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本行集經》四十四
隋天竺叁藏阇那崛多譯
布施竹園品第四十六
爾時世尊。經于少時。住象頭山。次第漸欲向王舍城。遊曆而行。是時去彼優婁頻螺聚落。未幾至王舍城。其間有一舊仙人居林苑處所。名曰法雨。而其法雨林內。有舊仙人草庵。其中常有五百苦行道人而住。悉得五通。並皆年老。久修梵行。頭白少毛。齒缺背曲。身體皮膚。多有黑黡。咽喉垂亸。如牛頸[古*頁]。容貌幹枯。形骸朽敗。仰杖方行。喘氣嗽聲。欲行即踣。向前欲進。一步不移。羸瘦筋燋。纔有皮骨。皆悉百歲。一切無堪。以其往昔種諸善根。唯今一生。但值佛時。即得信行。以未聞法。不入涅盤。皆在窟中。各各禅坐。爾時世尊。欲化彼諸苦行仙人。爲憐愍故。至彼居處。在其窟門戶頰之外。而說此偈。語彼仙言
若人雖說百句義 其名味字不合文
甯說一句勝百千 當令聞者得寂定
若人說于百句偈 既無義理文句乖
說一句爲最勝尊 聞已自然得寂定
若人善巧解戰鬥 獨自伏得百萬人
今若能伏自己身 是名世間善鬥戰
一月之中千過鬥 一鬥百倍得勝他
若能歸信佛世尊 能勝于彼十六分
一月之中千過鬥 一鬥百倍得勝人
若能歸信法正真 能勝于彼十六分
一月之中千過鬥 一鬥百倍得勝他
若能歸信一切僧 能勝于彼十六分
一月之中千過鬥 一鬥百倍得勝人
若能思惟法性空 能勝于彼十六分
猶如小兒月月學 所食如彼茅草頭
若人歸信佛如來 能勝于彼十六分
若有能信法僧寶 並及思惟法性如
如是歸者信難量 能勝于彼十六分
如彼世間祭祀火 具足滿于一百年
若一心歸叁寶時 彼福百千萬倍勝
如是百數不可盡 口業不可說得窮
以彼質直牢固心 能得如是上福報
若人滿足一百歲 在林祭祀于火神
若見善調伏人來 能舍暫時供養者
是則勝彼祭祀火 多種具足極一生
若人壽命滿百年 破戒心無有寂定
有能堅持忍精進 一日活足勝彼長
若人壽命滿百年 愚癡心恒生散亂
有能智能及禅定 一日活足勝彼長
若人壽命滿百年 盲聾惛愦無聞見
其有見佛及聞法 一日活足勝彼長
若人壽命滿百年 [懵-目+登]懵濁亂無覺察
有能谛觀生死趣 一日活足勝彼長
若人壽命滿百年 不觀世間無常句
其有能了身非實 一日活足勝彼長
若人壽命滿百年 不觀世間甘露處
其有能識甘露者 一日活足勝彼長
爾時世尊。說于如是妙偈頌時。時彼一切諸苦行人。聞此偈已。人人皆悉證得六通。是時彼等諸苦行人。從其窟出。出已頂禮佛世尊足。各各禮已。從彼地方。飛騰虛空。舍于壽命。入般涅盤。身出水火。以自焚燒。既焚燒已。彼諸舍利。從虛空中。各墮地上
爾時世尊。收彼五百羅漢舍利。持作一聚。即起支提。是時彼中。有諸比丘。佐助世尊。供泥及石。壘治爲塔。世尊神手網缦之指。親自砌壘。彼塔成就。端正可喜。世尊于彼舍利塔上。作種種法。作已次第與諸比丘。行向于彼摩伽陀國。徒衆弟子。足滿千人。皆是彼舊螺髻梵志所出家者。如是漸往詣王舍城
爾時世尊。與諸比丘。至王舍城。居住于彼杖林之內。是時彼林。別有一塔。名善安住。而有偈說
是時大衆相圍繞 世尊漸至王舍城
在于精妙杖林中 如來向彼欲居住
爾時彼處摩伽陀國。有粟散王。其王名曰頻頭娑羅。傳聞他說。沙門瞿昙。甘蔗苗裔。從釋種姓。舍而出家。今日來在摩伽陀中。遊行教化。與比丘衆。足滿千人。一切皆是耆舊螺髻梵志出家。今已至于王舍城側。在杖林中。善安住塔。相與停止。而彼沙門。能于世間。出大名聞。彼婆伽婆阿羅呵叁藐叁佛陀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現今在彼教化有緣
又複世尊。能于天人魔梵沙門及婆羅門一切世間。以自神通。皆能證知。知已能作如是宣說。生死已斷。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永更不受于後世有。而彼世尊說法。初善中善後善。其義微妙。唯獨具足。畢竟清淨。如是說法。而如是等阿羅呵叁藐叁佛陀。若當有人。欲得往見。其人善哉。我今亦可至于彼所大沙門邊。見世尊故
爾時摩伽陀國。頻頭娑羅。即遣嚴駕賢善好車。而坐其上。共于國內諸婆羅門長者居士。前後圍繞。足滿十二那由他人。從王舍城。導引而出。往詣佛所。欲見如來
爾時彼國王舍城中。有一淫女。其女名曰婆羅跋帝。可喜端正。人所樂見。世無有雙。歌舞作倡。音樂洞解。所有衆伎。六十四能。皆悉具足。時彼淫女。傳聞人道。此有沙門瞿昙釋子。王種出家。乃至彼作如是心念。我今可至彼沙門邊
爾時彼女。如是示現。欲出門已。複如是思。我今可于頻頭娑羅大王之前。見于世尊。複作是念。又彼頻頭娑羅大王以多人力打道而行到沙門邊。又複多人大衆雜鬧。恐其遮我。不能得行。我今可于崩牆空所無人行處。速疾而往。先見世尊
爾時彼女。作是念已。雇取多人。而告之言。誰能多拔牆城鹿磚。即當與汝如許錢直。是時彼等諸受雇人。一念時間。破彼牆已。而得道除一切瓦石荊棘平正。爾時淫女婆羅跋帝。即遣莊束妙好車乘。坐于其上。從自己家出。行端直平正好道。欲詣杖林善安住塔。見佛世尊頂禮恭敬
爾時世尊。知彼淫女婆羅跋帝心之所念。知已即作如是念言。若彼淫女。于先而來見于我者。其頻頭王。既在後來。見此淫女立于我前。則生疑阻。作是念已。即作神通。令彼淫女。即更不能于王前來。其頻頭王。欲于先來。其車一定。即住不行
爾時頻頭娑羅大王。心生恐怖。怅怏毛豎。作如是念。我今有何鬼神災禍。爲我作礙。致使如此。是時彼處有一天神。知于頻頭娑羅王心。在虛空中。隱身不現。而告王言。大王。汝今莫生恐怖。大王。汝今亦無災禍。亦無變怪。雖然大王。汝于某處瞻波城中。禁系一人。名爲某甲。速令解放。車即得行。爾時頻頭娑羅大王。聞彼天神如是語已。速疾遣使教放彼人。既散放已。可通車處。車即得行。其不通處。步入山林。往詣佛所。到佛所已。頂禮佛足。卻坐一面
爾時彼處摩伽陀國。一切人民居士長者。或頂禮已。卻住一面。或有共佛對善語言各相慰喻訖已。各還卻坐一面。或複有在佛世尊前。說已姓字。既自說已。卻坐一面。或複有人。向佛合掌。卻坐一面。或複有人。對佛默然。卻坐一面
爾時國中一切人民長者居士。坐一面已。作如是念。今日此中有大沙門。複有優婁頻螺迦葉。我等國師未審今者爲當是此瞿昙沙門。從迦葉邊。受學梵行。爲迦葉等。從沙門邊。學修梵行
爾時世尊。知摩伽陀一切人民長者居士心之所念。以偈告彼長老優婁頻螺迦葉。作如是言
迦葉汝見何事情 先在河邊修苦行
爲我及衆說此意 棄彼祭祀事雲何
爾時長老優婁頻螺梵志迦葉。即還以偈奉答佛言
色聲香味及觸法 五欲世間人所求
如是染愛滿天中 爲貪是事我祭祀
爾時彼處摩伽陀國。一切人民長者居士。及婆羅門。作如是念。此大沙門。自說一偈。而彼優婁頻螺迦葉。複說一偈。而是二人。竟不知誰何者是師何是弟子。是時世尊。知諸人民作是念已。還更以偈。問彼優婁頻螺迦葉。作如是言
色聲香味觸等法 迦葉是中汝樂何
或有天上人世中 汝心所貪答我問
爾時長老優婁頻螺梵志迦葉。重還以偈奉答是言
我見寂靜無礙空 無相障礙不能著
不變易處無有诳 是處祭祀樂我心
爾時彼處摩伽陀國。一切人民長者居士。心如是念。此大沙門。自說二偈。而彼優婁頻螺迦葉。亦說二偈。我等今者猶自不知何者是師何是弟子。如是十方諸佛世尊。皆有此法。若其不令一切大衆。生歡喜心。及希有想。則不說法
爾時世尊。欲教大衆生于歡喜希有心故。告彼優婁頻螺迦葉。作如是言。迦葉。汝今若知時者。可爲于彼摩伽陀國一切人民長者居士婆羅門等。現上人法。出于神通。是時優婁頻螺迦葉。聞佛語已。即白佛言。如世尊教。我不敢違
爾時優婁頻螺迦葉。從坐而起。即出神通。飛騰自在。于虛空中。或複經行。或住或坐。或複眠臥。身出煙焰。或複隱身。如是等出種種神通。遍顯示已。從空而下。住于地上。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實是我教授師。我今真是無上世尊聲聞弟子。而說偈言
攝受微妙神通已 頂禮世尊勝足趺
我弟子事既已周 世尊真是我師父
爾時摩伽陀國衆婆羅門長者居士。及諸人民。心生是念。今此優婁頻螺迦葉。乃是沙門瞿昙弟子。從沙門邊。行梵行耶。作是知已。向世尊邊。生信向心生希有想
爾時世尊。知諸大衆生于歡喜希有之想。即爲大衆。次第說法。所謂教行布施持戒。說于生天因緣業報。說于厭離五欲之事。說漏盡因。說盡煩惱。贊歎出家。護助解脫。而世尊知摩伽陀國婆羅門等。長者居士。及諸大衆。一切已生歡喜之心。生柔軟心無染著心
爾時世尊。知彼大衆應當得道。又複一切諸佛世尊。知諸衆生。或有贊歎而得道法。即爲大衆。如應而說。所謂苦集及于滅道。世尊爲彼大衆。宣說是法相。時彼等大衆。在于坐中。頻頭娑羅。而爲上首。已外十一那由他人。一時領悟
複有師言。凡有十二那由他人。遠塵離垢。盡煩惱界。心得清淨。于諸法中。生淨法眼。可有集法。皆是滅相。如實證知。譬如淨衣。無垢無膩。無有黑色。隨其所染。易受于色。如是如是。彼摩伽陀諸婆羅門長者居士。及以人民。坐于彼座。遠塵離垢。乃至一切苦集之法。皆是滅相。如是證知。其中複有一那由他清信士。受優婆塞戒
爾時摩伽陀王頻頭娑羅。已見法相。已知法相。已入法相。于法相中。已度諸疑。徹過無礙。于諸法中。無複礙心已得無畏。世尊法中。不複隨他。不複問他。一切法中。得如是知自在無礙。時頻頭王。即白佛言。如來世尊。我昔在家作童子時。發五種願。我于今日。悉得成就。何等爲五。一者我在少年之時。早得王位。世尊。此是我之初願。今已得成
第二又願。得王位已。我治…
《佛本行集經四十四》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