。用不了谛志在所漏故也。求第二禅不能製心。則不具禅。是故行者當知此非也。設行者明不作是迷。則不失禅斯謂智慧。于是頌曰
假使曉了身諸法 則知其意所歸趣
方便製止心所趣 譬如鐵鈎調白象
其有明了解定意 分別寂觀亦如是
常以智慧無猶豫 住于道德如法教
修行道者雲何不邪。謂不谀谄其心質直。專精行道敦信守誠。設使在行而不爲行。諸所塵勞不可之事。悉向法師說其瑕疹。譬如病者而有疾苦。悉當爲醫至誠說之。法師觀察行者志意。應所乏短爲其說法。于是頌曰
行者懷質直 其心無谀谄
承受法師教 斷諸塵勞垢
安隱善清淨 專精勤修道
奉經如佛教 遵法猶戰鬥
假使行者情欲熾盛。爲說人身不淨之法。有叁品教。一曰身骨如鎖支拄相連。二曰適受法教便觀頭骨。叁曰已了是觀複察額上系心著頭。假使嗔怒而熾多者。爲說慈心慈有四品。一曰父母宗親。二曰中間之人無大親疏。叁曰凡人衆庶。四曰以得是行等施慈心。護于怨家仁心具足。則除九惱及與橫嗔。分別此義。雖有親厚則遠離之。何謂九惱而橫嗔者。一曰心自念言。此人本曾侵抂我。二曰此人後傥侵我。叁曰今複欺我。四曰過去之時抂我親友。五曰後傥複侵我親友。六曰于今現複欺我親友。七曰其人前時敬我怨家。八曰後傥複敬。九曰于今現複敬之。雖有是心悉當棄舍。何能令人不侵己身。但當自守不侵人耳。是我宿罪不善之報。致此惡果也。吾親友本亦有罪故致此患也。及吾怨家素與彼人宿舊親親。又有福德令人敬耳。叁品九惱不足懷恨。何謂橫嗔未曾相見見便恚之。即當思惟此人未曾侵抂我身。今亦無過複且無失。何故懷惡視他人乎。其發惡心橫加于人還自受罪。譬如向風揚塵還自坌身也。修行道者不能滅恚令不起者。此輩之人不入道品。如壞盛水不能致遠也。能製恚者如水澆火則無所害。是應修行入于道律。以是之故雖遭苦惱。刀鋸截身莫起嗔恚。如燒枯樹無有恨心。況複嗔恚向精神者。于是頌曰
等觀于己身 凡人怨無異
棄捐諸九惱 立志不橫嗔
製心不懷恨 如枯樹無恚
修行道地者 如是無瑕穢
修行道者設多愚癡當觀十二因緣分別了之。從生因緣而有老死。設不來生則無終始。于是頌曰
不癡則無生 已除老死患
睹本無有始 何從致衰盡
原因六情興 多亂故致癡
從癡有…
《修行道地經二》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