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義記》叁 ▪第3页
光宅寺釋法雲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自觀理智慧分明見習氣猶在。知斷惑未盡作觀未來身盡滅耶。此是執果情多疑教心少。鈍根執教多疑果少者。言既說言神明可滅佛語不虛。何敢不信受。此是執教多未知神明之道實滅不耶。此是疑果少。中根人或執果疑教或複執教疑果。但此果上生疑者唯無學人也。雖有此叁種疑執開叁顯一一同。說法既竟同得悟解。但有先後文異也
就第一法說化上根人中自有四段。第一從汝已殷勤叁請盡此卷末以來詺爲正法說化上根人。第二從第二卷初長行及偈明上根人舍利弗等示同領解也。第叁從爾時佛告舍利弗以下明如來述成上根人得解之相也。第四從汝于未來劫以下爲上根人授記也。又此四段之中各開爲二段。今第一正法說化上根人中有二者。第一從汝已殷勤叁請以下竟一百十四行偈以來詺爲正法說化上根人。上根人既解同歸之理無叁差別疑心既除。是故第二汝等舍利弗聲聞若菩薩下七行偈略勸[將/廾]上根人受行同歸之理。又就此兩段之中各有二種。正法說中有二者即是長行與偈爲二也。第二七行偈勸[將/廾]之中有二者。第一有五行半勸上根人行因。第二余有一行半偈勸令慕果。言心生大歡喜自知當作佛等。又就長行中自複有二。第一從汝已殷勤叁請竟願樂欲聞詺爲法說緣起。第二從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以下竟長行以來詺爲正法說。又就兩段之中各有二。緣起中有二者。第一佛許爲說同歸之理無叁之義。第二舍利弗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此詺舍利弗奉受旨。今就第一佛許中自有四重。第一正許第二誡敕令谛聽。第叁簡衆第四歎應聞衆總結誡許也。汝已殷勤叁請豈得不說此是第一詺爲正許也。汝今谛聽以下第二詺爲誡敕令谛聽。此則令生叁慧誡谛聽聞說。令生聞慧誡善思令生思慧誡念之令生修慧解也。說此語時會中有五千等禮佛而退此是第叁詺爲簡衆。以佛神力堪聞者住不堪聞去自。有四第一正明五千人禮佛而退。第二所以者何不釋下堪聞。未得謂得者是有爲果盡無生智也。未證謂證者謂無爲果盡處也。第叁有如此失下結不堪也。第四世尊默然下證不堪也。告舍利弗我今此衆是佛許中第四歎衆總結誡許也。只就此中自有叁。第一告舍利弗下歎住者有機。第二如是增上慢下明去者無機。第叁汝今善聽下正總結。問者言如來有身口二密終日在坐不睹真容。雖複在中自不聞說法。何假從座而起拂席而去。解釋者言。此品中是時衆所應亦可是實持是佛神力。將欲褒貶時衆爲令住者生欽重之心起願樂之意。貶去者無聞法之緣。是故拂席而去也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緣起中本有二。第一佛許已竟此是第二明舍利弗奉受佛許也。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長行中本有二。一者緣起二者正法說。自此下是第二正法說。就正法說中自有二者。第一廣諸佛門第二廣釋迦門也。今從如是妙法以下第一就諸佛廣明開叁顯一。此則廣上品初歎諸佛權實二智。所以言廣者但上第一仿佛開宗中直總歎諸佛二智。言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第二分明略說中但明顯一。言世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也。既但總歎諸佛二智而已不別明諸佛複。但明顯一故稱爲略。今則廣明佛又廣明義故稱廣故。廣佛者此中廣總出諸佛。及別叁世諸佛是則廣佛之義深。複言廣義者上直歎諸佛二智與顯一。此中長有四義合有六義。一者歎法希有二者明不虛妄止物誹謗叁者明開叁四者明顯一五者舉五濁釋先叁後一之意六者簡真僞敦信。既備此六義故稱廣義也
第二廣釋迦門者廣上品初仿佛開宗歎釋迦二智。及第二分明略說中開叁義也。釋迦門中唯有廣義無有廣佛也。今明廣諸佛門中自成四別。第一總明諸佛開叁顯一第二就總諸佛門離出過去諸佛亦明開叁顯一。第叁就總諸佛門離出未來諸佛亦明開叁顯一義。第四就總諸佛門離出現在諸佛明開叁顯一。今先明總諸佛門此中應有六義。一者歎法希有二明不虛妄叁明開叁。四明顯一義。但文句略唯有四義略無出五濁釋先叁後一之意。至偈中方有同複無簡真僞敦信。又略。下釋迦門中可知備有六義。但文句略不出耳。今言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昙缽華時一現耳此是第一歎法希有。優昙華是外國語此間言靈瑞華。唯有轉輪聖王出世有此華故知此華希有。此經如是也。舍利弗汝等當信佛之所說言無虛妄此是第二明不虛止物誹謗。從舍利弗諸佛隨宜所說意趣難解是第叁明開叁。就此開叁之中自有叁重文句。第一正明諸佛開叁第二從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此下是舉釋迦釋諸佛開叁。何以故。一釋迦是諸佛數故。二本明諸佛開叁爲成釋迦開叁故也。第叁言唯有諸佛乃能知之此還舉諸佛結成諸佛開叁之意也。所以者何。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此下是第四顯一。此所以者。何義得釋上開叁之意。文則屬下顯一廣明四一。先明果一二明人一叁明因一四明教一也。明果一者即會昔日叁果終成今日一果。明人一者即會昔日叁人成今日一菩薩人。明教一者即會昔日叁乘別教成今日一教。明因一者即會昔日叁乘人所行之行只是一因以對一佛果。是故言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此中四一二智中實智照境。四一有同有異義。實智所照境有機一此中無機一。所以有四者就理一中開爲二種。因一果一也。然因果皆是理。所以彼處明機一。今此中不明機一者。前明機一此明二智所照境故明也。此中明會叁歸一若遠相緣由亦應會叁機爲一機。但此叁機實是衆生自有法故不可會叁歸一。自余叁一是諸佛昔日應叁機但以假名字分一爲叁。今日一乘機熟故可得合叁還歸于一也。此中教一與實智所照境教一亦不同。何以知之。實智所照教一者直是照法華經教一。今此中言教一者昔日應叁機故有叁教。叁教非是一叁教遠诠今日一理。故會昔叁教終成今一教。此中明人一與實智所照境人不同。何以知之。實智所照境人無別體。今日衆生一乘善機發一機所成人以爲人一。故總諸菩薩以爲一境。此中人一者昔日叁乘機一所成邊非是一。爲叁機善所成邊是一善理一。故會昔叁人終成今日一菩薩人。但今日教一人一名字與實智所照教一人一名字同明義意異也。此中明因一果一與實智所照理一義同而名字異也。今先明果一中自有四重。一者開果一章門。二者更牒果一章門。叁者作四句解釋果一。四者結果一也。今言所以者何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此是第一先開果一章門也。舍利弗雲何名諸佛此下是第二顯解釋更牒果一章門也。諸佛世尊欲令衆生開佛知見此下是第叁正作四句解果一。開示悟入四句人解此四句互有不同。一家解言初叁乘別教爲開也。波若教時言示也。說無量義經名悟也。說法華經詺爲入也。知見是佛果之名。同取萬行作知見家道。此解亦好。今光宅法師解言。知見只是一衆生當來佛果。衆生從本有此當果。但從昔日以來五濁既強障礙又重不堪聞大乘。不爲其說有當果。此當果則有閉義。今日大乘機發五濁不能爲障。得聞今日經教說言衆生皆當得佛。此則是開義。說言昔日叁乘所行之行皆是得一佛果之行。衆生聞此語則生聞慧。此則是示義。且又叁乘人相與思惟籌量。昔來是方便今一因一果是真實。我等未來皆應得佛深解此理。于時則生思慧詺爲悟。相與自知居未極地。更習諸行修無漏治道斷無明住地煩惱。于時即生修慧仍詺爲入佛知見道也。光宅法師又于善舍寺中解此四句。即會因果之義以明四句。然此四句有漸漸除義。初言開者此最淺故如前略說開叁顯一漸表壽命長遠一果之義。此則是開義也。又如廣說開叁顯一令知壽命長遠一果之義。此則是示義也。又如後略明開近顯遠令知如來壽命長遠。此則是悟義也。又如後廣說壽命長遠分身十方隱顯度人複倍爲期。時衆相與同歸之因求一佛之果。此諸行修學即是入義也。舍利弗是爲諸佛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此是第四結果一也。佛告舍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此是第二明人一也。諸有所作常爲一事是第叁明因一。明修此因爲佛知見故言唯以佛之知見示悟衆生也。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爲衆生說法。此下是第四明教一。就此教一中自有二階。第一正明教一。第二從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者引諸佛道同結成也
舍利弗過去諸佛此下是第二明過去諸佛開叁顯一。此下叁佛于六義中唯有二義。只開叁顯一阙無四義。今先明開叁也。第二從是法皆爲一佛乘故下明顯一。此下叁佛于顯一中例皆唯有叁一。略無因一也。初言是法皆爲一佛乘故即是教一也。是諸衆生從諸佛聞法究竟此是人一也。皆得一切種智此是果一也略無因一也
舍利弗未來諸佛此下是第叁明未來諸佛先叁後一。此中亦唯有開叁顯一二義。今先開叁也。第二從是法皆爲一佛乘是顯一。此中亦唯有叁一。今言是法皆爲一佛乘故是教一也。是諸衆生從諸佛聞法究竟此是人一也。皆得一切種智是果一也亦無因一也
舍利弗現在十方無量百千諸佛。此下是第四廣明現在諸佛亦先叁後一義。唯有二義。開叁與顯一爲二。此現在佛門證釋迦先叁後一義顯。何以故。今同是現在十方佛尚有先叁後一。何況釋迦出五濁惡世而當不先叁後一耶。就此現在佛門中自有叁段。第一從舍利弗竟多所饒益安樂衆生此先明現在佛先叁後一之意。第二從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下正明開叁顯一。第叁舉人一果一結成也。舍利弗現在十方無量百千諸佛下先明開叁也。次第二從是法皆爲一佛乘故下是顯一。此中亦唯有叁一。是法皆爲一佛乘故此是教一也。是諸衆生從佛聞法究竟此是人一也。皆得一切種智即是果一也。亦無因一也。從弗舍利是諸佛但教化菩薩此是第叁更舉人一果一結成現在佛所義也
舍利弗我今亦複如是。然長行第二正明法說中本有二。上來廣明諸佛門開叁顯一者即是廣上品初長行歎諸佛二智。及前偈中就諸佛顯一義竟。此下是第二廣明釋迦如來開叁顯一。此則廣上品初長行中歎釋迦二智偈中據釋迦開叁之義。就此釋迦門中唯有五義。第一明開叁第二明顯一第叁舉五濁釋先叁後一之意第四簡真僞敦信第五明不虛妄。略無歎法希有。下偈頌中方有也。以此而准得知。一佛門中應備有六義文句…
《法華經義記叁》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