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莊嚴經論》

「中觀部·瑜伽部」經文1604卷31頁碼:P0589
唐 波羅頗蜜多羅譯

  《大乘莊嚴經論》十

  無著菩薩造 / 大唐天竺叁藏波羅頗蜜多羅譯

  覺分品第二十一之一

  釋曰。諸菩薩有羞相(羞兼慚愧)。此中應說。偈曰

  治障及合智  緣境亦成生

  菩薩有羞相  如是四差別

  釋曰。此偈顯示菩薩有羞有四種相。一自性。二伴類。叁境界。四作業。治障者。謂離無羞。此即是羞自性。合智者。與無分別知相應。此智是羞伴類。緣境者。菩薩以小無障衆生爲可羞境。即是聲聞緣覺。小者對大乘故。無障者。破煩惱障故。成生者。菩薩有羞以建立衆生爲業。此是有羞四種相。問諸菩薩有羞于何行中起。偈曰

  菩薩于六度  障增及治減

  不勤亦勤行  于此有羞起

  釋曰。諸菩薩于四事中極生羞恥。一者于諸度障增時極生羞恥。二者于諸障治減時極生羞恥。叁者修諸度懈怠時極生羞恥。四者隨順煩惱法勤行時極生羞恥。所謂諸根常開而不禁守。問菩薩有羞種差別雲何。偈曰

  六品及二品  七地與二乘

  亦似則爲下  反此應知上

  釋曰。六品者。不定地中前六品有羞爲下。二品者。諸定地中前二品有羞爲下。七地者。菩薩十地中前七地有羞爲下。二乘者。謂下心衆生有羞爲下。由有增上慢故。亦似者。謂未得無生忍菩薩彼有羞亦爲下。翻此諸下有羞。應知即是諸上有羞。問何法是有羞障。及彼障有幾過失。偈曰

  無羞惑不斷  叁害及六呵

  墮難退苦叁  如前十二失

  釋曰。無羞者。是菩薩有羞障。若有此障則煩惱不斷。煩惱不斷則先生叁害。一自害。謂不正思惟。由自惱故。二他害。謂嗔及舍。由惱他故。問嗔者惱衆生可爾。舍者雲何惱衆生。答菩薩應化衆生。舍而不化。是謂爲惱。俱害者。謂破屍羅。由惱自他故。起叁害已即于現法得六呵責。由疑悔失利失護棄舍治罰惡名故。隨其次第得六種呵責。所謂自呵責乃至十方人呵責。如是已後複有叁種過失生。一退墮諸難處。二退失已得未得善法。叁從彼生大苦受。是謂無羞生十二種過失。問已知障及過失。何者是有羞功德。偈曰

  此等一切惡  菩薩若有羞

  當知一切盡  起彼對治故

  天人聰慧生  速滿于二聚

  成生不退轉  離不離爲果

  釋曰。初偈顯示有羞離過功德。如前過失。菩薩有羞一切不有故。後偈顯示有羞集得功德。具足聚集五勝果故。天人聰慧生者。是得果報果。謂常生天上及以人中恒得聰慧故。速滿于二聚者。是得增上果。謂得大菩提二聚故。成生不退轉者。是得丈夫果。丈夫所作故。離者。是得相離果。離彼障故。不離者。是得依果。一切生處不離彼障對治故。問有羞功用譬喻雲何。偈曰

  有衣翻有垢  凡夫無慚故

  天衣更無垢  菩薩有慚爾

  菩薩慚具足  如空不可汙

  欲勝諸菩薩  亦以慚莊嚴

  譬如慈母愛  慚護衆生然

  觀生及化生  此事由慚起

  釋曰。此中第一偈顯示慚如衣服。何以故。有慚者過垢不能汙故。第二偈上半顯示慚如虛空。何以故。有慚者雖值世間八法不被染故。第二偈下半顯示慚如莊嚴。何以故。有慚者端正勝余菩薩故。第叁偈顯示慚如慈母。何以故有慚者擁護生死一切過失如象馬軍觀生化生由此起故。衣服譬顯慚能對治住諸煩惱。虛空譬顯慚能對治染著八法。莊嚴譬顯慚能隨順同行。慈母譬顯慚能成熟衆生。問菩薩行慚有何相。偈曰

  不忍及不行  亦忍及亦行

  當知此四種  是說行慚相

  釋曰。此偈顯示四種行慚相。一不忍。二不行。叁忍。四行。何以故。有慚者于一切過惡有前二相。不忍故。不行故。于一切功德有後二相。忍故。行故。問雲何慚羞得無上。偈曰

  教習于慚羞  亦起五自意

  信法等別故  無上如前知

  釋曰。如前知者于大乘經說。慚羞處生淨信故。以九種深心修習故。依虛空等定修習故。由無分別智攝故。以一果入一切果故。已說菩薩有羞。次說菩薩無畏。偈曰

  諸菩薩無畏  體相及差別

  堅固與殊勝  今當次第解

  釋曰。菩薩無畏有四義解釋。一體相。二差別。叁堅固。四殊勝。問體相雲何。偈曰

  進定慧叁起  勇健勤猛作

  是說無畏相  亦顯于衆名

  釋曰。精進禅定般若。此叁若起是無畏體相。勇健勤猛。此四顯無畏衆名。問此叁于何行中無畏。偈曰

  諸有所作中  下動愚則畏

  離叁叁決定  是名無畏安

  釋曰。菩薩于諸所作中其心若下若動若愚則生怖畏。何以故。下心者。于彼無勤修故。動心者。于彼心不住故。愚心者。于彼無方便故。彼叁對治隨其次第。即是精進禅定般若。是故精進等叁。若得決定則名無畏。問雲何決定。答此叁對治任運現前。是名決定。問已說體相。雲何差別。偈曰

  自性及大願  不顧及不退

  聞深亦能化  置彼于佛身

  亦行諸苦行  不舍于生死

  生死不能染  此十是差別

  釋曰。此二偈隨其次第說無畏有十種差別。一者自性。謂性成就得無畏故。二者大願。謂發菩提心得無畏故。叁者不顧。謂勤自利時不顧身命得無畏故。四者不退。謂勤利他時有違逆者得無畏故。五者聞深。謂聽實義時得無畏故。六者能化。謂難化衆生以通力化得無畏故。七者置彼于佛身。謂建立衆生于大菩提得無畏故。八者亦行諸苦行。謂行種種難行苦行得無畏故。九者不舍生死。謂故意受生得無畏故。十者生死不能染。謂處染不染得無畏故。問已說差別。雲何堅固。偈曰

  惡朋及重苦  聞深不能退

  譬如螽翅風  不動須彌海

  釋曰。菩薩無畏于叁緣得不動。一遇惡朋。二遭重苦。叁聞深法。譬如螽[蟲*斯]振羽不能蕩海搖山。彼之叁緣不能動菩薩心亦複如是。是故菩薩無畏得堅固。問已說堅固。雲何殊勝。偈曰

  諸說無畏中  菩薩無畏上

  相異堅殊勝  與彼不相似

  釋曰。由前叁義勝故。菩薩無畏于諸說無畏中最爲殊勝。已說菩薩無畏。次說菩薩不退。偈曰

  不退諸菩薩  品類有叁事

  于聞進苦故  慚勇爲依止

  欲樂大菩提  是說不退性

  未成成極成  差別諸地顯

  釋曰。此二偈顯示不退品類依止自性差別。彼品類有叁種。一聞法無厭不退。二恒大精進不退。叁生死苦惱不退。依止有二種。一慚二勇。有慚者不退退者可羞恥故。有勇者不退。退者非猛健故。自性謂欲樂大菩提。欲樂若回即得退故。差別有叁種。一未成。謂信行地菩薩不退。二成。謂初地至七地菩薩不退。叁極成。謂八地已上菩薩不退。已說菩薩不退。次說菩薩知法。偈曰

  知法知法業  知相知無盡

  得果及二門  成生亦住法

  釋曰。知法者。謂知五明處。一內明。二因明。叁聲明。四醫明。五巧明。知此五論是謂知法。知法業者。謂知自利利他。以此爲業。知內論者。爲自修及爲他說。知因論者。爲申己義及屈他義。知聲論者。爲自善音令他信受。知醫論者。爲除他疾。知巧論者。爲令他解。知論相者。謂知此五論得有五因是菩薩知論相。一聞得。二持得。叁誦得。四思得。五通得。菩薩先于論有聞。聞已受持。持已習誦。誦已正思。思已通達。通達者知此是功德此是過失此是善語此是惡語。知無盡者。謂如此知乃至無余涅槃亦無盡故。得果者。謂自知得一切種智故。二門者。一叁昧門。二陀羅尼門。知論菩薩以叁昧門成熟衆生。隨彼化攝故。以陀羅尼門成熟佛法。隨所得法皆能持故。已說菩薩知法。次說菩薩知世間。偈曰

  身知亦口知  及以實谛知

  菩薩知世間  最勝余無等

  釋曰。菩薩有叁種知世間。一身知世間。二口知世間。叁谛知世間。問雲何身知。雲何口知。偈曰

  身知則舒顔  口知則先語

  爲令成器故  正法隨修行

  釋曰。舒顔者。謂熙怡歡笑。此是身知世間。先語者。謂慰問贊美。此是口知世間。問此知何所爲。答爲令成器故。問令成何器。答正法隨修行令成此器故。問雲何谛知世間。偈曰

  二知知世生  二知知世滅

  爲息複爲得  谛知勤修行

  釋曰。二知知世生者。知苦集二谛則知世間常生。由生及生方便故。二知知世滅者。知滅道二谛則知世間可滅。由滅及滅方便故。問知谛世間複何所爲。答爲息複爲得谛智勤修行。息者苦集谛。得者滅道谛。諸菩薩爲息苦集谛爲得滅道谛故觀諸谛修智具足。如是知世間。即是知世間業。已說菩薩知世間。次說菩薩修習四量。偈曰

  能诠及義意  了義亦無言

  當知此四種  是說四量相

  釋曰。能诠者。如來所說十二部經。此法爲量。非人爲量。義意者。謂文中所以。此義爲量。非語爲量。了義者。謂世間可信及佛所印可。此了義爲量。非不了義爲量。無言者。謂出世證智。此智爲量。非識爲量。問世尊何故說此四量。偈曰

  謗法及非義  邪思與可言

  遮此四事故  次第說四量

  釋曰。說能诠法爲量遮謗說人說。義意爲量遮非義文句說。了義爲量遮邪思倒解說。智爲量遮可言智。問依此四量有何功德。偈曰

  信心及內思  正聞與證智

  菩薩不可壞  依量功德爾

  釋曰。依第一量則信心不可壞。依第二量則正思不可壞。依第叁量則正聞不可壞。依第四量則世智不可壞。已說菩薩修習四量。次說菩薩四無礙解。偈曰

  于門相言智  通達無比倫

  此即是菩薩  四種無礙解

  釋曰。第一者謂知門智。能知義中所有名門差別故。第二者謂知相智。能知此義屬此名故。第叁者謂知言智。能知異土言音故。第四者謂知智智。能知自能說法故。知此四種是無礙解。偈曰

  能說及所說  說具合叁事

  四二複二種  次第叁事因

  釋曰。能說所說說具。此叁事各有因緣。能說有四因緣。一教授智。二成熟智。叁聚滿智。四令覺智。所說有二因緣。一法二義。四智于此二有用故。說具有二因緣。一言二智。由此二得成說故。偈曰

  舉法及釋法  令解與避難

  建立四無礙  以是義應知

  釋曰。舉法者以門故。釋法者以相故。令解者以言故。避難者以智故。應知此中以所說法及義以說具言及智。次第建立四無礙解。問雲何名無礙解。無礙解有何業。偈曰

  內證及外覺  故稱無礙解

  能斷一切疑  此即是彼業

  釋曰。此偈上半立名。下半顯業。名者。由諸菩薩初以出世間智內證諸法得平等如解。後以後得世智外…

《大乘莊嚴經論十》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