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曜經》二十九
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沙門品第叁十叁
比丘乞求 以得無積 天人所譽
生淨無穢
比丘乞求以得無積者。乞食比丘恒作是念。我今所求索者自足而已。不留遺余計爲財貨。設有遺余尋施與人不留遺長。如佛律禁所說。父母年邁老病著床。及同學比丘久抱重患不堪行來。聽使乞索不問多少供養老病。是故說曰比丘乞食以得無積也。天人所譽生淨無穢者。比丘執行少欲知足。到時乞求無所藏積。諸天衛護稱歎其德。名聞四遠靡不聞知。論此比丘生淨無穢。所以諸天稱歎其德者。持戒之人死必生天增益諸天衆。減損阿須倫衆。是故說曰天人所譽生淨無穢也
比丘爲慈 愛敬佛教 深入止觀
滅行乃安
比丘執意行四等心。慈悲喜護愍念一切愛敬叁寶。信心不斷深入分別止觀所趣。在在乞求處處留化。所以除貪製意者。欲除世榮不貪利養。究盡生死滅諸惡行。度有至無乃謂永安。是故說曰比丘爲慈愛敬佛教。深入止觀滅行乃安也
比丘盡諸愛 舍愛去貢高
無我去吾我 此義孰不親
比丘盡諸愛舍愛去貢高者。彼苦行比丘滅諸想著。欲色色色無色色欲愛色愛無色愛。叁界憍慢衆邪顛倒泓然除盡。是故說曰比丘盡諸愛舍愛去貢高也。無我去吾我此義孰不親者。苦行比丘不滯叁界。解知內外悉無有主。計我之人撗來求福。雖得從願後必墮落。在凡夫地不見吾我之人者。解知內外萬物虛寂。孰者吾我吾我是誰。爲人所系及得罵詈。悉虛悉寂都無所有。爲人所罵音聲來往。中間內外悉無所有。是故說曰無我去吾我此義孰不親也
當知是法 身之出要 如象禦敵
比丘習行
當知是法身之出要者。習行比丘得博采衆要。擇修善德以補不及。如人欲所至必由其徑求道窠窟必有其路。出要路者四谛真如是。是故說曰當知是法身之出要也。如象禦敵比丘習行者。如彼暴象飲以醲酒奔逸向敵。雖被刀射至死不退要有所擒及還本營。所以然者畏上禦者不畏外寇。習行比丘亦複如是。要從導師承受苦教。隱在心懷反複思惟不失義迹。是故說曰如象禦敵比丘習行也
人不壽劫 內與心诤 護身念谛
比丘惟安
夫修學之人得四神足晝夜修習。意欲住壽一劫。若過一劫隨意所念則無有難。離諸縛著常與心诤不使流馳。斷諸悕望去是非意與欲永別。亦複不見叁界窠窟。然後乃應無虧損行。是故說曰人不壽劫內與心诤護身念谛比丘惟安
念親同朋友 正命無雜糅
施知應所施 亦令威儀具
比丘備衆行 乃能盡苦際
行人成就皆由朋友。功成德滿稱過四遠。禀受之人日有其新。所行真正不著外部。所出惠施。施佛比丘僧與師及諸尊長。所以然者。斯等諸人皆有威儀。執諸禮節知苦之所由。是故說曰念親同朋友正命無雜糅施知應所施亦令威儀具。比丘備衆行乃能盡苦際
手足莫妄犯 節言慎所行
常內樂定意 守行謂比丘
世多有人凶暴爲惡。手卷相加遂致傷害。內恣六情。著色聲香味細滑之法。如斯之人雖得爲道。不應法行進無修道之法。退失賢聖之儀。如擔死人種無所複中直。此比丘等亦複如是。能自專意所行隨順。坐禅定意六時行道不失本行。是故說曰。手足莫妄犯節言慎所行常內樂定意守行謂比丘也
樂法欲法 思惟安法 比丘依法
正而不費
學人修行分別諸法。見法得法深入觀法。若坐若臥衆神往來思惟安法。比丘依法乃得滅度。于諸聖道益而無費。日有增益終無減損。亦使正法久存于世。是故說曰。樂法欲法思惟安法。比丘依法正而不費也
當學入空 比丘靜居 樂非人處
觀察等法
執行之人觀此五陰。計爲是常牢固不敗。不能舍離興于塵勞。然執行之人。分別五陰內外悉空。正使在于曠野之中樹下冢間。思惟法本求于道果。先當習空乃應道真。昔諸道人室內坐禅空行。須菩提在外求索開門。內人應曰汝是誰乎。須菩提對曰。世人假名須菩提者也。人所樂者。彈琴鼓瑟作倡伎樂。此是人所樂。非人所樂者。禅定數息系意在一。非人所念。是故說曰當學入空比丘靜居樂非人處觀察等法也
當製五陰 服意如水 清淨和悅
爲甘露味
初學之人觀此五陰。皆當壞敗無一可貪。分別諸持悉不牢固。意均平等顔色和悅。清淨無瑕盡諸苦際。是故說曰當製五陰服意如水清淨和悅爲甘露味
如彼極峻山 不爲風所動
比丘盡愚癡 所在不傾動
猶若安明山不爲四種風所傾動。盡癡比丘亦複如是。不爲色聲香味細滑之法所動。是故說曰。如彼極峻山不爲風所動。比丘盡愚癡所在不傾動也
一切名色 非有莫惑 不近不愛
乃爲比丘
名色六入行者之所棄。我所非我所都無所有。不近于危崄之法。法有種種。或有真實或有危崄。所謂真正者諸度無極。所謂危崄者世俗常則。比丘具足此者乃謂應真。是故說曰一切名色非有莫惑不近不愛乃爲比丘
比丘非別 慢誕無戒 舍貪思道
乃應比丘
息心非別 放逸無信 能滅衆苦
爲上沙門
爾時世尊。到時持缽整頓衣服。徑向乞求婆羅墮者婆羅門所。爾時梵志遙見世尊。梵志自歎說曰。我亦乞士君亦乞士。二乞士中何者爲勝。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比丘非別 慢誕無戒 舍貪思道
乃應比丘
息心非別 放逸無信 能滅衆苦
爲上沙門
爾時梵志聞斯偈已。即以所有財貨施于世尊。爾時如來尋不受之語梵志曰。我今所說非歌頌所贊。何緣取汝所施之物。梵志白佛。不審今者以此所施爲付何人。世尊告曰。汝今持此所施持著淨處。若著無草之地。若著清淨水中。爾時梵志受如來教。即以所施寫著水中。是時水中自然湧出。作若幹種聲。漸漸于中出大光明。梵志見已踴躍歡喜不能自勝。如來即說真如四谛。尋于坐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比丘得慈定 承受諸佛教
極得滅盡迹 無親慎莫睹
比丘得慈所在解脫。分別萬行無事不達。設複有人見衆生之類。步兵象兵馬兵車兵共相鬥訟。入慈之人愍彼不及。拔濟衆生至無爲岸。猶如平稱平等無二。于如來所得四堅固之心不可傾動。猶如最勝長者及以比丘睹佛無厭足。正使化佛在其前者。亦不能使心有所傾動。行人得滅盡之迹無複衆惱。知可近知近可從知從如是。行蹤迹滅行則爲本。略說其要如是。結使本爲火之所燒如是。漸以次斷諸結使源如是。頗有梵志無乃至于泥洹
心喜極歡悅 如以愛念者
比丘多熙怡 盡空無根源
彼修行之人。歡喜踴躍無有懈怠。聞喜不以爲歡。聞惡不以爲戚。比丘入定無有錯亂。恒自思念從無數劫以來。修行衆德不失行本。究盡空源無邊無崖。是故說曰。心喜極歡悅加以愛念者。比丘多熙怡盡空無根源
息身而息意 攝口亦其善
舍世謂比丘 渡淵無有礙
彼修行人執持威儀不失其則。護口四過無所違失。不使其心有所流馳。所說言教無有粗犷。先笑後言適可人情。舍世謂比丘。何者爲比丘。所謂比丘者。離色聲香味細滑法。去淫怒癡。是故說曰息身而息意攝口亦其善舍世謂比丘。渡淵無有礙也
無禅不智 無智不禅 道從禅智
得近泥洹
夫人學問。先從誦四阿含叁藏具足。然後乃名稱爲禅定。此是世俗之智。無智不禅者。無漏慧觀必有所至無有罣礙。設有二事具足者。便近于泥洹。是故說曰。無禅不智無智不禅道從禅智得近泥洹
禅無放逸 莫爲欲亂 無吞洋銅
自惱燋形
如彼修行之人攝身口意。少欲知足不大殷勤。雖得衣被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趣自支形不慕世榮。威儀禮節不失其度。床臥坐具恒知止足。莫受後世洋銅灌口。是故說曰。禅無放逸莫爲欲亂無吞洋銅自惱燋形
能自護身口 護意無有惡
後獲禁戒法 故號爲比丘
夫人習行。身不行惡。口不罵詈。意不妒嫉。具此叁者乃爲比丘。是故說曰。能自護身口護意無有惡後獲禁戒法。故號爲比丘也
諸有修善法 七覺意爲本
此名爲妙法 故曰定比丘
如彼行人善修其法。先得無漏盡苦之源。便得七覺意華。漸至無爲得近泥洹。是故說曰。諸有修善法。七覺意爲本。此名爲妙法故曰定比丘也
如今現所說 自知苦盡源
此名爲善本 是無漏比丘
于現法中而自觀了。求其巧便盡于苦際。所謂盡苦際者滅盡泥洹。是故諸根具足成就無漏行。所行如意無所違失。是故說曰。如今現所說自知盡苦源此名爲善法是無漏比丘也
不以持戒力 及以多聞義
正使得定慧 不著于文飾
比丘有所持 盡于無漏行
夫人習行不但精進忍辱。一心智能求于解脫。亦複不以多聞解慧。知內外法至于無爲。要得世俗定意。然後至于妙際。或在山野空閑之處。與善知識相遇。說其正徑不說邪路。比丘當知此行習無漏法。所以盡苦際者。皆是漏盡羅漢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猶尚涉諸苦惱。是故說曰。不以持戒力及以多聞義正使得定意不著于文飾比丘有所持盡于無漏行也
當觀正覺樂 勿近于凡夫
觀此現世事 分別于五陰
如彼學人觀正覺樂。以自娛樂不近于凡夫。所以然者。非彼境界所有。觀此世事者。知衆生之類生者滅者進退所趣。知苦所由分別五陰成敗所趣。是故說曰。當觀正覺樂勿近于凡夫。觀此現世事分別于五陰
爲之爲之 必強自製 舍家而解
意猶複染 行懈緩者 勞意弗除
非淨梵行 焉致大寶
執行之人興諸想著起結使本。或有分別計有今世後世之累。于苦而不自免。比丘莫著。此自謂清淨之行。諸有沙門婆羅門不知出要之法。我不說此人應得度也。所以然者。不離縛著之所致。比丘當知非有而言有此習邪見非真谛法。何以故。皆由五陰身本而興此病。以有此病複生惡行。由此諸病不得盡苦際。比丘當知究盡其源。解知無常爲變易法
夫學之人觀此法者。無堅無牢爲無有要。解知無身則知生死。不以爲死魔之所沮壞。以得勝彼更不造有。盡一切之有。此名苦際更無有上
心得永休息 比丘攝意行
以盡老病死 便脫魔縛著
如彼行人。永盡諸結意所染著不複造行。色聲香味細滑之法。不複在懷。…
《出曜經二十九》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