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道地经》七 ▪第2页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续本经文上一页缘觉之法。譬如长者年又老极其子众多。有大殿舍柱久故腐中心火兴。诸子放逸淫于五乐不觉此灾。父时念言。此舍久故柱心火然。转恐柱摧坏殿镇之。当奈之何。欲作方便诱化使出令免火难。父则于外作诸伎乐。使人呼诸子。各当赐汝象马车乘摩尼之珠。诸子遥闻伎乐之声。又被父命悉驰出舍往诣父所。父则各赐诸子宝车好乘等而不偏。诸子白曰。向者尊父呼我等出各赐异珍。今者何故所赐一等。长者告曰。吾殿久故柱中心腐而内生火。吾恐柱摧镇杀汝等。故作伎乐呼汝辈出。吾心乃安。皆是我子等爱念之。故悉与之珍宝车乘。佛言。其故殿舍。谓三界也柱腐欲坏者。谓三毒之患周旋生死柱内火然。谓众想念也。长者。谓如来也。诸子放逸。谓着三界欲也。作伎乐者。谓佛说罪福。呼诸子出各赐与者。现三道教也。诸子悉出父等与宝者。为现大乘无有三道。临灭度时乃了之耳。于是颂曰
譬如有长者 诸子甚众多
五乐自迷惑 着于故殿舍
柱腐而欲坏 中心而生火
父恐殿舍崩 镇杀其诸子
因作众伎乐 出子等赏赐
佛世尊如是 从缘觉意成
临灭度之时 佛则往其前
为现一法教 大乘等无异
修行发意欲求大道不了本无。着佛色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人中之尊。譬如有人。闻四方帝号转轮王。主四天下而有七宝。诸子千人力皆勇猛。城广且长。东西四百有八十里。南北二百八十里也。中有大殿方四十里。四宝床座。人民炽盛五谷丰熟快乐无极。伎乐之音有十二部。夫人婇女八万四千。诸国治王八万四千。象马车乘其数亦然。王有四德。何谓四德。长者梵志凡庶小民。皆敬圣帝。如子奉父。王爱念之犹母哀子。王所教化则受奉行。远近归命如人仰天依地得活。复有四德。无寒无热初不饥渴生未曾病。本祐所致。其人闻之欲往见帝。慕其圣教便发进行。于道疲劳见一异道。则顺入中睹一大城。人民炽盛树木流水。乐不可言。谓是城郭。为圣帝邦。便止其土。又斯虽乐鬼神之处。其人不觉也。时有天王名曰休息。即睹其人为解说之。此非圣帝处也。是鬼神国也。转轮圣王威德巍巍。尔乃欣然亲近奉从。若有发意学菩萨道。不了深义不分别空。世间无佛。出入闲居处于树下。观察万物非常苦空。身不久立不解本无。以得缘觉自以为成。临般泥洹佛在前住。为现大法深妙之教。十二因缘本无有根也。晓本末空无去来今。大慈大悲不见三界。无泥洹想乃成正真。度脱一切也。于是颂曰
譬如有人求圣王 及见一城谓是邦
诸小国王忆转轮 在中娱乐谓大通
休息天王往见之 则为解脱此鬼土
非为大帝转轮王 尔乃惊怖自知非
便发往诣大帝邦 见威神德大巍巍
吾冥不解久迷惑 则奉圣王常侍从
欲学大道不了了 还堕缘觉亦如是
然后受佛深微行 乃至无上正真道
光光佛威德 其德济众生
等心加一切 除三毒之名
永脱生死苦 道因智慧成
清净如日光 彻照三界冥
修行道地经菩萨品第三十
其修行者因自思惟。人在生死譬如车轮。反覆上下而不离地。终始若斯。往返之患不离三界。皆是本痴不了本无。谓有四大猗之为谛。复如有人见师化幻。而谓是人不知化成。愚人如是。贪着吾我计有身命。不晓其体地水火风。譬如有人远出欲游行诣他国。素闻道难常怀惧心畏于盗贼。四向望候遥见诸坞众石草木。谓有大贼数千百骑。当奈之何。各走驰散不知所凑。中有导师呼语众人。勿得便舍至剧难处。而无水浆。或值穷厄不济身命。或困乏极尔乃来还。往返既久加复疲劳。悉失财物当何依怙。裸匮肌冻反当求恃。而从豪富归命举假。且自安心共相率化。遣人探候。设无贼者径可进前。假使有来坚志共战当令走坏。所以者何。一人欲死十人不当。十人欲死百人不当。百人欲死千人不当。千人欲死万人不当。万人欲死天下纵横。众人受教不复驰散。皆住严待遣人探窃。唯见草木瓦石之属。永无盗贼。众人忻欢尔乃进前。皆谓导师天下无双。智慧明达诚非世有。举动进止辄从其命不敢违失。菩萨大人修行如是。为一切导解三界空。一切如化。五阴犹幻。不恶生死而灭其身。开化十方为示正路。嗟叹菩萨深远无侣。周旋三界度脱生死。弟子既小志常怀惧。趣欲灭身不及一切。又不究竟当复还退。从发意始。明人因此闻菩萨教。皆发无上正真道意也。于是颂曰
菩萨大士为修行 了一切空身如化
因缘合成得是体 坐心不正追逐邪
譬如贾人远游行 遥见树木谓是贼
心各怀懅而驰散 导师解之心乃安
菩萨如是解本无 为一切师广说法
示弟子等大道深 如日光出无浮云
菩萨学道稍稍渐前至无极慧。因六度无极分别空行。积功累德无央数劫乃得佛道。譬如有人少小仕进。始为困贫转得大富。求为丞尉遂成令长。进二千石稍到州牧。四征公卿大臣。转至帝王转轮圣王天帝梵尊。为菩萨道次第学者亦譬如是。稍稍发意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缚制六情除去三毒阴衰之盖。向空无想无愿之法。至不退转近成具事一生补处。犹如磨镜洗治平铁。稍稍令细遂复发明。稍稍习行六度无极。积功累德不可计劫。自致得佛开度十方。于是颂曰
如人少仕进 至尉及令长
二千石州牧 四征至公卿
大王并转轮 日月天帝释
菩萨亦如是 稍稍积功德
奉六度无极 行是得至佛
开化十方人 悉令至大安
菩萨学定专精一心。稍去众垢进化其志。譬如有人欲行入海。日月行前而往不退。虽遭饥寒未曾动移。不计远近勤劳之厄。行不休息遂至海边。合人上船入海采宝。虽知三难不以为懅。到大龙王所居之宫。从求如意上妙明珠欲给穷乏。龙王与之言施一切勿得爱惜。众人蒙光而不耗减。其人得珠蒙恩忽还。以至一国无不得安。菩萨如是。等心行道欲济众生。慈悲喜护一心念佛。其所在方专精向之未曾懈废。七日十日三月一载。不为俗想一心向佛并化众生。乘摩诃衍无极之教。见十方佛受教得定。三昧不动为一切讲。譬如从龙王得如意珠广及众人。譬如有人而闻天上有好玉如端正姝好。意欲往见无有神足。夙夜思想卧起不忘。积有年岁未曾他念。便于梦中得往见之。坐起进止。菩萨如是。一心思惟向某方佛积年不息。得三昧定行不伪懈。累劫不厌自致得佛。菩萨行道大慈大悲哀加一切。昔有一人其目不明不见日光。心中忧悒虽有日明我眼盲冥不能睹也。当奈之何。求得神师饮之甘露。内病即除其眼精彻得睹日光。察八方上下及诸人民。初发大意。六入五阴三毒未除。不能得见十方诸佛。从成就菩萨受法深教。行四等心解三界空。便得三昧见十方佛。从定意起救济众生。譬如珍宝着水精上。如以其器受于琉璃。琉璃之色令器同像。菩萨如是。一心念佛无有他志。即得定意见十方佛。因佛威神本德所致见佛世尊。于是颂曰
譬如有人行入海 未曾懈废乃至耳
合人乘船至龙王 从求大宝如意珠
以施一切莫不蒙 菩萨如是行四恩
大慈大悲行大道 一心精进三昧门
如人闻天有玉女 夙夜思惟梦得见
菩萨如是等精进 见十方佛无不遍
又如目冥思日光 良医治之眼即明
菩萨如是专向佛 未曾休息不退转
如以珍宝着水精 展相光耀无不照
菩萨如是三昧定 从佛受教遍教化
菩萨积功累德欲度一切。视之如父视之如母。视之如子视之如身。等而无异。为五道人勤苦无量不以为剧。虽历五道生死之患地狱之苦饿鬼之毒畜生之恼天上世间终始之厄。心不回动。行大慈悲四恩无厌。救济十方免众想念。譬如彼月初生之时。若小羊角。日日稍大遂至成满。光明普照众星独辉。次第学道为菩萨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经无数劫勤苦之行。身心相应言行相副。念十方人若如父母无有亲疏。譬如种树稍稍生芽。后生茎节枝叶华实。渐行如是。从初发意便喜向佛。以获悦心休息恶道。成就六度无极之法。入善方便不起法忍一切佛慧。则转法轮示现灭度。分布大法后生蒙恩。犹如有人欲立大屋。先平其地渐兴根基。稍累其墙令至高大。以材木覆梁柱牢坚。以瓦瓦之涂治仰泥。作悉成了而污洒之。白壁赤柱俨然巍巍。然后请会亲族门室。善友乡党无不周遍。饮食作乐无不欣欢。菩萨如是。积行无量不以勤苦而有厌懈。睹彼众生展转五道。终始周旋如磨不定。发大慈悲无盖之慧欲救一切。犹若如空无所不覆。道德以成现处三界示于色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令众见悦。为十方人而师子吼。一切闻声莫不归伏。各从本心成三乘行。于是颂曰
初发意菩萨 慈念诸十方
如父母子身 等心无希望
渐渐发行迹 如树芽至茎
枝叶节华实 种者功不唐
菩萨亦如是 稍稍奉行道
功德以成满 平等最吉祥
犹若起大屋 平地始基墙
累之令高大 覆盖正圆方
请会亲乡党 饮食作乐倡
菩萨救众生 度脱以道光
何谓超行适发道意。至不退转无所从生。具足成就至阿惟颜。俱行菩萨何缘独尔。解三界空五阴无处。四谛无根缘想而生。十二之因以痴为元。观察痴元亦无处所。有所著求则名之痴。慧者了无。譬如幻师还观化人不见有人。菩萨如是。省三处空。犹如野马梦幻芭蕉深山之向。但可有名而不可见。昔有一人自于梦中见有国中多诸人民。王大严急群臣奉事不敢失意。五谷平贱衣被彩色倡伎娱乐。其人睹之欣然为观往见国王。王便立之以为大臣。赐与官职仆从田宅七宝。踊跃无量。又自见身复入地狱饿鬼之中。化为驴身在辈中鸣。忽然上天。七宝宫殿玉女相娱。从梦便觉不睹所获。则自解了五道如梦。一切本无而不可得。分别此慧则不退转至无处所。权慧具足明学大道。观心如幻。五阴六入。若如群臣。色声香味细滑之法五道所有。皆如彼人所梦觉也。见无所见亦无梦想。是谓超越至无极慧不缘次第。于是颂曰
人身及五阴 观之无处所
四谛十二缘 一切悉如化
如其夜梦见 一国大快乐
为王作大臣 伎乐而豪富
入地狱饿鬼 为驴辈中鸣
天上七宝殿…
《修行道地经七》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