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光贊經》

「般若部」經文222卷08頁碼:P0147
西晉 竺法護譯

  《光贊經》叁 ▪第3页

  西晉叁藏竺法護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所化者則爲塵勞。何謂爲化。何謂爲想。色則爲化。痛癢思想生死識。此便爲想。十八種十二因緣總持門叁昧門。是謂塵勞之想。當受奉行。無所寄倚無所養育。聲聞辟支佛。所不信樂薩芸若。何謂信樂。信是般若波羅蜜。笃樂無疑思惟分別。觀其要誼則無想。行亦無想是故不受想。專一依倚。而歡喜樂行于笃信。其本淨空則便得度。不複受色。亦不受痛癢思想生死識。所以者何。其相自然現在法空。所受空者亦無所得。所以者何。其叁昧定。內不可得者爲時慧。亦不于外亦不內外可得。時慧亦無所見。內外悉空。除其因緣猶如外道。所學所信彼樂此已。禦于笃信。是故曰薩芸若。以恨諸法計一切法。都不可得所從起者。作是信已無有受法者。不複想念有所者也。亦不能獲無央數法。當所受者受與。不受亦複不念。所可遊居以能修習。于一切法無所念者。是爲菩薩摩诃薩般若波羅蜜。亦無去來。度無所度而複周遊。所由然者。用不受色不受痛癢思想生死識。于一切法亦無所受。亦不受諸總持門。不受諸叁昧門。于一切法無所起受。亦無中間而般涅槃。悉以具足十種力四無所畏四分別辯十八不共諸佛之法四意止四意斷四神足念五根五力七覺意八由行。所以者何。其四意止者止無所止。四意斷神足根力覺意八由行。亦複如是。其所斷者斷無所斷。十種力四無所畏四分別辯十八不共諸佛之法。覺無所覺法。計其法者亦非法。是爲菩薩摩诃薩般若波羅蜜。不受色。亦不受痛癢思想生死識。至于總持門諸叁昧門。等無有異。複次天中天。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當作是觀。何所是般若波羅蜜。何以故。謂是爲般若波羅蜜。誰爲此般若波羅蜜。何以有是般若波羅蜜。用是般若波羅蜜。爲亦無所得。亦無所見亦無所不見。是故菩薩摩诃薩般若波羅蜜。複次天中天。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當作是思惟。其無所有法亦不可得。亦無般若波羅蜜。舍利弗謂須菩提。仁者何所法。謂無所有而不可得。答曰。般若波羅蜜法。亦無所有亦不可得。檀波羅蜜屍波羅蜜羼波羅蜜惟逮波羅蜜禅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亦複如是。則無所有亦不可得。于內爲空。于外亦空。內外亦空。彼空者得致大空。至于真空。無所有空。因其空者。至無有空無常亦空。惶慌亦空。所作事空。本淨亦空。自然相空。一切法空。無所有空。自然亦空。所有自然亦空。緣是之故色無所有亦不可得。痛癢思想生死識。亦無所有亦不可得。其內空者。則無所有亦不可得。其所有空無所有空自然之空。悉無所有亦不可得。其四意止。悉無所有亦不可得。四意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意八由行。悉無所有亦不可得。十種力四無所畏四分別辯十八不共諸佛之法。悉無所有亦不可得。其六神通悉無所有亦不可得。其無有本者。悉無所有亦不可得。所謂法者而住于法。若寂然法及察本際。悉無所有亦不可得。所謂佛者。悉無所有亦不可得。薩芸若者。悉無所有亦不可得。一切具慧。悉無所有亦不可得。其內亦空。計外亦空。內外亦空。所有亦空。自然亦空。唯舍利弗。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作是思惟。如是觀察者。作是思惟已。則不可見心。心無所著無所染汙。不恐不懼不畏不難。心不懷懅。則當知是菩薩摩诃薩不離般若波羅蜜。舍利弗謂須菩提。雲何菩薩摩诃薩。知之不離般若波羅蜜。須菩提謂舍利弗。所謂離色者。色之自然故。所謂離痛癢思想生死識者。識之自然故也。所謂離檀波羅蜜。檀波羅蜜之自然故。所謂離屍波羅蜜羼波羅蜜惟逮波羅蜜禅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六波羅蜜自然故也。所謂離意止意斷神足根力覺意八由行。叁十七品之自然故也。所謂離十種力四無所畏四分別辯十八不共諸佛之法者。諸佛之法自然故也。謂離諸總持門諸叁昧門及離本際者。本際自然故也。舍利弗謂須菩提。何謂色自然。何謂痛癢思想生死識自然。何謂十二因緣叁十七品十八不共諸佛之法自然乎。須菩提答曰。已無所有故謂自然。色無所有故曰色自然。痛癢思想生死識無所有故。曰痛癢思想生死識自然。無所有至于本際故曰自然。舍利弗。以是故作此觀者。則知離色色之自然。則知離痛癢思想生死識之自然。五陰六衰十八種十二因緣叁十七品十種力四無所畏四分別辯十八不共諸佛之法。至所本淨悉無所有。故曰本淨自然。所謂離色色之本相。所謂離痛癢思想生死識痛癢思想生死識之本相一切諸法及諸佛法。離本際者本際相故。色自然相自然相故。謂相自然而得遠離。舍利弗謂須菩提。其有菩薩摩诃薩。學此法者。皆當歸趣薩芸若不。須菩提謂舍利弗。如是如是。賢者其學此者。歸趣薩芸若。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無所起無所滅。舍利弗謂須菩提。何故須菩提。一切諸法不起不滅。答曰。舍利弗。所謂色者。其色則空。以是之故不起不滅亦不可得。痛癢思想生死識則爲空。以是之故不起不滅。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細滑法十八種十二因緣叁十七品。十種力四無所畏四分別辯十八不共諸佛之法。諸總持門一切叁昧。至于本際不起不滅亦不可得。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能如是者則近薩芸若。假使能近薩芸若者。其身口意則自然淨。諸相清淨自然具足。其身口意以能清淨。具足諸相。致清淨者應時菩薩即不複起淫怒癡心。淫怒癡心已清淨者。則便無有憍慢恚貪。亦不複起六十二見。諸所邪疑貪恚之心已不複興。則能除于六十二見諸所疑意。諸所生處不造常見。所生之處諸佛國土。從一佛國遊一佛國。教化衆生嚴淨佛土。常懷專一不離諸佛世尊。至于逮得阿耨多羅叁耶叁佛。成至阿惟叁佛。如是菩薩摩诃薩爲行般若波羅蜜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光贊經》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7】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