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仙論》

「釋經論部·毗昙部」經文1512卷25頁碼:P0798
元魏 菩提流支譯

  《金剛仙論》一

  

  金剛般若波羅蜜者。總括八部之大宗。契衆經之綱要。其所明也。唯論常果佛性及十地因。因滿性顯。則有感應應世。故說八部般若。以十種義。釋對治十。其第一部十萬偈(大品是)第二部二萬五千偈(放光是)第叁部一萬八千偈(光贊是)第四部八千偈(道行是)第五部四十千偈(小品是)第六部二千五百偈(天王問是)第七部六百偈(文殊是)第八部叁百偈(即此金剛般若是)

  此是八部之名。前之七部遣相未盡但稱般若。此第八部遣相最盡故別立金剛之名也。初第一部如來成道五年在王舍城說。次五部亦王舍城說。第七第八部舍婆提城說。此金剛般若。唯須菩提蒙加設問如來答也。十障者。一者無物相障。如般若中說。有爲無爲一切諸法乃至涅槃空。衆生不解。起于斷見。謂一切法無。此障對治。佛告須菩提。有菩薩摩诃薩。行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如是等。此經中對治者謂第叁分。經雲。菩薩不住于事行于布施等。此遣斷見也。二者有物相障。衆生聞如來說有菩薩行六波羅蜜。衆生計著起于常見。便謂一切法有。此障對治。佛告須菩提。菩薩不見我爲菩薩及諸波羅蜜。如是等。此經中對治者。謂修行分。經說。若菩薩起衆生相人相則非菩薩。此遣常見也。叁者非有似有障者。如來說色等諸法是有。若是有者不應複更說言諸法空也。此障對治。佛告舍利弗。色等諸法體相空。如陽炎。非有似有。如是等。此經中對治者。謂但凡夫之人貧著其事等。遣實有見也。此第叁何異第一。上第一總明有爲無以一切法空。此第叁偏明有爲法空。但疑者雲。若諸法空者。何故可見而有用以爲異也。四者謗相障。上聞如來說色等諸法體相空如陽炎非有似有。衆生不解便起謗意。謂佛性涅槃無爲之法。亦同有爲諸法性空無體之無。若爾則無修行得果之者。此彰對治。佛告舍利弗。非空空。如是等。此經中對治者。謂第六諸法空分中亦非無法相等。遣空見也。此第四障何異第一第二。第一明有爲無爲一切諸法空。第叁偏明有爲法空。此第四唯明無爲之法妙有之體無萬相故空。不同有爲之法無性故空。以此爲異也。五者一有相障。聞如來說色是空。而衆生起心不異空更有色。此障對治。佛告舍利弗。空者非色。如是等。此經中對治者。謂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等。遣即見也。六者異有相障。如來上說空者非色。衆生不解。謂異色別有空。此障對治。佛告舍利弗。不離空更有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是等。此經中對治者。謂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衆生等。遣異見也。七者實有相障。聞如來上說萬法虛空體是空者。何故佛說色等諸法是有。此障對治。佛告舍利弗。色等諸法但有名用。如是等。此經中對治者。謂如來說微塵即非微塵。世界即非世界等。遣報教見。此第七何異上第一第叁第四。此中明空不異。于上但難言方法。若是空者。如來何故說有。以此爲異也。八者異異相障。聞如來說色等諸法體相空但有名用。衆生心色等諸法。若是空者。不應有生住滅。若實有生住滅。則非是空。此障對治。佛告舍利弗。諸法不生不住不滅不淨不染。如是等。此經中對治者。謂量分中第七分說。何以故離一切諸法即名諸佛如來等。此遣有相見

  九者如名義相障。如來說色等諸法可見可觸。衆生起心。如名義亦如是可見可觸。此障對治。佛告舍利弗。諸法有名假施設如是等。此經中對治者。謂實無有法名爲菩薩等。此遣依名報義見

  十者如義名相障。如來。上說色等法寂靜空但有名假設。設若如是。衆生起心。如義名亦如是。有義故有名。若無義者雲何有名。此障對治。佛告須菩提。菩薩不見一切名。以不見一切名故。不著一切義。如是等。此經中對治者。謂第十一分中一切有爲法如星醫燈幻等。此遣依義執名見。對此十障故。說八部般若。究竟一切智滿足。此十何故名障。已一一或體皆能礙于實解故通名爲障也。言金剛者。從譬喻爲名。取其堅實之義。如世間金剛。有二義。一其體堅實能破萬物。二則萬物不能壞于金剛。明此果頭無爲法身金剛般若及十地智惠。亦有二義。一能摧魔怨敵壞諸煩惱。二者諸魔煩惱不能俎壞。故名金剛。又凡夫二乘。于此理教不能解入。故亦名金剛也

  般若者。乃是西國正音。此魏播雲慧明。此金剛無相極理。體是西實。智慧能照達理原。了諸法相。顯明常住佛果。故曰般若也

  波羅蜜者。魏雲到彼岸。明此經所诠之理是常住法身彼岸之體能令衆生度生死河到涅槃彼岸。故名波羅蜜也

  經者。舊人相傳訓之曰常。依西國正本。雲修多羅。若播其名者。外國雲修多羅。此方播之爲本。此明理教皆有本義。理爲本者。明所诠證法無爲之理能與十二部經言教爲本。故名理爲本也。教爲本者。明尋此言教能得證法故。名言教與證法爲本。故以教爲本也。故今言經者。非播名也。但此中人。義以經字。顯修多羅處。故言經也

  論者。如來滅度後之中。有高行大士。號曰婆薮槃豆。魏雲天親。此人實是大權菩薩。現形通化。遍見如來一代所說大小乘教意。以此金剛般若經文句甚略義富遠博。世人不能解此深遠妙義。爲衆生故作義釋之爲論也

  所以論初設此二偈者。然論主天親。將欲作論釋此金剛般若深遠妙義。若不[標*寸]顯法體置于論初遠馮佛僧在于經首者。則何以作論解釋此經深遠之義。然如來滅後聲聞菩薩諸大論師。凡欲有所製遠解佛正經者。莫不皆先歸敬叁寶假靈威然後作論。二偈之興大意在此也

  就此二偈之中。分爲二段。初有一偈半六句。明致敬叁寶。後半偈二句。釋成致敬之意。就初六句中。前一句。明此金剛般若理教深妙即是法寶之體。第二句。明上法門理教既深世間愚人不能解悟。即是出不解之人。第叁句。明諸佛菩薩俱能通達。此顯佛僧二寶。即是出能解之者第四句。以諸佛菩薩能通達此理故教導。我等宜修吏教此障吏敬之或第五第六二句。重釋致敬之意也。下半偈兩句。偏釋菩薩有可敬之德也

  法者。以軌則爲能。又法名自體不失己相。何者是法家自體相而言不失。明此金剛般若甚深妙法能防生死非法。不令衆生墮叁惡道。能令衆生得人天二乘果。乃能令衆生十地行滿終得佛果至極之樂。故名爲法也

  門者。明此金剛般若理之與教皆能津通行人遠詣佛果。故名爲門也。句者。即此金剛般若能诠之教也。義者。是所诠證理。明此般若理教深妙非諸凡夫二乘心心意識之所能解。乃是如來八部之終隱覆之說所以得知。如下經雲。如來說衆生即非衆生等。此即是句義理教難解。故言句義也。及次第者。明此法門十二段分數次第。從此一段。至此一段。生起法用。或時次第。或時超越。所以難知。下經文雲何住者。生下住分。雲何修行。雲何降伏其心。生下如實修行分。此即是次第之意難識。故言及次第也。世間不解離明慧者。上句雖明般若。理教難法體未知。不解者誰。是以第二句明世間愚人不能解。世間者。衆生世間也。不能解者。此凡夫之人未得聞思修等法出世間勝解斷除惑障永盡生死。故不能窮達理原悟此深法也。應問。世間愚人何故不解。即答雲。以離明慧。離明慧者。前愚人未得初地已上真無漏解斷除癡闇。故言離明慧。以離此出世間明慧故。不能解此般若深法也。大智通達教我等者。上句雖明不解之人。猶未影能解之者。是以第叁句明諸佛菩薩俱秉妙解能達斯理。此即並出佛僧二寶也。大智通達者。諸佛如來二障永盡。種智圓滿。照窮此法門。理教斯盡。更無勝者。故言大智通達也。若據菩薩而論。亦漸除惑障。分有種智。片悟同佛。解此法門句義次第所以。亦得雲大智通達也。第二意若此般若理教甚深難解者。論主何由得解作論解釋。故答大智通達教我等也。教我等者。此明論主自雲諸佛菩薩有大方便。于己所得無名相理。作名相說。訓導于我並余論師及一切衆生。故得解此般若深義。作論解釋。功由大聖。非我自力能解。故言教我等也。歸命無量功德身者。上雖辨所敬人法。未論致敬之意。是以第四顯吏敬之。或此金剛般若甚深法門。乃是諸佛之母。能出生現果常住涅槃體偏無量功德。故所以歸命。又諸佛菩薩各有十力四無所畏等無量大功德聚。能以前理教導。于我有莫大之恩。故亦言歸命。此一句應遍在上第叁句下皆言歸命也。應當敬彼如是等者。此下兩句重釋第四句致敬之意。上雖雲歸命。猶未展敬仰之心。將欲更重以叁業致敬故。以總舉前所敬人法來。故應當敬我如是等也。頭面禮足而頂戴者。上雖雲致敬。未出致敬之所以。此句正辨恭敬之事也。頭者一形之重。足者身之所輕。今以已所尊。禮彼佛僧之早。此乃方顯處敬之至也。故言頭面禮足而頂戴。亦應言意業尊重口業贊歎。但以偈使故略也此一句亦遍在上叁寶之下。皆言頂禮也。以能荷佛難勝事者。此兩句半偈。別釋菩薩有可敬之德。論主此中假設疑意雲。諸佛如來具叁達明解。鑒盡萬法超學地之表。無能過者。可名大智。理合致敬。菩薩既位居學地。處不足之境。理解未圓。斷惑不盡。何得名爲大智敬同佛也故偈釋言以能荷佛難勝事何者。是佛家難勝事而雲菩薩荷負也。今明佛家難勝事者。即此般若理教宗深致遠。非是凡夫二乘圖度之境。故不堪受持流通益物。然菩薩大士獨秉妙解。負斯重任。于如來滅後像正法中。受持洪化。繼軌先聖。此即是荷負佛難勝事。故功齊諸佛。故得名爲大智通達致敬同佛也。此明菩薩有二種。一者初地已上菩薩。已積行僧祇。現見理原。斷除煩惱。自證而說。故能荷負受持流通益物。二者地前信地菩薩。亦積行來久。一大僧祇欲滿不滿。雖未現見理原。以能仿佛見理相似解深伏煩惱。故亦能荷負受持流通益物也。攝受衆生利益故者。今言菩薩在像正。流通般若勝法。爲當自爲悕于名利。爲當爲利于物。故偈下句言攝受衆生利益故。明菩薩大士于佛滅後流通此經。乃爲曠兼群生等潤含識。故以法錄物。令從已化。使獲。出世無上菩提無盡之福。此明不爲自利。故言攝受衆生利益故也。此前二偈。是論主…

《金剛仙論一》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