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华经义记》

「经疏部」经文1715卷33页码:P0572
梁 法云撰

  《法华经义记》二 ▪第5页

  光宅沙门法云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智之用。又宿命智照过去世有三乘之机此即是权智之用。若尔有何兴废也。又就如来分身十方说法度人。若便王城实智说法化物亦可十方权智度人。亦可此间权智度人十方实智说法。是纵论三达横语十方。权实二智即无兴废。今据一应始终为义有兴废也

  次明众经所明二智不同。第五众经不同凡有五种。一者十二年前有相教所明二智。若照生老病死分段无常境者名为权智。若照刹那无常名为实智也。二者大品经所明二智。若照因缘假有即是权智也。照此假有即空是实智也。三者即是维摩经所明二智者。若知病识药静照物机此则是实智。若便能应病与药令得服行此则是方便智。四者是涅槃经所明二智者。若照金刚已还生死无常苦空之法此则是方便智也。若照涅槃常乐我净真实之法此即是实智也。五者就此法华所明二智。若照三三之境即方便。若照四一之境即实智也。是则十二年前有相二智据亲疏为论。大品经所明二智横照二谛以为二智。涅槃中二智此据纵为论也。维摩明智此据本末为二智。知病识药是本应病与药是末。今法华经所明二智此据始终为义。始则权智说三终则实智说一也

  经有三段第一明通别两序已竟。从此以下竟分别功德品中弥勒说偈颂佛长行以来凡有十四品半。是第二正说段。但正说中本有二段。一者明因二者辩果。从此下竟安乐行品有十二品经。是第一詺为开三显一正明因义。第二从踊出品竟弥勒说偈颂佛长行以来有两品半经名开近显远以明果义。前已解言因果两段各有四种且置果中四种。今更明因中四种者。第一从此品初说一长行与偈来詺为略说开三显一动执生疑。第二尔时大众中有诸声闻漏尽阿罗汉下去詺为时众怀疑致请。然则疑心既生请情又至。是故第三如来从汝已殷勤三请下讫授学无学人记品有七品半经正广说开三显一断疑生信。然则大众疑心已遣于三一悟解已生。便应以此一乘之义流传未闻。是故第四从法师品见宝塔品持品安乐行品此四品经明别流通因义。今又就此四段之中第一第二各有二重第三第四各有三别。第一就动执生疑中有二者。第一结经家叙起定说法之相。第二正叹权实二智开三显一。后三段至时当道也。诸佛如来常在三昧悉见诸佛国不以二相。今所以言从三昧安祥而起者。为物轨则。但凡夫无智吐一言陈一声之时。率尔轻心散乱而说。今者如来将欲说法先示入定观理者为令凡夫有所言说先静心虑然后兴意曲辩为此义故言从定而起也

  就第二正叹权实二智中自有二。第一诸佛智慧甚深无量以下讫十七行半偈以来詺为因叹二智仿佛开宗。第二舍利弗当知诸佛语无异以下有三行半偈詺为分别略说开三显一之义。所以言因叹二智仿佛开宗者。今日之说反常之教昔言三乘别行各有所趣。言声闻乘异缘觉乘异菩萨乘异言三家不得互通而。今明三乘之行同是一因等是菩萨皆同得佛果。若使顿明无三之教一实之理。执三之徒容生诽谤是故不得顿明须渐渐稍说生动执之端。是故有仿佛开宗直漫言如来有方便智难解之说复有真实智甚深之说。时众既闻有实智甚深方便智难。解相与生疑言。佛昔日说道三乘之教皆是真实而今言犹有实有方便。时众于时执心渐动是故第二三行半偈分明略说言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复言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众生处处着引之令得出。既分明略说三一之义。时众疑真实之意生执三之情动为此义故。故言仿佛开宗。又就两段之中各开为二。仿佛开宗中有二者。即是长行与偈颂为二也。最后三行半偈分明略说中有二者第一一行半寄诸佛以显一。第二两行偈就释迦以开三。且置偈只就长行中自有二段。第一从品初竟成就一切未曾有法以来詺为寄言以叹二智。第二从舍利弗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下竟长行詺为寄绝言叹二智。非是绝四句故名为绝言。下不及上故名绝言。又名止言叹。又就此二段之中各有二。寄言叹二智有二者。第一将欲叹释迦二智先寄言叹诸佛二智。第二正寄言叹释迦二智。所以尔者为欲况释故。诸佛亦有实智方便智先三后一。何况释迦亦有实智方便智先三后一。谈方便智即说三乘教。语实智即是说一乘教。此两段中各有三文。今就叹诸佛二智有三重。一者正双叹二智二者总释二智三者双结也。所以明因之中对声闻。辩果之内对大士。不告声闻也。所以偏对二人者皆逐缘作论。声闻之中舍利弗聪明第一。菩萨之中弥勒是补处大士。故偏对二人显诸下流也

  就正双叹二智中先叹实智后叹方便智也。只就叹实智中自有二句。诸佛智慧一句将欲叹。故先举实智。甚深无量此一句是第二正叹实智。所以言甚深无量者。纵则论甚深横则言无量。三世诸佛皆有此实智故言甚深。横论十方诸佛实智故言无量。望之杳然故言甚深。际不可知故言无量。此是正叹实智也。其智慧门难解难入此是叹方便智。就中有三。其智慧门一句先举权智体。难解难入一句第二正叹也。一切声闻以下第三出不知人也。方便智是实智家门。由方便智说三乘教故实智得通。何以知之。先说三教然后一教得宜故。如即时立门通佛出入仍呼为佛门。无异由方便智故实智得通。是故詺方便智持作实智家门也。今言其者只其实智则言其家门。谁是则言只方便智是。而复言难解难入者第二正叹方便智。言难解难入二乘人不能测此方便智故言难解难入。所以不詺作不可解不可入者。若言不可解不可入者然佛即是能解能入非是不可解。然此理深妙难可得解唯佛能解入。阿谁不能解不能入者故第三则出其人。一切声闻辟支佛只此二乘人等是不能解不能入者也

  所以者何。此下是第二总释诸佛二智。此詺举昔诸佛行释二智所以。诸佛实智甚深无量者何。复言其智慧门难解难入者何。以佛曾亲近百千万亿尽行昔日诸佛之行故。得此二智深妙也。只就此释中自有三第一佛曾亲近以下明行本。第二尽行诸佛以下正明行行。第三名称普闻一句结显。第三双结诸佛二智中有二。第一成就甚深未曾有法此则结上实智言诸佛智慧甚深无量也。第二随宜所说意趣难解此结上方便智言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也。所以言随宜者此方便智能随物所宜随。声闻人所宜说苦集灭道。亦随缘觉人所宜说十二因缘。亦随菩萨人所宜说六波罗密故言随宜也

  舍利弗吾从成佛以来。此下是寄言叹二智之中第二詺为寄言叹释迦权实二智。就中亦有三重。一者单叹释迦方便智。二者单叹实智。三者单结实智也。就第一有二。初正叹方便智第二所以者何以下释也。就正叹中有三第一舍利弗吾从成佛以来明权智时节。第二种种因缘以下正叹权智。第三引导众生以下结显。今者第二正叹权智者即是权智所作。种种因缘者此名释迦权智所说之法。声闻观四谛为因缘。缘觉观十二因缘为因缘。菩萨之人观六度为因缘。故言种种因缘。复言种种譬喻者譬三乘行因时。声闻如兔缘觉如马菩萨如象。譬三乘得果时声闻以譬羊车缘觉以譬鹿车菩萨以譬牛车。故言种种譬喻也。广演言教无数方便者不但说法而已。待处待时种种不同故言广演言教无数方便也

  所以者何以下是第二单叹释迦方便智。言所以释迦有此方便智能作是种种因缘譬喻说法者何。正由如来方便知见波罗密皆已具足故。外国言波罗密此言到彼岸。义如来智慧洞鉴物机到彼岸。故有此巧便之智也

  舍利弗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此是第二单叹释迦实智自有二。第一广大深远作二章门广大一也深远二也。无所不包目之为广超出小圣目之为大。底不可尽目之为深行因久到目之为远。第二言无量无碍此下即释上二章门。先释广大章门有六句。后释深远章门有一句也。今者第一无量无碍昔日言如来只有四无碍今者无量无碍。昔日言如来只有十力今者有无量力。昔日言如来只有四无畏今者有无量无畏。昔日言如来只有八禅定今者有无量禅定。昔日言如来只有八解脱今者言如来有无量解脱。昔日言如来只有三三昧今者言如来有无量三昧。前一无量目总冠六种法上。若准前之时亦应有所以者何言。所以如来有实智广大深远者。何有无量无碍乃至三三昧等。但此六种法释上实智中广大句也。深入无际此一句释上实智中深远句也

  成就一切未曾有法此是第三单结释迦实智。正结上如来知见广大深远句也。料简诸佛与释迦二智交互凡有四种不同。何者上诸佛中双叹二智释迦中只叹二智一不同。上诸佛先叹实智后叹方便智释迦中先叹方便后叹实智二不同也。上诸佛举往因释二智释迦中举果地诸功德以释二智三不同。上诸佛双结二智释迦中单结实智四不同。解释者言非是都无所以。所以诸佛双叹二智释迦不双叹者。欲显体一故。双叹诸佛二智将明体虽是一功用异故只叹释迦二智。此是互举一边也。复言诸佛先叹实智后叹方便智。释迦中先叹方便后叹实智者。诸佛先叹实智后叹方便智者。此明本末次第何以故只以有本故有末。释迦先叹方便后叹实智者。此明教化次第所以有本末互有前后者。此则彼此各举一边双明一理。又言诸佛举往因释二智释迦举果头诸功德者。诸佛举往因释二智者。此明胜因必感圆果。释迦举果头诸功德。释二智者。此明圆果必酬胜因此亦互举一边也。复言诸佛双结二智释迦单结实智者。欲明兴废义故谈诸佛二智兴时。故双结二智。今日释迦正废权显实之时即为废权义故。故不结权智为显实义故。故单结实智也。又解上诸佛双结二智。为欲明此二智只是一体照三三之境。今言释迦单结实智者。此逐功用有胜负且欲明圣人怀抱之内。二智之解竟有何胜负。但是逐事故尔。舍利弗如来能种种分别。此下是第二寄绝言叹二智。问言虽复寄言叹二智明此二智非是近情所测拙言可及。且止此唱故下文言唯有诸佛乃能知之。非小圣所及。寄绝言中亦得生大众疑动执之端。时众言如来何故从定出自叹二智甚深。仍罢有何所以。是故言叹方便智为动执之端。叹实智为生疑之端。问者言汝既言绝言何故由道叹耶。解释者言若默住不道绝言时。时众那得知此二智应绝言耶。就此绝言叹中有三种。第一先出所绝之法即是二智。第二正明绝言叹。第三从所以者何释所以绝言之意今者第一先出权智后出实智。从舍利弗如来能种种分别下四句。于三三境中偏就故明权智所作。明如来能说声闻教因缘缘觉教因缘菩萨教因缘。故言种种分别也。巧说诸法者此明如来方便智巧说一乘法持作三乘诸法。故下经文言于一佛乘分别说三。故言巧说也。只说此三乘教称昔日物机。故言辞柔软悦可众心也

  舍利弗取要言之此下竟佛悉成就。此于四一境中偏就理一境出实智。若取要言者而论之实智于今日是要。何以知之。今日是显实废权之时也

  止舍利弗不须复说。此一句是第二正明绝言叹也。所以者何。自此下竟长行是第三释所以绝言之意。只由说二智人高境深故绝言也。故此第三释绝言中自有二。一者举人高即是得智之人。二者所缘境深。今言所以者何竟乃能究尽。詺为举人高释绝言所以。止舍利弗不须复说权实二智者。何唯有诸佛能知权实二智那得不止也。就举人高中此有二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先据二智。唯佛与佛以下正明人高。诸法实相此下是释绝言。中第二举境深所以绝言。非唯人高故二智微妙不可说。亦二智所照境深故绝言

  又就此二智所照境中有三。第一双开两章门第二双释两章门第三者双结两章门。双开两章门者诸法此两字即是方便智所照境章门也。实相此两字即是实智所照章门。但权智所照境凡有三三之境今唯取照三教也。实智所照境有四一之境今唯取照一理。解释者言。权智所照三三境中要者是三教进行之徒要须藉言教方得入道。故言诸法。三乘教不一故言诸法也。实相者四一之中是理一。等是四一理一最要是故的照也。但的照三教即是开方便门义也。的照理一即示真实相义也。何以知之。下释中举因果释之。当知因果只是理一也

  所谓诸法。此下是第二双释上两章门凡有九句。初有五句释上诸法章门。次如是因如是缘下有四句释上实相章门。如是相者表异为义。览观三乘教皆有异相。声闻乘教异缘觉乘教异菩萨乘教异。故言如是相也。如是性。性是不改为义也。但昔日声闻教不可改作缘觉教缘觉教不可改作菩萨教。故言如是性。如是体。体体别为义。声闻行自以四谛声教为体即是遭苦生厌老病死义。缘觉之人即是十二因缘教为体。菩萨即以六度经教为体故言如是体。如是力。声闻教作缘断正使力。缘觉教作缘侵断习气之力。菩萨教作缘断习气尽成佛之力。故言如是力也。如是作者论主言起作是行相。故知作只是行义也。明此三乘教有行义。声闻之行有所为作乃至菩萨行行有所为作。此五句都是释上诸法章门詺为权智境也。如是因此下有四句释上实相章门詺为实智所照之境。所以知是实智所照之境者。下偈颂言如是大果报故也。如是因者以感果为义。如是缘。缘者由义万善能感果即因义。此果由万善得即是缘义。如是果。果以对因为义报以酬答为义。只是一果宜对因詺为果。此果有酬因力义即成报义。此四句正是释上实相章门也

  如是本末此下是第三双结两章门。今言如是本末此结权智境章门。本则举最初如是相末则举最后如是作也。究竟等者一因一果。究竟等者此结实智境章门。且更解因缘之义者有人解言。因亲缘疎。所以言因亲者此果是本无而今有是亲义。何以故能令本无今有故。复詺作疎者只同此果二头三手者。不可生。道理中有可生义。汝若言道理中不可生而因力能令生者。二头三手不可生。因力何故不令其生。若因力不能令不可生而得生者。乃可詺因为亲。果既有可生义因于果成疎义。此果本无今有此因于果是亲义。果有可生之理此因于果则成缘义。今光宅法师解不作亲疎之义。正言言因者对果为义缘者只是由藉为义。若据万行望果有对果之义詺之为因。若据果望万行此果则由万行而得于果即是缘义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法华经义记》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后面还有【6】个分章。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