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義記》二 ▪第5页
光宅沙門法雲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智之用。又宿命智照過去世有叁乘之機此即是權智之用。若爾有何興廢也。又就如來分身十方說法度人。若便王城實智說法化物亦可十方權智度人。亦可此間權智度人十方實智說法。是縱論叁達橫語十方。權實二智即無興廢。今據一應始終爲義有興廢也
次明衆經所明二智不同。第五衆經不同凡有五種。一者十二年前有相教所明二智。若照生老病死分段無常境者名爲權智。若照刹那無常名爲實智也。二者大品經所明二智。若照因緣假有即是權智也。照此假有即空是實智也。叁者即是維摩經所明二智者。若知病識藥靜照物機此則是實智。若便能應病與藥令得服行此則是方便智。四者是涅槃經所明二智者。若照金剛已還生死無常苦空之法此則是方便智也。若照涅槃常樂我淨真實之法此即是實智也。五者就此法華所明二智。若照叁叁之境即方便。若照四一之境即實智也。是則十二年前有相二智據親疏爲論。大品經所明二智橫照二谛以爲二智。涅槃中二智此據縱爲論也。維摩明智此據本末爲二智。知病識藥是本應病與藥是末。今法華經所明二智此據始終爲義。始則權智說叁終則實智說一也
經有叁段第一明通別兩序已竟。從此以下竟分別功德品中彌勒說偈頌佛長行以來凡有十四品半。是第二正說段。但正說中本有二段。一者明因二者辯果。從此下竟安樂行品有十二品經。是第一詺爲開叁顯一正明因義。第二從踴出品竟彌勒說偈頌佛長行以來有兩品半經名開近顯遠以明果義。前已解言因果兩段各有四種且置果中四種。今更明因中四種者。第一從此品初說一長行與偈來詺爲略說開叁顯一動執生疑。第二爾時大衆中有諸聲聞漏盡阿羅漢下去詺爲時衆懷疑致請。然則疑心既生請情又至。是故第叁如來從汝已殷勤叁請下訖授學無學人記品有七品半經正廣說開叁顯一斷疑生信。然則大衆疑心已遣于叁一悟解已生。便應以此一乘之義流傳未聞。是故第四從法師品見寶塔品持品安樂行品此四品經明別流通因義。今又就此四段之中第一第二各有二重第叁第四各有叁別。第一就動執生疑中有二者。第一結經家敘起定說法之相。第二正歎權實二智開叁顯一。後叁段至時當道也。諸佛如來常在叁昧悉見諸佛國不以二相。今所以言從叁昧安祥而起者。爲物軌則。但凡夫無智吐一言陳一聲之時。率爾輕心散亂而說。今者如來將欲說法先示入定觀理者爲令凡夫有所言說先靜心慮然後興意曲辯爲此義故言從定而起也
就第二正歎權實二智中自有二。第一諸佛智慧甚深無量以下訖十七行半偈以來詺爲因歎二智仿佛開宗。第二舍利弗當知諸佛語無異以下有叁行半偈詺爲分別略說開叁顯一之義。所以言因歎二智仿佛開宗者。今日之說反常之教昔言叁乘別行各有所趣。言聲聞乘異緣覺乘異菩薩乘異言叁家不得互通而。今明叁乘之行同是一因等是菩薩皆同得佛果。若使頓明無叁之教一實之理。執叁之徒容生誹謗是故不得頓明須漸漸稍說生動執之端。是故有仿佛開宗直漫言如來有方便智難解之說複有真實智甚深之說。時衆既聞有實智甚深方便智難。解相與生疑言。佛昔日說道叁乘之教皆是真實而今言猶有實有方便。時衆于時執心漸動是故第二叁行半偈分明略說言世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複言佛以方便力示以叁乘教衆生處處著引之令得出。既分明略說叁一之義。時衆疑真實之意生執叁之情動爲此義故。故言仿佛開宗。又就兩段之中各開爲二。仿佛開宗中有二者。即是長行與偈頌爲二也。最後叁行半偈分明略說中有二者第一一行半寄諸佛以顯一。第二兩行偈就釋迦以開叁。且置偈只就長行中自有二段。第一從品初竟成就一切未曾有法以來詺爲寄言以歎二智。第二從舍利弗如來能種種分別巧說諸法下竟長行詺爲寄絕言歎二智。非是絕四句故名爲絕言。下不及上故名絕言。又名止言歎。又就此二段之中各有二。寄言歎二智有二者。第一將欲歎釋迦二智先寄言歎諸佛二智。第二正寄言歎釋迦二智。所以爾者爲欲況釋故。諸佛亦有實智方便智先叁後一。何況釋迦亦有實智方便智先叁後一。談方便智即說叁乘教。語實智即是說一乘教。此兩段中各有叁文。今就歎諸佛二智有叁重。一者正雙歎二智二者總釋二智叁者雙結也。所以明因之中對聲聞。辯果之內對大士。不告聲聞也。所以偏對二人者皆逐緣作論。聲聞之中舍利弗聰明第一。菩薩之中彌勒是補處大士。故偏對二人顯諸下流也
就正雙歎二智中先歎實智後歎方便智也。只就歎實智中自有二句。諸佛智慧一句將欲歎。故先舉實智。甚深無量此一句是第二正歎實智。所以言甚深無量者。縱則論甚深橫則言無量。叁世諸佛皆有此實智故言甚深。橫論十方諸佛實智故言無量。望之杳然故言甚深。際不可知故言無量。此是正歎實智也。其智慧門難解難入此是歎方便智。就中有叁。其智慧門一句先舉權智體。難解難入一句第二正歎也。一切聲聞以下第叁出不知人也。方便智是實智家門。由方便智說叁乘教故實智得通。何以知之。先說叁教然後一教得宜故。如即時立門通佛出入仍呼爲佛門。無異由方便智故實智得通。是故詺方便智持作實智家門也。今言其者只其實智則言其家門。誰是則言只方便智是。而複言難解難入者第二正歎方便智。言難解難入二乘人不能測此方便智故言難解難入。所以不詺作不可解不可入者。若言不可解不可入者然佛即是能解能入非是不可解。然此理深妙難可得解唯佛能解入。阿誰不能解不能入者故第叁則出其人。一切聲聞辟支佛只此二乘人等是不能解不能入者也
所以者何。此下是第二總釋諸佛二智。此詺舉昔諸佛行釋二智所以。諸佛實智甚深無量者何。複言其智慧門難解難入者何。以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盡行昔日諸佛之行故。得此二智深妙也。只就此釋中自有叁第一佛曾親近以下明行本。第二盡行諸佛以下正明行行。第叁名稱普聞一句結顯。第叁雙結諸佛二智中有二。第一成就甚深未曾有法此則結上實智言諸佛智慧甚深無量也。第二隨宜所說意趣難解此結上方便智言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也。所以言隨宜者此方便智能隨物所宜隨。聲聞人所宜說苦集滅道。亦隨緣覺人所宜說十二因緣。亦隨菩薩人所宜說六波羅密故言隨宜也
舍利弗吾從成佛以來。此下是寄言歎二智之中第二詺爲寄言歎釋迦權實二智。就中亦有叁重。一者單歎釋迦方便智。二者單歎實智。叁者單結實智也。就第一有二。初正歎方便智第二所以者何以下釋也。就正歎中有叁第一舍利弗吾從成佛以來明權智時節。第二種種因緣以下正歎權智。第叁引導衆生以下結顯。今者第二正歎權智者即是權智所作。種種因緣者此名釋迦權智所說之法。聲聞觀四谛爲因緣。緣覺觀十二因緣爲因緣。菩薩之人觀六度爲因緣。故言種種因緣。複言種種譬喻者譬叁乘行因時。聲聞如兔緣覺如馬菩薩如象。譬叁乘得果時聲聞以譬羊車緣覺以譬鹿車菩薩以譬牛車。故言種種譬喻也。廣演言教無數方便者不但說法而已。待處待時種種不同故言廣演言教無數方便也
所以者何以下是第二單歎釋迦方便智。言所以釋迦有此方便智能作是種種因緣譬喻說法者何。正由如來方便知見波羅密皆已具足故。外國言波羅密此言到彼岸。義如來智慧洞鑒物機到彼岸。故有此巧便之智也
舍利弗如來知見廣大深遠。此是第二單歎釋迦實智自有二。第一廣大深遠作二章門廣大一也深遠二也。無所不包目之爲廣超出小聖目之爲大。底不可盡目之爲深行因久到目之爲遠。第二言無量無礙此下即釋上二章門。先釋廣大章門有六句。後釋深遠章門有一句也。今者第一無量無礙昔日言如來只有四無礙今者無量無礙。昔日言如來只有十力今者有無量力。昔日言如來只有四無畏今者有無量無畏。昔日言如來只有八禅定今者有無量禅定。昔日言如來只有八解脫今者言如來有無量解脫。昔日言如來只有叁叁昧今者言如來有無量叁昧。前一無量目總冠六種法上。若准前之時亦應有所以者何言。所以如來有實智廣大深遠者。何有無量無礙乃至叁叁昧等。但此六種法釋上實智中廣大句也。深入無際此一句釋上實智中深遠句也
成就一切未曾有法此是第叁單結釋迦實智。正結上如來知見廣大深遠句也。料簡諸佛與釋迦二智交互凡有四種不同。何者上諸佛中雙歎二智釋迦中只歎二智一不同。上諸佛先歎實智後歎方便智釋迦中先歎方便後歎實智二不同也。上諸佛舉往因釋二智釋迦中舉果地諸功德以釋二智叁不同。上諸佛雙結二智釋迦中單結實智四不同。解釋者言非是都無所以。所以諸佛雙歎二智釋迦不雙歎者。欲顯體一故。雙歎諸佛二智將明體雖是一功用異故只歎釋迦二智。此是互舉一邊也。複言諸佛先歎實智後歎方便智。釋迦中先歎方便後歎實智者。諸佛先歎實智後歎方便智者。此明本末次第何以故只以有本故有末。釋迦先歎方便後歎實智者。此明教化次第所以有本末互有前後者。此則彼此各舉一邊雙明一理。又言諸佛舉往因釋二智釋迦舉果頭諸功德者。諸佛舉往因釋二智者。此明勝因必感圓果。釋迦舉果頭諸功德。釋二智者。此明圓果必酬勝因此亦互舉一邊也。複言諸佛雙結二智釋迦單結實智者。欲明興廢義故談諸佛二智興時。故雙結二智。今日釋迦正廢權顯實之時即爲廢權義故。故不結權智爲顯實義故。故單結實智也。又解上諸佛雙結二智。爲欲明此二智只是一體照叁叁之境。今言釋迦單結實智者。此逐功用有勝負且欲明聖人懷抱之內。二智之解竟有何勝負。但是逐事故爾。舍利弗如來能種種分別。此下是第二寄絕言歎二智。問言雖複寄言歎二智明此二智非是近情所測拙言可及。且止此唱故下文言唯有諸佛乃能知之。非小聖所及。寄絕言中亦得生大衆疑動執之端。時衆言如來何故從定出自歎二智甚深。仍罷有何所以。是故言歎方便智爲動執之端。歎實智爲生疑之端。問者言汝既言絕言何故由道歎耶。解釋者言若默住不道絕言時。時衆那得知此二智應絕言耶。就此絕言歎中有叁種。第一先出所絕之法即是二智。第二正明絕言歎。第叁從所以者何釋所以絕言之意今者第一先出權智後出實智。從舍利弗如來能種種分別下四句。于叁叁境中偏就故明權智所作。明如來能說聲聞教因緣緣覺教因緣菩薩教因緣。故言種種分別也。巧說諸法者此明如來方便智巧說一乘法持作叁乘諸法。故下經文言于一佛乘分別說叁。故言巧說也。只說此叁乘教稱昔日物機。故言辭柔軟悅可衆心也
舍利弗取要言之此下竟佛悉成就。此于四一境中偏就理一境出實智。若取要言者而論之實智于今日是要。何以知之。今日是顯實廢權之時也
止舍利弗不須複說。此一句是第二正明絕言歎也。所以者何。自此下竟長行是第叁釋所以絕言之意。只由說二智人高境深故絕言也。故此第叁釋絕言中自有二。一者舉人高即是得智之人。二者所緣境深。今言所以者何竟乃能究盡。詺爲舉人高釋絕言所以。止舍利弗不須複說權實二智者。何唯有諸佛能知權實二智那得不止也。就舉人高中此有二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先據二智。唯佛與佛以下正明人高。諸法實相此下是釋絕言。中第二舉境深所以絕言。非唯人高故二智微妙不可說。亦二智所照境深故絕言
又就此二智所照境中有叁。第一雙開兩章門第二雙釋兩章門第叁者雙結兩章門。雙開兩章門者諸法此兩字即是方便智所照境章門也。實相此兩字即是實智所照章門。但權智所照境凡有叁叁之境今唯取照叁教也。實智所照境有四一之境今唯取照一理。解釋者言。權智所照叁叁境中要者是叁教進行之徒要須藉言教方得入道。故言諸法。叁乘教不一故言諸法也。實相者四一之中是理一。等是四一理一最要是故的照也。但的照叁教即是開方便門義也。的照理一即示真實相義也。何以知之。下釋中舉因果釋之。當知因果只是理一也
所謂諸法。此下是第二雙釋上兩章門凡有九句。初有五句釋上諸法章門。次如是因如是緣下有四句釋上實相章門。如是相者表異爲義。覽觀叁乘教皆有異相。聲聞乘教異緣覺乘教異菩薩乘教異。故言如是相也。如是性。性是不改爲義也。但昔日聲聞教不可改作緣覺教緣覺教不可改作菩薩教。故言如是性。如是體。體體別爲義。聲聞行自以四谛聲教爲體即是遭苦生厭老病死義。緣覺之人即是十二因緣教爲體。菩薩即以六度經教爲體故言如是體。如是力。聲聞教作緣斷正使力。緣覺教作緣侵斷習氣之力。菩薩教作緣斷習氣盡成佛之力。故言如是力也。如是作者論主言起作是行相。故知作只是行義也。明此叁乘教有行義。聲聞之行有所爲作乃至菩薩行行有所爲作。此五句都是釋上諸法章門詺爲權智境也。如是因此下有四句釋上實相章門詺爲實智所照之境。所以知是實智所照之境者。下偈頌言如是大果報故也。如是因者以感果爲義。如是緣。緣者由義萬善能感果即因義。此果由萬善得即是緣義。如是果。果以對因爲義報以酬答爲義。只是一果宜對因詺爲果。此果有酬因力義即成報義。此四句正是釋上實相章門也
如是本末此下是第叁雙結兩章門。今言如是本末此結權智境章門。本則舉最初如是相末則舉最後如是作也。究竟等者一因一果。究竟等者此結實智境章門。且更解因緣之義者有人解言。因親緣疎。所以言因親者此果是本無而今有是親義。何以故能令本無今有故。複詺作疎者只同此果二頭叁手者。不可生。道理中有可生義。汝若言道理中不可生而因力能令生者。二頭叁手不可生。因力何故不令其生。若因力不能令不可生而得生者。乃可詺因爲親。果既有可生義因于果成疎義。此果本無今有此因于果是親義。果有可生之理此因于果則成緣義。今光宅法師解不作親疎之義。正言言因者對果爲義緣者只是由藉爲義。若據萬行望果有對果之義詺之爲因。若據果望萬行此果則由萬行而得于果即是緣義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法華經義記》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6】個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