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師利普超叁昧經》中 ▪第2页
西晉月氏叁藏竺法護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何所。答曰不及。濡首曰。如是大王興道慧者塵勞則消。不知塵勞之所湊處。亦無有處無有方面。以是之故當了知之。道與塵勞而不俱合。又等塵勞則名曰道。等于道者塵勞亦等。塵勞與道等無差特。一切諸法亦複平等。假使分別如斯議者。塵勞則道。所以者何。以塵勞故現有道耳。塵勞無形亦無所有。其求塵勞者則爲道也。王又問曰。雲何求于塵勞而爲道乎。濡首曰。設有所求不越人心。亦不念言是者塵勞。是爲道也。以是之故塵勞爲道。其塵勞者亦入于道。王又問曰。雲何塵勞而入于道。雲何爲行。濡首曰。于一切法。而無所行。乃爲道行。于一切法亦無不行。是爲道行。王又問曰。行道如斯爲何歸趣。濡首曰。如是行者爲無所趣。王又問曰。道豈不至泥洹乎。濡首問曰。甯有諸法至滅度乎。答曰不也。濡首曰。是故大王。至無所至爲賢聖道。又問曰。其賢聖者爲何所處。濡首曰。其賢聖道則無所住。又問曰。其賢聖道。不處禁戒博聞定慧乎。濡首曰。賢聖戒者。無有行相無放逸相爲聖定意。無所著相爲聖定意。無所念相。爲聖智慧。王意雲何。其無所行無有放逸。有所處乎。答曰不也。濡首曰。以是之故。王當知之。無所住者則賢聖道。王又問曰。族姓子族姓女。雲何向道。濡首曰。假使所求不睹諸法有常無常。亦無所得。不計諸法有淨無淨。有空無空。若我無我。若苦若樂。于諸法者亦無所得。不見諸法在于終始。若滅度者。如是行者爲向于道王阿阇世白濡首曰。以是之故惟當受請。因斯使余離諸顛倒。令得解脫分別淨行。與諸眷屬而就宮食。濡首曰。向者說之。悉無所有無有生者。無有善哉與不善哉。其無所有無有解脫。其解脫者則無所有。亦無解脫亦無脫者。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皆自然淨。爾時世尊告濡首曰。受阿阇世王請。以此之緣令無數人。逮得利誼至安隱度。濡首童真見世尊勸。則言唯諾當受其請。不敢違失如來教故。阿阇世王歡喜踴躍。已見受請善心生焉。稽首佛足及濡首童真。一切聖衆便退還出。請舍利弗。濡首眷屬爲有幾人。舍利弗答曰。五百人俱而當往就。王入于城還于宮中。即夜興設若幹食饍百種之味。施五百榻。無量坐具而敷其上。莊嚴宮殿懸缯幡蓋。燒名雜香而散衆花。及四衢路普城內外。皆悉掃除灑以香汁。令國人民男女大小。莊校嚴飾赍持香花。鹹俱奉[這-言+印]濡首童真
總持品第六
于是濡首于初夜中。從其室出而自思念。吾身不宜與少少人眷屬而俱就于王請。今吾且當詣異佛土請諸菩薩。皆令普聞講說經法斷諸狐疑。就阿阇世王宮而食。濡首童真如勇猛士屈伸臂頃忽然不現。斯須超越八萬佛國。至于東方常名聞界其佛號離聞首如來至真等正覺。今現在說法。爲諸菩薩說清淨典。其佛世界。如來一時等轉六度無極。自然通達具足。廣宣不退轉法。其佛國土。一切諸樹若幹種花。菓實茂盛每從其樹。常自然出佛聲法聲。不退轉輪菩薩衆聲。是故世界號常名聞。斯道寶聲常不斷絕。故曰常名聞。濡首童真詣離聞首佛所。稽首足下白其如來。唯然世尊。遣諸菩薩與余俱往至于忍界。詣阿阇世宮而就其請。離聞首如來告諸菩薩曰。諸族姓子。與濡首俱詣忍世界從意所樂。于是會中二萬二千菩薩大士。同時發聲應唯世尊。我等願與濡首俱詣忍界。于是濡首與二萬二千菩薩。從常名聞國忽然不現。至于忍界自處其室。濡首會諸菩薩大士。而于初夜說總持法。何謂總持。所以總持統禦諸法(一)。心未嘗忘(二)。所至無亂(叁)。其心未嘗有舍廢時(四)。學智慧業(五)。精核諸法審谛之義(六)。分別正慧(七)。得果證者但文字耳(八)。度至寂然(九)。條列一切諸法章句(十)。攬賢聖要(一)。不斷佛教(二)。不違法令(叁)。攝取一切賢聖之衆(四)。于諸經法部分典籍(五)。入于一切殊絕智慧(六)。不著衆會亦不怯弱(七)。遊步衆會宣揚經典無所畏憚(八)。出諸天音料簡明智(九)。于天龍神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探暢其音而爲說法(二十)。出釋梵音(一)。覺了平正知諸根原(二)。識練邪見諸所立處(叁)。總持觀察一切衆生根原所趣(四)。所住等心(五)。于世八法而不動轉(六)。具足一切真正之法(七)。隨其罪福報應果證而爲說法(八)。興發衆生所造志業(九)。立諸群黎處于禁戒(叁十)。其慧普入(一)。爲諸衆庶代負重擔(二)。不以勤勞而有患厭(叁)。解脫諸法本性清淨(四)。以斯本淨而爲人演(五)。以本淨慧解說道誼(六)。慧無挂礙(七)。習設法施(八)。其心堅固未嘗懈惓(九)。有所說者無有疑結(四十)。不貪一切供養利入(一)。而不忘舍諸通慧心(二)。力勵集累衆行基靖(叁)。布施無厭而每勸助于諸通慧(四)。禁戒無厭以斯勸化一切衆生(五)。忍辱無厭求佛色像(六)。精進無厭積衆德本(七)。一心無厭修行專精使無衆冥(八)。智慧無厭入一切行(九)。以道法業于此一切而無所生(五十)。諸族姓子。所謂總持。攝取一切不可思議諸法要誼。持諸法無所行無行。故曰總持。又族姓子。其總持者攝持諸法。何謂總持諸法。攬執諸法一切皆空。攬執諸法一切無想攬執諸法一切無願。離諸所行寂寞無形。悉無所有亦無所覺。亦無所行。無有處所。亦無所生。亦無所起。亦無所趣。亦不滅盡。無來無往。亦無所壞。亦無所度。亦無所敗。亦無所淨。亦無不淨。亦無所嚴。亦無不嚴。亦無所著。亦無所有。亦無所見。亦無所聞。亦無所忘。亦無所教亦無有漏。亦無想念。亦不離想。無應不應。亦無顛倒。亦無滿足。無我無人。無壽無命。亦無放逸。亦無所受。亦無所取。亦無殊特。猶如虛空。無有名聞。亦無所獲。無所破壞。亦無有二。審住本際。一切法界。一切諸法。住于無本。是謂總持。又族姓子。一切諸法。譬若如幻。而悉自然。總持諸法。自然如夢。自然如野馬。自然如影。自然如響。自然如化。自然如沫。自然如泡。自然如空。分別諸法。而如此者。是謂總持
濡首曰。譬如族姓子。地之所載。無所不統。不增不減。亦無所置。不以爲厭。假使菩薩得總持者。則能利益一切衆生。恩施救濟無央數劫。衆德之本至諸通慧。心而總統持。亦無所置。不以爲厭
譬如族姓子。于斯地上。一切衆生。而仰得活。兩足四足靡不應之。菩薩大士得總持者亦複如是。于群生類多所饒益
譬如族姓子。藥草樹木百谷衆果皆因地生。假令菩薩逮得總持亦複如是。便能興闡一切德本諸佛之法
譬如族姓子。地之所載亦無所置。亦不憂戚。不動不搖。不以增減。菩薩如是亦無所置。不以憂戚。不增不減。亦不動搖
譬如族姓子。于斯地上悉受天雨不以爲厭。菩薩如是逮總持者。悉受一切諸佛典诰。及諸菩薩一切緣覺聲聞之法。余正見士平等行者沙門梵志。一切衆生天上世間。聞其說法不以爲厭。聽所說經不以爲惓
譬如族姓子。地之所種皆以時生不失其節。亦不違錯應時滋長。菩薩如是逮得總持。統攝一切諸功德法。不侵欺人。亦不失時。具足所行坐于佛樹。處在道場至諸通慧
譬如族姓子。勇猛高士在于邦域而入戰鬥。降伏怨敵無不歸依。菩薩如是得總持者。處于道場。坐于佛樹。降伏衆魔
譬如族姓子撿一切法有常無常。若微妙者安隱非我。及計無常。及諸瑕穢及苦非我。所以者何。惟族姓子。已離二故則謂總持
譬如族姓子虛空無不受持。亦非總持亦無不持。菩薩如是得總持者。攬攝一切諸法之要
譬如族姓子。一切諸法及諸邪見。皆悉爲空悉總持之。菩薩如是得總持者。無所不攬。總持如是。救攝一切諸法之誼。是爲族姓子計總持者無有盡時。已無有盡則無放逸。已無放逸則處中間。已等處者即無有身。則虛空界已如虛空。虛空及地則無有二。濡首童真說此言時五百菩薩得斯總持
叁藏品第七
時濡首童真。于中夜爲菩薩大士。講叁箧藏菩薩秘典。何謂菩薩箧藏秘要。都諸經法無不歸入于此箧藏。若世俗法度世法。有爲法無爲法。若善法不善法。有罪無罪法。有漏無漏法。悉來歸趣入菩薩藏。所以者何。菩薩箧藏經典要者。曉了一切諸法之誼。譬族姓子此叁千大千世界。百億四天下大地。百億日月。百億須彌山王。百億大海。悉卷合入叁千大千世界爲一佛土。如是族姓子。若凡夫法及余學法。若聲聞法緣覺法。若菩薩法及與佛法。悉來入歸菩薩箧藏。所以者何。菩薩箧藏一切攝護。聲聞緣覺將養大乘。譬族姓子。其樹根株堅固盛者。枝葉華實則爲滋茂。又族姓子。設有攝取菩薩箧藏菩薩大士。則爲攝取一切諸乘。將養一切衆德之法。菩薩藏者名無量器。所以名曰無量器者。譬如大海受無量水。爲包含器不可計實。諸龍鬼神揵沓惒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睺勒。及衆生類在禽獸者。含受此等爲無限器。菩薩藏者經典秘要亦複如是。爲無限施聞戒定慧度知見器。以故名曰菩薩箧藏。譬如含血之類生大海者。以生于彼不飲余水惟服海水。菩薩如是行菩薩藏。不于余法有所造行。惟常修行諸通慧誼。以故名曰菩薩箧藏。又族姓子。菩薩有斯叁箧要藏。何謂叁。一曰聲聞。二曰緣覺。叁曰菩薩藏。聲聞藏者。承他音響而得解脫。緣覺藏者。曉了緣起十二所因。分別報應因起所盡。菩薩藏者。綜理無量諸法正誼自分別覺。又族姓子。其聲聞乘無有叁藏。其緣覺者亦無斯藏諸所說法菩薩。究練叁藏秘要。因菩薩法而生叁藏。聲聞緣覺無上正真道。故曰叁藏。菩薩說法勸化衆生。令處叁乘聲聞緣覺無上正覺。是故菩薩。名曰叁藏。有斯叁藏無余藏學。何謂爲叁。聲聞學。緣覺學。菩薩學。何謂聲聞學。但能昭己身行之相。緣覺學者是謂中學。行大悲者謂菩薩學。至無量慧攝取大哀。其聲聞者。不學緣覺之所學者。亦不曉了其緣覺者。不學菩薩所學。亦不曉了。又菩薩者。悉學聲聞所遵學者。皆曉了之不願樂彼。亦不勸助修其所行。學于緣覺所遵學者。悉曉了之不願樂彼。亦不勸化使修其乘。又菩薩者。學于菩薩當所…
《文殊師利普超叁昧經中》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