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义记》三 ▪第5页
光宅寺释法云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大乘教者是昔日三乘中之大乘非今日大乘。第二二行偈正开是方便自有二。初我记如是人下一行半略记成佛。第二佛知彼心行下半行正开是方便。佛知彼心行为说三乘中之大乘也
声闻若菩萨此下十一行偈颂总诸佛门中第四显一。上有四。初是果一。二是人一。三是因一。四是教一。今者略不颂第三因一。唯颂三一亦不次第。今声闻若菩萨下一偈颂第二人一。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此下一行半偈颂第四教一。说佛智慧故此下八行半偈颂第一果一。就此八行半中自开三段。第一从说佛智慧故下有一行三句偈。先明佛未应世时欲为众生说一大乘果。不欲与小乘果。第二从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下有四行三句偈正明出世以来欲与一乘果。第三从舍利弗当知我本立誓愿有两行。明如来本行菩萨道时欲与大乘果。又此三段前一后一不开。只就第二佛出世以来欲与大乘果有四重。第一从如其所得法三句正明佛将欲以大果与众生。第二从自证无上道下一行半偈释佛出世之本意欲与大果。我若惜此大果我是悭贪之人。无奈众生无大果之机。是故先为说三。但时众于中生疑佛为自言欲与众生大果。谁当信佛此语。故第三从若人信归佛下有一行一偈引胜人证。汝言无有信者自有人信三宝者言佛不欺诳者。此等人信佛恒欲与众生大果。时众有生疑言。若使都无有信三宝者。谁当复信佛耶。第四我以相严身一偈用佛。自身功德相好。证佛与大果不虚。若是无威德人容可不实佛。既如此形相云何当出言不实
若我遇众生此下九行半是第三义颂总诸佛门五浊。上长行所无者。就此五浊中自有三段。第一若我遇众生尽教以佛道一偈正明佛为五浊众生故出世不得即说大意。第二六行偈出五浊体
第三从是故舍利弗有两行半。结佛为五浊众生出世说小之意。此三段之中前一后一不开。第二出五浊便成五重。我知此众生两行偈出众生浊。受胎之微形一偈明命浊。入邪见稠林下一偈出见浊。六十二见者我见作本。外道计我即色。是我离色是我。我住色中色住我中。乃至行阴上亦如是。五阴上各有四五。便成二十见。现在有二十见。此可见由因生故。故过去五阴上亦有二十见复感未来种数。故未来世五阴复计二十见。合三世各二十见便成六十见。见虽有六十不出断常二见。何故如此。若使计色即是我者后时便成断见。即是无见也。自余三见皆离色计我便成常见。即是有见也。是知总而论之。是有无二见别而谈之有六十见。若总若别故有六十二见也。深着虚妄法出烦恼浊。于千万亿劫一偈出劫浊。是故舍利弗此下两行半。是第三结诸佛为化五浊众生故施三乘方便之意也
我有方便力示以三乘教。此下两偈颂上第二不虚妄。就中自有二。初一行偈先举释迦同诸佛先三后一不虚妄。第二今此诸大众下一行劝信结不虚妄也
过去无数劫自此下有二十七行半偈。上四佛门中之第二过去佛门。上过去佛门中本有二。一者开三二者显一。今者先有两行偈颂开三也。第二从是诸世尊等有二十五行半。颂过去佛显一。就此第二二十五行半偈中自有二种。第一有二行半颂教一。第二从若有众生类二十三行偈作三重并颂三一。人一因一果一也。三重者初两行明过去佛在世时修行得佛。第二有二十行偈就过去佛灭度后修行得佛。第三一行偈合明佛在世及灭度后供养成佛也。就第一两行过去佛在世时中修行得佛亦有三。若有众生类即是人一。行六度即是因一。成佛道即是果一也。诸佛灭度后已下二十行偈。是第二就佛灭度后修行成佛中凡有四种供养。一一偈明软善供养。第二四行半偈明起塔供养。第三六行半明造像供养。第四八行直明三业供养也。第一若人善软心此一偈未暇作余供养。且先明软善心供养不开。诸佛灭度已有四行半偈。第二起塔供养亦有三一。人即是人一。供养心即是因一。成佛道即是果一。从若人为佛故有六行半偈是第三明造像供养。亦有三一之义。从若人于塔庙下有八行偈。第四直明三业等供养亦得有三一之义也。于诸过去佛现在或灭度下一行偈是第三合明佛在世及灭度修行。亦得有三一之义
未来诸世尊自此下有六行半颂上第三未来佛门。就中自有二。初有两行半偈颂上开三。第二从诸佛本誓愿下四行偈颂上显一。就中有三。初一行颂果一。未来世诸佛虽说百千亿下此一偈颂教一也。诸佛两足尊此下有两行颂因一。知法常无性者知万善法无有三乘性。佛种从缘起者若据佛果望万善此佛果由万善而得仍詺因为缘。故言佛种从缘起也。是法住法位者是万善法住一乘法位故法住法位位。世间相常住者只是世间取相。诸善亦住一乘佛位。又一种解。修此万善在于世间相。常住者常住大乘中。导师方便说者根本只是一因。昔日方便说言有三。故知只是一因。有人曰。用此两偈颂教一意谓不尔。何故知是因一。言佛种从缘起因只是缘也
天人所供养此下四行半偈颂上第四现在佛门。上长行中有三。第一明开三显一义之意。第二正明开三显一。第三结成。今此偈中只颂前二不颂第三结。第一言天人所供养一偈半先颂第一现在诸佛。为三一之义故应出在世也。后三行偈颂第二正明开三显一之义。上长行中先明开三后明显一。今此三行偈中亦分为二。言知第一寂灭一偈先颂显一唯颂教一也。第二知众生诸行有两行倒颂上开三。此两行偈自有二。初一行一句先明现在十方佛洞见三乘人机。第二言以种种因缘下三句正颂开三也
今我亦如是自此下有三十六行半偈颂上释迦门。上长行中本有五义。一者开三二者显一三者举五浊释先三后一之意。第四简真伪敦信。五者明不虚妄。今者不颂第四简真伪敦信。长有叹法希有故。今此三十六行半偈亦分为五别。初一行偈超颂上显一。次有一偈追颂上开三。第三从舍利弗当知下二十七行半偈颂上第三五浊。第四从如三世诸佛说法之仪式下五行半义颂叹法希有。长行所无也。第五从汝等勿有疑我为诸法王下一行半颂上第五不虚妄。今三重料简。但上长行中显一本第二段。今此中先颂显一后颂开三。明互有前后之义。具如上释。上第四是简真伪。敦信此中略不颂。上长行本无有叹法希有。今偈中长出叹法希有则义颂之也。所以长补所阙还成五重。然此释迦门中长行与偈既互有出没。故知一佛之中应备有六义。今且取第一第二第三第五唯除第四叹法希有。用此四段偈若合若离不合不离作十种法说。此即为下火宅中十譬。作本所以不取前四佛门作本者。上明四佛者为成今释迦义。未来非是正主故不取。等是释迦门中复不取叹法希有作本。此中明法说与譬说作本。其自有优昙华譬云何以譬为譬作本。是故不取也。取第一第二此两段宜合为一段。上则帖同诸佛先三后一之意名为化主同下。则为火宅中第一宅主譬作本亦名为总譬作本。又离第三颂五浊。作八段为下火宅中八譬作本。又取第五不虚妄段不合不离。为第十譬作本也。离第三颂五浊。作八种譬本者第一从舍利弗当知我以佛眼观有四行偈。此间詺为佛在法身地见所化众生为五浊所惛。即为火宅中第二长者见火譬作本。火宅中言长者见是大火从四面起下是也。第二从我始坐道场观树亦经行有六行半偈。此间詺为佛应世以大乘化众生不得。此则为下火宅中第三长者救子不得譬作本。火宅中言舍利弗是长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当以衣裓下是也。第三从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下十一行偈。此间詺为佛因三乘化得众生。此则为下火宅中第四长者救子得譬作本。下言尔时长者即作是念此舍已为大火所烧我及诸子若不时出必为火焚我今当设方便下是也。第四舍利弗当知我见佛子等志求佛道者无量千万亿一偈。此间詺为佛见三乘人大乘机发之义。此则为火宅中第五长者见子免难譬作本。下言长者见诸子等安隐得出火宅到无畏处皆于四衢道中露地而坐无复障碍也。第五从咸以恭敬心皆来至佛所曾从诸佛闻方便所说法有一偈。此间詺为三乘人索果。所索者只是三界尽无生智。此理中为论。此则为火宅中超为第七诸子索车譬作本。下言时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许玩好之具羊车鹿车牛车愿时赐与也。第六我即作是念如来所以出为说佛慧故今正是其时有两行一句偈。此间詺为佛见众生大乘机发故欢喜。此则追为火宅中第六长者见子免难故欢喜譬作本。下言其心泰然欢喜踊跃也。第七于诸菩萨中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此三句。此间詺为佛为众生说大乘。即是说法华经。此则为下火宅中第八等与大车譬作本。下言舍利弗尔时长者各赐诸子等一大车下是也。第八言菩萨闻是法疑网悉已除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此一偈此间詺为三乘人受行大乘之义。此则为下火宅中第九诸子得大车故欢喜譬作本。下言是时诸子各乘大车得未曾有非本所望也。离颂五浊为火宅八譬作本竟。用此八譬足前化主譬为九譬。第十超取第五不虚妄段。言汝等勿有疑我为诸法王有一行半偈。此间詺为不虚妄。此则为下火宅中第十不虚妄譬作本。下言舍利弗于汝意云何是长者各与诸子珍宝大车宁有虚妄下是也。是故言若合若离不合不离作此十段。为下火宅中十譬作本。远为化城譬作本。亦远论穷子譬作本也
言今我亦如是此一行超颂上显一唯颂教一。我以智慧力下此一偈追颂上开三。此两偈合为一段。上则帖同诸佛先三后一詺为化主同。下则为火宅中若国邑聚落有大长者詺为宅主譬作本。亦名为总譬作本也
第二舍利弗当知此下有二十七行半颂上第三举五浊释先三后一义。既分作八段故舍利弗当知以下四偈是十法说之第二。此间詺为佛见所化众生为五浊所惛。则为下火宅中第二长者见火譬作本。下言长者见是大火从四面起下是今就此十四行偈中自有三段。第一半行明能见第二三行出所见第三半行明起悲愍之心。今言舍利弗当知我以佛眼观此半偈是第一明能见。佛在法身地见所化众生为五浊所惛也。见六道众生下有三行偈。第二出所见。即是五浊见六道众生贫穷无福慧此半偈出众生浊也。入生死崄道下半偈明命浊也。深着于五欲下一行半偏举贪使明烦恼浊也。深入诸邪见下半偈明见浊也。略不…
《法华经义记三》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