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本行集經》叁十八
隋天竺叁藏阇那崛多譯
那羅陀出家品
爾時伊羅缽龍王。作如是念。世尊已知我名字也。複更重于如來世尊。增加歡喜。得清淨心。生愛敬心。時伊羅缽即隱本形。別更化作摩那婆身。近世尊前。頂禮佛足。卻住一面。住一面已。即更親誦彼二偈文。而重問佛
在何自在王 染著名爲染
彼雲何清淨 雲何得癡名
癡人何故迷 雲何名智者
何會別離已 名曰盡因緣
爾時世尊複還以偈答龍王言
第六自在故 王染名曰染
無染而有染 是故名爲癡
以沒大水故 故名盡方便
一切方便盡 故名爲智者
爾時伊羅缽龍王。複更以偈重白佛言
受持何戒行何行 複更作于何業因
能于人天受勝身 熏修最上無邊利
爾時世尊即還以偈答龍王言
供養老人勿毀他 欲見尊長須時節
常愛善行及法語 數聽正真利益談
樂法深念正菩提 智能分別思惟義
實言精苦修梵行 于他常行布施檀
質直詳審意勤劬 笑哭語言皆避惡
谄曲骜慢悉遠離 勿共他人作怨雠
善言在于正念中 若聞若知定心意
若人常有放逸行 彼輩無聞無正思
若能行于聖道因 是名依行淨口業
彼等忍辱正思念 在于多聞廣智中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其那羅陀摩那婆仙。即離欲法。爾時伊羅缽龍。見佛聞法。瞻仰尊顔。悲喜相交。淚下如雨。爾時世尊。告伊羅缽大龍王言。汝大龍王。何故忽然。瞻看我面。笑而複悲。如是淚下。作是語已伊羅缽龍即白佛言。如來世尊。我念往昔。有佛出世。名曰迦葉多陀阿伽度阿羅诃叁藐叁佛陀。我時于彼佛法之中。修行梵行。爲出家人
世尊。我于彼時見有一草。名曰伊羅。我時以手斫彼草。取執捉將。詣迦葉佛所。到佛所已。白彼佛言。世尊。若有比丘。斫于此草。得何果報。時彼世尊。即報我言。汝比丘知。若人故心斫斷此草。彼人當墮牢固地獄
世尊。我于爾時于彼迦葉多陀阿伽度阿羅呵叁藐叁佛陀邊。聞于此語。心中不信。不生希有奇特之想。以我不取彼佛語故。不受于彼如來教誨。又自思惟。但我斫此伊羅之草。有何果報。心作是念
世尊。而我當時既造于彼波夜提罪。而不信有波夜提報。複不能舍此之邪見。命終已後。遂即生于長壽龍中。是故彼時爲我立名。名伊羅缽伊羅缽也。而我爾時。還于彼處迦葉佛邊。問彼佛言。大聖世尊。我于何時。當得脫此惡龍之形。何時當得複于人身。作是語已。默然而住。
爾時彼佛迦葉如來多陀阿伽度阿羅诃叁藐叁佛陀。即告我言。汝大龍王。今應當知。過若幹年若幹百年若幹千年。過若幹百千萬億年後。當有佛出興于世。彼佛號爲釋迦牟尼多陀阿伽度阿羅呵叁藐叁佛陀。彼釋迦佛。當記汝得複于人身
世尊。我于彼時作如是念。我今以于迦葉佛邊所說法戒違偝不信。受此龍身。以微善緣。今值世尊。還不持戒。世尊。我見如此自罪過故。呵責自身。泣淚啼哭。如雨滿面。見世尊喜。所以微笑。爲是因緣。我如是念。希有希有。未曾有事。如是之法。諸佛世尊。乃能如是。無有二言。如彼迦葉如來世尊授于我記。汝大龍王。過若幹年乃至億年。于後當有如來出世。如彼佛言。無有異也。世尊。我以是緣。今複問佛世尊。我何時得脫此龍身。更何時得複于人身
爾時世尊告伊羅缽大龍王言。汝大龍王。從今已去。過若幹年。乃至如前。若幹億年。于後當有佛出于世。名曰彌勒多陀阿伽度阿羅呵叁藐叁佛陀。汝于彼時。當得人身。時彼世尊。度汝出家。修行梵行。得盡諸苦
爾時世尊爲伊羅缽。更複說法。令其歡喜。勸示教言。來汝龍王。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受持五戒。而汝當得長夜利益。大得安樂。伊羅缽龍。既從佛聞如是語已。即白佛言。如世尊教。我今歸依佛法僧寶。受持五戒
爾時世尊重更教誨伊羅缽言。汝大龍王。今應知時時伊羅缽。語那羅陀摩那婆言。來摩那婆。仁須幾多金銀珍寶隨意所須。從我索之。我當與仁。而此龍女。仁無所用。所以者何此之龍女。口一出氣。能令世人作于灰土。時那羅陀。報龍王言。汝大龍王。我亦不用金銀珍寶。亦複不用龍王之女。何以故。我今佛邊聞諸偈已。即于諸欲生厭離想。爾時伊羅缽龍王。頂禮佛足。繞佛叁匝。辭佛而還
爾時世尊。告彼八萬四千衆等。其那羅陀最爲上首。次第爲說。所謂教行布施持戒。得上生天。又說欲中多諸過患。令生厭離。證于漏盡。又教出家贊歎功德。助成解脫。而世尊知彼諸大衆那羅陀等最爲上首。各各皆生歡喜之心。生踴躍心。生柔軟心。得無礙心
爾時世尊。所有教法。令他歡喜真正要趣。謂四聖谛。苦集滅道。世尊。既將此四聖谛。種種方便。解脫顯示。教誨建立。分別宣揚。教行學習。如是生苦。如是苦集。如是苦滅。如是得道。世尊。以此四種聖谛種種因緣。顯示宣說。乃至教行。而彼衆等。即于其坐。離諸塵垢。盡煩惱界。于諸法中。得淨智眼。所有集法。皆悉除滅。如實知見。譬如淨衣。無有垢膩。無有黑毛。隨欲染時。而受諸色。如是如是。彼諸大衆那羅陀等。于彼坐處。遠離煩惱。悉盡諸集。證知諸法。建立無畏。度諸疑網。不隨他語。知世尊教。即並歸依佛法僧寶。受持五戒。是時彼衆八萬四千。從坐而起。頂禮佛足。圍繞叁匝。辭還本處。爾時童子那羅陀仙。已見諸法。已得諸法。已證諸法。已入諸法。度諸所疑。度諸所惑。無複疑網。已得無畏。不隨他語。已知世尊法教微密。即從坐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唯願世尊。與我出家及具足戒
爾時佛告彼童子言。善來比丘。入我法中。行于梵行。正盡諸苦。令到其邊。時彼長老。便成出家。戒行具足。是時長老那羅陀比丘。既出家已。具戒成就。未經幾時。獨行獨坐。舍于衆鬧。謹慎身口。不曾放逸。精勤勇猛。無懈怠故。不久之間。其善男子。所爲出家無上梵行。進于彼岸。現見諸法。自證諸通。證已自知。自見自覺。而口唱言。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後有。如是了知。而彼長老。即成羅漢。心善解脫。慧善解脫。而那羅陀長老比丘。既得羅漢無著之果。空閑獨處。作如是念。我今可詣佛世尊所。以偈問佛。爾時長老那羅陀比丘。于晨朝時。從房而出。往詣佛所。到佛所已。頂禮佛足。卻坐一面。坐一面已。時那羅陀。即便以偈。問佛義言
我今方驗昔私陀 谛了如語莫不實
今複得聞世尊教 渡到諸法彼岸邊
既已舍家能出家 複持乞食存活命
行于此行得何報 我今谘問佛世尊
爾時世尊。即還以偈報彼長老那羅陀言
汝問行行果報者 此事無常難驗知
我今爲汝分別宣 宜發精進令牢固
凡有行者入聚落 贊歎毀辱平等心
其有亂意處須防 當取寂定無上果
行人常觀叫喚響 猶如猛火熾炎然
見于婦人端正容 應須舍離勿生染
以不染于諸欲法 彼此各無相染因
無染即無鬥競緣 世間所有衆類輩
我身彼身無有異 我命彼命等共同
如是審谛思惟觀 嗔時勿殺勿相害
應舍貪等我慢事 一切凡夫染著身
諸有眼者能離怨 如食毒藥平等死
若入聚落乞飯食 莫觀諸事散亂心
諸貪染處若舍捐 以無著故當解脫
夜獨坐時莫念請 遠離聚落亦勿思
但至天曉欲乞時 正念正思入聚落
到聚落中默然住 次第曆家乞食行
遊于聚落莫忽嗤 向他語言勿粗犷
手執缽盂行乞食 雖有才辯但默然
設得少食心莫嫌 有施飯人勿毀罵
所得之處最爲善 若不得處莫生瞋
于二邊生平等心 至于樹下隨意食
食訖已後還林內 住于樹下結跏趺
在于鋪上如仙人 身心及口皆[佥*殳]攝
恐怖皆舍勵心意 余事莫想唯念林
在于樹下當善觀 以舌拄腭漸出息
自余諸根悉調伏 心意不得著諸緣
境界悉遣心莫存 穢濁之處並須舍
清淨真心行梵行 善語處所精勤求
博聞多智須禀承 其有寂靜離欲者
若如是人應親近 至于彼邊心信從
信已恭敬如世尊 勿說他家是非事
莫毀他人自贊歎 語言不得大高聲
猶如猛火遠處聞 如是思惟斷諸惑
是名比丘出家法 作不作事悉離身
若能平等觸處安 聖人行行應如是
當知業如車輪轉 對一人說聖法時
一人思惟即證知 調伏諸根獨處坐
調伏諸根心成就 于後名聞遍十方
此行唯在空閑林 或坐山間及樹下
或在河岸池泉側 如是處所坐思惟
阙少智能恒睡眠 滿足寂定常覺悟
如泉如池如大海 寂定之者亦複然
愚癡人如半瓶泔 智能者猶滿池水
智人雖複多言語 言語雖多不失時
或有才辯語言多 複有少言而審谛
如是少言亦名智 是則名爲仙聖人
是名真實中道行 是名寂靜得解脫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其那羅陀。心意開解。歡喜踴躍。又有師言。而此長老那羅陀者。其本種族姓迦旃延。以本姓故。衆人稱言大迦旃延。又複長老大迦旃延。佛曾記言。汝等比丘。今應當知。我此聲聞大衆之中。捷利取義。聞有廣說。而其聰敏。悉能領悟。或少聽受。而能爲他廣分別說。最第一者。所謂即此大迦栴延比丘是也
爾時彼等諸比丘輩。聞是語已。生希有心。各相謂言。今此尊者大迦旃延。甚爲希有。心生疑惑。更無有人能決我疑。解了一切諸經義者。唯佛世尊。即往佛所。到佛所已。共白佛言。善哉世尊。今此長老大迦旃延。往昔曾種何等善根。而今來詣佛世尊所。即得出家。受具足戒。證羅漢果。世尊複記。聲聞衆中捷疾利智。略說廣解。廣言能略。最第一者。所謂即此大迦旃延比丘是也。我等願聞
爾時佛告諸比丘言。汝諸比丘。至心谛聽。我念往昔。此賢劫中。衆生壽命。二萬歲時。有一如來。出現于世。名曰迦葉多陀阿伽度阿羅呵叁藐叁佛陀。爾時彼佛迦葉如來。轉法輪已。豎法幢竟。昔誓願滿具。自在利辦。大丈夫一切作事。開化所化。度諸衆生蓮花衆等八千億類。令生天上。是時彼佛入涅盤後。並及建立解脫法門。悉皆在此波羅奈城鹿野苑中諸仙居處。說法而住…
《佛本行集經叁十八》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