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華經義記》

「經疏部」經文1715卷33頁碼:P0572
梁 法雲撰

  《法華經義記》叁 ▪第6页

  光宅寺釋法雲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出劫濁。劫濁更無別體四濁爲時節節是劫濁也。爲是衆生故而起大悲心此半偈是第叁明能見見所見。起悲愍明如來欲化衆生也

  第叁我始坐道場此下六行半偈此間詺爲佛以大乘化衆生不得。即爲下火宅中第叁長者救諸子不得譬作本。下言舍利弗是長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下是也。今就此六行半偈中自有叁。第一半行明化衆生不得之處。第二半行明化衆生不得時節。第叁五行半正明化衆生不得也。我始坐道場下半行是第一佛以大乘化衆生不得之處。觀樹者一解言樹立天下衆生。經行者必爲此事。亦言念報樹四枝覆蔭之恩爲衆生作軌。樹木無心猶尚報恩豈況于人乎。于叁七日中思惟如是事此半偈是第二明佛以大乘化衆生不得之時節也。從我所得智慧下有五行半是第叁正明佛以大乘化衆生不得。自有叁重第一從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下半行明佛用大乘擬宜也。第二從衆生諸根鈍下有叁行偈此明佛見衆生無大乘機。第二兩偈明息化。就第二無機中自有叁。衆生諸根鈍半行明有人天小機。如斯之等類下半行正明無大機。爾時諸梵王下兩行證成無機也

  只由梵王請故住世。驗知無大機也。我即自思惟若但贊佛乘以下兩行偈是第叁明佛息大乘化。自有二。第一一偈半明增畏其患。若無大乘機但爲說大乘者容生誹謗之心入叁途。故言沒在苦也。第二我甯不說法下半行正明息化

  尋念過去佛此下有十一偈是第四此間詺爲佛用叁乘化得衆生。此則爲下火宅中第四長者以叁車救子得譬作本。下言爾時長者即作是念是舍已爲大火所燒下是也。就此文中自有二。第一十一偈正明用叁乘化衆生得也。第二從久遠劫來一偈釋物疑也。就前十行中自有四段。第一六行半明佛用叁乘擬宜。第二一行見叁乘人機。第叁一行半即爲說叁乘教。第四一行叁乘人受行也。今言尋念過去佛此下六行半偈是第一開叁乘擬宜自有叁重。第一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一行明覓教擬宜。上半是覓教下半正明擬宜。第二作是思惟時十方佛皆現下四行半明諸佛贊歎。第叁舍利弗當知下一行明釋迦歸命諸佛也。複作是念我出濁惡世如諸佛所說一偈是第二見有叁乘機堪受叁乘化也。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羅[木*奈]下一行半。是第叁明佛即爲說叁乘教正造鹿苑之時。諸法寂滅相者此明萬善諸法寂滅無有叁乘之相可說。但以方便故說有叁乘也。是名轉法輪便有涅槃音下一行。是第四叁乘人受行但以方便故說有叁乘。只得言有涅槃之音無有實涅槃之體也。五人得道八萬諸天得聖。是故維摩經言叁寶于是現世間也。從久遠劫來此下一偈是第二釋疑。疑言。釋迦如來叁達洞照自應解叁乘之教。那得方複學諸佛叁乘法耶。釋言。從久遠劫來贊示涅槃法。明又已解叁乘教法。但欲爲同諸佛故也。又釋。時衆相與生疑言。若道理中無此叁乘佛何故具欲爲人說是叁乘耶。是故第二有一偈釋疑。從久遠劫來贊示涅槃法。言常欲示一乘因果法。無大乘衆生不堪受也。相傳言。此則密明壽量之義。此是前釋也

  舍利弗當知我見佛子等志求佛道者無量千萬億。此一偈是第五此間詺爲佛見叁乘人有大乘機發。機發是理故言志求。此則爲下火宅中第五長者見子免難譬作本。下言是時長者見諸子等安隱得出火宅下是也

  鹹以恭敬心皆來至佛所此偈是第六此間詺爲叁乘人索果。此則超爲火宅中第七諸子索車譬作本。下言是時諸子各白父言父先所許珍玩之物下是也

  我即作是念如來所以出此下兩行一句第七此中詺爲佛見叁乘人大乘機發故歡喜。追爲火宅中第六長者見子免難故歡喜譬作本也。下言其心泰然歡喜踴躍下是也。今兩行一句偈自爲二。初兩偈出歡喜之由第二余一句正明歡喜。初兩行出歡喜所由之中自有二。我即作是念如來所以出爲說佛慧故是前偈明好事遂故喜也。鈍根少智人著相憍慢者不能信是法。是後偈明惡事除故喜。何以知之。此人本時是鈍根今者成利根。何以知然。昔日縱使利根廢己作鈍根。今發廣大心故稱之爲利根人也。此人本時是小乘小智今者成大乘大智。此人本時是著相憍慢者今日非著相憍慢。本時不能信大乘法今日能信大乘法。是故生喜也。今我喜無畏此一句是第二正明歡喜

  于諸菩薩中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此叁句是第八此間詺爲佛爲衆生說大乘。即是說法華經。舍者除昔日方便教去。但說無上道者取今日大乘之教也。此則爲下火宅中第八長者等與大車譬作本也。下言是時長者名賜諸子等一大車也。菩薩聞是法疑網皆已除此一偈五濁中之第八。十種法說之是第九。此間詺爲叁乘人相與舍叁乘教得大乘解。爲下火宅中第九諸子得大車故歡喜譬作本。下言是時諸子各乘大車得未曾有歡喜踴躍也。頌五濁竟

  如叁世諸佛此下五行半是頌釋迦中第四義頌歎法希有。長行所無者也。不爲下譬作本也。今就此五行半中自有叁段。第一有一偈先出所歎之法也。即是一乘教。第二從諸佛興出世有兩偈據諸難顯歎法希有之相。第叁有二行半還據優昙華譬結歎也。又解雲。就中有二。初一偈出所歎之法。後四行半正歎法。就歎法中有叁。初二偈法說次一偈譬說後一偈半合譬也

  汝等勿有疑此下一行半偈。偈中之第五頌上釋迦門第五不虛妄。十種法說中複是第十段。此爲下火宅中第十不虛妄譬作本也。下言舍利弗于汝意雲何是長者各與諸子珍寶大車甯有虛妄下是也

  汝等舍利弗聲聞若菩薩下但法說化上根人中本有二。上從汝已殷勤叁請以來訖于上一百一十四行偈正法說化上根人。上根人相與得解開叁顯一同歸之理無叁之別。是故自此下有七行偈。是第二略獎勸上根人。修行取果上正法說中本言有二。長行與偈。今此七行偈獎勸之中亦二者。第一有五行半偈勸獎上根人行因。第二汝等既已知下一行半獎勸上根人慕果。前勸行因即是化他。後勸慕果即是自行。菩薩之謂也。又就此兩段之中各有叁重。獎勸行因中有叁重者。初有兩行偈。先出所弘之法即是此經。夫行因之體只是弘經益物自行兼余。是故先出所弘之經。第二複有兩行偈正勸獎弘經。即是行因。第叁從舍利弗當知下一行半即雙結上兩段。又就此叁段中各有二重。第一出所弘之經中有二者。初一行偈是第一正歎出所弘之經。第二偈釋上結成也。當知是妙法諸佛之秘要者此經能令人出生死得涅槃。此即是要義。從本以來未得說此妙法即是秘義也。以五濁惡世一偈即是第二釋上秘要之意。只由五濁衆生樂著五塵六欲。此輩衆生無有求佛道之心不能得說此法華。即是秘要義。第二正勸獎行因中有二者。第一言當來世惡人下一偈誡令行因之時惡人莫爲說。第二言有慚愧清淨下一偈勸令好人遍爲說。第叁雙結中有二者。第一言舍利弗當知下一偈此則結上第一出所弘之經。第二言其不習學者不能曉了此。此半行即結上第二正明其弘經之方。其不習學者莫爲說。此半正結初偈。結後偈時翻取可解。當知學能解了者應爲說也。汝等既已知。此下一行半偈是第二獎勸上根人慕果。就中亦有叁者。第一有叁句偈明上根人得解叁一之義。第二言無複諸疑惑一句明上根人等惑除。第叁心生大歡喜下半偈正獎勸慕果也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法華經義記》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5】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