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華經義記》

「經疏部」經文1715卷33頁碼:P0572
梁 法雲撰

  《法華經義記》四

  光宅沙門法雲述

  譬喻品第叁

  此品名目未應在此。何以知之。譬喻之意本爲中根人譬說開叁顯一。但法說開叁顯一化上根人猶自未竟。雲何已是譬喻說耶。所以題品在中者。蓋是出經者分卷令調故。割法說之余安置此中。不欲令卷有大小。是故移譬喻品名置第二卷初。若實論品處正從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無複疑悔以下此處方是譬喻品也。若用此法說四段准下譬說化中根人四段者。亦應具四品。第一正法說之處即應言法說品。無異下化中根人中譬喻品也。若是領解段即應言領解品。無異下化中根人信解品也

  若是述誠段即應言述誠品。無異下化中根人有藥草品也。若是受記段即應言受記品。無異下化中根人有四大弟子受記品也。今法說四段所以無有如此品者有叁義因緣。其第一意正以下類上。下譬說中既有四品今以下類上其義可求。若以上類下下亦應無四品。是故互相映發有無意趣自顯。第二義言但法說文句少故不複立四品。第叁義亦可是出經者深取佛意止作二十七品。于時時衆感悟所宜如脫更立于時衆無益。然他方異土亦何啻二十七品也。但法說開叁顯一化上根中本有四段。從此以下盡偈是第二段明上根舍利弗等領解也。前判法說四段之中。例開爲二今此領解段中有二者。第一是經家敘舍利弗得解之相。第二正是舍利弗領解之辭。又就此兩段中各開爲二。初經家敘中有二者。第一先明經家敘內心歡喜。第二經家敘外形恭敬。從即起合掌下是也

  而白佛言以下是第二正領解之辭亦有二者。第一是長行第二是偈頌也。今且就長行中自有叁段。第一正明舍利弗自陳得解故歡喜。第二從是我等咎非世尊也下竟思惟取證詺爲悔過自責也。第叁我從昔來下訖長行結領解也。又就此叁段中各開爲二。又就各開爲二中初重例皆不開。第二重中例複各開爲二也。今初段中二者。第一正領解第二從所以者何下舉昔日之憂形釋今日之喜。昔日既有悔有疑故恒憂。今日疑悔除故所以喜也。就此第二釋中例皆開二者。第一舉昔日悔第二舉昔日疑。所以者何下竟失于如來無量知見。是第一詺爲舉昔日之悔形釋今日之喜。是則顯今日得解之相。何以知然。昔日大品座時親見菩薩受學大乘受記成佛。而我不豫斯例悔不取大可感可傷。無量知見者即是佛果。然此佛果是昔日所不取是所悔之事也。從世尊我常獨處下竟而見濟度是第二舉昔日疑形釋今日喜。既實有大乘之法我等同入無生之理。雲何如來以小乘度我以大乘度彼。此則以理惑教生此疑心也

  第二悔過自責中二者。第一然是我等咎非世尊也正總悔過自責也。第二所以者何以下舉別釋總悔過之意。昔日恒言我等同入法性雲何如來以小乘度我以大乘度彼。常怨世尊無平等心。今日方知我自昔無堪受大乘心。致使如來方便說小也。然此釋中例有二者。第一先明悔昔不取大。第二明悔取小也。今者第一悔昔日不取大從所以者何下竟必得大乘而得度脫者也。所因者今據無上佛果望萬行。萬行是佛果家所因也。複據萬行望大乘教大乘教即是萬行所因。何以知然。秖由大乘教故生萬行由萬行故感佛果。今此中言所因者秖詺大乘教作因也。然叁乘別教亦次第說。鹿苑說四谛王舍城中說十二因緣後說優婆塞戒經。身子自言我昔日何不待如來說大乘教。于中修行可不得大乘解。而匆匆受叁乘小教。此則悔昔日不取大也。然我等不解方便此下是第二悔昔日取小也。我若解如來昔日教是方便者豈複取小秖由未解如來昔日方便權教故仍于中信受。此則悔昔日取小也

  第叁結領解二者。第一我從昔來下竟每自悔責先結昔日之憂。第二而今從佛下結今日得解故喜例有二者。第一從而今從佛聞所未聞竟快得安隱此詺爲惡事去故喜也。第二今日乃知真是佛子下詺爲好事來故喜。昔日謂二乘必不成佛不能紹繼佛種故非佛子。今既言汝等所行是菩薩道必紹繼佛種故言真佛子也

  而說偈言向言正領解中有二。第一是長行此下是第二偈頌也。但上長行中本有叁段。一正自陳得解二悔過自責叁結領解也。今就此二十五行半偈中分爲四段。初有十一行半偈頌上長行中第一正自陳得解也。第二從我本著邪見下有五行偈頌上第二悔過自責也。第叁從初聞佛所說下有六行半偈頌義出不頌上長行。上長行中直明昔日疑悔形今日喜也。不言今日有新。疑除今此六行半偈正明今日疑除。故知不頌上長行。第四聞佛柔軟音下兩行半偈頌上長行中第叁結領解也。又上長行第一正自陳得解中本有二。初正自陳得解。第二舉昔日之憂形釋今日之喜。今就十一行半偈中亦分爲二。初有兩行半頌上第一正領解也。第二從我處于山谷下有九行偈。頌第二舉昔日之憂形釋今日之喜也。今就第一兩行半偈中自有叁階初有叁句正頌上領解。上言而白佛言今從世尊聞此法音心懷踴躍得未曾有也。第二疑網皆已除下又有叁句明惑滅生解。然惑滅生解必由佛。是故第叁佛音甚希有一偈稱歎如來以結得解也

  我處于山谷此下九行偈頌第二舉昔日之憂形釋今日之喜。但上長行釋中本有二。第一舉昔之悔第二舉昔疑也。今此九行偈亦分爲二。初有六行偈頌上昔之悔第二有叁行頌上昔日之疑也。今就初六行頌悔中自有叁階。初一行半偈先出生悔之處正頌悔。第二有叁行出昔日所悔之法。第叁有一行半結生悔心也。今者第一上直言悔未知在何處時生此疑悔。今偈中既廣是故出生疑悔之處。秖在山谷林中宴坐行道于時起疑悔之心生怨歎之意。何以知然。如來昔日唯爲諸菩薩受記得佛不言。聲聞得佛。由是義故生疑悔之心。然在大衆中亦有疑有悔山谷中亦有疑有悔。悔我不求大乘生疑謂言既同入法性雲何如來以小乘度我以大乘度彼。法性既同不應有小大異。此則是以理惑教。又如來親說有叁乘教差別法性之理何必是同。此則是以教惑理也。今從多論聞在大衆中眼見耳聞菩薩勝事舉揚大士德高行遠。我既不豫在斯例中。于時唯得起悔恨無暇得起疑惑之意。若在山林靜處于時多生疑惑之心也。我等亦佛子同入無漏法下有叁行偈。是第二出昔日所悔之法也。自有叁意。初偈明生說法利。次一偈明生叁十二相等內外功德。後偈明生八十種好等內外功德。我獨經行時下有一偈半。是第叁舉山谷靜處及在大衆之中結生悔心。此則表靜處亦得起悔也。我常于日夜此下叁行偈頌上舉昔疑形釋今日喜。就此叁行偈既廣自分爲叁階。初一偈正頌上昔日有疑也。第二一偈出昔日所疑之事。第叁偈明今日得解故昔日疑除也。今者第一以教惑理故言爲失也。有時複以理惑教故言爲不失也。是故言以理惑教以教惑理。踟蹰理教之間故言爲失爲不失此之謂也。我常見世尊稱歎諸菩薩一偈是第二即出所疑之事。秖由見如來大品教時獨稱歎菩薩德高行美皆得成佛。爲是事故所以有疑也。今聞佛音聲一偈是第叁明今日得解故昔日疑除即有二意。上半偈明解開叁下半偈明解顯一。此意即顯昔日以理惑教之是以教惑理之非。今無漏難思議之力衆生至道場。此語果與昔日以理惑教相應也

  我本著邪見此下有五行偈是第二頌上第二悔過自責疑。但上長行中本有二。第一總悔過今者不頌唯頌第二舉別釋總也。但上釋中自有二。第一悔昔不取大今不頌也。第二悔昔取小今者頌之也。上言而我等不解方便隨宜所說遇便信受思惟取證。今就此五行偈中自分爲叁。初有兩行偈正頌上悔昔取小。第二從而今乃自覺下有二行偈明今日得解。第叁佛于大衆中下一行明惡滅也。就第二今日得解中有二。初而今乃自覺非是實滅度此半行明解權。第二若得作佛時下一行半明解顯一也

  初聞佛所說此下有六行半偈是第叁義出不頌上長行。何以得知。長行中明昔日有疑不明今日新疑除。上方便品明權智難測實智甚深

  又言佛以方便力示以叁乘教。藉此生疑惑之心。但聞上廣說開叁顯一此疑得除。就此六行半偈中自有兩段。今初聞佛所說心中不驚疑下一偈先出疑惑之心。第二從佛以種種緣下五行半廣明疑除。今就此五行半中自有叁階。初一行偈正總明疑除也。第二佛說過去世無量滅度佛下叁行引叁世佛皆先叁後一。別出除疑之教。第叁世尊說實道下一行半偈總結疑除也

  聞佛柔軟音此下兩行半偈是第四頌上長行中第叁結領解也。但上長行中本有二。一者結昔之憂今者略不頌也。唯頌第二結今日之喜。但上結今日喜中本有二階。一者明惡事去故喜二者明好事來故喜。今此兩行半偈亦分爲二。今初聞佛柔軟音下一行半頌上第一惡事去故喜。上言而今從佛聞如是法斷諸疑悔也。後偈頌第二言今日乃知真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也

  爾時舍利弗法說開叁顯一化上根人中本有四段。此下是第叁段明如來述成上根人得解之相。本言四段之中例開爲二。此中有二者。第一佛告舍利弗先述古。第二述今從我今還欲令汝憶念本願下是也

  舍利弗汝于未來世此下是第四段。即爲上根人授記就中亦有二者。第一盡偈以來正爲舍利弗受記。第二從大衆見舍利弗得記仍起隨喜供養比知歡喜。然舍利弗記有長行與偈頌也。只就長行中有八重。第一記行因第二當得作佛下記得通別二號也。第叁國名離垢下記國土第四華光如來亦以叁乘教化衆生下釋物疑也。第五其劫名大寶莊嚴下記人物第六舍利弗華光佛壽下記壽命長短。第七華光如來過十二小劫下記其後佛第八華光佛滅度之後下記像正二法也。上第四釋物疑。疑言華光佛國土純淨所化之人皆是菩薩大士。則菩薩大士初不聞叁乘之名。今何故言以叁乘法教化衆生耶。解釋者言華光佛所化實是菩薩大士。所以說叁乘者此則遂大士位懷之意。何者菩薩位心應爲說四谛者爲說四谛。應說十二因緣者爲說因緣堪聞六度者爲說六度。今華光佛爲說叁乘法用故言以本願故說叁乘法也

  爾時四部衆此下是第二明諸天見舍利弗得記故歡喜。所以歡喜者正言心平等。今身子既得記冀我亦在斯例是故歡喜也。就中自有長行與偈也。亦就長行中自有二。第一明大衆見舍利弗得受記。第二正明歡喜。就中有叁。心大歡喜一句明意業歡喜。各各脫身所著上衣下明身業供養。而作是言下明口業贊歎也。偈中有叁…

《法華經義記四》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