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法集經》

「經集部」經文761卷17頁碼:P0609
元魏 菩提流支譯

  《佛說法集經》六 ▪第2页

  元魏天竺叁藏菩提流支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文殊師利。菩薩複有四種法。聞此法門而能了知。何等爲四。所謂成就功德莊嚴。成就聞慧莊嚴。成就智莊嚴。成就諸禅定柔軟心莊嚴。文殊師利。是名菩薩四種法。聞此法門而能了知。文殊師利。菩薩複有四法。聞此法門得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記。何等爲四。所謂菩薩見一切色佛色。聞一切法佛法。遠離一切諸求。乃至不求佛菩提不退于大悲。文殊師利。是名菩薩有四種法得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記。是故文殊師利。諸菩薩常應求聞讀誦此經。文殊師利。菩薩願速得菩提。常應勤求聞此法門。菩薩願速得受記。常應勤求聞此法門。菩薩願得斷于業障。願得斷于煩惱障。願得斷于智障。是菩薩常應求聞此經。菩薩願得諸佛如來無上供養。是菩薩常應求聞此經。願得常護妙法。是菩薩常應聞受持讀誦此經。文殊師利。若人聞此法門。能信能忍不生于謗。文殊師利。我授是人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記。爾時無所發菩薩摩诃薩。于頸上脫八千萬阿僧祇寶璎珞。奉散如來。作如是言。世尊。因此功德。令一切衆生成就諸佛如來應正遍知。爾時彼璎珞于如來頂上住虛空中。作種種勝妙莊嚴大寶帳而住。四角形量。過于天人妙相莊嚴。彼諸聲聞及一切菩薩。釋提桓因梵天王四天王。未曾見聞。是大寶帳隨如來去而去。隨如來住而住。現如是妙事時。無量諸天人等。皆生希有奇特之心。佥于頂上合掌而住。贊歎如來。瞻仰如來目不暫瞬。爾時無所發菩薩摩诃薩。生于歡喜希有之心。偏袒右肩。禮如來足。合掌向佛。以偈贊言

  諸功德衆如來器  天人衆生唯佛救

  佛于世間無勝者  無勝寂靜及平等

  等心無谄行亦然  于世以悲牽縛心

  如空平等心無染  安樂多人而說法

  世尊無親無諸怨  無有諸憂無歡喜

  能救世間如良醫  于世行慈無分別

  修羅天人龍夜叉  歸依于佛得寂靜

  佛于叁界爲最上  是故今者我歸命

  善逝有爲更無過  而于寂靜靡功德

  舍于二道無分別  已得寂滅行世間

  寂滅境界不可測  唯乃十力知如來

  如地及空不可量  是故合掌而頂戴

  不沈不浮大波浪  不漂不住無上人

  有海彼岸唯佛到  無比智海我歸命

  如蓮處水無能汙  佛行世間法不染

  更無有能與佛等  以無等故我歸依

  如來無法而不知  以有十力過一切

  于衆奮迅無與比  是故名佛勇獨步

  能受諸佛甘露法  是故遠離一切畏

  無上醫師勝應供  是故歸命大悲者

  爾時無所發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世尊唯知我心。我不爲自身供養如來。世尊。我奉璎珞供養如來。及贊歎如來。因此善根功德。願令一切衆生得于無上諸佛菩提。世尊。此是我意。爾時世尊熙怡而笑。諸佛如來熙怡而笑。必不虛妄。爾時如來從面門放種種色無量光明。譬如青黃赤白紅紫頗梨金銀等無量種色。普照十方無量無邊世界。滅除一切惡趣衆生無量苦惱。生諸天人無量喜樂已。還攝光明。圍繞如來百千萬匝。于如來頂上而沒。爾時彼諸大衆。見是光明心生歡喜踴躍安樂。合掌向佛于一面住。而作是念。如來何因熙怡而笑。爾時阿難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以偈而問微笑因緣

  無上第一尊  世間及天人

  瞻仰如來住  疑于喜笑事

  大師離煩惱  知法及化人

  熙怡必不空  願佛爲解說

  面門放光明  清淨生喜悅

  天人及惡道  光觸身安樂

  大人放光明  于其面門出

  是光爲何義  唯願大慈說

  齒出勝妙光  明[禮*色]甚鮮白

  顯現最殊勝  隱蔽一切光

  于明闇不現  以是世間喜

  佛悲何所爲  何人功德起

  願說慈所爲  除斷我等疑

  遠離煩惱人  非無因緣笑

  妙光出面門  普照于十方

  所作已還攝  入于如來頂

  此光起佛意  爲表聖心出

  如電晝在空  普照而不停

  爾時佛告阿難。阿難。此無所發菩薩摩诃薩。于未來世過十二劫。當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佛號大光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劫名諸天贊歎。世界名大歡喜。阿難。彼大光明如來應供正遍知。壽命住一大劫。彼國衆生壽命十二小劫。阿難。譬如他化自在天所受妙樂。彼佛國土衆生所受妙樂亦複如是。爾時慧命須菩提。語無所發菩薩言。大士快得善利。如來今日授仁者記。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無所發菩薩言。大德須菩提。汝見何法名爲成佛。須菩提言。善男子。我不見有法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問曰若大德須菩提。若不見有法得成佛。何故诳我大士授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記。須菩提言。善男子。如來與仁者授記必得成佛。是故我作此說。無所發菩薩言。大德須菩提。諸佛如來如實知法。是故佛言。汝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雲何如來如實知法。須菩提。若有菩薩求菩提者。諸佛不與是人授記。若有菩薩不求菩提者。諸佛如來則與授記。諸佛如來如實知法無授記相。而爲衆生種諸善根故。作是記汝當成佛。須菩提。汝見何法而作是言。大士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言。善男子。諸佛如來依世俗文字而說授記。我諸聲聞隨佛世尊故如是說。無所發菩薩言。大德須菩提。夫文字者。若依世俗名爲文字。若于聖人則非文字。何以故。聖人所說皆是真實。世俗言語悉爲虛妄。是故大德須菩提。不應以此世俗邪語聖法中說。大德須菩提。諸菩薩等爲護衆生。若聞甚深第一義谛驚怖不信。是故聖人以大悲心。舍真實法而說世間虛妄之語。爲欲將護毛道凡夫。終不爲聖作如是說。若爲聖人則說實法。以此實法聖所愛樂。何等名爲聖人實法。大德須菩提。聖實法者菩提之法。本性常寂名爲真實。如菩提相本性清淨。一切諸法亦如是相。是則名爲聖人實法。須菩提言。善男子。有四真谛名爲實谛。何等爲四。苦谛集谛滅谛道谛。無所發菩薩言。大德須菩提。汝不說苦是有爲耶。須菩提言。如是善男子。我常說苦是有爲法。無所發菩薩言。大德須菩提。如來常說一切有爲皆是虛妄。須菩提言。如是善男子。如來常說有爲之法皆是虛妄。無所發菩薩言。若如是者。汝雲何言苦是實谛。大德須菩提。若言苦是有爲法者。即是虛妄。須菩提言。善男子。苦是有爲虛妄不實。我說知苦以爲實谛。無所發菩薩言。須菩提。若苦是有爲虛妄不實。知彼苦智亦應虛妄非是真實。須菩提言。善男子。如是如是。知苦智者亦是虛妄。無所發菩薩言。大德須菩提。若如是者。雲何知苦是聖谛智。須菩提言。善男子。滅谛是無爲法。若爾何故非聖谛。無所發菩薩言。大德須菩提。滅何等法名爲滅谛。爲即自滅故名爲滅。更有所滅稱爲滅耶。須菩提言。善男子。有爲說者言。滅盡諸苦名爲滅谛。無所發菩薩言。須菩提汝不說苦是有爲虛妄不實耶。須菩提言。如是善男子。我向說言。苦是有爲法虛妄不實。無所發菩薩言。大德須菩提。若法虛妄不實。是法無滅。若如是者。雲何而言滅盡諸苦名爲滅谛。爾時慧命須菩提白無所發菩薩摩诃薩言。善男子。我于大士如是無礙樂說辯才生隨喜心。善男子。願諸衆生皆得是辯才。須菩提言。善男子。何者是諸菩薩摩诃薩實谛證智。無所發菩薩言。須菩提。一切諸法與實谛行不相違背。是故證一切法。名證實谛。須菩提。一切諸法從因緣生。能如實知因緣生法。名爲實谛。一切法空如實知空名實谛。證空者名證實谛。一切諸法不生。證諸法不生名爲證實谛。隨何法證于實谛。于彼法中乃至無有一法可取一法可舍。須菩提。是名諸菩薩摩诃薩證實智。須菩提。言實谛者。即是宣說無分別法。何以故。須菩提。所有分別者皆是邪法。須菩提。汝向所言。大士快得善利授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記必得成佛。須菩提。若人自謂快得善利。佛則不與是人授記。若人遠離快得善利。如是之人佛則授記。若人于得利養不生歡喜。若失利養亦不憂惱。是人授記。若人不離世間。而得涅槃。是人授記。若人不舍凡法而證聖道。是人授記。若人聞得記不喜。是人授記。須菩提言。善男子。所向所知。若如是知其義甚深。無所發菩薩言。須菩提。若人不見有去來。是人則知甚深。須菩提言。此甚深法難可得知。無所發菩薩言。須菩提。若人欲見是甚深。是人則不能見。須菩提言。如是知者難可了知。無所發菩薩言。須菩提。無修行者亦難了知。須菩提言。善男子。何等衆生。于甚深法能生信心。無所發菩薩言。須菩提。若人已曾供養過去無量佛。是人能信。須菩提。若人不能種諸善根。亦不修行供養諸佛。如是之人。終不能得聞此法門。須菩提言。善男子。雲何得爲供養諸佛。無所發菩薩言。若人能住如實修行。是人名爲供養諸佛。須菩提言。善男子。雲何能住如實修行。無所發菩薩言。若人能爲諸衆生發心修行。須菩提言。雲何爲諸衆生發心修行。無所發菩薩言。若能不舍大慈大悲。須菩提言。何等名爲菩薩大慈。無所發菩薩言。若有菩薩能舍身命。及諸善根施與衆生而不求報恩。是名大慈。須菩提言。何等名爲菩薩大悲。無所發菩薩言。若菩薩先與衆生無上菩提。然後自證。是名大悲。說此甚深法門時。七萬六千衆生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二百比丘遠離諸漏心得解脫

  爾時會中有一天子。名善思惟。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住佛菩提根本行處。佛言。天子。菩薩若能成就深直之心發無上意。是名菩提根本住處。善思惟天子言。如是發心諸菩薩等。以何等法而爲境界。佛言。若能修行布施境界。而不悕求報恩等門。若能修行持戒境界。而不分別持戒行門。若能修行忍辱境界。而不見盡滅法門。若能修行精進境界。而不發起修行等門。常行禅境界。而能現見一切法門。修行般若境界。而不見彼無戲論門現前。常求聞慧境界。而不見于語言等門現前。修行舍摩他境界。而見諸法本來清淨寂靜法門。修行毗婆舍那境界。而一切法不可見門現前。修行四念處境界。而無念無思惟門現前。修行四正勤境界。而無所作門現前。修行四如意足境界。而斷一切願欲門現前。修行五根境界。而過諸根法門現前。修行五力境界。而不破壞法門現前。修行七覺…

《佛說法集經六》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