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义记》三 ▪第6页
光宅寺释法云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出劫浊。劫浊更无别体四浊为时节节是劫浊也。为是众生故而起大悲心此半偈是第三明能见见所见。起悲愍明如来欲化众生也
第三我始坐道场此下六行半偈此间詺为佛以大乘化众生不得。即为下火宅中第三长者救诸子不得譬作本。下言舍利弗是长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下是也。今就此六行半偈中自有三。第一半行明化众生不得之处。第二半行明化众生不得时节。第三五行半正明化众生不得也。我始坐道场下半行是第一佛以大乘化众生不得之处。观树者一解言树立天下众生。经行者必为此事。亦言念报树四枝覆荫之恩为众生作轨。树木无心犹尚报恩岂况于人乎。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此半偈是第二明佛以大乘化众生不得之时节也。从我所得智慧下有五行半是第三正明佛以大乘化众生不得。自有三重第一从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下半行明佛用大乘拟宜也。第二从众生诸根钝下有三行偈此明佛见众生无大乘机。第二两偈明息化。就第二无机中自有三。众生诸根钝半行明有人天小机。如斯之等类下半行正明无大机。尔时诸梵王下两行证成无机也
只由梵王请故住世。验知无大机也。我即自思惟若但赞佛乘以下两行偈是第三明佛息大乘化。自有二。第一一偈半明增畏其患。若无大乘机但为说大乘者容生诽谤之心入三途。故言没在苦也。第二我宁不说法下半行正明息化
寻念过去佛此下有十一偈是第四此间詺为佛用三乘化得众生。此则为下火宅中第四长者以三车救子得譬作本。下言尔时长者即作是念是舍已为大火所烧下是也。就此文中自有二。第一十一偈正明用三乘化众生得也。第二从久远劫来一偈释物疑也。就前十行中自有四段。第一六行半明佛用三乘拟宜。第二一行见三乘人机。第三一行半即为说三乘教。第四一行三乘人受行也。今言寻念过去佛此下六行半偈是第一开三乘拟宜自有三重。第一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一行明觅教拟宜。上半是觅教下半正明拟宜。第二作是思惟时十方佛皆现下四行半明诸佛赞叹。第三舍利弗当知下一行明释迦归命诸佛也。复作是念我出浊恶世如诸佛所说一偈是第二见有三乘机堪受三乘化也。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罗[木*奈]下一行半。是第三明佛即为说三乘教正造鹿苑之时。诸法寂灭相者此明万善诸法寂灭无有三乘之相可说。但以方便故说有三乘也。是名转法轮便有涅槃音下一行。是第四三乘人受行但以方便故说有三乘。只得言有涅槃之音无有实涅槃之体也。五人得道八万诸天得圣。是故维摩经言三宝于是现世间也。从久远劫来此下一偈是第二释疑。疑言。释迦如来三达洞照自应解三乘之教。那得方复学诸佛三乘法耶。释言。从久远劫来赞示涅槃法。明又已解三乘教法。但欲为同诸佛故也。又释。时众相与生疑言。若道理中无此三乘佛何故具欲为人说是三乘耶。是故第二有一偈释疑。从久远劫来赞示涅槃法。言常欲示一乘因果法。无大乘众生不堪受也。相传言。此则密明寿量之义。此是前释也
舍利弗当知我见佛子等志求佛道者无量千万亿。此一偈是第五此间詺为佛见三乘人有大乘机发。机发是理故言志求。此则为下火宅中第五长者见子免难譬作本。下言是时长者见诸子等安隐得出火宅下是也
咸以恭敬心皆来至佛所此偈是第六此间詺为三乘人索果。此则超为火宅中第七诸子索车譬作本。下言是时诸子各白父言父先所许珍玩之物下是也
我即作是念如来所以出此下两行一句第七此中詺为佛见三乘人大乘机发故欢喜。追为火宅中第六长者见子免难故欢喜譬作本也。下言其心泰然欢喜踊跃下是也。今两行一句偈自为二。初两偈出欢喜之由第二余一句正明欢喜。初两行出欢喜所由之中自有二。我即作是念如来所以出为说佛慧故是前偈明好事遂故喜也。钝根少智人着相憍慢者不能信是法。是后偈明恶事除故喜。何以知之。此人本时是钝根今者成利根。何以知然。昔日纵使利根废己作钝根。今发广大心故称之为利根人也。此人本时是小乘小智今者成大乘大智。此人本时是着相憍慢者今日非着相憍慢。本时不能信大乘法今日能信大乘法。是故生喜也。今我喜无畏此一句是第二正明欢喜
于诸菩萨中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此三句是第八此间詺为佛为众生说大乘。即是说法华经。舍者除昔日方便教去。但说无上道者取今日大乘之教也。此则为下火宅中第八长者等与大车譬作本也。下言是时长者名赐诸子等一大车也。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此一偈五浊中之第八。十种法说之是第九。此间詺为三乘人相与舍三乘教得大乘解。为下火宅中第九诸子得大车故欢喜譬作本。下言是时诸子各乘大车得未曾有欢喜踊跃也。颂五浊竟
如三世诸佛此下五行半是颂释迦中第四义颂叹法希有。长行所无者也。不为下譬作本也。今就此五行半中自有三段。第一有一偈先出所叹之法也。即是一乘教。第二从诸佛兴出世有两偈据诸难显叹法希有之相。第三有二行半还据优昙华譬结叹也。又解云。就中有二。初一偈出所叹之法。后四行半正叹法。就叹法中有三。初二偈法说次一偈譬说后一偈半合譬也
汝等勿有疑此下一行半偈。偈中之第五颂上释迦门第五不虚妄。十种法说中复是第十段。此为下火宅中第十不虚妄譬作本也。下言舍利弗于汝意云何是长者各与诸子珍宝大车宁有虚妄下是也
汝等舍利弗声闻若菩萨下但法说化上根人中本有二。上从汝已殷勤三请以来讫于上一百一十四行偈正法说化上根人。上根人相与得解开三显一同归之理无三之别。是故自此下有七行偈。是第二略奖劝上根人。修行取果上正法说中本言有二。长行与偈。今此七行偈奖劝之中亦二者。第一有五行半偈劝奖上根人行因。第二汝等既已知下一行半奖劝上根人慕果。前劝行因即是化他。后劝慕果即是自行。菩萨之谓也。又就此两段之中各有三重。奖劝行因中有三重者。初有两行偈。先出所弘之法即是此经。夫行因之体只是弘经益物自行兼余。是故先出所弘之经。第二复有两行偈正劝奖弘经。即是行因。第三从舍利弗当知下一行半即双结上两段。又就此三段中各有二重。第一出所弘之经中有二者。初一行偈是第一正叹出所弘之经。第二偈释上结成也。当知是妙法诸佛之秘要者此经能令人出生死得涅槃。此即是要义。从本以来未得说此妙法即是秘义也。以五浊恶世一偈即是第二释上秘要之意。只由五浊众生乐着五尘六欲。此辈众生无有求佛道之心不能得说此法华。即是秘要义。第二正劝奖行因中有二者。第一言当来世恶人下一偈诫令行因之时恶人莫为说。第二言有惭愧清净下一偈劝令好人遍为说。第三双结中有二者。第一言舍利弗当知下一偈此则结上第一出所弘之经。第二言其不习学者不能晓了此。此半行即结上第二正明其弘经之方。其不习学者莫为说。此半正结初偈。结后偈时翻取可解。当知学能解了者应为说也。汝等既已知。此下一行半偈是第二奖劝上根人慕果。就中亦有三者。第一有三句偈明上根人得解三一之义。第二言无复诸疑惑一句明上根人等惑除。第三心生大欢喜下半偈正奖劝慕果也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法华经义记》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后面还有【5】个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