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行道地經》

「經集部」經文606卷15頁碼:P0181
西晉 竺法護譯

  《修行道地經》七 ▪第2页

  西晉叁藏竺法護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緣覺之法。譬如長者年又老極其子衆多。有大殿舍柱久故腐中心火興。諸子放逸淫于五樂不覺此災。父時念言。此舍久故柱心火然。轉恐柱摧壞殿鎮之。當奈之何。欲作方便誘化使出令免火難。父則于外作諸伎樂。使人呼諸子。各當賜汝象馬車乘摩尼之珠。諸子遙聞伎樂之聲。又被父命悉馳出舍往詣父所。父則各賜諸子寶車好乘等而不偏。諸子白曰。向者尊父呼我等出各賜異珍。今者何故所賜一等。長者告曰。吾殿久故柱中心腐而內生火。吾恐柱摧鎮殺汝等。故作伎樂呼汝輩出。吾心乃安。皆是我子等愛念之。故悉與之珍寶車乘。佛言。其故殿舍。謂叁界也柱腐欲壞者。謂叁毒之患周旋生死柱內火然。謂衆想念也。長者。謂如來也。諸子放逸。謂著叁界欲也。作伎樂者。謂佛說罪福。呼諸子出各賜與者。現叁道教也。諸子悉出父等與寶者。爲現大乘無有叁道。臨滅度時乃了之耳。于是頌曰

  譬如有長者  諸子甚衆多

  五樂自迷惑  著于故殿舍

  柱腐而欲壞  中心而生火

  父恐殿舍崩  鎮殺其諸子

  因作衆伎樂  出子等賞賜

  佛世尊如是  從緣覺意成

  臨滅度之時  佛則往其前

  爲現一法教  大乘等無異

  修行發意欲求大道不了本無。著佛色身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人中之尊。譬如有人。聞四方帝號轉輪王。主四天下而有七寶。諸子千人力皆勇猛。城廣且長。東西四百有八十裏。南北二百八十裏也。中有大殿方四十裏。四寶床座。人民熾盛五谷豐熟快樂無極。伎樂之音有十二部。夫人婇女八萬四千。諸國治王八萬四千。象馬車乘其數亦然。王有四德。何謂四德。長者梵志凡庶小民。皆敬聖帝。如子奉父。王愛念之猶母哀子。王所教化則受奉行。遠近歸命如人仰天依地得活。複有四德。無寒無熱初不饑渴生未曾病。本祐所致。其人聞之欲往見帝。慕其聖教便發進行。于道疲勞見一異道。則順入中睹一大城。人民熾盛樹木流水。樂不可言。謂是城郭。爲聖帝邦。便止其土。又斯雖樂鬼神之處。其人不覺也。時有天王名曰休息。即睹其人爲解說之。此非聖帝處也。是鬼神國也。轉輪聖王威德巍巍。爾乃欣然親近奉從。若有發意學菩薩道。不了深義不分別空。世間無佛。出入閑居處于樹下。觀察萬物非常苦空。身不久立不解本無。以得緣覺自以爲成。臨般泥洹佛在前住。爲現大法深妙之教。十二因緣本無有根也。曉本末空無去來今。大慈大悲不見叁界。無泥洹想乃成正真。度脫一切也。于是頌曰

  譬如有人求聖王  及見一城謂是邦

  諸小國王憶轉輪  在中娛樂謂大通

  休息天王往見之  則爲解脫此鬼土

  非爲大帝轉輪王  爾乃驚怖自知非

  便發往詣大帝邦  見威神德大巍巍

  吾冥不解久迷惑  則奉聖王常侍從

  欲學大道不了了  還墮緣覺亦如是

  然後受佛深微行  乃至無上正真道

  光光佛威德  其德濟衆生

  等心加一切  除叁毒之名

  永脫生死苦  道因智慧成

  清淨如日光  徹照叁界冥

  修行道地經菩薩品第叁十

  其修行者因自思惟。人在生死譬如車輪。反覆上下而不離地。終始若斯。往返之患不離叁界。皆是本癡不了本無。謂有四大猗之爲谛。複如有人見師化幻。而謂是人不知化成。愚人如是。貪著吾我計有身命。不曉其體地水火風。譬如有人遠出欲遊行詣他國。素聞道難常懷懼心畏于盜賊。四向望候遙見諸塢衆石草木。謂有大賊數千百騎。當奈之何。各走馳散不知所湊。中有導師呼語衆人。勿得便舍至劇難處。而無水漿。或值窮厄不濟身命。或困乏極爾乃來還。往返既久加複疲勞。悉失財物當何依怙。裸匮肌凍反當求恃。而從豪富歸命舉假。且自安心共相率化。遣人探候。設無賊者徑可進前。假使有來堅志共戰當令走壞。所以者何。一人欲死十人不當。十人欲死百人不當。百人欲死千人不當。千人欲死萬人不當。萬人欲死天下縱橫。衆人受教不複馳散。皆住嚴待遣人探竊。唯見草木瓦石之屬。永無盜賊。衆人忻歡爾乃進前。皆謂導師天下無雙。智慧明達誠非世有。舉動進止辄從其命不敢違失。菩薩大人修行如是。爲一切導解叁界空。一切如化。五陰猶幻。不惡生死而滅其身。開化十方爲示正路。嗟歎菩薩深遠無侶。周旋叁界度脫生死。弟子既小志常懷懼。趣欲滅身不及一切。又不究竟當複還退。從發意始。明人因此聞菩薩教。皆發無上正真道意也。于是頌曰

  菩薩大士爲修行  了一切空身如化

  因緣合成得是體  坐心不正追逐邪

  譬如賈人遠遊行  遙見樹木謂是賊

  心各懷懅而馳散  導師解之心乃安

  菩薩如是解本無  爲一切師廣說法

  示弟子等大道深  如日光出無浮雲

  菩薩學道稍稍漸前至無極慧。因六度無極分別空行。積功累德無央數劫乃得佛道。譬如有人少小仕進。始爲困貧轉得大富。求爲丞尉遂成令長。進二千石稍到州牧。四征公卿大臣。轉至帝王轉輪聖王天帝梵尊。爲菩薩道次第學者亦譬如是。稍稍發意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縛製六情除去叁毒陰衰之蓋。向空無想無願之法。至不退轉近成具事一生補處。猶如磨鏡洗治平鐵。稍稍令細遂複發明。稍稍習行六度無極。積功累德不可計劫。自致得佛開度十方。于是頌曰

  如人少仕進  至尉及令長

  二千石州牧  四征至公卿

  大王並轉輪  日月天帝釋

  菩薩亦如是  稍稍積功德

  奉六度無極  行是得至佛

  開化十方人  悉令至大安

  菩薩學定專精一心。稍去衆垢進化其志。譬如有人欲行入海。日月行前而往不退。雖遭饑寒未曾動移。不計遠近勤勞之厄。行不休息遂至海邊。合人上船入海采寶。雖知叁難不以爲懅。到大龍王所居之宮。從求如意上妙明珠欲給窮乏。龍王與之言施一切勿得愛惜。衆人蒙光而不耗減。其人得珠蒙恩忽還。以至一國無不得安。菩薩如是。等心行道欲濟衆生。慈悲喜護一心念佛。其所在方專精向之未曾懈廢。七日十日叁月一載。不爲俗想一心向佛並化衆生。乘摩诃衍無極之教。見十方佛受教得定。叁昧不動爲一切講。譬如從龍王得如意珠廣及衆人。譬如有人而聞天上有好玉如端正姝好。意欲往見無有神足。夙夜思想臥起不忘。積有年歲未曾他念。便于夢中得往見之。坐起進止。菩薩如是。一心思惟向某方佛積年不息。得叁昧定行不僞懈。累劫不厭自致得佛。菩薩行道大慈大悲哀加一切。昔有一人其目不明不見日光。心中憂悒雖有日明我眼盲冥不能睹也。當奈之何。求得神師飲之甘露。內病即除其眼精徹得睹日光。察八方上下及諸人民。初發大意。六入五陰叁毒未除。不能得見十方諸佛。從成就菩薩受法深教。行四等心解叁界空。便得叁昧見十方佛。從定意起救濟衆生。譬如珍寶著水精上。如以其器受于琉璃。琉璃之色令器同像。菩薩如是。一心念佛無有他志。即得定意見十方佛。因佛威神本德所致見佛世尊。于是頌曰

  譬如有人行入海  未曾懈廢乃至耳

  合人乘船至龍王  從求大寶如意珠

  以施一切莫不蒙  菩薩如是行四恩

  大慈大悲行大道  一心精進叁昧門

  如人聞天有玉女  夙夜思惟夢得見

  菩薩如是等精進  見十方佛無不遍

  又如目冥思日光  良醫治之眼即明

  菩薩如是專向佛  未曾休息不退轉

  如以珍寶著水精  展相光耀無不照

  菩薩如是叁昧定  從佛受教遍教化

  菩薩積功累德欲度一切。視之如父視之如母。視之如子視之如身。等而無異。爲五道人勤苦無量不以爲劇。雖曆五道生死之患地獄之苦餓鬼之毒畜生之惱天上世間終始之厄。心不回動。行大慈悲四恩無厭。救濟十方免衆想念。譬如彼月初生之時。若小羊角。日日稍大遂至成滿。光明普照衆星獨輝。次第學道爲菩薩法。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經無數劫勤苦之行。身心相應言行相副。念十方人若如父母無有親疏。譬如種樹稍稍生芽。後生莖節枝葉華實。漸行如是。從初發意便喜向佛。以獲悅心休息惡道。成就六度無極之法。入善方便不起法忍一切佛慧。則轉法輪示現滅度。分布大法後生蒙恩。猶如有人欲立大屋。先平其地漸興根基。稍累其牆令至高大。以材木覆梁柱牢堅。以瓦瓦之塗治仰泥。作悉成了而汙灑之。白壁赤柱俨然巍巍。然後請會親族門室。善友鄉黨無不周遍。飲食作樂無不欣歡。菩薩如是。積行無量不以勤苦而有厭懈。睹彼衆生展轉五道。終始周旋如磨不定。發大慈悲無蓋之慧欲救一切。猶若如空無所不覆。道德以成現處叁界示于色身。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令衆見悅。爲十方人而師子吼。一切聞聲莫不歸伏。各從本心成叁乘行。于是頌曰

  初發意菩薩  慈念諸十方

  如父母子身  等心無希望

  漸漸發行迹  如樹芽至莖

  枝葉節華實  種者功不唐

  菩薩亦如是  稍稍奉行道

  功德以成滿  平等最吉祥

  猶若起大屋  平地始基牆

  累之令高大  覆蓋正圓方

  請會親鄉黨  飲食作樂倡

  菩薩救衆生  度脫以道光

  何謂超行適發道意。至不退轉無所從生。具足成就至阿惟顔。俱行菩薩何緣獨爾。解叁界空五陰無處。四谛無根緣想而生。十二之因以癡爲元。觀察癡元亦無處所。有所著求則名之癡。慧者了無。譬如幻師還觀化人不見有人。菩薩如是。省叁處空。猶如野馬夢幻芭蕉深山之向。但可有名而不可見。昔有一人自于夢中見有國中多諸人民。王大嚴急群臣奉事不敢失意。五谷平賤衣被彩色倡伎娛樂。其人睹之欣然爲觀往見國王。王便立之以爲大臣。賜與官職仆從田宅七寶。踴躍無量。又自見身複入地獄餓鬼之中。化爲驢身在輩中鳴。忽然上天。七寶宮殿玉女相娛。從夢便覺不睹所獲。則自解了五道如夢。一切本無而不可得。分別此慧則不退轉至無處所。權慧具足明學大道。觀心如幻。五陰六入。若如群臣。色聲香味細滑之法五道所有。皆如彼人所夢覺也。見無所見亦無夢想。是謂超越至無極慧不緣次第。于是頌曰

  人身及五陰  觀之無處所

  四谛十二緣  一切悉如化

  如其夜夢見  一國大快樂

  爲王作大臣  伎樂而豪富

  入地獄餓鬼  爲驢輩中鳴

  天上七寶殿…

《修行道地經七》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