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仁王經疏》

「經疏部」經文1708卷33頁碼:P0359
唐 圓測撰

  《仁王經疏》四

  西明寺沙門圓測撰

  二谛品第四

  將釋此品。略有二義。一釋品名。二正釋文。釋品名者。谛有二種。一者世谛。謂有爲法。從緣而生。假而非實。故名世谛。二者真谛。實相真如。本生清淨。實而非假。故名真谛。或言世俗。及勝義谛。世謂隱[雨/複]。俗謂粗顯。謂色心等。粗顯現法。隱[雨/複]勝義。世即是俗。故名世俗。是持業釋。勝謂勝智。義即境義。謂真如理。是勝智之境義。故名勝義。是依主釋。皆名谛者。如瑜伽說。谛有二義。一如所說相。不舍離義。二由觀此故。到究竟處。故名爲谛。如是總名二谛品者。此帶數釋。于此品中。辨二谛義。故名二谛品

  經。爾時(至)有世谛不

  釋曰。第二依文正釋。就內護中。文別有叁。初觀空品。明自利行。次教化品。明利他行。後二谛品。明二護所依。上來已釋前二行訖。即此第叁二護所依。若依本記。于一品內。大分爲叁。一問答分別。二谛不二。二白佛言下。問答分別說法不二。叁白佛言下。問答法門不二。今解即分爲五。初叁同前。第四大王七佛下。贊經功德。第五大王此經下。贊名勸持。就初門中。先問後答。問中有叁。初兩征。次雙難。後總結。此即初也。謂王兩征。謂第一義谛中爲有世谛耶。爲無世谛耶(不者無也)將欲設難。故作兩征

  經。若言無者(至)智不應一

  釋曰。第二雙難有無。先無後有。然此二難諸說不同。依本記雲。若言無者。凡夫智不應二謂真及俗。若言有者。聖人智即不應一。謂第一義谛智。據理論之。不一不二。若定唯一。凡夫見俗。亦見真故。即應成聖。若依本業經佛母品。有其二問。一問一二。二問有無。答有四重。彼雲。二谛法性。爲一爲二。爲有爲無。下佛答雲。佛子二谛者。世谛有故不空。無谛空故不有。二常爾故不一。聖照空故不二。有佛無佛。法界不變。法常清淨故不二。諸佛還爲凡夫故不空。無無故不有。空實故不一。本際不生故不二。不壞假名諸法相故不空。諸法即非諸法故不有。法非法故不二。非非法故不一。具說如彼

  經。一二之義其事雲何

  釋曰。第叁總結可知

  經。佛告大王(至)一義二義

  釋曰。第二世尊正答。文別有二。初世尊略答。後七佛下。廣釋前難。略中有叁。初贊問有因。次略示義端。後勸發叁慧。此即初也。謂王曾問過去七佛。故今能問一二之義。言過去七佛者。一毗婆屍佛前更說一佛。如次第二毗婆屍。第叁式佛。第四屍棄。第五毗舍。第六拘那含。第七迦葉(勘)。又解。毗婆屍第一。釋迦文第七。從多爲論。故雲過去七佛。據實釋迦一佛。即是現在

  經。汝今無(至)一義二義

  釋曰。第二略示義端。謂汝今無聽。我今無說。謂本記雲。有聽有說。即是不一。無聽無說。即雲不一。即是二谛。一真二俗。不二即是第一義谛。非真非俗。故名第一義谛。一雲不一。即是二谛差別義。不二即是二谛無差別義。非謂二谛之外。更立第叁谛。雖有兩說。後說爲正。不爾應言叁谛品也。有作是難。有說有聽。即爲二義。便違上說。二谛爲二。聽說皆是俗谛義故。今解不爾。欲遮定執真俗一異。故今分別。隨凡情取二谛定異。隨聖智辨非有差別。非謂聽說別配二谛

  經。王今谛聽(至)如法修行

  釋曰。第叁勸發叁慧。准上應知

  經。七佛偈如是

  釋曰。自下第二廣釋前難。文別有二。初引七佛偈。以釋一異。後長行中。申今佛說。以通前難。前中有二。初長行發起。後正引頌文。此即初也

  經。無相第一義(至)無自無他作

  釋曰。正引偈文。有八偈半。大分爲叁。初有叁偈。正申二谛。次有叁偈。釋一異義。正釋王難。後二偈半。辨世谛虛。結成上義。前中有叁。且依本記。初有一偈。明其二谛體俱本有。次一偈文。以叁假義。辨二谛有無。後一偈文。遣有無相。以辨二谛。釋初偈中。上半明真本有。謂無相真如。本來自有。無自者。顯人空。無他者。顯法空。又釋無自者無我。無他者無我所。一雲。無自者。不從自生。無他者。不從他生。若具應言不共不無因。爲存略故。說初二句。雖有叁釋。意存初說。下半明俗有。謂因緣法。有佛無佛。本來有之。無自者。有爲法上人空理。無他者。有爲法上法空理。更有二釋。准上應知

  經。法性本無相(至)叁伽集假有

  釋曰。第二有一行偈。以叁假義。立二谛有無。由叁假故。無名相中。作名相說。于中叁。初之二句。明真無義。次有一句。明有義。後有一句。雙結二谛。皆是假有。言法性本無相者。諸法實性。本來無相。是真無義。第一義空如者。異名重釋。亦名第一義空。亦名真如。諸有本有法者。此明俗谛有義。謂諸有爲蘊等諸法。因緣故有。叁假集假有者。雙結二谛皆是假立。言叁假者。本記雲。名相依他。二種假故。立俗谛有。無相無生。一種假故。立真無義。有說一頌。上半明真。下半明俗。言叁假者。法受名假。義如上說

  經。無無谛實無(至)有無義如是

  釋曰。第叁有一偈。明亡即不二。存即不一。文別有叁。初之二句。明真無義。次有一句。顯俗有義。後有一句。雙結有無。言無無谛者。遣名相之有。即是無義。得無名相之有。亦是無義。雙牒兩無。故名無無谛。即此二無。實是無也。故言實無。寂滅第一空者。遣前二無。謂前二無。對有之無。即安立谛。非究竟理。第二句明非安立谛。斷惑證滅。故言寂滅。體即一味真如。故言第一義空。諸法因緣有者。釋俗有義。第四一句。雙結可知。然此叁偈。諸說不同。有雲。上來叁行。初一人空。次一法空。第叁雙牒二無。故言無無。有說。初偈出二谛體。次偈釋二谛義。後偈雙結二谛有無義。一雲。顯其二谛有其叁門。一無相因緣二谛門。次偈實假二谛門。後一偈有無二谛門

  經。有無本是二(至)二谛常不即

  釋曰。自下第二有叁偈。明一二義。正通王難。文別有叁。初之一偈。理智相對。顯非一二。次有一偈。智理相對。遣一異執。後有一偈。智理相對。贊入真義。此即初也。于中上半。舉喻顯法。謂真俗境。本自恒有。如牛兩角。下半明非一二。聖達諸法不離真故。隨相立理。有無並故

  經。解心見不二(至)非二何可得

  釋曰。第二智理相對。遣二一執。謂無分別智。唯證真故。不可執爲二。所立道理。有無別故。不可執爲一

  經。于解常自一(至)真入第一義

  釋曰。第叁智理相對。贊入真義。此無二者。一牒上于解常一義。謂無分別智。證一如來。外無別俗谛。故言通達。此無二。真入第一義

  經。世谛幻化起(至)因緣故诳有

  釋曰。自下第叁有兩偈半。辨世谛虛。結成上義。于中有叁。初之一偈。總顯世虛。次有一偈。顯能所化虛。後有半偈。結觀歸人。就初偈中。初之一句。顯世谛法。虛如幻起。後有叁句。舉喻顯法。喻有叁種。一者空華。二者樹影。叁者第叁手(或有本雲叁首者謬之也)然釋此喻。諸說不同。有說。空華有相無體。喻分別性。樹影托質而起。喻依他性。第叁手。相性並無。譬真實性。是安立故。遂是世谛。由因緣故。妄執爲有。一雲。叁喻喻一切法空。故大品等。顯十喻。以說諸法無不皆空。一雲。叁喻顯所執空。故解深密雲。由所執性。立叁無性。會般若雲。一切諸法無自性者。依相無自性性說。故知不遣依他亦是空。具如別章

  經。幻化見幻化(至)谛實則皆無

  釋曰。第二顯能所化虛。謂幻化見幻化者。皆非實有。故維摩雲。其說法者。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諸說不同。准上應知

  經。名爲諸佛觀。菩薩觀亦然

  釋曰。第叁結觀歸人。如上所說。一二之義。是佛菩薩之所觀也

  經。大王菩薩(至)化衆生

  釋曰。自下第二申今佛說一二之義。文別有二。初明二義。後佛及下。釋其一義。此即二義。謂佛告大王。菩薩摩诃薩。于第一義中。爲化衆生。常照二谛。由般若故。常照真谛。不著生死。異于凡夫。由大悲故。常照俗谛。不著涅槃。異于二乘。此即二義

  經。佛及衆生(至)一而無二

  釋曰。自下第二釋其一義。文別有叁。一能所化以明一義。二一切法下。境智相對以明一義。後菩薩下。染淨相對以明一義。就能所中。複分爲叁。初標。次征。後釋。此即標宗。謂略答中。無聽無說。爲一義也

  經。何以故

  釋曰。次征。能所既殊。如何言一

  經。以衆生空故(至)得置衆生空

  釋曰。第叁釋成一義。隨能所化。俗相雖殊。而空理一。由斯所化。能化亦空。能所俱空。是其一義

  經。以一切法空故空空

  釋曰。第二境智相對。以明一義。文別有叁。初標。次征後釋。此即標宗。且依一門。辨一切法。不出境智皆空。故言空空

  經。何以故

  釋曰。征。境智既殊。空應非一

  經。般若無相。二谛虛空

  釋曰。第叁成一義。文別有二。初正釋一義。後般若下。逐難重釋。此即初也。謂般若對境。無能取所取相故空。二谛于第一義。無差別故空。是故般若二谛。一而無二

  經。般若空(至)無他相故

  釋曰。第二逐難重釋。所以者何。一切法空相。顯可知。般若空相。有何差別。是故偏說般若空相。文別有二。初依諸位。顯體空相。後依佛果。顯用空相。此即初也。謂般若空。從于生死十二緣生位。乃至涅槃一切智位。無人相故無自相。無法相故無他相。即以人法二空。而爲體相

  經。五眼成就時見無所見

  釋曰。第二謂依佛果。顯用空相。文別有二。初明無見用。後明無受用。此即初也。五眼成就時者。總舉五眼。意取後叁。肉天二眼。非般若故。叁眼見時。無能見相。即是空義

  經。行亦不受(至)一切法亦不受

  釋曰。第二明無受用。言不受者。不執著義。不受有四。一行。謂著行。二不行。謂不著行。叁非行非不行。即是無記行。四不受一切法。此明叁眼。于四境中。皆不執著。無執著用。故說爲空。此皆空故。亦是一義

  經。菩薩未成佛時(至)以煩惱爲菩提

  釋曰。第叁染淨相對。以釋一義。文別有叁。初標。次征。後釋…

《仁王經疏四》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