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莊嚴經論》

「中觀部·瑜伽部」經文1604卷31頁碼:P0589
唐 波羅頗蜜多羅譯

  《大乘莊嚴經論》八 ▪第2页

  無著菩薩造 / 大唐天竺叁藏波羅頗蜜多羅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過自愛故。菩薩如是爲他精進。豈複難行。是故精進清淨。偈曰

  少樂二自樂  著退盡癡故

  是說叁人禅  菩薩禅翻彼

  釋曰。此偈顯示禅波羅蜜清淨功德。少樂者。謂世間禅。二自樂者。謂聲聞禅及緣覺禅。著者。若世間禅著自見。若二乘禅著涅槃。退者。謂世間禅。盡者。謂二乘禅。無余涅槃時盡故。癡者。彼叁人禅如其所應。有染癡無染癡故。菩薩禅翻彼者。謂翻彼叁人禅。何以故。多樂自樂他樂故。不著不退無盡無癡故。是謂禅定清淨功德。偈曰

  暗觸及二燈  如是叁人智

  譬如日光照  菩薩智無比

  釋曰。此偈顯示般若波羅蜜清淨功德。譬如暗中以手觸物。凡夫人智亦如是。何以故。得少境故。不明了故。不恒定故。譬如二燈室中照物。聲聞人智及緣覺智亦如是。何以故。得少境故。漸明了故。未極淨故。譬如日光照物。菩薩智亦如是。何以故。得遍滿故。以明了故。極清淨故。如是無比。是謂菩薩般若清淨功德。複次六波羅蜜後有八種無上功德。偈曰

  依類緣回向  因智田依止

  如是八種勝  無上義應知

  釋曰。八無上者。一依二類叁緣四回向五因六智七田八依止。問此八于六度雲何得無上。答檀依者。以依菩薩故。檀類者。此有叁種。一物施。以舍自身命故。二無畏施。以救濟惡道生死畏故。叁法施。以說大乘法故。檀緣者。以大悲爲緣起故。檀回向者。以求大菩提故。檀因者。以先世施業熏習種子爲因故。檀智者。以無分別智觀察叁輪。不分別施者受者財物故。檀田者。田有五人。一求人。二苦人。叁無依人。四惡行人。五具德人。應知此中以具德勝人爲無上。檀依止者。由叁種依止故。一依止信向。二依止思惟。叁依止叁昧。依止信向者。如分別修中信思惟所說。依止思惟者。如分別修中味思惟隨喜思惟希望思惟所說。依止叁昧者。謂依金剛藏等定。如勢力依止修中所說。如是依等無上故檀得無上。如檀八無上。戒等五波羅蜜八無上。應知亦爾。此中戒品類無上者。謂菩薩戒。忍品類無上者。謂來殺菩薩者卑下劣弱。精進品類無上者。謂修諸波羅蜜所對治斷。禅品類無上者。謂菩薩叁摩提。智品類無上者。謂緣如如境。戒等由勝田無上者。謂大乘法。余六無上如檀中說。複次檀及精進複有不共差別功德。問檀差別雲何。偈曰

  施一令得樂  多劫自受苦

  尚舍爲愛深  何況利翻彼

  釋曰。若諸菩薩施一衆生令其得樂。自身多劫受貧窮苦尚施無吝。由愛深故。愛深者。謂悲差別。何況施一衆生令其得樂。自身多劫獲大福利也。偈曰

  乞者隨所欲  菩薩一切舍

  彼求爲身故  利彼百種施

  釋曰。此偈上半總說。謂隨彼所求菩薩悉舍。下半解釋。謂彼乞者爲自利故一切欲得。菩薩爲利他故百種悉舍。偈曰

  舍身尚不苦  何況余財物

  出世喜得故  起苦是無上

  釋曰。菩薩舍身時。由心故不生苦。此心顯示菩薩出世間。何以故。得歡喜故。問此喜從何得。答從起苦得。是故起苦是菩薩無上。是故菩薩在出世間上。偈曰

  乞者一切得  得喜非大喜

  菩薩一切舍  喜彼喜大故

  釋曰。乞者所須菩薩皆施。乞者得喜。此喜非是大喜。問何故。答由菩薩一切皆舍喜彼得財。此喜爲大。奪彼喜故。偈曰

  乞者一切得  有財非見富

  菩薩一切舍  無財見大富

  釋曰。此偈顯菩薩財無盡差別。偈曰

  乞者一切得  非大饒益想

  菩薩一切舍  得大饒益想

  釋曰。此顯菩薩大悲差別。偈曰

  乞者自在取  如取路傍果

  菩薩能大舍  余人無是事

  釋曰。此顯菩薩無著差別。問說檀不共功德差別已。精進不共功德差別複雲何。偈曰

  勝因依業種  對治等異故

  如是六種義  精進有差別

  釋曰。精進有六種差別。一勝差別。二因差別。叁依止差別。四業差別。五種差別。六對治差別。此偈總舉。余偈別釋。偈曰

  白法進爲上  進亦是勝因

  及得諸善法  進則爲依止

  釋曰。此偈說精進勝差別因差別依止差別。白法進爲上者。說最勝差別。由于一切善法中說精進爲最勝故。進亦是勝因者。說因差別。由說精進是無上因故。及得諸善法進則爲依止者。說依止差別。由依止精進得一切善法故。偈曰

  現樂與世法  出世及資財

  動靜及解脫  菩提七爲業

  釋曰。此偈說精進業差別。此業差別有七種。一得現法樂住。二得世間法。叁得出世間法。四得資財。五得動靜。動靜者。由是世間不究竟故。六得解脫。解脫者。由斷身見故。七得菩提。菩提者。由大菩提故。偈曰

  增減及增上  舍障亦入真

  轉依與大利  六說精進種

  釋曰。此偈說精進種差別種差別有六種。一增減精進。謂四正勤。二惡法減二善法增故。二增上精進。謂五根。由于解脫法爲增上義故。叁舍障精進。謂五力。由彼障礙不能礙故。四入真精進。謂七覺分。由見道建立故。五轉依精進。謂八聖道分。由修道是究竟轉依因故。六大利精進。謂六波羅蜜。由自利利他故。偈曰

  種複有五異  弘誓將發行

  無下及不動  第五說無厭

  釋曰。五異者。一弘誓精進。謂欲發起行故。二發行精進。謂現行諸善故。叁無下精進。謂得大果下體無故。四不動精進。謂寒熱等苦不能動故。五無厭精進。謂不以少得爲足故。此五種如經中所說。有弘誓精進。有現起精進。有勇猛精進。有堅固精進。有不舍佛道精進。于諸善法中。如其次第應知。偈曰

  叁種下中上  由依叁乘爾

  亦二下上覺  利有小大故

  釋曰。彼精進依人差別。複說叁種及二種。叁種者。依叁乘行人差別。如其次第。下中上精進故。問何因複二種。答下上覺故。下覺者。依二乘行人。上覺者。依大乘行人。如其次第。說于小利及大利故。何以故。爲自利故。爲他利故。偈曰

  財著煩惱著  厭著知足著

  四著不能退  對治分四種

  釋曰。此偈說精進對治差別。由對治四著有四不退。說四種對治差別。問此雲何。答檀等諸行。由四著爲礙故而不得行。一者財著。于財極吝故。二者煩惱著。于財起染故。叁者厭著。于檀等行有退屈故。四者知足著。于少施等喜滿足故。行精進者對治如此四著。能得不退故說四種對治差別。已說六波羅蜜功德。次說六波羅蜜互顯。偈曰

  相攝及差別  依法亦爲因

  六度互相成  一切種分別

  釋曰。六波羅蜜相成自有四義。一相攝。二差別。叁依法。四爲因。相攝者。無畏施攝戒忍二度。由此二度能與無畏故。法施攝定智二度。由此二度能與法故。俱施攝精進一度。由此一度能行二施故。問戒攝幾種。答攝善法戒一切檀等皆攝。如是忍等互攝如其所應作。差別者。檀等六種即爲六施。謂施施戒施乃至般若施。于他相續建立檀等故。依法者所有諸經所有檀等諸義顯示。所有檀等諸義所有諸經顯示。處處相攝應知。爲因者。謂檀爲戒等因。何以故。不顧財者能行戒等故。戒亦施等因。何以故。比丘受護者能舍一切所有受故。住戒者。能具足忍等故。又受攝善法戒爲檀等故。如是忍等互爲因。如其所應作。如是說六波羅蜜義已。次說四攝行。偈曰

  布施將愛語  利行並同利

  施平及彼說  建立亦自行

  釋曰。四攝者。一布施攝。二愛語攝。叁利行攝。四同利攝。施平者。即布施攝。彼說者。謂愛語攝。說彼波羅蜜義故。建立者謂利行攝。建立衆生于波羅蜜中故。自行者。謂同利攝。建立他已自亦如是行故。問何故說此四攝體。答此說攝他諸方便。偈曰

  攝他四方便  即是四攝性

  隨攝亦攝取  正轉及隨轉

  釋曰。布施者。是隨攝方便。由財施隨他身起攝故。愛語者。是攝取方便。由無知疑惑者令受義故。利行者。是正轉方便。由此行諸善轉故。同利者。是隨轉方便。菩薩自如說行衆生知已先未行善亦隨行故。問四攝業雲何。偈曰

  令器及令信  令行亦令解

  如是作四事  次第四攝業

  釋曰。布施者。能令于法成器。由隨順于財則堪受法故。愛語者。能令于法起信。由教法義彼疑斷故。利行者。能令于法起行。由如法依行故。同利者。能令彼得解脫。由行淨長時得饒益故。是爲四攝業。問世尊亦說二攝。此雲何。偈曰

  四體說二攝  財攝及法攝

  財一法有叁  次第攝四攝

  釋曰。此四攝體。世尊余處說爲二攝。謂財攝法攝。即以二攝攝于四攝。財攝攝初一攝。法攝攝後叁攝。問雲何攝後叁。答法有叁種。一所緣法。二所行法。叁所淨法。如其次第攝後叁攝。應知偈曰

  下中上差別  如是四攝種

  倍無及倍有  亦純合叁益

  釋曰。四攝種差別有叁。謂下中上。由諸菩薩攝叁乘人差別故。由此叁種差別次第複有叁益。一倍無益二倍有益。叁純有益。倍無益者。謂解行地菩薩攝。倍有益者。謂入大地菩薩攝。純有益者。謂八地已上菩薩攝。由彼決定能令衆生成就故。偈曰

  菩薩欲攝衆  依此四方便

  大利及易成  得贊叁益故

  釋曰。若諸菩薩欲攝徒衆者。一切皆須依此四攝以爲方便。何以故。由一切大利得成就故。由是樂易方便故。由得諸佛稱揚故。偈曰

  四攝于叁世  恒時攝衆生

  成就衆生道  非余唯四攝

  釋曰。此四攝于叁世中已攝當攝現攝一切衆生。是故此四攝是成熟衆生道。非余諸道。余道無體故。別說六度四攝已。次以一偈總結前義。偈曰

  不著及寂靜  能耐將意勇

  不動並離相  亦攝攝衆生

  釋曰。此偈上叁句結六度義。下一句結四攝義。偈義如前解。菩薩以此六行行此四攝。顯示六波羅蜜。成就自利利他。四攝成就亦爾。是故如其次第。先說六度。後說四攝。度攝品究竟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大乘莊嚴經論》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5】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