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心論經》四
法勝論大德優波扇多釋
高齊天竺叁藏那連提耶舍譯(六卷成部)
智品第六(別譯)
今欲分別涅槃分智。何以故。以智能斷諸煩惱故。欲廣釋智。故先說此
若智性能了 觀察一切有
有無有涅槃 彼相我當說
有無有者。所謂涅槃。是故智者觀有無有。有者一切有漏法謂苦集義。有無有者謂滅谛也。一切有無有。故名有無有。于彼中無有義也。此說有對治謂是滅。是故滅非無也。非無物有對治。如滅盡正受心心數法不行故。對治說滅。是有物如是涅槃一切有對治。是故有事如除病得無病。彼相謂寂滅寂滅相等。彼攀緣智。智者觀察于彼。非無境界而有智轉。是故若智觀察此即是道。問曰。彼何者是。答曰
叁智佛所說 最上第一覺
法智隨順智 及以世俗智
此叁智攝一切智。法智者。若智欲界境界。或欲界滅對治。或境界無漏。彼初取法決定行。故名法智。隨順智者。若智色無色界境界。色無色界滅對治。或境界無漏。次法智後次第隨順。故名隨順智。世俗智者。若有漏智多受俗數。謂男女等故說世智。如是等名世俗智
苦集及滅道 二智而隨生
如是四種智 牟尼隨名說
法智隨順智者。隨聖谛轉。世尊隨名說苦谛境界。故說苦智。如是集滅道谛境界。故曰集滅道智。于此苦集二智行差別。苦行轉名苦智。集行轉名集智。緣無差別同緣五陰。故滅道二智行緣差別
若智觀他心 是從叁中說
盡無生智二 當知在四門
若智觀他心是從叁中說者。叁智中他心智有漏。是世智。若欲界對治境界。彼是法智。若色無色界對治境界。是隨順智心心數境界。彼心心數方便成就。故名他心智。盡無生智二者。盡智無生智是二智。謂法智隨順智。彼所作究竟受是盡智。不複更作受是無生智。問曰。盡智無生智何谛境界。答曰。當知在四門。此緣四谛義也。除初盡智彼緣二谛。已分別十智。行分別今當說
二智十六行 法智隨順智
上已說及余 是說世俗智
世智十六行轉。前後皆有彼十六行。暖頂忍攝。余聞思修慧第一法攝。四行無間等邊十二行。彼外更有行。謂施戒慈等
四智有四行 決定行所說
若知他心智 如是行或非
四智有四行決定行所說者。苦智有四行。集滅道智亦如是。若知他心智如是行或非者。若無漏他心智。彼有四行。如道智是道智少分故。若有漏者行則異。但攝有漏心心數法
盡智無生智 離空無我行
說有十四行 受相爲最上
盡智無生智離空無我行說有十四行者。盡智無生智第一義轉。亦親近世智作意我生盡。如是等取我衆生相似行。空行無我行。定是第一義轉非世俗緣。是故盡智無生智。空行無我行不轉故有十四行。問曰。所有無漏智。一切十六行攝不耶。答曰。不爾。受相爲最上。彼十六行是共行。若複取自相無漏智。如身念處等。彼非十六行攝。已說行差別。得今當說
最初無漏心 或有成就一
二或成就叁 于上四增一
最初無漏心或有成就一者。最初苦法忍相應心。未離欲成就一智謂世智。離欲成就他心智不現在前。非見道次第他心智現在前。何以故。與流轉相違故。二或成就叁者。第二無漏苦法智相應心。未離欲成就叁法智苦智世智。若離欲成就他心智。于上四增一者。于上四心刹那中。當知一一增苦比智。得比智集法智。得集智滅法智。得滅智道法智。得道智集滅道比智。及忍不得未曾得智。問曰。在何地。答曰
九智聖所說 此依于二地
當知禅有十 無色地中八
九智聖所說此依于二地者。九智依未來禅中間禅除他心智。當知禅有十者。根本四禅各有十智。問曰。何故中間禅未來禅無他心智。答曰。微細境界故。此境界微細于他身中。心心數法未來禅。少道非少道能取微細義。彼根本禅道止觀雙行。是強力道故彼能取。無色地中八者。除法智他心智。法智者欲界境界。無色界于欲界依對治行緣遠。是故無色界無法智。他心智緣色能生。是故于色界轉非無色中。余未來有頂有一世智。何以故。有漏故。已說地差別。修差別今當說。修有六種。所謂得修習修對治修出離修戒修觀察修。彼得修者。若于善法不得。得現在未來故。習修者。先所得功德現前修習。對治修者。諸有漏法修對治道。出離修者。若修道時舍離穢法。戒修者。若能調伏諸根道。觀察修者。若觀察身等。此中唯取二修。謂得修習修
若得修諸智 謂在聖見道
彼即當來修 諸忍亦如是
若得修諸智謂在聖見道彼即當來修者。若見道諸智現前修。彼即當來修。謂苦法智現在修。彼亦未來修。非忍非余智。如是乃至道法忍。諸忍亦如是者。忍中亦如是。苦法忍現在修彼亦未來修。非智非余忍。一切忍亦如是。問曰。何故見道唯修自分道。修道修自分非自分耶。答曰。未修智故。故見道中智未習未練。修道中二種並作
于彼叁心中 得修于世智
或修七或六 當知最後心
于彼叁心中得修于世智者。彼見道叁心中得修世智。謂苦集滅比智。隨彼地見道即彼地有世智。及欲界世智修。若彼依未來地得決定彼修未來及欲界世智。如是依第四禅得決定。彼修七地世俗智。問曰。道比智何故不修。答曰。彼無邊故。谛無間等邊成就故。名無間等邊。無能修一切道。于他道不能修。于自身修。乃至未來彼行者自分不現前。于叁谛自他俱能知能斷能證。是故隨得邊故能修。是故彼能修非余。是故法智亦不修。何以故。谛無間等未究竟故。于此谛世俗智本曾作證。是故此智修但有善名。方便猶未得。或修七或六當知最後心者。若離欲界欲道比智彼修七智。阿那含果所攝。除世俗智盡智無生智。若未離欲修六智除他心智。非想非非想處對治彼得沙門果。是以不修世智
于彼上修道 十七無漏心
當知修七種 增益根修六
于彼上修道十七無漏心當知修七種者。若未離六種欲。從須陀洹果上修道中。十七刹那當知修七智。此道未來禅攝故。無他心智亦無盡智無生智。以無學故。是故彼中修余七智。彼若以世俗道進彼世俗智現在前七種未來。若出世間道四種法智。一一現在前。余七智未來。增益根修六者。增益根者。謂或信解脫。練治諸根進得見到。彼增進根。一切無礙道解脫道中得修六智。未離欲故無他心智。又複修道精進非斷煩惱。精進是人未得修進功德。是故不修世智
得不還果時 出過上七地
熏修諸神通 解脫修習八
得不還果時者。若得阿那含果時必得根本禅。是故修他心智。及前說七種。出過上七地者。彼四禅叁無色離七地欲時。九解脫道中亦修八智。若以世俗道修進。彼世俗智現在前未來八。若出世間道修進彼時四比智。及滅道法智一一現在前未來八。熏修諸神通解脫修習八者。熏修起一解脫道。彼中八法智比智。一一現在前未來八。起神通境界宿命智解脫道中。世俗智現在前未來八智。他心智解脫道法智比智。若世智中他心智。一一現在前未來八。天耳生死通。解脫道無記故不修
此無礙道中 及出第一有
彼八解脫道 當知修于七
七地離欲一切無礙道中修七智。無礙道中修對治智。是故不修他心智。彼非對治故。熏修起二心無礙道相似。初是無漏第二世俗。無漏心中八法智比智一一現在前。未來七除他心智。一切無礙道不修他心智。世俗道世俗智現在前未來亦七。起四神通無礙道中。世俗智現在前未來定七。他心智有漏亦然。無漏他心智道法比智。一一現前未來定七。有頂離欲八解脫道。四比智二法智。一一現在前未來亦七。世俗智于彼中退。非對治故。世俗智未曾至有頂。彼或時作方便不決定
出過第一有 無礙道修六
上乘應當知 修習于下地
出過第一有無礙道修六者。第一有離欲九無礙道修六智。除他心智世俗智余現在前。解脫道前已說。六智謂四比智二法智。上乘應當知修習于下地者。一切地中當知修自地智及下地智。若初禅進彼修自地功德。亦修未來禅攝功德。如是乃至不用處次第亦如是。若人乃至不用處離欲依初禅。乃至有頂離欲。是人九地無漏智修進。如是一切應當知
無學初心修 諸地生功德
漏無漏一切 此是隨順智
無學初心修諸地生功德漏無漏一切者。得阿羅漢果一切地。漏無漏功德一切修進。問曰。何故此地修一切功德。答曰。斷一切縛得蘇息故。如來解縛法降伏煩惱。力士衆鹹慶快。心得自在。首系解脫絹。如王登祚諸方萬姓貢上珍寶盡難勝。煩惱怨離殺怨家故。一切國土人皆歸伏。彼先雖得下地功德。有煩惱相續故不明淨。今除煩惱盡故功德明淨。及入出定心成就。是故熏修。若住欲界得阿羅漢果法或如是。若住色界得阿羅漢者。彼二界功德修進滿足。是故一界生。如是地地應當知。問曰。無學初心何智相應。答曰。此是隨順智。此隨順智相應。彼作如是意。我生已盡。非想非非想處陰取此中生彼人緣彼。何以故。最後斷故。是故彼苦比智或集比智。問曰。世尊說若見智慧。此爲一爲異耶。答曰。彼是慧性。世尊觀因緣故。故如是說
諸忍則非智 盡無生非見
若余諸聖慧 當知叁種性
諸忍則非智者。八無間等忍非智。何以故。不決定故。決定義是智義。忍不決定。自品對治疑隨生故。忍者求欲轉。智者求欲斷。是故忍非智。盡無生非見者。盡無生二智能見示故。慧決定故。智何故非見。無求故中平故。若余諸聖慧當知叁種性者。余無漏慧事見智慧性
若善有漏智 在意則是見
煩惱見是智 此及余說慧
若善有漏智在意則是見者。善有漏意地智能求故亦說見。煩惱見是智者。若煩惱見自性。謂身見等彼從測量。思覺轉故推求故名見。彼決定故名智。此及余說慧者。若已說者。見事慧事。及余未說者。如無記意地五見。外穢汙意地及五識身相應。所有智一切是慧。當知此中未說者說。彼中若無記不能測量。不能覺察。不能推求故非見。穢汙煩惱所汙故。五識身相應不能分別現境界故。一往墮故。諸見不爾。問曰。一一智緣幾智。答曰
法智隨順智 觀察于九智
因智及果智 二智境…
《阿毗昙心論經四》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