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庄严经论》八 ▪第2页
无著菩萨造 / 大唐天竺三藏波罗颇蜜多罗译
..续本经文上一页过自爱故。菩萨如是为他精进。岂复难行。是故精进清净。偈曰
少乐二自乐 着退尽痴故
是说三人禅 菩萨禅翻彼
释曰。此偈显示禅波罗蜜清净功德。少乐者。谓世间禅。二自乐者。谓声闻禅及缘觉禅。著者。若世间禅着自见。若二乘禅着涅槃。退者。谓世间禅。尽者。谓二乘禅。无余涅槃时尽故。痴者。彼三人禅如其所应。有染痴无染痴故。菩萨禅翻彼者。谓翻彼三人禅。何以故。多乐自乐他乐故。不着不退无尽无痴故。是谓禅定清净功德。偈曰
暗触及二灯 如是三人智
譬如日光照 菩萨智无比
释曰。此偈显示般若波罗蜜清净功德。譬如暗中以手触物。凡夫人智亦如是。何以故。得少境故。不明了故。不恒定故。譬如二灯室中照物。声闻人智及缘觉智亦如是。何以故。得少境故。渐明了故。未极净故。譬如日光照物。菩萨智亦如是。何以故。得遍满故。以明了故。极清净故。如是无比。是谓菩萨般若清净功德。复次六波罗蜜后有八种无上功德。偈曰
依类缘回向 因智田依止
如是八种胜 无上义应知
释曰。八无上者。一依二类三缘四回向五因六智七田八依止。问此八于六度云何得无上。答檀依者。以依菩萨故。檀类者。此有三种。一物施。以舍自身命故。二无畏施。以救济恶道生死畏故。三法施。以说大乘法故。檀缘者。以大悲为缘起故。檀回向者。以求大菩提故。檀因者。以先世施业熏习种子为因故。檀智者。以无分别智观察三轮。不分别施者受者财物故。檀田者。田有五人。一求人。二苦人。三无依人。四恶行人。五具德人。应知此中以具德胜人为无上。檀依止者。由三种依止故。一依止信向。二依止思惟。三依止三昧。依止信向者。如分别修中信思惟所说。依止思惟者。如分别修中味思惟随喜思惟希望思惟所说。依止三昧者。谓依金刚藏等定。如势力依止修中所说。如是依等无上故檀得无上。如檀八无上。戒等五波罗蜜八无上。应知亦尔。此中戒品类无上者。谓菩萨戒。忍品类无上者。谓来杀菩萨者卑下劣弱。精进品类无上者。谓修诸波罗蜜所对治断。禅品类无上者。谓菩萨三摩提。智品类无上者。谓缘如如境。戒等由胜田无上者。谓大乘法。余六无上如檀中说。复次檀及精进复有不共差别功德。问檀差别云何。偈曰
施一令得乐 多劫自受苦
尚舍为爱深 何况利翻彼
释曰。若诸菩萨施一众生令其得乐。自身多劫受贫穷苦尚施无吝。由爱深故。爱深者。谓悲差别。何况施一众生令其得乐。自身多劫获大福利也。偈曰
乞者随所欲 菩萨一切舍
彼求为身故 利彼百种施
释曰。此偈上半总说。谓随彼所求菩萨悉舍。下半解释。谓彼乞者为自利故一切欲得。菩萨为利他故百种悉舍。偈曰
舍身尚不苦 何况余财物
出世喜得故 起苦是无上
释曰。菩萨舍身时。由心故不生苦。此心显示菩萨出世间。何以故。得欢喜故。问此喜从何得。答从起苦得。是故起苦是菩萨无上。是故菩萨在出世间上。偈曰
乞者一切得 得喜非大喜
菩萨一切舍 喜彼喜大故
释曰。乞者所须菩萨皆施。乞者得喜。此喜非是大喜。问何故。答由菩萨一切皆舍喜彼得财。此喜为大。夺彼喜故。偈曰
乞者一切得 有财非见富
菩萨一切舍 无财见大富
释曰。此偈显菩萨财无尽差别。偈曰
乞者一切得 非大饶益想
菩萨一切舍 得大饶益想
释曰。此显菩萨大悲差别。偈曰
乞者自在取 如取路傍果
菩萨能大舍 余人无是事
释曰。此显菩萨无著差别。问说檀不共功德差别已。精进不共功德差别复云何。偈曰
胜因依业种 对治等异故
如是六种义 精进有差别
释曰。精进有六种差别。一胜差别。二因差别。三依止差别。四业差别。五种差别。六对治差别。此偈总举。余偈别释。偈曰
白法进为上 进亦是胜因
及得诸善法 进则为依止
释曰。此偈说精进胜差别因差别依止差别。白法进为上者。说最胜差别。由于一切善法中说精进为最胜故。进亦是胜因者。说因差别。由说精进是无上因故。及得诸善法进则为依止者。说依止差别。由依止精进得一切善法故。偈曰
现乐与世法 出世及资财
动静及解脱 菩提七为业
释曰。此偈说精进业差别。此业差别有七种。一得现法乐住。二得世间法。三得出世间法。四得资财。五得动静。动静者。由是世间不究竟故。六得解脱。解脱者。由断身见故。七得菩提。菩提者。由大菩提故。偈曰
增减及增上 舍障亦入真
转依与大利 六说精进种
释曰。此偈说精进种差别种差别有六种。一增减精进。谓四正勤。二恶法减二善法增故。二增上精进。谓五根。由于解脱法为增上义故。三舍障精进。谓五力。由彼障碍不能碍故。四入真精进。谓七觉分。由见道建立故。五转依精进。谓八圣道分。由修道是究竟转依因故。六大利精进。谓六波罗蜜。由自利利他故。偈曰
种复有五异 弘誓将发行
无下及不动 第五说无厌
释曰。五异者。一弘誓精进。谓欲发起行故。二发行精进。谓现行诸善故。三无下精进。谓得大果下体无故。四不动精进。谓寒热等苦不能动故。五无厌精进。谓不以少得为足故。此五种如经中所说。有弘誓精进。有现起精进。有勇猛精进。有坚固精进。有不舍佛道精进。于诸善法中。如其次第应知。偈曰
三种下中上 由依三乘尔
亦二下上觉 利有小大故
释曰。彼精进依人差别。复说三种及二种。三种者。依三乘行人差别。如其次第。下中上精进故。问何因复二种。答下上觉故。下觉者。依二乘行人。上觉者。依大乘行人。如其次第。说于小利及大利故。何以故。为自利故。为他利故。偈曰
财着烦恼着 厌着知足着
四着不能退 对治分四种
释曰。此偈说精进对治差别。由对治四著有四不退。说四种对治差别。问此云何。答檀等诸行。由四着为碍故而不得行。一者财着。于财极吝故。二者烦恼着。于财起染故。三者厌着。于檀等行有退屈故。四者知足着。于少施等喜满足故。行精进者对治如此四着。能得不退故说四种对治差别。已说六波罗蜜功德。次说六波罗蜜互显。偈曰
相摄及差别 依法亦为因
六度互相成 一切种分别
释曰。六波罗蜜相成自有四义。一相摄。二差别。三依法。四为因。相摄者。无畏施摄戒忍二度。由此二度能与无畏故。法施摄定智二度。由此二度能与法故。俱施摄精进一度。由此一度能行二施故。问戒摄几种。答摄善法戒一切檀等皆摄。如是忍等互摄如其所应作。差别者。檀等六种即为六施。谓施施戒施乃至般若施。于他相续建立檀等故。依法者所有诸经所有檀等诸义显示。所有檀等诸义所有诸经显示。处处相摄应知。为因者。谓檀为戒等因。何以故。不顾财者能行戒等故。戒亦施等因。何以故。比丘受护者能舍一切所有受故。住戒者。能具足忍等故。又受摄善法戒为檀等故。如是忍等互为因。如其所应作。如是说六波罗蜜义已。次说四摄行。偈曰
布施将爱语 利行并同利
施平及彼说 建立亦自行
释曰。四摄者。一布施摄。二爱语摄。三利行摄。四同利摄。施平者。即布施摄。彼说者。谓爱语摄。说彼波罗蜜义故。建立者谓利行摄。建立众生于波罗蜜中故。自行者。谓同利摄。建立他已自亦如是行故。问何故说此四摄体。答此说摄他诸方便。偈曰
摄他四方便 即是四摄性
随摄亦摄取 正转及随转
释曰。布施者。是随摄方便。由财施随他身起摄故。爱语者。是摄取方便。由无知疑惑者令受义故。利行者。是正转方便。由此行诸善转故。同利者。是随转方便。菩萨自如说行众生知已先未行善亦随行故。问四摄业云何。偈曰
令器及令信 令行亦令解
如是作四事 次第四摄业
释曰。布施者。能令于法成器。由随顺于财则堪受法故。爱语者。能令于法起信。由教法义彼疑断故。利行者。能令于法起行。由如法依行故。同利者。能令彼得解脱。由行净长时得饶益故。是为四摄业。问世尊亦说二摄。此云何。偈曰
四体说二摄 财摄及法摄
财一法有三 次第摄四摄
释曰。此四摄体。世尊余处说为二摄。谓财摄法摄。即以二摄摄于四摄。财摄摄初一摄。法摄摄后三摄。问云何摄后三。答法有三种。一所缘法。二所行法。三所净法。如其次第摄后三摄。应知偈曰
下中上差别 如是四摄种
倍无及倍有 亦纯合三益
释曰。四摄种差别有三。谓下中上。由诸菩萨摄三乘人差别故。由此三种差别次第复有三益。一倍无益二倍有益。三纯有益。倍无益者。谓解行地菩萨摄。倍有益者。谓入大地菩萨摄。纯有益者。谓八地已上菩萨摄。由彼决定能令众生成就故。偈曰
菩萨欲摄众 依此四方便
大利及易成 得赞三益故
释曰。若诸菩萨欲摄徒众者。一切皆须依此四摄以为方便。何以故。由一切大利得成就故。由是乐易方便故。由得诸佛称扬故。偈曰
四摄于三世 恒时摄众生
成就众生道 非余唯四摄
释曰。此四摄于三世中已摄当摄现摄一切众生。是故此四摄是成熟众生道。非余诸道。余道无体故。别说六度四摄已。次以一偈总结前义。偈曰
不着及寂静 能耐将意勇
不动并离相 亦摄摄众生
释曰。此偈上三句结六度义。下一句结四摄义。偈义如前解。菩萨以此六行行此四摄。显示六波罗蜜。成就自利利他。四摄成就亦尔。是故如其次第。先说六度。后说四摄。度摄品究竟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大乘庄严经论》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后面还有【5】个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