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達磨品類足論》十叁 ▪第2页
叁藏法師玄奘奉 诏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是色攝。余皆是名攝。幾內處攝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靜慮所攝心意識。內處攝。余皆外處攝。幾智遍知所遍知等者。一切智遍知所遍知
此四靜慮幾斷遍知所遍知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靜慮。若有漏斷遍知所遍知。若無漏非斷遍知所遍知。幾應斷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靜慮。若有漏應斷。若無漏不應斷。幾應修等者。一切是應修。幾染汙等者。一切不染汙。幾果非有果等者。一切是果亦有果。幾有執受等者。一切無執受。幾大種所造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靜慮所攝身語業。是大種所造。余皆非大種所造。幾有上等者。一切是有上。幾是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靜慮。若有漏是有。若無漏非有。幾因相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靜慮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因不相應。余皆因相應
此四靜慮與六善處相攝者。五善處少分攝四靜慮。四靜慮亦攝五善處少分。與五不善處相攝者。互不相攝。與七無記處相攝者。互不相攝。與叁漏處相攝者。互不相攝。與五有漏處相攝者。應作四句。或有漏處非靜慮。謂靜慮所不攝有漏五蘊。或靜慮非有漏處。謂無漏四靜慮。或有漏處亦靜慮。謂有漏四靜慮。或非有漏處非靜慮。謂靜慮所不攝無漏五蘊。及無爲法。與八無漏處相攝者。應作四句。或無漏處非靜慮。謂靜慮所不攝無漏五蘊。及無爲法。或靜慮非無漏處。謂有漏四靜慮。或無漏處亦靜慮。謂無漏四靜慮。或非無漏處非靜慮。謂靜慮所不攝有漏五蘊。幾過去等者。一切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幾善等者。一切是善。幾欲界系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靜慮。若有漏色界系。若無漏是不系。幾學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靜慮。或學或無學或非學非無學。雲何學。謂靜慮所攝學五蘊。雲何無學。謂靜慮所攝無學五蘊。雲何非學非無學。謂靜慮所攝有漏五蘊
此四靜慮幾見所斷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靜慮。若有漏修所斷。若無漏非所斷。幾非心等者。一切應分別。謂靜慮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非心非心所非心相應。受蘊想蘊相應行蘊。是心所與心相應。心意識唯是心。幾隨心轉非受相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各有四句。或隨心轉非受相應。謂靜慮所攝身語業。及隨心轉心不相應行並受。或受相應非隨心轉。謂靜慮所攝心意識。或隨心轉亦受相應。謂靜慮所攝想蘊。及相應行蘊。或非隨心轉非受相應。謂除靜慮所攝隨心轉心不相應行。諸余靜慮所攝心不相應行。幾隨心轉非想行相應等者。除其自性。如受應知。幾隨尋轉非伺相應等者。叁非隨尋轉非伺相應。一應分別。謂初靜慮。應作四句。或隨尋轉非伺相應。謂初靜慮所攝身語業。及隨尋轉心不相應行並伺。或伺相應非隨尋轉。謂初靜慮所攝尋。或隨尋轉亦伺相應。謂初靜慮所攝尋伺相應心心所法。或非隨尋轉非伺相應。謂除初靜慮所攝隨尋轉心不相應行。諸余初靜慮所攝心不相應行。幾見非見處等者。一切應分別。謂各有四句。或見非見處。謂靜慮所攝盡無生智所不攝無漏慧。或見處非見。謂見所不攝有漏四靜慮。或見亦見處。謂靜慮所攝有漏慧。或非見非見處。謂見所不攝無漏四靜慮。幾有身見爲因非有身見因等者。一切非有身見爲因非有身見因。幾業非業異熟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靜慮所攝身語業及思。是業非業異熟。余皆非業非業異熟。幾業非隨業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各有四句。或業非隨業轉。謂靜慮所攝思。或隨業轉非業。謂靜慮所攝受想識蘊。及思所不攝隨業轉行蘊。或業亦隨業轉。謂靜慮所攝身語業。或非業非隨業轉。謂除靜慮所攝隨業轉心不相應行。諸余靜慮所攝心不相應行。幾所造色非有見色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靜慮所攝身語業。是所造色非有見色。余皆非所造色非有見色
此四靜慮。幾所造色非有對色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靜慮所攝身語業。是所造色非有對色。余皆非所造色非有對色。幾難見故甚深等者。一切難見故甚深甚深故難見。幾善非善爲因等者。一切是善亦善爲因。幾不善非不善爲因等者。一切非不善非不善爲因。幾無記非無記爲因等者。一切非無記非無記爲因。幾因緣非有因等者。一切是因緣亦有因。幾等無間非等無間緣等者。一切應分別。謂初靜慮。有叁句。或是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謂未來現前正起心心所法。或是等無間亦等無間緣。謂過去現在心心所法。或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謂除未來現前正起心心所法。諸余未來心心所法。及身語業心不相應行。第二第叁靜慮亦爾。第四靜慮。有叁句。或是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謂未來現前正起心心所法。及已生正起無想定。或是等無間亦等無間緣。謂過去現在心心所法。或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謂除未來現前正起心心所法。諸余未來心心所法。及除等無間心不相應行。諸余心不相應行。並身語業。幾所緣緣非有所緣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靜慮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是所緣緣非有所緣。余皆是所緣緣亦有所緣。幾增上緣非有增上等者。一切是增上緣亦有增上。幾暴流非順暴流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靜慮。若有漏順暴流非暴流。若無漏非暴流非順暴流。四無量者。謂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舍無量
此四無量幾有色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無量所攝身語業。是有色。余皆無色。幾有見等者。一切無見。幾有對等者。一切無對。幾有漏等者。一切有漏。幾有爲等者。一切有爲。幾有異熟等者。一切有異熟。幾是緣生等者。一切是緣生是因生是世攝。幾色攝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無量所攝身語業。是色攝。余皆是名攝。幾內處攝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無量所攝心意識。內處攝。余皆外處攝。幾智遍知所遍知等者。一切是智遍知所遍知
此四無量幾斷遍知所遍知等者。一切是斷遍知所遍知。幾應斷等者。一切是應斷。幾應修等者。一切是應修。幾染汙等者。一切不染汙。幾果非有果等者。一切是果亦有果。幾有執受等者。一切無執受。幾大種所造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無量所攝身語業。是大種所造。余皆非大種所造。幾有上等者。一切是有上。幾是有等者。一切是有幾因相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無量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因不相應。余皆因相應
此四無量與六善處相攝者。五善處少分攝四無量。四無量亦攝五善處少分。與五不善處相攝者。互不相攝。與七無記處相攝者。互不相攝。與叁漏處相攝者。互不相攝。與五有漏處相攝者。五有漏處少分攝四無量。四無量亦攝五有漏處少分。與八無漏處相攝者。互不相攝。幾過去等者。一切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幾善等者。一切是善。幾欲界系等者。一切色界系。幾學等者。一切非學非無學
此四無量。幾見所斷等者。一切修所斷。幾非心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無量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非心非心所非心相應。受蘊想蘊相應行蘊。是心所與心相應。心意識唯是心。幾隨心轉非受相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各有四句。或隨心轉非受相應。謂無量所攝身語業。及隨心轉心不相應行並受。或受相應非隨心轉。謂無量所攝心意識。或隨心轉亦受相應。謂無量所攝想蘊。及相應行蘊。或非隨心轉非受相應。謂除無量所攝隨心轉心不相應行。諸余無量所攝心不相應行。幾隨心轉非想行相應等者。除其自性。如受應知。幾隨尋轉非伺相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慈無量。有四句。或隨尋轉非伺相應。謂慈無量所攝隨尋轉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及尋相應伺。或伺相應非隨尋轉。謂慈無量所攝尋。及尋不相應伺相應心心所法。或隨尋轉亦伺相應。謂慈無量所攝尋伺相應心心所法。或非隨尋轉非伺相應。謂除慈無量所攝隨尋轉身語業心不相應行。諸余慈無量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及慈無量所攝尋不相應伺。並慈無量所攝無尋無伺心心所法。悲舍無量亦爾。喜無量。有四句。或隨尋轉非伺相應。謂喜無量所攝隨尋轉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及同。或伺相應非隨尋轉。謂喜無量所攝尋。或隨尋轉亦伺相應。謂喜無量所攝尋伺相應心心所法。或非隨尋轉非伺相應。謂除喜無量所攝隨尋轉身語業心不相應行。諸余喜無量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及喜無量所攝無尋無伺心心所法。幾見非見處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無量。或是見亦見處。或是見處非見。是見亦見處者。謂無量所攝慧。余皆是見處非見。幾有身見爲因非有身見因等者。一切非有身見爲因非有身見因。幾業非業異熟等者。一切應分別。謂無量所攝身語業及思。是業非業異熟。余皆非業非業異熟。幾業非隨業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各有四句。或是業非隨業轉。謂無量所攝思。或隨業轉非業。謂無量所攝受想識蘊。及思所不攝隨業轉行蘊。或業亦隨業轉。謂無量所攝身語業。或非業非隨業轉。謂除無量所攝隨業轉心不。相應行。諸余無量所攝心不相應行。幾所造色非有見色等者。一切應分別。謂無量所攝身語業。是所造色非有見色。余皆非所造色非有見色◎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阿毗達磨品類足論》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5】個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