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义记》三
光宅寺释法云撰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因叹二智仿佛开宗中有二。长行与偈颂。此下是第二正明偈颂。但且长行中本二。一者寄言以叹二智二者明寄绝言叹二智。今者十七行半偈亦分为二。第一有四行偈正颂上寄言叹二智。第二从如是大果报下有十三行半偈颂寄绝言叹二智。但上长行寄言叹二智中本有二。一者将欲叹释迦二智故先叹诸佛二智。二者正叹释迦二智。此两双中各有三重。第一正叹二智第二释第三结也。今者四行偈颂之为体亦分为二。初两行偈并叠颂诸佛释迦正叹二智。后两行复并叠颂诸佛释迦释二智结二智两重也。又就两偈叠颂诸佛释迦正叹二智中。前偈颂诸佛二智后偈颂释迦二智也。但上叹诸佛二智中先叹实智后叹权智。然先叹实智中有二句。初举智体言诸佛智慧第二句正叹言甚深无量。后叹权智有三。先举智体言其智慧门。第二正叹言难解难入。第三出不知众言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也。今者世雄不可量一句即得并颂实智权智。各二句。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等也。诸佛应同十方此则世义。降四魔伏外道是雄义。权实二智非下人所测故言不可量也。诸天及世人一切众生类无能知佛者下三句颂上权智。下第三句出不知众。上言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也。且今用此一偈颂前长行凡有四种不同。上长行中别叹实智与方便智。今此偈中合颂权实二智一不同。上当体叹权实二智今此偈中举人叹二智二不同。上明不知人唯系在权智下今此偈中颂出不知人双系二智下三不同。上长行中出不知人唯出声闻缘觉二人。今此偈中广出人天声闻缘觉远及菩萨并出五乘人。都是不知众。四不同。何如此不同耶。解释者言此义亦微有所以有。上长行中所以二智别叹者则明义用异。但此二智只是圣人神解涉用为义。从机曲说未若权智。但此权智应有所出。是故先别叹实智是权家之本。后叹权智是智是本家之末。是故权实互叹此明用有胜负。偈中合颂者。此明二智虽有权实二名照然则体一更无异也。是故维摩经言。十方世界有若干也。其无碍慧无若干也。复言上当体叹二智者。明此经本意故。故当体叹偈中明二智所成人。故举人总叹二智也。复言上出不知人唯系权智下。今此偈中双系二智下者。上宜鄙斥二人智慧狭劣。虽禀昔日权智之教不能究了。为是义故上出不知人偏系权智下。而今偈中双系二智下者。明此二乘非直不解权智之用。实智冥然莫测。是故双系二智下。复言上长行唯出二乘至偈颂中言一切众生类无能知佛者广出五乘人者。此为释物疑情。但今日之教本为斥二乘封执之情。是故长行偏对二乘。但于时时众谓言二智止。是二乘不解。自二乘之外应有解者。是故偈中言非唯二乘不解此权实之理。人天及菩萨亦复不解。如此颂类举可知也
佛力无所畏。此一偈正颂正叹释迦二智。上正叹释迦二智中先叹权智后叹实智。今此一行偈上半行先颂叹释迦实智下半行追颂权智。但上叹释迦实智中先正叹实智后即举力无畏等。今此半偈正得略颂上诸功德句不颂正叹句也。及佛诸余法无能测量者。此半行倒颂上叹释迦权智句。上叹释迦权智中正叹有三重。初吾从成佛以来明权智时节。以种种因缘下正叹。引导众生下显也。今此半偈只颂第二正叹句不颂第一第二句也。今者所以言及佛诸余法者权智在后故言余也。此权智为三根人说之不一故称诸也。又用此一偈复颂长行有三不同。何者长行中先叹释迦权智后叹实智。今此偈中先颂实智后颂权智一不同。上长行中言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正叹实智后举诸功德同释叹也。今偈中唯颂举诸功德释叹实智句略不颂正叹实智句二不同。上长行中叹释迦二智不出不知众。今偈中言无能测量者三不同。解释者言上长行所以先叹权智后叹实智者。此明释迦出世之意先权后实。偈中所以先颂实智后颂权智者。此明今日实用时。此皆前后互举。迭相映发其义自彰。复言长行中有正叹实智有释。偈中唯颂释句者此明有体一用异之义。上长行语其用异之义。何以知之。智慧鉴照为义。欲明实智所照之境有四一之义。有教一理一机一人一如来智照此四境。故称实智。力无畏等诸功德不詺鉴照。故知长行据其用偈中唯颂诸功德者。此明功德与智慧只是一体。离此力无畏解脱三昧等更无别有智慧。亦离此智慧无别有功德。故知体一据用则有功德智慧之异。置用谈体智慧功德只是一体。此皆前后互举两义双明。复言长行叹释迦二智不出不知人。今偈中言无能测量者此出不知人。亦前后互举若偈中出不知人长行亦应出。长行既不出偈中亦应无。而一有一无此互相映明义也
本从无数佛具足行诸道。此下两行偈叠颂诸佛与释迦释之与结两重。初偈颂诸佛释结二智。后偈颂释迦释结二智。就初偈中本从无数佛具足行诸道。此半偈颂诸佛第二释二智言。所以者何佛曾亲觐百千万亿无数诸佛尽行诸佛无量道法也。甚深微妙法难见难可了。此半偈颂上长行中第三结诸佛二智。此半偈即成两意。甚深微妙法此一句颂上结实智言成就甚深未曾有法也。难见难可了此一句颂上结权智言随宜所说意趣难解也。于无量亿劫此一偈叠颂释迦释之与结两重。此一行则成二意。于无量亿劫行此诸道已。此半行颂释迦释二智。但长行略不出往用。偈中既有映前即成颂释义也。道场得成果。此下半偈正颂上释迦单结实智。上结言成就一切未曾有法。上但道实智此中出得实智之会。只是如来坐道树下成佛。世尊大觉朗然之时得此实智。故言道场得成果我已悉知见也
第二如是大果报。此下十三行半偈颂上第二寄绝言叹二智。但上绝言叹中有三。一者先出所以绝言之法二者正明绝言叹三者释绝言之意。今此十三行半亦有三意。从下倒颂。初如是大果报下一偈先倒颂上长行中第三释绝言之意。第二有十二行即颂上第二正绝言叹。第三有一行半倒颂上第一出所以绝言之法也。但上第三释绝言中有二。一者先叹二智之人高不可说。二者出权实二智境深故不可说。今者亦倒颂。如是大果报半行偈先颂境深也。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半行追颂人高也。但上境深中本有三。一者双开两章门二者双释三者双结也。今者不颂第一第三唯颂中间第二双释两章门。上双释中初有五句。释权智境章门。后四句释实智境章门。今者亦倒颂。如是大果报一句先颂释实智境。只得颂果与报略不颂因与缘。今者举果验知有因缘所以言大。此亦释物疑情三乘因亦是因三乘果亦是果。为此义故因大字标异。明此是大乘因果非是小乘因果也。种种性相义此一句追颂权智境。权智境中本有五句。今唯颂性相余三句略而不颂。此句亦倒颂。上言如是相如是性今者先颂性后颂相也。所以言种种者复释物疑情。大乘亦是性亦是相为此义故用种种之名标言。此非大乘性相三乘性相不一故言种种也。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此半行追颂释绝言中第一明人高。上言唯佛与佛乃能究尽也
是法不可示此下有十一行追颂上第二正绝言。上言止舍利弗不须复说今就此十一行中但半行正颂上绝言叹。第二余十行半义出显所以绝言之意。正明声闻不知菩萨不知故也。今此半行有二意是法不可示者正颂上止舍利弗也。言辞相寂灭者颂上不须复说句也。诸余众生类无有能得解以下有十行半是第二义出。今就此十行半中自有三段。第一今此半行总明不知众也。第二半行除有知之人。第三九行半别出不知众也。第二除有知人者正言除诸菩萨众中有信力坚固者。自能得知。然非见知犹是信知。此则引声闻等作大乘。令改狭劣心立菩萨大志也。诸佛弟子众。此下有九行半是第三别出不知之人。凡有三种类人不知此二智。初有四行先明声闻不知也。第二有两偈明缘觉人不知。从辟支佛利智下是也。第三有三行半明菩萨不知。从新发意菩萨下是也。就第一明声闻不知中复有三文。初一行半正明声闻不知。次一行假设明不知。次一行半释疑。疑言纵令皆如舍利弗是一种神解无益于事。今解言假令如余弟子各有所解亦不能知也。就第三明菩萨不知中有二。初两行半明凡夫菩萨不知。次一行明初地以上至六地菩萨不知。此是教中为论故也。又告舍利弗无漏不思议。此中有一行半即追颂绝言中第一出所以绝言之法。上言如来能种种分别。先出权智今此中略不颂也。唯颂上出实智言取要言之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句也。但此一行半中初一行正颂下半行引诸佛证成也。此是于善舍寺解。舍利弗当知诸佛语无异。此下三行半偈是第二分明略说开三显一。成物动执生疑之惰。就此三行半中亦有二段。第一有一行半偈就诸佛以显一。第二余有两行偈据释迦以开三也。此二阶各自有三重。就诸佛显一中有三重者。第一言舍利弗当知诸佛语无异。此半偈先会诸佛道同。于佛所说法当生大信力。此半行是第二劝[将/廾]诫敕令信也。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此半行是第三正就诸佛显一。一理是真实也。就释迦开三中有三重者。第一告诸声闻众及求缘觉乘。此一偈出释迦开三之所为为二乘之人。二乘之人见执重者先斥对此二乘人也。第二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此半行正就释迦开三也。第三众生处处着引之令得出。此半偈释释迦施三之意。只由众生逢境执着处处生染。是故如来设权而诱化也。略说开三显一动执生疑竟也
尔时大众中有诸声闻众自此下竟殷勤三请以来明因中有四段。此下是第二众情怀疑致请段。就此中自有二者。第一从尔时大众中下竟而今不知是义所趣。以还先明经家序大众有疑也。第二从尔时舍利弗知四众心疑自亦未了尽三请以还詺为舍利弗正腾疑致请。佛既道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昔日不言三乘是方便。而今忽唱三乘是方便。此则与昔日相违。是故舍利弗腾疑致请取决于大圣。又就经家序大众有疑中自有二段。第一从尔时大众中有诸声闻众竟优婆塞优婆夷以还詺为经家序引疑众生也。第二从各作是念下竟而今不知是义所趣正出所疑。所疑者是二智。又就此二段之中各有开为二。经家序引疑众中有二者。第一言千二百人此无学人有疑也。第二言及发声闻辟支佛心竟优婆夷此出学人有…
《法华经义记三》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