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義記》叁
光宅寺釋法雲撰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因歎二智仿佛開宗中有二。長行與偈頌。此下是第二正明偈頌。但且長行中本二。一者寄言以歎二智二者明寄絕言歎二智。今者十七行半偈亦分爲二。第一有四行偈正頌上寄言歎二智。第二從如是大果報下有十叁行半偈頌寄絕言歎二智。但上長行寄言歎二智中本有二。一者將欲歎釋迦二智故先歎諸佛二智。二者正歎釋迦二智。此兩雙中各有叁重。第一正歎二智第二釋第叁結也。今者四行偈頌之爲體亦分爲二。初兩行偈並疊頌諸佛釋迦正歎二智。後兩行複並疊頌諸佛釋迦釋二智結二智兩重也。又就兩偈疊頌諸佛釋迦正歎二智中。前偈頌諸佛二智後偈頌釋迦二智也。但上歎諸佛二智中先歎實智後歎權智。然先歎實智中有二句。初舉智體言諸佛智慧第二句正歎言甚深無量。後歎權智有叁。先舉智體言其智慧門。第二正歎言難解難入。第叁出不知衆言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也。今者世雄不可量一句即得並頌實智權智。各二句。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等也。諸佛應同十方此則世義。降四魔伏外道是雄義。權實二智非下人所測故言不可量也。諸天及世人一切衆生類無能知佛者下叁句頌上權智。下第叁句出不知衆。上言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也。且今用此一偈頌前長行凡有四種不同。上長行中別歎實智與方便智。今此偈中合頌權實二智一不同。上當體歎權實二智今此偈中舉人歎二智二不同。上明不知人唯系在權智下今此偈中頌出不知人雙系二智下叁不同。上長行中出不知人唯出聲聞緣覺二人。今此偈中廣出人天聲聞緣覺遠及菩薩並出五乘人。都是不知衆。四不同。何如此不同耶。解釋者言此義亦微有所以有。上長行中所以二智別歎者則明義用異。但此二智只是聖人神解涉用爲義。從機曲說未若權智。但此權智應有所出。是故先別歎實智是權家之本。後歎權智是智是本家之末。是故權實互歎此明用有勝負。偈中合頌者。此明二智雖有權實二名照然則體一更無異也。是故維摩經言。十方世界有若幹也。其無礙慧無若幹也。複言上當體歎二智者。明此經本意故。故當體歎偈中明二智所成人。故舉人總歎二智也。複言上出不知人唯系權智下。今此偈中雙系二智下者。上宜鄙斥二人智慧狹劣。雖禀昔日權智之教不能究了。爲是義故上出不知人偏系權智下。而今偈中雙系二智下者。明此二乘非直不解權智之用。實智冥然莫測。是故雙系二智下。複言上長行唯出二乘至偈頌中言一切衆生類無能知佛者廣出五乘人者。此爲釋物疑情。但今日之教本爲斥二乘封執之情。是故長行偏對二乘。但于時時衆謂言二智止。是二乘不解。自二乘之外應有解者。是故偈中言非唯二乘不解此權實之理。人天及菩薩亦複不解。如此頌類舉可知也
佛力無所畏。此一偈正頌正歎釋迦二智。上正歎釋迦二智中先歎權智後歎實智。今此一行偈上半行先頌歎釋迦實智下半行追頌權智。但上歎釋迦實智中先正歎實智後即舉力無畏等。今此半偈正得略頌上諸功德句不頌正歎句也。及佛諸余法無能測量者。此半行倒頌上歎釋迦權智句。上歎釋迦權智中正歎有叁重。初吾從成佛以來明權智時節。以種種因緣下正歎。引導衆生下顯也。今此半偈只頌第二正歎句不頌第一第二句也。今者所以言及佛諸余法者權智在後故言余也。此權智爲叁根人說之不一故稱諸也。又用此一偈複頌長行有叁不同。何者長行中先歎釋迦權智後歎實智。今此偈中先頌實智後頌權智一不同。上長行中言如來知見廣大深遠正歎實智後舉諸功德同釋歎也。今偈中唯頌舉諸功德釋歎實智句略不頌正歎實智句二不同。上長行中歎釋迦二智不出不知衆。今偈中言無能測量者叁不同。解釋者言上長行所以先歎權智後歎實智者。此明釋迦出世之意先權後實。偈中所以先頌實智後頌權智者。此明今日實用時。此皆前後互舉。疊相映發其義自彰。複言長行中有正歎實智有釋。偈中唯頌釋句者此明有體一用異之義。上長行語其用異之義。何以知之。智慧鑒照爲義。欲明實智所照之境有四一之義。有教一理一機一人一如來智照此四境。故稱實智。力無畏等諸功德不詺鑒照。故知長行據其用偈中唯頌諸功德者。此明功德與智慧只是一體。離此力無畏解脫叁昧等更無別有智慧。亦離此智慧無別有功德。故知體一據用則有功德智慧之異。置用談體智慧功德只是一體。此皆前後互舉兩義雙明。複言長行歎釋迦二智不出不知人。今偈中言無能測量者此出不知人。亦前後互舉若偈中出不知人長行亦應出。長行既不出偈中亦應無。而一有一無此互相映明義也
本從無數佛具足行諸道。此下兩行偈疊頌諸佛與釋迦釋之與結兩重。初偈頌諸佛釋結二智。後偈頌釋迦釋結二智。就初偈中本從無數佛具足行諸道。此半偈頌諸佛第二釋二智言。所以者何佛曾親觐百千萬億無數諸佛盡行諸佛無量道法也。甚深微妙法難見難可了。此半偈頌上長行中第叁結諸佛二智。此半偈即成兩意。甚深微妙法此一句頌上結實智言成就甚深未曾有法也。難見難可了此一句頌上結權智言隨宜所說意趣難解也。于無量億劫此一偈疊頌釋迦釋之與結兩重。此一行則成二意。于無量億劫行此諸道已。此半行頌釋迦釋二智。但長行略不出往用。偈中既有映前即成頌釋義也。道場得成果。此下半偈正頌上釋迦單結實智。上結言成就一切未曾有法。上但道實智此中出得實智之會。只是如來坐道樹下成佛。世尊大覺朗然之時得此實智。故言道場得成果我已悉知見也
第二如是大果報。此下十叁行半偈頌上第二寄絕言歎二智。但上絕言歎中有叁。一者先出所以絕言之法二者正明絕言歎叁者釋絕言之意。今此十叁行半亦有叁意。從下倒頌。初如是大果報下一偈先倒頌上長行中第叁釋絕言之意。第二有十二行即頌上第二正絕言歎。第叁有一行半倒頌上第一出所以絕言之法也。但上第叁釋絕言中有二。一者先歎二智之人高不可說。二者出權實二智境深故不可說。今者亦倒頌。如是大果報半行偈先頌境深也。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半行追頌人高也。但上境深中本有叁。一者雙開兩章門二者雙釋叁者雙結也。今者不頌第一第叁唯頌中間第二雙釋兩章門。上雙釋中初有五句。釋權智境章門。後四句釋實智境章門。今者亦倒頌。如是大果報一句先頌釋實智境。只得頌果與報略不頌因與緣。今者舉果驗知有因緣所以言大。此亦釋物疑情叁乘因亦是因叁乘果亦是果。爲此義故因大字標異。明此是大乘因果非是小乘因果也。種種性相義此一句追頌權智境。權智境中本有五句。今唯頌性相余叁句略而不頌。此句亦倒頌。上言如是相如是性今者先頌性後頌相也。所以言種種者複釋物疑情。大乘亦是性亦是相爲此義故用種種之名標言。此非大乘性相叁乘性相不一故言種種也。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此半行追頌釋絕言中第一明人高。上言唯佛與佛乃能究盡也
是法不可示此下有十一行追頌上第二正絕言。上言止舍利弗不須複說今就此十一行中但半行正頌上絕言歎。第二余十行半義出顯所以絕言之意。正明聲聞不知菩薩不知故也。今此半行有二意是法不可示者正頌上止舍利弗也。言辭相寂滅者頌上不須複說句也。諸余衆生類無有能得解以下有十行半是第二義出。今就此十行半中自有叁段。第一今此半行總明不知衆也。第二半行除有知之人。第叁九行半別出不知衆也。第二除有知人者正言除諸菩薩衆中有信力堅固者。自能得知。然非見知猶是信知。此則引聲聞等作大乘。令改狹劣心立菩薩大志也。諸佛弟子衆。此下有九行半是第叁別出不知之人。凡有叁種類人不知此二智。初有四行先明聲聞不知也。第二有兩偈明緣覺人不知。從辟支佛利智下是也。第叁有叁行半明菩薩不知。從新發意菩薩下是也。就第一明聲聞不知中複有叁文。初一行半正明聲聞不知。次一行假設明不知。次一行半釋疑。疑言縱令皆如舍利弗是一種神解無益于事。今解言假令如余弟子各有所解亦不能知也。就第叁明菩薩不知中有二。初兩行半明凡夫菩薩不知。次一行明初地以上至六地菩薩不知。此是教中爲論故也。又告舍利弗無漏不思議。此中有一行半即追頌絕言中第一出所以絕言之法。上言如來能種種分別。先出權智今此中略不頌也。唯頌上出實智言取要言之無量無邊未曾有法佛悉成就句也。但此一行半中初一行正頌下半行引諸佛證成也。此是于善舍寺解。舍利弗當知諸佛語無異。此下叁行半偈是第二分明略說開叁顯一。成物動執生疑之惰。就此叁行半中亦有二段。第一有一行半偈就諸佛以顯一。第二余有兩行偈據釋迦以開叁也。此二階各自有叁重。就諸佛顯一中有叁重者。第一言舍利弗當知諸佛語無異。此半偈先會諸佛道同。于佛所說法當生大信力。此半行是第二勸[將/廾]誡敕令信也。世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此半行是第叁正就諸佛顯一。一理是真實也。就釋迦開叁中有叁重者。第一告諸聲聞衆及求緣覺乘。此一偈出釋迦開叁之所爲爲二乘之人。二乘之人見執重者先斥對此二乘人也。第二佛以方便力示以叁乘教。此半行正就釋迦開叁也。第叁衆生處處著引之令得出。此半偈釋釋迦施叁之意。只由衆生逢境執著處處生染。是故如來設權而誘化也。略說開叁顯一動執生疑竟也
爾時大衆中有諸聲聞衆自此下竟殷勤叁請以來明因中有四段。此下是第二衆情懷疑致請段。就此中自有二者。第一從爾時大衆中下竟而今不知是義所趣。以還先明經家序大衆有疑也。第二從爾時舍利弗知四衆心疑自亦未了盡叁請以還詺爲舍利弗正騰疑致請。佛既道以方便力示以叁乘教。昔日不言叁乘是方便。而今忽唱叁乘是方便。此則與昔日相違。是故舍利弗騰疑致請取決于大聖。又就經家序大衆有疑中自有二段。第一從爾時大衆中有諸聲聞衆竟優婆塞優婆夷以還詺爲經家序引疑衆生也。第二從各作是念下竟而今不知是義所趣正出所疑。所疑者是二智。又就此二段之中各有開爲二。經家序引疑衆中有二者。第一言千二百人此無學人有疑也。第二言及發聲聞辟支佛心竟優婆夷此出學人有…
《法華經義記叁》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