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所行贊》

「本緣部」經文192卷04頁碼:P0001
北涼 昙無谶譯

  《佛所行贊》四 ▪第3页

  佛所行贊卷第四(亦雲佛本行經) / 馬鳴菩薩造 / 北涼天竺叁藏昙無谶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無盡寂靜處  慧者之所居

  不須利器仗  象馬以兵車

  調伏貪恚癡  天下敵無勝

  知苦斷苦因  證滅修方便

  正覺四真谛  惡趣恐怖除

  先現妙神通  令王心歡喜

  信樂情已深  堪爲正法器

  合掌而贊歎  奇哉誓果成

  奇哉大苦離  奇哉饒益我

  雖先增憂悲  緣悲故獲利

  奇哉我今日  生子果報成

  宜舍勝妙樂  宜精勤習苦

  宜離親族榮  宜割恩愛情

  古昔諸仙王  唐苦而無功

  清涼安隱處  汝今悉已獲

  自安而安彼  大悲濟衆生

  昔本住世間  爲轉輪王者

  無自在神通  令我心開解

  亦無此妙法  使我今日歡

  設爲轉輪王  生死緒不絕

  今已絕生死  輪回大苦滅

  能爲衆生類  廣說甘露法

  如此妙神通  智能甚深廣

  永滅生死苦  爲天人之上

  雖居聖王位  終不獲斯利

  如是贊歎已  法愛增恭敬

  居王父尊位  謙卑稽首禮

  國中諸人民  睹佛神通力

  聞說深妙法  兼見王敬重

  合掌頭面禮  悉生奇特想

  厭患居俗累  鹹生出家心

  釋種諸王子  心悟道果成

  悉厭世榮樂  舍親愛出家

  阿難陀難陀  金毗阿那律

  難圖跋難陀  及軍荼陀那

  如是等上首  及余釋種子

  悉從于佛教  受法爲弟子

  匡國大臣子  優陀夷爲首

  與諸王子俱  隨次而出家

  又阿低梨子  名曰優波離

  見彼諸王子  大臣子出家

  心感情開解  亦受出家法

  父王見其子  神力諸功德

  自亦入清流  甘露正法門

  舍王位國土  禅一甘露飯

  閑居修靜默  處宮習王仙

  如來悉隨攝  本族知識已

  道中顔和悅  親戚歡喜隨

  時至應乞食  入迦維羅衛

  城中諸士女  驚喜舉聲唱

  悉達阿羅陀  學道成而歸

  內外轉相告  巨細馳出看

  門戶窗牖中  比肩而側目

  見佛身相好  光明甚晖曜

  外著袈裟衣  身光內徹照

  猶如日圓輪  內外相映發

  觀者心悲喜  合掌涕淚流

  見佛庠序步  斂形攝諸根

  妙身顯法儀  敬惜增悲歎

  剃發毀形好  身被染色衣

  堂堂儀雅容  束身視地行

  應戴羽寶蓋  手攬飛龍辔

  如何冒遊塵  執缽而行乞

  藝足伏怨敵  貌足婇女歡

  華服冠天冠  黎民鹹首陽

  如何屈茂容  拘心製其形

  舍妙欲光服  素身著染衣

  見何相何求  與世五欲怨

  舍賢妻愛子  樂獨而孤遊

  難哉彼賢妃  長夜抱憂思

  而今聞出家  性命猶能全

  不審淨飯王  竟見此子不

  見其妙相身  毀形而出家

  怨家猶痛惜  父見豈能安

  愛子羅睺羅  泣涕常悲戀

  見無撫慰心  用學此道爲

  諸明相法者  鹹言太子生

  具足大人相  應享食四海

  觀今之所爲  斯則皆虛談

  如是比衆多  紛纭而亂說

  如來心無著  無欣亦無戚

  慈悲愍衆生  欲令脫貧苦

  增長彼善根  並爲當來世

  顯其少欲迹  兼除俗塵謗

  入貧裏乞食  精粗任所得

  巨細不擇門  滿缽歸山林 

  佛所行贊受祇桓精舍品第二十

  世尊已開化  迦維羅衛人

  隨緣度已畢  與大衆俱行

  往憍薩羅國  詣波斯匿王

  祇桓已莊嚴  堂舍悉周備

  流泉相灌注  花果悉敷榮

  水陸衆奇鳥  隨類群和鳴

  衆美世無比  若稽羅山宮

  給孤獨長者  眷屬尋路迎

  散花燒名香  奉請入祇桓

  手執金龍瓶  躬跪注長水

  以祇桓精舍  奉施十方僧

  世尊咒願受  鎮國令久安

  給孤獨長者  福慶流無窮

  時波斯匿王  聞世尊已至

  嚴駕出祇桓  敬禮世尊足

  卻坐于一面  合掌白佛言

  不圖卑小國  忽成大吉祥

  惡逆多殃災  豈能感大人

  今得睹聖顔  沐浴飲清化

  鄙雖處凡品  蒙聖入勝流

  如風拂香林  氣合成熏飚

  衆鳥集須彌  異色齊金光

  得與明人會  蒙蔭而同榮

  野夫供仙人  生爲叁足星

  世利皆有盡  聖利永無窮

  人王多愆咎  遇聖利常安

  佛知王心至  樂法如帝釋

  唯有二種著  不能忘財色

  知時知心行  而爲王說法

  惡業卑下士  見善猶知敬

  況複自在王  積德乘宿因

  遇佛加恭敬  此乃非爲難

  國素靜民安  非見佛所增

  今當略說法  大王且谛聽

  受持我所說  見我功果成

  命終形神乖  親戚悉別離

  唯有善惡業  始終而影隨

  當崇法王業  子養于萬民

  現世名稱流  命終上升天

  縱情不順法  今苦後無歡

  古昔羸馬王  順法受天福

  金步王行惡  壽終生惡道

  我今爲大王  略說善惡法

  大要當慈心  觀民猶一子

  不迫亦不害  善攝持諸根

  舍邪就正路  不自舉下人

  結友于苦行  勿習邪見朋

  勿恃王威勢  勿聽邪佞言

  勿惱諸苦行  莫逾王正典

  念佛維正法  調伏非法者

  現爲人中上  德將隆道中

  深思無常想  身命念念遷

  棲心高勝境  志求清涼津

  保慈自在樂  來世增其歡

  傳名于曠劫  必報如來恩

  如人愛甜果  必種其良栽

  有從明入暗  有從暗入明

  有暗暗相續  有明明相因

  智者舍叁品  當學始終明

  言惡群向應  善唱隨者難

  無有不作果  作者不敗亡

  創業不勤習  至竟莫能爲

  素不修善因  後致樂無斯

  既往無息期  是故當修善

  自省不爲惡  自作自受故

  猶四石山合  衆生無逃處

  生老病死山  群生脫無由

  唯有行正法  出斯苦重山

  世間悉無常  五欲境如電

  老死錐鋒端  何應習非法

  古昔諸勝王  猶若自在天

  勇健志騰虛  暫顯已磨滅

  劫火镕須彌  海水悉枯竭

  況身如泡沫  而望久存世

  猛風止隨藍  日光翳須彌

  盛火水所消  有物悉歸滅

  此身無常器  長夜苦守護

  廣資以財色  放逸生憍慢

  死時忽然至  挺直如枯木

  明人見斯變  勤修豈睡眠

  生死獨搖機  不止會墮落

  不習不續樂  苦報者不爲

  不近不勝友  不學不斷智

  學不受有智  受必令無身

  有身不染境  染境爲大過

  雖生無色天  不免時遷變

  當學不變身  不變則無過

  以有此身故  爲衆苦之本

  是故諸智者  息本于無身

  一切衆生類  斯由欲生苦

  是故于欲有  當生厭離心

  厭離于欲有  則不受衆苦

  雖生色無色  變易爲大患

  以不寂靜故  況不離于欲

  如是觀叁界  無常無有主

  衆苦常熾然  智者豈願樂

  如樹盛火然  衆鳥豈群集

  覺者爲明士  離此則無明

  此則開覺士  離此則非覺

  此則應所作  離此則不應

  此則爲近宗  離此與理乖

  言此殊勝法  非在家所應

  此則爲非說  法唯在人弘

  患熱入冷水  一切得清涼

  冥室燈火明  悉睹于五色

  修道亦如是  道俗無異方

  或山居墮罪  或在家升仙

  癡冥爲巨海  邪見爲濤波

  群生隨愛流  漂轉莫能度

  智能爲輕舟  堅持叁昧正

  方便鼓念楫  能濟無知海

  時王專心聽  一切智所說

  厭薄于俗榮  知王者無歡

  如逸醉犴象  醉醒純熟還

  時有諸外道  見王信敬佛

  鹹求于大王  與佛決神通

  時王白世尊  願從彼所求

  佛即默然許  種種諸異見

  五通神仙士  悉來詣佛所

  佛即現神力  正基坐空中

  普放大光明  如日耀朝陽

  外道悉降伏  國民普歸宗

  爲母說法故  即升忉利天

  叁月處天宮  普化諸天人

  度母報恩畢  安居時過還

  諸天衆羽從  乘于七寶階

  下至閻浮提  諸佛常下處

  無量諸天人  乘宮殿隨送

  閻浮提君民  合掌而仰瞻 

  佛所行贊守財醉象調伏品第二十一

  天上教化母  及余諸天衆

  還遊于人中  隨緣而行化

  樹提迦耆婆  首羅輸盧那

  長者子央伽  及無畏王子

  尼瞿屢陀等  屍利掘多迦

  尼揵憂波離  悉令得解脫

  幹陀羅國王  其名弗迦羅

  聞說微妙法  舍國而出家

  醯茂缽低鬼  及波多耆利

  于毗富羅山  調伏而受化

  波羅延梵志  波沙那山中

  半偈微細義  調伏令信樂

  他那摩帝村  有鸠咤檀躭

  是二生之首  廣殺生祠祀

  如來方便化  令其入正道

  于毗提诃山  大威德天神

  名般遮屍呿  受法入決定

  毗紐瑟咤村  化彼難陀母

  央伽富梨城  降伏大力神

  富那跋陀羅  輸屢那檀陀

  凶惡大力龍  國王及後宮

  悉皆受正法  以開甘露門

  于彼侏儒村  稽那及屍盧

  志求生天樂  化令入正道

  央瞿利摩羅  于彼修侔村

  爲現神通力  化令即調伏

  有大長者子  浮梨耆婆男

  大富多錢財  如富那跋陀

  即于如來前  受化廣行施

  于彼跋提村  化彼跋提梨

  及與跋陀羅  兄弟二鬼神

  毗提诃富利  有二婆羅門

  一名爲大壽  二名曰梵壽

  論議以降伏  令入于正法

  至毗舍離城  化諸羅剎鬼

  並離車師子  及諸離車衆

  薩遮尼犍子  悉令入正法

  阿摩勒迦波  有鬼跋陀羅

  及跋陀羅迦  跋陀羅劫摩

  又至阿臘山  度鬼阿臘婆

  二名鸠摩羅  叁诃悉多迦

  還至伽阇山  度鬼緪迦那

  及針毛夜叉  及其姊妹子

  又至波羅奈  化彼迦旃延

  然後乘神通  至輸盧波羅

  化彼諸商人  多波揵尼劍

  受其旃檀堂  妙香流于今

  至摩醯波低  度迦毗羅仙

  牟尼住于彼  足蹈于石上

  千輻雙輪現  終則不磨滅

  至波羅那處  化婆羅那鬼

  至摩偷羅國  度鬼竭昙摩

  偷羅俱瑟咤  度賴咤波羅

  至鞞蘭若村  度諸婆羅門

  迦利摩沙村  度薩毗薩深

  亦複化于彼  阿耆尼毗舍

  複還舍衛國  度彼瞿昙摩

  阇帝輸盧那  道迦阿低梨

  還憍薩羅國  度外道之師

  弗迦羅婆梨  及諸梵志衆

  至施多毗迦  寂靜空閑處

  度諸外道仙  令入佛仙路

  至阿輸阇國  度諸鬼龍衆

  至舍毗羅國  度二惡龍王

  一名金毗羅  二名迦羅迦

  又至跋伽國  化度夜叉鬼

  其名曰毗沙  那鸠羅父母

  並及大長者  令信樂正法

  至俱舍彌國  化度瞿師羅

  及二優婆夷  波阇郁多羅

  伴等優婆夷  衆多次第度

  至揵陀羅國  度阿婆羅龍

  如是等次第  空行水陸性

  皆悉往化度  如日照幽冥

  爾時提婆達  見佛德殊勝

  內心懷嫉妒  退失諸禅定

  造諸惡方便  破壞正法僧

  登耆阇崛山  崩石以打佛

  石分爲二分  墮于佛左右

  于王平直路  放狂醉惡象

  震吼若雷霆  勇氣奮成雲

  橫泄而奔走  逸越如暴風

  鼻牙尾四足  觸則莫不摧

  王舍城巷路  狼藉殺傷人

  橫屍而布路  髓腦血流離

  一切諸士女  恐怖不出門

  合城悉戰悚  但聞驚喚聲

  有出城馳走  有窟穴自藏

  如來衆五百  時至而入城

  高閣窗牖人  啓佛令勿行

  如來心安泰  怡然無懼容

  唯念貪嫉苦  慈心欲令安

  天龍衆營從  漸至狂象所

  諸比丘逃避  唯與阿難俱

  猶法種種相  一自性不移

  醉象奮狂怒  見佛心即醒

  投身禮佛足  猶若太山崩

  蓮花掌摩頂  如日照烏雲

  跪伏佛足下  而爲說法言

  象莫害大龍  象與龍戰難

  象欲害大龍  終不生善處

  貪恚癡迷醉  難降佛已降

  是故汝今日  當舍貪恚癡

  已沒苦淤泥  不舍轉更深

  彼象聞佛說  醉解心即悟

  身心得安樂  如渴飲甘露

  象已受佛化  國人悉歡喜

  鹹歎唱希有  設種種供養

  下善轉成中  中善進增上

  不信者生信  已信者深固

  阿阇世大王  見佛降醉象

  心生奇特想  歡喜倍增敬

  如來善方便  現種種神力

  調伏諸衆生  隨力入正法

  舉國修善業  猶如劫初人

  彼提婆達兜  爲惡自纏縛

  先神力飛行  今墮無擇獄 

  佛所行贊庵摩羅女見佛品第二十二

  世尊廣化畢  而生涅盤心

  發于王舍城  詣巴連弗邑

  到已住于彼  娑咤利支提

  彼是摩竭提  邊邑附庸國

  國主婆羅門  多聞明經典

  瞻相土安危  國之仰觀師

  摩竭王遣使  敕告彼仰觀

  命起于牢城  以備于強鄰

  世尊記彼地  天神所保持

  于中起城郭  永固不危亡

  仰觀心歡喜  共養佛法僧

  佛出彼城門  往詣恒河濱

  仰觀深敬佛  名爲瞿昙門

  恒河側人民  皆出迎世尊

  興種種供養  各嚴船令渡

  世尊以船多  偏受違衆心

  即以神通力  隱身及大衆

  忽從此岸沒  而出于彼岸

  以乘智能船  廣濟于衆生

  緣斯德力故  濟河不憑舟

  恒河側人民  同聲唱奇哉

  鹹言名此津  名爲瞿昙津

  城門瞿昙門  津名瞿昙津

  斯名流于世  曆代共稱傳

  如來複前行  至彼鸠梨村

  說法多所化  複至那提村

  人民多疫死  親戚悉來問

  諸親疫死者  命終生何所

  佛善知業報  悉隨問記說

  前至鞞舍離  住于庵羅林

  彼庵摩羅女  承佛詣其園

  侍女衆隨從  庠序出奉迎

  善執諸情根  身服輕素衣

  舍離莊嚴服  自沐浴香花

  猶世貞賢女  潔素以祠天

  端正妙容姿  猶天玉女形

  佛遙見女來  告諸比丘衆

  此女極端正  能留行者情

  汝等當正念  以慧鎮其心

  甯在暴虎口  狂夫利劍下

  不于女人所  而起愛欲情

  女人顯恣態  若行住坐臥

  乃至畫像形  悉表妖姿容

  劫奪人善心  如何不自防

  現啼笑喜怒  縱體而垂肩

  或散發髻傾  猶尚亂人心

  況複飾容儀  以顯妙姿顔

  莊嚴隱陋形  誘诳于愚夫

  迷亂生德想  不覺醜穢形

  當觀無常苦  不淨無我所

  谛見其真實  滅除貪欲想

  正觀于自境  天女尚不樂

  況複人間欲  而能留人心

  當執精進弓  智能鋒利箭

  被正念重铠  決戰于五欲

  甯以熱鐵槍  貫徹于雙目

  不以愛欲心  而觀于女色

  愛欲迷其心  炫惑于女色

  亂想而命終  必墮叁惡道

  畏彼惡道苦  不受女人欺

  根不系境界  境界不系根

  于中貪欲想  由根系境界

  猶如二耕牛  同一轭一鞅

  牛不轉相縛  根境界亦然

  是故當製心  勿令其放逸

  佛爲諸比丘  種種說法已

  彼庵摩羅女  漸至世尊前

  見佛坐樹下  禅定靜思惟

  念佛大悲心  哀受我樹林

  端心斂儀容  止素妖冶情

  恭形心純至  稽首接足禮

  世尊命令坐  隨心爲說法

  汝心已純靜  表徹外德容

  壯年豐財寶  備德兼姿顔

  能信樂正法  是則世之難

  丈夫宿智能  樂法非爲奇

  女人情志弱  智淺愛欲深

  而能樂正法  此亦爲甚難

  人生于世間  唯應法自娛

  財色非常寶  唯正法爲珍

  強良病所壞  少壯老所遷

  命爲死所困  行法無能侵

  所愛莫不離  不愛而強鄰

  所求不隨意  唯法爲從心

  他力爲大苦  自在力爲歡

  女人悉由他  兼懷他子苦

  是故當思惟  厭離于女身

  彼庵摩羅女  聞法心歡喜

  堅固智增明  能斷于愛欲

  即自厭女身  不染于境界

  雖恥于陋形  法力勸其心

  稽首而白佛  已蒙尊攝受

  哀受明供養  令滿其志願

  佛知彼誠心  兼利諸群生

  默然受其請  令即隨歡喜

  視聽轉增明  作禮而還家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佛所行贊》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1】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