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华经义记》

「经疏部」经文1715卷33页码:P0572
梁 法云撰

  《法华经义记》三 ▪第2页

  光宅寺释法云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疑也。第二出所疑中有二者。第一从各作是念以下竟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以来。先出疑。佛上何故称叹二智。此疑从第一叹二智仿佛开宗中生。第二从佛说一解脱义下竟而今不知是义所趣。明大众自疑所得解脱为是究竟。为未究竟此疑从第二分明开三显一段中生也

  又就第一疑佛叹二智中有二。第一各作是念今者世尊何故殷勤称叹方便。此疑上释迦叹权智。上释迦叹权智。上言舍利弗吾从成佛以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亦应疑释迦上叹实智。但文略不出。第二而作是言佛所得法甚深微妙以下疑上叹诸佛二智。此句疑叹诸佛实智。上言告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无量也。有所言说意趣难知下此疑上叹诸佛方便智。上言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所不能知也。今以此句相应也

  佛说一解脱义。此下是第二正自疑所得为是究竟。为非究竟此疑者。只由上第二分明开三显一中生。上言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就中有二。第一佛说一解脱义下竟到于涅槃先出所疑。第二而今不知是义所趣正明起疑也。今先解三乘人两种果。一者有为果二者无为果。有为果者即是尽智无生智照三界因。尽是尽智不受后有。是无生智。二是无为果。三乘人三界因尽是有余涅槃。三界果尽是无余涅槃。但二种无为只是一时因尽即是果尽时果尽时为因尽时。虽然逐义有便所可作前后。得言因尽故果尽不得言果尽故因尽问者言若言因尽时而果尽者。罗汉何治道断三界因尽之时报身即应亡。解释者言此报身是因余势任运而尽故如用杖转轮。假说此杖即灭而轮犹转。罗汉三界因尽于是时报身余势如轮也。问者言三家解脱一。等不应有三车受别也解释者言。三家解脱所以一等者同取三界因果尽无为。无为既不殊。是故皆詺作一解脱。所以有三车之喻。运因胜负者此据力用有短有长。声闻断三界正使尽取譬羊车。缘觉侵少许习气取譬鹿车菩萨断习都尽取譬牛车。问者又言断惑既有优劣无为亦应不等也。解释者又言引昔作义不言习气受生虽断习气不就习尽处制果。然三家同取三界因果尽处制尽无生智。若语其解脱三家一等。论其功用有广狭之殊长短之别。取譬三车故言佛说一解脱义。解脱是有余无余涅槃即是灭谛也。义者即是道谛举果明因。我昔依佛教修行道谛证得灭谛果。故言佛说一解脱义我等亦得此义到于涅槃。从而今不知是义所趣者第二正明起疑。而今不知我昔日所行道谛为当只趣此解脱果为更有所趣。上来皆是经家述其疑意

  尔时舍利弗知四众心疑自亦未了。自此以下讫三请已还是第二明舍利弗腾疑致请。就此请中自有二段。第一从舍利弗知四众心疑自亦未了。此明经家序舍利弗腾疑欲请之意。第二从而白佛言下竟三请以还詺为正请。又就经家序中有二。第一言舍利弗知四众心疑。此是经家序舍利弗欲令腾大众疑意也。第二言自亦未了此明经家叙舍利弗自有疑心也。第二正请中有五重。舍利弗有三请如来有二止。宾主相间即是五重。舍利弗三请者第一举有疑请。第二有利根必信故请。第三有解故请也。就第一疑请中有二。一者长行二者偈颂。又就长行中自有三重。第一疑上叹诸佛二智。第二叠疑众请说。第三疑上叹释迦二智也。今者第一疑诸佛二智即而白佛言。何因何缘称叹诸佛第一方便。此则疑上叹诸佛权智。从甚深微妙难解之法此疑上叹诸佛实智甚深也。从我自昔来未曾从佛闻如是说今者四众咸皆有疑唯愿世尊敷演斯事。此即是第二叠疑众请说也。从世尊何故殷勤称叹甚深微妙难解之法。是第三疑释迦上所叹实智。亦应有疑方便智。但经文略不出。下偈中有故知长行应有。但上经家叙中疑方便智不道实智。互举明义也

  尔时舍利弗而说偈言第一举设请段中本有二。长行与偈此下是第二偈颂凡有十一行偈亦分为二。初有六行半偈正颂上长行。第二从于诸声闻众佛说我第一有四行半偈。更直说自疑所得。不颂上长行。有人解言用此四行半偈颂上佛说一解脱义我等亦得此法到于涅槃。文句乃相类意谓不尔。何以知之。上长行中即是经家叙。于时时众有此疑。云何舍利弗颂经家意耶。故知但是直说偈。但六行半颂长行中本有三。一者疑诸佛二智二者叠疑众请说三者疑释迦实智。今者六行半中两行半先颂第三段次一行追颂第一次三行颂第二段也。初有两行半偈先颂第三段释迦二智。今慧日大圣尊久乃说是法。此下一行半偈正颂疑释迦实智也。从道场所得法此一偈义颂疑上权智。疑言何故称叹此智而不说也。无问而自说。此一偈是第二倒颂上第一言何故殷勤称叹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难解之法。但长行不出诸佛往因。今此一偈上半长出往因。下半偈正颂也。无漏诸罗汉及求涅槃者。此下三行偈是第三追颂上第二叠疑众请说。上言我自昔来未曾从佛闻如是法。今者四众咸皆有疑。故知此三行正颂上。有二初偈举声闻请说。第二其求缘觉者下两偈举缘觉人请说也。于诸声闻众佛说我第一。此下四行半偈是偈中之第二詺为直说偈自疑所得。此四行半自有二。第一于诸声闻众佛说我第一此下一行半偈正明舍利弗自疑所得。为定是因为定是果也。第二从佛口所生子下三行偈正结请说也。尔时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须复说。此下是第二段。第一止止意言若便广说此二智者。时众相与生惊疑之心为是义故不须复说也

  舍利弗重白佛言唯愿说之唯愿说之。此下是第三段。第二有利根必信故请说。此下以三段例皆有二长行与偈为二也。今请意言此会中皆是利根堪闻佛说。云何言惊疑耶

  佛复止舍利弗若说是事此下是第四段。第二止止意言我若说权实二智者。时众非直生惊疑之心。亦更生诽谤随坠恶道。云何应说耶

  尔时舍利弗重白佛言唯愿说之唯愿说之。此下是第五段第三请有解故请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请岂得不说。自此下竟授学无学人记品有七品半经。明因中本经四段。此下是第三广说开三显一断疑生信。上请中有二种疑。一疑如来所以叹二智。二自疑所得之法。今者如来只答第二疑。第二疑自去不须别答也。又此第三即广上品初第一略开三显一。动执生疑段。前又解言。第一第二各开为二。第三第四各开为三。今此叹第三疑中有三重者。即化三根人为三段。第一从汝已殷勤三请以下入第二卷中言我所有福业今世若过世及见佛功德尽回向佛道以还。此詺为法说开三显一。化上根人舍利弗等也。第二从尔时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无复疑悔亲于佛前得受三菩提记尽受记品以还四品经。詺为譬说开三显一。化中根人迦叶须菩提等四大弟子也。第三从化城品竟授学无学人记品以还三品经。詺为宿世因缘说开三显一同归之理。化下根人富楼那等也。是则上根人闻法说三一之义同归之理。便解中根人再闻三一之义。可悟同归之理。下根人三过闻说方解同归无三差别。但法说中亦有譬说义譬如优昙华也。亦有宿世因缘说义即言我昔曾于二百亿佛所常教化汝也。虽有譬说根本大意为叹法希有故来不可示詺。虽有宿世因缘说此乃是述成上根人得悟。说此往古因缘根本大意非正是因缘也。第二譬说中亦有法说义亦有宿世因缘义。故下言是诸所说教化菩萨。故此则是法说义但文句少不足可以发悟中根之之人。从结父子因缘之中昔日波若座席已言示其金银等。此则是宿世因缘说义但此意非。是正譬中有时众已于正譬得悟。如穷子领解中方有此语非是正宿世因缘说中。宿世因缘说中亦有法说义。即化城品初明先佛之时神通感动之相十方诸梵请转法轮。此则是法说也。又言譬如五百由旬此是譬说。虽有此唱原其根本只为明宿世因缘之义。何以得知。又四大弟子授记品末言我及汝等宿世因缘吾今当说汝等善听。即复为下根人说往古之时已曾大乘化汝。下又言我在十六数曾互为汝说。以此本因缘今说法华经。大意闻此宿世因缘说方得解故宿世因缘说也。所以有三根人差别解有前后者。置教论理者。何容罗汉断三界正使尽得三明六通之人。一向不知同归之理无三之别。且自涅槃经言若人不知一体常住二归者尚不得声闻缘觉菩萨。何况当得无上菩提。若不知佛是常住则四信不成五根不立。且自胜鬘经言三乘初业不愚于法。又言声闻缘觉自知住有余地必当得无上菩提。就理为论何容三乘圣人执三乘决定言别异不解同归耶。若尔所以有声闻缘觉者此人自有知有佛果可求。只自心志弱未能舍头目髓脑发旷济之心。且作声闻缘觉自调自度。如此类例皆是实有。而会中舍利弗是上根富楼那等是下根者。若谈其实行皆行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所以有此三种信解悟者皆应同状外凡浅识之徒。执昔日三乘别教或同归之义。是故如来作此三种。初始明法说竟外凡夫中有利根得解。舍利弗示同领解。譬说既竟外凡夫中有中根者得解须菩提等仍示同领解。宿世因缘竟外凡夫中有下根者得悟富楼那等示同领解。若置理而论教者具得罗汉亦有此执。又理教合论作三根差别者但外凡中有两种人。自有一种人易可回转如大品所明轻毛之位。自有一种人实欲进行者。今只就此实欲进行者根性利钝遂有三种。既有三种皆因宿习浓淡。以理惑教有时以教惑理。故言踟蹰理教之间故受悟有前后。利根者执理情多疑教情少。钝根者执教情多疑理情少。中根者迷教惑理正等也。执理情多疑教少者言无生之理是一等观无生智应同。此人执理既是一。如来何故说有三乘别趣。言有三果之别此是疑教也。钝根者执教情多疑理少者言佛教既说有三因三果之异。三乘所观无生之理何必是同。此是执教多疑理少。中根者有时执理惑教言理一教那得言异。有时执教疑理言佛教既有三理何必同。此则教理等执而疑也。夫得道成圣必由见理。是故利根之执理多者则与理相符。是故一闻法说便悟一理无三之别。执教情多疑理少者则与理不相扶。是故三过闻说方悟一乘之理无三之别。理教等执者据在中间再闻得解。但于此理教上生疑者有学人与无学人通有。又有执教疑果者。亦有三种。利根者执果情多疑教情少。钝根执教情多疑果心少。中根之人果教等执也。果者只是断灭涅槃。利根者执果心多疑教少者…

《法华经义记三》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