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仙論》

「釋經論部·毗昙部」經文1512卷25頁碼:P0798
元魏 菩提流支譯

  《金剛仙論》九 ▪第2页

  魏天平二年菩提流支叁藏于洛陽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者謂衆生無法身。此下半偈。明衆生五陰即是法界中名。當知等有法身故。先解下半偈。然後釋上半偈。平等中佛不度衆生便故也。自下解上半偈也。彼法界無差別者。正解初句。即提所釋偈言平等真法界故也。是故如來不度一衆生者。是法界平等凡聖無異。故佛尚不度一衆生。何況多也。即以偈第二句。結佛不度衆生故也。如經何以故實無衆生如來度者。結上半偈也

  佛言須菩提以下。結後半偈。複拘瑣生下第二偈也。第二偈取我度爲過以取彼法是取度衆生故。此叁句共前偈下二句同。釋經中若實有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衆生壽者相等。此句爲明如來無有取衆生相。而欲度之。令言若度。則是取相過者。此舉有過。以明無過。故知異法界外無別有五陰所成虛假衆生爲如來度者也。取我度爲過者。明如來若專念見有五陰所成虛假衆生異真法界而取度之者。即有取相之過。雲何是過。答以取彼法是。以取五陰等法虛妄有爲。以爲衆生。欲度之令得解脫故爲過也。上雖言以取彼法是。未知作何等意取。故第叁句雲取度衆生故。若如來自謂已是佛無煩惱人。見衆生是凡夫具足煩惱。無有法身。令拔之令離此或。此是取相過也。不取取應知者。釋經中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毛道凡夫生者以爲有我也。答第叁何故說我疑也。不取者。明如來解生陰本來虛妄無實衆生可度。故雲不取。取者。毛道衆生不解生陰體虛。謂爲定實有我。故言爲取。應知者。此凡聖二人取不取義。勸人知也

  此義雲何至取我度爲過故。釋偈初句。即舉偈來結也。以取彼法是至有如是相故。此中間二句。先提偈于前。然後解釋也。經複言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等此義雲何者。此提第四句所釋經。爲問也。偈言不取取應知者。提偈與經相屬當也。此以何義以下。釋偈中取不取義。明如來不取凡夫取也。又須菩提毛道凡夫生者。如來說非生者。以此經偈中未釋故別提來也。不生聖人法故名非生者。此是彌勒世尊釋明所以言毛道凡夫生爲不生者。由不能生聖人法故名非生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相成就得見如來不者。此斷疑分中第十二段經文。已六遍來。所以複來者。有疑故來也。謂雖複上來廣爲我解法身如來無有色相可見。若不了見便應是無。然複言雖不可見而是妙有。若有應是可見。然今道有而不可見者。明知無別無爲法身非修得法也。正修方便萬善。叁十二相因。緣福德業。所得佛果。無量相好身時。即有法身。那得離此之外別有法身也。若由修行因緣。得相好身時。即有法身者。便以修福德因緣。得真法身。如經中明。佛修叁十二相業時。以頭頂禮拜叁寶師長父母故。得無見頂相。助他爲善故。手中得羅網相等。以此報相既爲因得。類知法身亦應是可修得。若可修得。前經中不應。以初叁句。明法身無修得。後一句一切善法得叁菩提。明報身有修得。以此比知。由修福德行。見報佛色相者。即法身。故知法身是可修得法。不應別有古今一定法身是非修德法也。有如此疑。故答意明不可以報佛色相爲因所得是可見故。如此比類。亦謂法身是可見。亦爲福田所得也。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相成就見如來不者。佛問須菩提。于汝意地。以智慧思惟籌量。可以福德業所得大夫相身。見法身如來不也。故須菩提即答。如我解如來所說義意。不可以報佛福德業所得成就相身見法身如來也

  佛言如是者。如來印可須菩提所說當理。佛去大衆疑心。明實如汝所說。不可以福德相成就身比知見法身如來也。佛言須菩提。若以相成就觀如來者。轉輪聖王應是如來者。明若以報佛有色相身。爲修因所得。謂法身佛亦爲因得。由修行因緣。後方有者。世間輪王。亦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豈可亦是法身佛也。此中乃難法報二佛。何故引輪王來。反質者。然此二種佛。義有一異。別相難分。引輪王非況類。釋使疑者解撥理雖一。就體用義殊故。所以二佛異相曆然可見也

  論曰複有疑。雖相成就不可得見如來至法身爲體。此惑者詭順如來上來所釋法身之義。然雖似領解。而猶有疑心未盡。意欲更作疑難。故牒來也。而如來法身以見相成就比智。則知如來法身爲福相成就者。此是作難之辭也。而如來法身者。疑者雲。如來難作此解。而我意猶謂無別無爲法身不可以相見不爲因得也。以見相成就者。疑者謂以見報佛福相成就身時。即有法身。非本有也。比智則知如來法身爲福相成就者。明報佛既爲福得因所得。可以相見故。比智類知法身如來亦應爲因所得可以相見。甯別有無爲法身古今一定。不爲因得不可以相見也

  自下經文。爲斷此疑者。申經之來意也。此一段經。以二偈釋。初偈釋經答疑。非是色身相可比知如來者。明非以福德業方便因所得色相之身是可見故。謂以比此知法身如來同于色相亦是可見。更無別無相法身故。下半偈雲。諸佛唯法身。轉輪王非佛。諸佛唯法身者。明法身佛雖不同報佛色相可見是修得法。而有二種莊嚴。真如解脫。具足色相也。若以報佛有色相。即謂是法身者。輪王有叁十二相。應是法身。然輪王有相非法身者。報佛有相。亦非即法身佛也。此義雲何。有人言。福德能成是相。至阿耨叁菩提。此是論主重引疑者之辭也。爲遮此故以下。還舉釋疑經來爲解也。是故非以相成就得見如來故者。是輪王有相非法身義。故非以報佛可以相見爲因得故。亦令古今一定無爲法身同使爲因得可以相見也。而此長行論。直舉疑意。指經爲解疑答義盡。不釋于偈也。然以上一偈。釋經答疑俱盡。何故複作第二偈者。上偈就別相義邊。一向明色相非法身佛。懼畏衆生以報身色相全異法身。即棄舍報佛之義故。作下偈。明雖法身不可以報佛色相比類而取。就一義邊。然即此法身顯用名爲報佛故。不應全棄也。此偈上之叁句。猶釋法身體非色相不爲因得。不異于上。所以重來。但取下句方便異相故。爲欲成偈。所以重來也。方便異相者。明如來有二種身。一者智相身。二者異相身。智相者。是法身如來真如解脫相。方便異相身者。謂報佛福德相好莊嚴之身。爲方便同所得。與法身義殊故。名異相身也。而此相好報身。正是法身顯用。故名報相語其體也。本無殊技。那得聞言就異義邊。辨法身無相好。便謂離法身之外條然有報佛色相可得。棄其所以一義也

  爾時世尊說二行偈者。是斷疑分中第十叁經文。所以來者。次前段經。解法身古今湛然猶如虛空。不可以福德業所得報佛大丈夫相見。將欲釋成此義故。說兩偈也。初偈上二句。明法身體絕色聲。不可以視聽而取。下二句。明若以因見聞而取法身者是人行耶道。不能見法身如來也。第二偈上兩句。正出法身體。有真解脫色聲。古今湛然。非一向無色聲也。下半偈。明此法身雖體有真實色聲。而非識相之境。故所以不知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者。若語當時發聲說偈者。是應佛口業。亦道報佛口業。若就理而言之。是法身佛說也。明不可以報應二佛所得色聲見聞于我也。此明就釋迦法身不可以色聲見聞。類一切衆生法身如來亦不可以色聲見聞也。若謂法身同此色聲可見聞者。是不正見故。第叁句雲。是人行耶道也。不能見如來者。如是取法身。同于色聲。不能見彼法身如來也

  有人乘此生疑。若法身如來。不可以色聲而見聞者。一向無法身。又法身一向無色聲。此之色聲則條然異于法身故。第二偈答彼如來妙體。明彼法身雖不可以色聲見聞。而向者色聲。即此法身妙有體上有彼色聲故。上經雲。不離法身有色相可見。不離證智有聲教可說。又十地經七地中言。知諸佛法身自性無身。而起色身相好莊嚴行。知諸佛音聲無聲。本來寂滅不可說相。而隨一切衆生差別。莊嚴音聲行也。以此文驗。故知法身雖無色聲。不離法身有此色聲故。第二句雲。即法身諸佛。明法身之體具足萬德故。有色聲性也。或者聞即法身上有色聲之性。便謂法身有色聲可用凡夫虛妄分別心意意識而得見聞故。第叁句雲。法體不可見。明法身雖有色聲之性。不可以凡夫視聽而見聞也。雖雲法身不可見。未知不見者誰。故第四句雲。彼識不能知。明彼法身雖體有色聲。而無色聲之用。又不聞下地色聲故。凡夫六識不能見聞也。非但凡夫不能見聞。二乘聖智亦所不見聞也

  此二偈經。論主但以一偈釋。初二句。釋前一偈。明若以法身同于二佛色聲而可見聞者是人不知法身佛也。下半偈兩句。釋後一偈。明真實法身雖有色聲之性非六識境界。故不可見聞也。此示何義如來法身至不應如是見聞。論主釋偈論初句。解經中前偈上二句。以何等人不能見謂凡夫不能見者。釋偈論第二句。解經中前偈下二句也。解已舉論中上半偈。釋經中前偈下兩句結也。是人者。凡夫人等。牒前所引是人不能見法身如來也。即拘瑣釋論中下半偈。解經中第二偈。即具引所釋經結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可以相成就得叁菩提耶。此一段經。是斷疑分中第十四段經文。此經已七邊來。所以複來者。上已廣解無爲法身古今一定妙有湛然體無諸相不爲修行所得。又次前二段經。明法身體自滿足非修福德業所得相好色聲而可見聞。或者執謂正以菩薩始從發菩提心。叁大阿僧祇劫修。十地行滿。金剛心謝。證種智時。名爲報佛。有無量相好者。即是法身。故謂法身是修得。亦可見聞。今聞別有無爲法身不爲因得。複不可以色聲見聞。乘生疑難。若法身體無諸相。不可見聞。非修福德業可得者。諸菩薩摩诃薩。叁大阿僧祇。所修功德智慧十地勝因。爲當定有所得。定無所得也。若定無所得者。則因果俱失。同于小乘斷滅之見。無菩提可得。前言一切善法得叁菩提。此言則壞。若爾既無菩提可得。諸菩薩。何爲叁大阿僧祇徒自勞苦而無所克獲。所修福德勝因既不感。果向何處去也。有如是疑。將釋此疑故。佛問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可以相成就得叁菩提不耶。此佛還以前人所疑。問須菩提也。莫作是念者。遮其所見。汝莫作是念。謂法身佛同于報佛修福相可得。此未是正答也。汝若作是念。菩薩發叁菩提。說諸法斷滅相者…

《金剛仙論九》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