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心論經》五
法勝論大德優波扇多釋
高齊天竺叁藏那連提耶舍譯(六卷成部)
定品之二(別譯)
已說功德自性。亦說有漏無漏。成就今當說
當知未離欲 成就味相應
離下未至上 成就淨諸定
當知未離欲成就味相應者。若人若此地未離欲。成就此地味相應。離下未至上成就淨諸定者。離欲界欲未生第二禅等中梵世。若離欲若不離欲。成就淨初禅。及彼地余善功德
住上應當知 成就下無漏
方便生功德 當知非離欲
住上應當知成就下無漏者。聖人生梵世上。成就無漏初禅及余無漏。叁昧神通及智等諸功德。彼地有漏功德生處縛。無漏斷縛。是故離生處舍有漏非無漏。如是一切地隨其義說。方便生功德當知非離欲者。已說離下地欲成就諸功德。當知說得成就不現在前。方便現在前者彼非離欲。方便得者如天眼耳。彼無記故。無漏淨味相應不攝。是故得彼叁種禅時不得滅盡。是滅盡定者方便故。彼得現前二十叁種正受。八味相應八淨七無漏。問曰。彼中一一幾種因。答曰
所謂無漏定 一一七種因
味淨相應禅 當知因有一
所謂無漏定一一七種因者。一一無漏七種無漏中。自分因中因自地者。亦相應共生因。味淨相應禅當知因有一者。味相應初禅味相應初禅因非余。初禅因不相似故。非余地穢汙因行相違故。非穢汙行相違亦非自分。如是淨初禅淨初禅因。非穢汙非無漏。何以故。不相似故。非余地淨因自地果報故及自地系縛故。如是一切。問曰。一一次第生幾種。答曰
無漏禅無色 逆順超次第
次第生六種 當知乃至十
無漏初禅次第生六種。自地淨及無漏。如是第二第叁禅如是超越正受。無漏無所有處次第生七。自地二下地四上地一。無漏第二禅次第生八。自地二初禅地二上地四。無漏無邊識處次第生九。自地二下地四上地叁。余無漏次第生十。自地二下地四上地四
或六至十一 謂淨次第生
從二乃至十 當知說有味
或六至十一。謂淨次第生者。淨非想非非想處次第生六。自地味相應及淨下地四。淨及無漏非味相應。離欲故。淨初禅次第生七。自地叁上地四。淨及無漏淨不用處次第生八。自地叁上地一下地四。淨第二禅次第生九。無邊識處次第生十。余十一。如是一切當知正受時如是說非死時。是故彼中上下地味相應不攝生。得淨次第上下味相應生。從二乃至十當知說有味者。味相應初禅次第生二。自地味相應及淨。彼此不相違故。有頂味相應次第生十。正受味叁自地二。及下地淨自地煩惱所惱故。依不用處地淨以自救護。如是一切地下地淨叁。及死時上地退下地一切味相應。問曰。前說正受。煩惱今當說。答曰。淨次第正受煩惱說味相應。及受生煩惱。何以故。煩惱力生非定力。是故此中說一切煩惱淨必定定力。是故說共正受煩惱。問曰。彼中一一緣幾種。答曰
淨及無漏禅 一切地中轉
自地有漏法 味相應所緣
淨及無漏禅一切地中轉者。淨及無漏禅緣一切地一切事。自地有漏法味相應所緣者。味相應禅緣自地味相應。及淨非無漏。何以故。非無漏緣。有愛亦非愛他地
無色則不行 于下有漏事
若根本彼善 穢汙如味禅
無色則不行于下有漏事者。無色正受不緣下地有漏法。何以故。下地不寂滅故。亦緣下地無漏。如比智分。問曰。一切有漏不緣下地耶。答曰。不爾。若根本彼善。若根本無色淨及無漏。彼緣自地及上地不緣下地。未來禅若緣下地。彼于下地粗想緣厭離穢汙。如味禅者如味相應禅說。無色穢汙亦如是
色界若有余 無量等功德
彼欲界境界 世尊之所說
若色界功德。謂四無量一切處。等彼緣欲界。何以故。除神通說無量等。彼五神通緣欲色界。問曰。如前說熏禅中修智。彼雲何熏。答曰
若能熏諸禅 是依第四禅
叁地愛盡故 淨居唯廣果
若能熏諸禅是依第四禅者。得第四禅能熏禅非余。彼人數數入無漏四禅起無漏。數數入有漏禅複還入無漏。還入有漏漸略乃至住二刹那。如是方便若一無漏心若一有漏心。是時一念有漏一念無漏。二念一有漏一無漏。是說成就。問曰。此何處得果。答曰。淨居天中。何以故。叁地愛盡故。淨居唯廣果。若得第四禅離叁地愛。是故此得第四禅人。淨居廣果中凡夫共修熏禅。不與凡夫共。五種者。下中上上中上上。彼如是五種不廣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及色究竟天。是故彼中得果。問曰。如前說七種願智是雲何。答曰
無著不動法 得一切正受
彼叁昧智力 能起頂四禅
彼人煩惱不能逼惱心相續故一切正受力心相續生故得叁功德。謂願智無诤及無礙。彼願智者。若欲知過去未來現在及無爲。彼時願智邊際。住第四禅正受能知。無诤名于他相續中。煩惱诤不欲起。此人他相續中。不起煩惱诤。無礙名如前說。問曰。願智何地攝。答曰
叁地有願智 無诤五地中
二地法辭辯 二辯依九地
叁地有願智者。第四禅初禅及欲界。決定第四禅中得。欲界唯人中能起欲界。梵世相應心記起言說心。彼處有。是故說叁地。無诤五地中者。根本四禅及欲界。此決定于四禅中得。人中能起非余處。二地法辭辯者。法辯欲界梵世。此五地根本四禅及欲界。此但名緣言從名轉。是故起語言道。有覺觀處說辭辯。欲界及梵世。何以故。言語緣故。二辯依九地者。義辯樂說辯。欲界四禅中及四無色定。未來中間禅根本初禅攝。問曰。雲何得此正受。答曰
離欲及受生 而得于淨禅
穢汙退及生 無漏唯離欲
離欲及受生而得于淨禅者。淨初禅二時得。離欲時得及上地沒生梵世。彼地過舍。如是一切。穢汙退及生者。味相應禅退上得下。或第二禅中若欲界纏若梵世纏退。爾時得味相應初禅生得者。如上地沒生欲界及梵世。爾時得味相應。初禅如是一切。無漏唯離欲者。無漏禅離欲得。謂聖人離欲界欲。彼得無漏初禅。昔所未得故得。如是一切。問曰。此功德何者能除煩惱。答曰
無漏除煩惱 正受中間者
一切定中間 相應于舍根
無漏除煩惱者。無漏禅無色除煩惱非世俗。問曰。何故世俗不斷煩惱。答曰。同一系縛故。世俗共煩惱一縛。是故自地煩惱不能斷。如人被反縛不能自解。若彼對治及斷中生。問曰。一切世俗不能斷煩惱耶。答曰。有世俗能斷煩惱。問曰。何者是。答曰。正受中間者。謂未來禅猶未得根本禅。若作方便得離下地欲。彼初禅未來有漏無漏。余未來一向有漏。爲根本禅無色正受。是故說世俗不斷煩惱。問曰。此近禅何處。答曰。一切定中間相應于舍根。一切正受中舍根相應。未得所求故不生喜。問曰。雖說神足境界智證神通。未說幾種變化心今當說。答曰。十四欲界初禅果。初禅地初禅果。欲界二禅果。初禅地二禅果。二禅地二禅果。乃至第四禅亦如是。問曰。彼誰成就。答曰
下地變化心 成就彼種果
隨彼識相應 彼上地成就
下地變化心成就彼種果者。若人成就禅。是人成就彼果下地變化心。如得初禅是初禅地欲界中初禅果。成就如是一切應當知。問曰。汝先說第二禅等無五識身。若生于上若欲見聞。彼雲何見聞。答曰。梵世識現前。問曰。何故上地無此識。答曰。無覺觀故。問曰。彼幾時成就。答曰。隨彼識相應。彼上地成就。乃至彼識相應爾時成就。或眼識或耳識或身識。隨爾時現在前爾時成就。此識滅時名舍。何以故。系屬根故
修多羅品第八
一切智口所說最深微細義。此余我今當說
一切智口說 甚深微細義
我今說少分 修多羅谛聽
問曰。如佛說叁界。彼何者是。答曰
欲界十居處 色界說十七
無色界有四 決定唯彼有
欲界十居處者。謂地獄畜生餓鬼人六欲界天。種類此十居處。當知說欲界。此衆生有欲想轉。若此處具足彼一切愛欲相應。是故說欲界。色界說十七者。梵身梵富樓。少光無量光光曜。少淨無量淨遍淨。無蔭福生大果無想衆生。不廣不熱善見善現色究竟。此十七居處說色界。此居處欲想不轉。彼極大色非男女相。是故說色界。無色界有四者。無色界有四居處。無邊虛空處。無邊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此居處中色不生。何以故。離色欲故。又次第滅故。若無色中生色者。便無次第滅。然有次第滅。若無者。應色中生欲過。是故無色中不生色。是故說無色。問曰。如佛說叁有。欲有色有無色有。此雲何。答曰。決定唯彼有。前所說界此即是有。問曰。如世尊說七識住。彼何者是。答曰
善趣是欲界 及色界叁地
無色亦叁地 當知爲識住
欲界善趣數。謂人天。色界前叁地。無色界前叁地。此七地說識住處。問曰。何故叁惡道第四禅有頂不說識住耶。答曰。若地爲見斷修斷。若不斷生識彼說識住。叁惡趣中無不斷事。第四禅中無想衆生。及淨居天。無見斷事。是故第四禅不攝。有頂一向有漏。若識樂住說識住。叁惡道中識不樂住。何以故。苦逼迫故。淨居天向涅槃故識不樂住。無想衆生亦一向無心。是故第四禅不攝。有頂行不捷利。是故彼亦不攝。叁種衆生或樂境界樂樂樂想。彼中樂境界衆生人及欲界天。樂樂叁禅地樂想叁無色。是故彼說識住。問曰。九衆生居雲何。答曰
有頂及無想 是說衆生居
四種有漏陰 當知識住處
有頂及無想是說衆生居者。前說七識住。及無想天有頂。此說九衆生居。問曰。何故惡道無想衆生外。第四禅不說衆生居耶。答曰。隨何處樂住不欲去。彼處名衆生居。惡道中無此二。廣果中雖欲樂住亦欲樂去。問曰。如佛說四識住。彼雲何。答曰。四種有漏陰。當知識住處。有漏色受想行。是名陰說識住。取俱識生住執著長養故名識住。是故無漏非識住。彼壞有故。彼亦非取和合識住處。問曰。何故識非識住處。答曰。彼因由不成。如王道王非是道。無住分俱生識名住處。叁和合名住處。此識非如是。問曰。無有他識現前緣耶。答曰。自和合不生故。彼亦不成就彼。亦衆生數非衆生數。問曰。雲何外識。住處事作。答曰。和合俱生依緣住多故無過。彼亦緣住彼自分地界非他分地界。問曰…
《阿毗昙心論經五》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