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華經義記》

「經疏部」經文1715卷33頁碼:P0572
梁 法雲撰

  《法華經義記》叁 ▪第5页

  光宅寺釋法雲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大乘教者是昔日叁乘中之大乘非今日大乘。第二二行偈正開是方便自有二。初我記如是人下一行半略記成佛。第二佛知彼心行下半行正開是方便。佛知彼心行爲說叁乘中之大乘也

  聲聞若菩薩此下十一行偈頌總諸佛門中第四顯一。上有四。初是果一。二是人一。叁是因一。四是教一。今者略不頌第叁因一。唯頌叁一亦不次第。今聲聞若菩薩下一偈頌第二人一。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此下一行半偈頌第四教一。說佛智慧故此下八行半偈頌第一果一。就此八行半中自開叁段。第一從說佛智慧故下有一行叁句偈。先明佛未應世時欲爲衆生說一大乘果。不欲與小乘果。第二從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下有四行叁句偈正明出世以來欲與一乘果。第叁從舍利弗當知我本立誓願有兩行。明如來本行菩薩道時欲與大乘果。又此叁段前一後一不開。只就第二佛出世以來欲與大乘果有四重。第一從如其所得法叁句正明佛將欲以大果與衆生。第二從自證無上道下一行半偈釋佛出世之本意欲與大果。我若惜此大果我是悭貪之人。無奈衆生無大果之機。是故先爲說叁。但時衆于中生疑佛爲自言欲與衆生大果。誰當信佛此語。故第叁從若人信歸佛下有一行一偈引勝人證。汝言無有信者自有人信叁寶者言佛不欺诳者。此等人信佛恒欲與衆生大果。時衆有生疑言。若使都無有信叁寶者。誰當複信佛耶。第四我以相嚴身一偈用佛。自身功德相好。證佛與大果不虛。若是無威德人容可不實佛。既如此形相雲何當出言不實

  若我遇衆生此下九行半是第叁義頌總諸佛門五濁。上長行所無者。就此五濁中自有叁段。第一若我遇衆生盡教以佛道一偈正明佛爲五濁衆生故出世不得即說大意。第二六行偈出五濁體

  第叁從是故舍利弗有兩行半。結佛爲五濁衆生出世說小之意。此叁段之中前一後一不開。第二出五濁便成五重。我知此衆生兩行偈出衆生濁。受胎之微形一偈明命濁。入邪見稠林下一偈出見濁。六十二見者我見作本。外道計我即色。是我離色是我。我住色中色住我中。乃至行陰上亦如是。五陰上各有四五。便成二十見。現在有二十見。此可見由因生故。故過去五陰上亦有二十見複感未來種數。故未來世五陰複計二十見。合叁世各二十見便成六十見。見雖有六十不出斷常二見。何故如此。若使計色即是我者後時便成斷見。即是無見也。自余叁見皆離色計我便成常見。即是有見也。是知總而論之。是有無二見別而談之有六十見。若總若別故有六十二見也。深著虛妄法出煩惱濁。于千萬億劫一偈出劫濁。是故舍利弗此下兩行半。是第叁結諸佛爲化五濁衆生故施叁乘方便之意也

  我有方便力示以叁乘教。此下兩偈頌上第二不虛妄。就中自有二。初一行偈先舉釋迦同諸佛先叁後一不虛妄。第二今此諸大衆下一行勸信結不虛妄也

  過去無數劫自此下有二十七行半偈。上四佛門中之第二過去佛門。上過去佛門中本有二。一者開叁二者顯一。今者先有兩行偈頌開叁也。第二從是諸世尊等有二十五行半。頌過去佛顯一。就此第二二十五行半偈中自有二種。第一有二行半頌教一。第二從若有衆生類二十叁行偈作叁重並頌叁一。人一因一果一也。叁重者初兩行明過去佛在世時修行得佛。第二有二十行偈就過去佛滅度後修行得佛。第叁一行偈合明佛在世及滅度後供養成佛也。就第一兩行過去佛在世時中修行得佛亦有叁。若有衆生類即是人一。行六度即是因一。成佛道即是果一也。諸佛滅度後已下二十行偈。是第二就佛滅度後修行成佛中凡有四種供養。一一偈明軟善供養。第二四行半偈明起塔供養。第叁六行半明造像供養。第四八行直明叁業供養也。第一若人善軟心此一偈未暇作余供養。且先明軟善心供養不開。諸佛滅度已有四行半偈。第二起塔供養亦有叁一。人即是人一。供養心即是因一。成佛道即是果一。從若人爲佛故有六行半偈是第叁明造像供養。亦有叁一之義。從若人于塔廟下有八行偈。第四直明叁業等供養亦得有叁一之義也。于諸過去佛現在或滅度下一行偈是第叁合明佛在世及滅度修行。亦得有叁一之義

  未來諸世尊自此下有六行半頌上第叁未來佛門。就中自有二。初有兩行半偈頌上開叁。第二從諸佛本誓願下四行偈頌上顯一。就中有叁。初一行頌果一。未來世諸佛雖說百千億下此一偈頌教一也。諸佛兩足尊此下有兩行頌因一。知法常無性者知萬善法無有叁乘性。佛種從緣起者若據佛果望萬善此佛果由萬善而得仍詺因爲緣。故言佛種從緣起也。是法住法位者是萬善法住一乘法位故法住法位位。世間相常住者只是世間取相。諸善亦住一乘佛位。又一種解。修此萬善在于世間相。常住者常住大乘中。導師方便說者根本只是一因。昔日方便說言有叁。故知只是一因。有人曰。用此兩偈頌教一意謂不爾。何故知是因一。言佛種從緣起因只是緣也

  天人所供養此下四行半偈頌上第四現在佛門。上長行中有叁。第一明開叁顯一義之意。第二正明開叁顯一。第叁結成。今此偈中只頌前二不頌第叁結。第一言天人所供養一偈半先頌第一現在諸佛。爲叁一之義故應出在世也。後叁行偈頌第二正明開叁顯一之義。上長行中先明開叁後明顯一。今此叁行偈中亦分爲二。言知第一寂滅一偈先頌顯一唯頌教一也。第二知衆生諸行有兩行倒頌上開叁。此兩行偈自有二。初一行一句先明現在十方佛洞見叁乘人機。第二言以種種因緣下叁句正頌開叁也

  今我亦如是自此下有叁十六行半偈頌上釋迦門。上長行中本有五義。一者開叁二者顯一叁者舉五濁釋先叁後一之意。第四簡真僞敦信。五者明不虛妄。今者不頌第四簡真僞敦信。長有歎法希有故。今此叁十六行半偈亦分爲五別。初一行偈超頌上顯一。次有一偈追頌上開叁。第叁從舍利弗當知下二十七行半偈頌上第叁五濁。第四從如叁世諸佛說法之儀式下五行半義頌歎法希有。長行所無也。第五從汝等勿有疑我爲諸法王下一行半頌上第五不虛妄。今叁重料簡。但上長行中顯一本第二段。今此中先頌顯一後頌開叁。明互有前後之義。具如上釋。上第四是簡真僞。敦信此中略不頌。上長行本無有歎法希有。今偈中長出歎法希有則義頌之也。所以長補所阙還成五重。然此釋迦門中長行與偈既互有出沒。故知一佛之中應備有六義。今且取第一第二第叁第五唯除第四歎法希有。用此四段偈若合若離不合不離作十種法說。此即爲下火宅中十譬。作本所以不取前四佛門作本者。上明四佛者爲成今釋迦義。未來非是正主故不取。等是釋迦門中複不取歎法希有作本。此中明法說與譬說作本。其自有優昙華譬雲何以譬爲譬作本。是故不取也。取第一第二此兩段宜合爲一段。上則帖同諸佛先叁後一之意名爲化主同下。則爲火宅中第一宅主譬作本亦名爲總譬作本。又離第叁頌五濁。作八段爲下火宅中八譬作本。又取第五不虛妄段不合不離。爲第十譬作本也。離第叁頌五濁。作八種譬本者第一從舍利弗當知我以佛眼觀有四行偈。此間詺爲佛在法身地見所化衆生爲五濁所惛。即爲火宅中第二長者見火譬作本。火宅中言長者見是大火從四面起下是也。第二從我始坐道場觀樹亦經行有六行半偈。此間詺爲佛應世以大乘化衆生不得。此則爲下火宅中第叁長者救子不得譬作本。火宅中言舍利弗是長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當以衣裓下是也。第叁從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下十一行偈。此間詺爲佛因叁乘化得衆生。此則爲下火宅中第四長者救子得譬作本。下言爾時長者即作是念此舍已爲大火所燒我及諸子若不時出必爲火焚我今當設方便下是也。第四舍利弗當知我見佛子等志求佛道者無量千萬億一偈。此間詺爲佛見叁乘人大乘機發之義。此則爲火宅中第五長者見子免難譬作本。下言長者見諸子等安隱得出火宅到無畏處皆于四衢道中露地而坐無複障礙也。第五從鹹以恭敬心皆來至佛所曾從諸佛聞方便所說法有一偈。此間詺爲叁乘人索果。所索者只是叁界盡無生智。此理中爲論。此則爲火宅中超爲第七諸子索車譬作本。下言時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許玩好之具羊車鹿車牛車願時賜與也。第六我即作是念如來所以出爲說佛慧故今正是其時有兩行一句偈。此間詺爲佛見衆生大乘機發故歡喜。此則追爲火宅中第六長者見子免難故歡喜譬作本。下言其心泰然歡喜踴躍也。第七于諸菩薩中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此叁句。此間詺爲佛爲衆生說大乘。即是說法華經。此則爲下火宅中第八等與大車譬作本。下言舍利弗爾時長者各賜諸子等一大車下是也。第八言菩薩聞是法疑網悉已除千二百羅漢悉亦當作佛。此一偈此間詺爲叁乘人受行大乘之義。此則爲下火宅中第九諸子得大車故歡喜譬作本。下言是時諸子各乘大車得未曾有非本所望也。離頌五濁爲火宅八譬作本竟。用此八譬足前化主譬爲九譬。第十超取第五不虛妄段。言汝等勿有疑我爲諸法王有一行半偈。此間詺爲不虛妄。此則爲下火宅中第十不虛妄譬作本。下言舍利弗于汝意雲何是長者各與諸子珍寶大車甯有虛妄下是也。是故言若合若離不合不離作此十段。爲下火宅中十譬作本。遠爲化城譬作本。亦遠論窮子譬作本也

  言今我亦如是此一行超頌上顯一唯頌教一。我以智慧力下此一偈追頌上開叁。此兩偈合爲一段。上則帖同諸佛先叁後一詺爲化主同。下則爲火宅中若國邑聚落有大長者詺爲宅主譬作本。亦名爲總譬作本也

  第二舍利弗當知此下有二十七行半頌上第叁舉五濁釋先叁後一義。既分作八段故舍利弗當知以下四偈是十法說之第二。此間詺爲佛見所化衆生爲五濁所惛。則爲下火宅中第二長者見火譬作本。下言長者見是大火從四面起下是今就此十四行偈中自有叁段。第一半行明能見第二叁行出所見第叁半行明起悲愍之心。今言舍利弗當知我以佛眼觀此半偈是第一明能見。佛在法身地見所化衆生爲五濁所惛也。見六道衆生下有叁行偈。第二出所見。即是五濁見六道衆生貧窮無福慧此半偈出衆生濁也。入生死崄道下半偈明命濁也。深著于五欲下一行半偏舉貪使明煩惱濁也。深入諸邪見下半偈明見濁也。略不…

《法華經義記叁》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