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論記》五 ▪第8页
沙門釋光述
..續本經文上一頁诠定量何但我立。諸有毗婆沙師。執有實名能顯義者。亦定應許如是諸義之名。相共立爲能诠定量 又解如是九義瞿名余解如前
又解應言如是九義瞿聲。而言名者名即聲故。若言此頌句中九義由名能顯。但由音聲顯能诠用已辨。何須橫計聲外別有實名
又未了此名至何待別名者。經部複作二門進退征責。若言此名聲能生顯。應一切聲皆能生顯。生即如種生芽等。顯即如燈照瓶等。若謂生顯聲有差別。此足顯義。何待別名
又諸念聲至可由語發者。此下經部別破生名。如多念聲生一名時。前聲至現後聲未來。後聲若至前聲已謝。不可聚集雲何生名。亦無一名分分漸生。如何名生可由語發
雲何待過去諸表至能生無表者。說一切有部救。如受戒時。最後念表。待前表力方生無表。最後念聲。生名亦爾
若爾最後位至應能了義者。經部難。既最後位聲乃生名。是即此名唯居後念。前位未來。但聞最後聲應能了義
若作是執至不可集故者。經部牒破。若作是執。我不說語能生名。謂語能生文。文複生名。名方顯義。此中過難。應同前說語生名失。以諸念文不可聚集雲何生名。亦無一名分分漸生。如何此名可由文生
語顯名過應例如生者。此別破語顯名過。不能具述。應例如生。又諸念聲不可聚集。亦無一法分分漸顯。如何名顯可由語發 雲何 若爾 及若作是執等。翻前可知。以顯替生釋即可解
又異語文至皆不應理者。上別破名。此別破文。一即顯體莫知。二即例同名破。但以文替名爲異。余義皆同。准釋可解
又若有執至而不應許者。敘異執破。又若有執名如四相與義俱生。破雲。現在世名。目去.來義不應得有。以不俱故。子等漸大父等立名。即顯初生非名俱也。若初名俱如何後立。有爲有生容許名俱。無爲無生應無有名。執名如生等相而不應許
然世尊說至及心次第者。經部會釋經文。經言頌依于名.及造頌文士。不言依聲者。此于諸義。古昔諸賢。于其聲上共立分量。能诠彼義聲即是名。名于聲上假建立故。名即以聲爲體。此名安布差別爲頌。由如是義說頌依名。非言名有別體。此頌是名安布差別。執頌實有不應正理。如衆樹成行離樹無行。多心次第離心無次第。此頌亦爾。離名之外無別體也
或唯應執至便爲無用者。經部縱許有文複破名.句。集文即成名.句。更執有余名.句便爲無用
毗婆沙師至所能了故者。毗婆沙師歸本宗。歎法甚深非皆能了 因斯義便略依說一切有部辨名.句.文叁。一明叁位。二問答分別 言明叁位者。正理論雲。毗婆沙說。名.句.文叁各有叁種。名叁種者。謂名.名身.多名身。句.文亦爾。名有多位。謂一字生。或二字生。或多字生。一字生者。說一字時但可有名。說二字時即謂名身。或作是說。說叁字時。即謂多名身。或作是說。說四字時方謂多名身。二字生者。說二字時但可有名。說四字時即謂名身。或作是說。說六字時即謂多名身。或作是說。說八字時方謂多名身。多字生中叁字生者。說叁字時但可有名。說六字時即謂名身。或作是說。說九字時即謂多名身。或作是說。說十二字時方謂多名身。此爲門故。余多字生名身.多名身。如理應說。句亦多位謂處中句。初句。後句。短句。長句。若八字生名處中句。不長不短故謂處中。叁十二字生于四句。如是四句成室路迦。經論文章多依此數。若六字以上生名初句。二十六字以下生名後句。若減六字生名短句。過二十六字生名長句。且依處中句辨叁種。說八字時但可有句。說十六字時即謂句身。或作是說。說二十四字時即謂多句身。或作是說。說叁十二字時方謂多句身。文即字故唯有一位。說一字時但可有文。說二字時即謂文身。或作是說。說叁字時即謂多文身。或作是說。說四字時方謂多文身。由此理故應作是說。說一字時有名。無名身。無多名身。無句。無句身。無多句身。有文。無文身。無多文身。說二字時有名。有名身。無多名身。無句等叁。有文。有文身。無多文身。說四字時有名等叁。無句等叁。有文等叁。說八字時有名等叁。有句。無句身。無多句身。有文等叁。說十六字時有名等叁。有句。有句身。無多句身。有文等叁。說叁十二字時。名.句.文叁各具叁種。由此爲門余如理說。婆沙十四雲。然六字者爲初句。二十六字者名爲後句。此與正理亦不相違。言六字爲初句者。舉初顯後。言二十六字爲後句者。舉後顯前 二問答分別者 問如多名身中.一雲說叁字時名多名身。一雲說四字時名多名身。其義雲何 解雲叁字生名名多名身者。第一.第二字爲一身。第一.第叁字複爲一身。第二.第叁字複爲一身。依聲明法言叁已去方說爲多。若四字生名名多名身者鄰次相合。即爲叁身名多名身 又解但約名多故名多名身。不約多身 又解身上加身名多名身 問語.字.名.句相成雲何 解雲如來。一心起一語。一語說一字。心用猛利.其言輕疾。各一刹那。聲聞。一心起一語。一語不能說一字。異生。多心起一語。發一聲時必有多念。語聲相續一相續聲唯說一字。應知或有一語說一字。或有多語說一字。或有一字生一名。或有多字生一名。或有一名成一句。或有多名成一句 問此名有一字生。有多字生。雖有依多字名體唯一。何故論雲名之至小極于一字。多字亦應成極小名 解雲極于一字者。此據依一字名說一字時名爲極小。若說二字已上。雖有多字生一名者。若望一字名。即有名身.多名身。非極小故 又解名依極小故。名極于一字。從依名小。多所依者名多。又解名.義二門。名.句.文叁皆名所攝。于中名.句或依多。文之一種更無多位。于中取一謂之極小。若不爾者。應言一名。而言一字即一文也 問依字依名別有句體。依句成頌。何故無別頌體 解雲字顯名.句。名诠諸法自相。句诠諸法差別離此無別所诠。故無別頌體 又空法師雲。衆字成名.句。言勢相及相續不斷。故別有名.句。四句成頌。言勢不相及中爲隔絕。所以更無別頌體 問如出一言有其名起。于一時中。對異方俗隨異方域。各诠別事。爲有一名爲多名起 解雲但有一名。名雖體一由各共許能诠定量。故隨方俗各诠異事
此名身等至此皆應辨者。此下大文第叁諸門分別 就中。一辨名等叁。二辨同分等 此即第一辨名等叁。總有四門。一問系界。二問情.非情。叁問五類。四問叁性。以實唯無爲。刹那唯苦忍。故于五類不別標問
頌曰至等流無記性者。頌答
論曰至然不可說者。此論二說。後說非正。故婆沙破雲。評曰彼不應作是說。甯說無不應說。有而不可說以無用故。就前說中複有二說。一說名隨語二地系。一說名隨身五地系 婆沙.正理俱有二說。並無評文。故正理雲。此名等叁。唯是欲.色二界所系。就色界中。有說唯在初靜慮地。有說亦通上叁靜慮。隨語.隨身所系別故。若說此叁隨語系者。設生欲界作欲界語時。語.名等.身皆是欲界系。彼所說義或叁界系。或通不系。即彼複作初定語時。語.及名等初定地系。身欲界系。義如前說。如是若生初靜慮地作二地語。如理應思。若生二.叁.四靜慮地作二地語。亦如理思。若說此叁隨身系者。設生欲界.或四靜慮。名等及身各自地系。語或自地。或他地系。義如前說 問二說之中何者爲正 解雲隨語應正。以語親能發名等義故。又經部師。說名身等即是語故 問何故此論下文言法無礙解通五地耶 解雲。據能緣心通于五地。理實名等隨語二地 難若爾詞無礙解約能緣心。何不亦通五地唯說二地 解雲以緣言詞難故。要自地心緣 又解下文言法無礙解通五地者。此是隨身系家。無勞會釋 又解即准彼下文。隨身系者應可爲正 問化心緣名等不 解雲化心不緣。是通果心緣。應知通果心有二。一化心通果心。二發業通果心。但是第二通果心。能緣化人發語名等。法分別行亦容此故 問若爾何故不緣心等 解雲既得緣名。亦緣心等。然諸論說緣四境者。據化心說也 又解不緣名等。若化心但緣四境。若發業通果心但緣身.語二業。而言通法分別行者。據總緣說故名緣法。非緣七種法故名緣法 問發語通果心不緣叁界。如何名等能诠叁界 解雲雖發語通果心不緣叁界。然通果加行。遠能發心能緣叁界。故所發名能诠叁界
又名身等至非所顯義者。此名身等。情.非情分別。是有情數攝。謂能說者成就名等。故是有情數攝。非山.河等所顯義成就名等。所以不通非情。以名等叁不在所顯義中故。婆沙十五雲。問誰成就名等。爲能說者。爲所說耶。設爾何失。若能說者。則阿羅漢應成就染汙法。離欲染者。應成就不善法。異生。應成就聖法。斷善根者。應成就善法。以阿羅漢等亦說染汙等法故。若所說者。則外事.及無爲亦應成就名等。以彼亦是所說法故。答唯能說者成就名等。問若爾後難善通。前難雲何通。答阿羅漢等。雖成就染汙等名。而不成就染汙等法。以染汙等名皆是無覆無記法故
又名身等唯是等流者。第叁門五類分別中。唯是等流從同類因生故。非極微故非所長養。隨欲生故非異熟生。故正理言。而言名等從業生者。是業所生增上果故。體非無爲故非是實。從同類因生故非是刹那 又唯無覆無記性攝者。第四叁性分別。唯是無記。此是自性無記非四無記攝。非據所顯判性成就。故唯無記
問何故名等。不隨音聲通叁性耶 解雲作意故欲發彼語業。所以音聲隨發語心通于叁性。非正作意引彼名等。故唯無記。故婆沙十五雲。問名等爲善。爲不善。爲無記耶。答無記。非造業者故思起故。如四大種 問准下論文。虛妄語等緣名身等處起。是即緣名起語 解雲緣名之心。據遠因等起。非據近因等起。若近因等起。但緣音聲不緣名等
如上所說至非得定等流者。此即第二明同分等
論曰至類通二義者。釋同分。文意可知。此顯同分通叁界。唯有情。唯無覆無記。通異熟.等流。與叁界相似法爲因。故通叁界。唯是有情不通非情。如前已釋 無覆無記者。若異熟攝者是異熟。余是自性無記。五類中非極微故非所長養。從同類因生故非刹那。非無爲故非實。若從業感者是異熟。余是等流。故正理雲。雲何異熟。謂地獄等.及卵生等。趣.生同分。雲何等流。謂界.地.處.種姓.族類.沙門.梵志.學.無學等所有同分。有余師說。諸同分中。先業所引生是異熟同分。現在加行起是等流同分 問此文既言異熟同分是五趣.四生。若論五趣.及胎.卵.濕生。皆不攝中有。下論複言。一業引一生。生謂衆同分。未知中有爲是趣同分。爲是生同分 解雲。正理據五趣.四生異熟同分。橫望以論。此論據引一生總同分。豎望以說。故通中生二有。非是四生中生也
得及諸相至等流異熟者。別解得.及四相。五類分別。通刹那.等流.異熟。苦法忍俱故有刹那。同類因生故是等流。不善.善有漏生故是異熟。非極微故非所長養。非無爲故非實
非得.二定至非異熟等者。非得.二定。于五類中唯是等流從同類因生故。非業感故非異熟。非極微故。非所長養。非苦忍俱故。非刹那。非無爲故非實
已說如是所未說義者。結
無想命根如前已辨者。無想唯色界。命通叁界。此二並唯有情。唯異熟。唯無記。如前已辨
何緣不說至有情數攝者。問何緣不說得.非得.二定。唯是有情數攝
已說有情所成等故者。答。等者等取不成就。已說有情所成就故。已說有情不成就故。謂前分別得.非得中。于有情法有得.非得于非情法無得.非得。既于得.非得.二定有成就。有不成就。明知唯是有情數攝
何緣不說至非有情攝者。問
已說一切有爲俱故者。答。前已說四相一切有爲俱故。明知通情.非情故。故亦不說
余所未說隨應准知者。謂得.四相.非得.二定。此八約界約性分別。若得.四相通叁界系.及不系。通叁性。若非得通叁界系。唯無記。若無想定色界系。滅盡定無色界系。二定俱善。故言余所未說隨應准知。如前具釋故今不辨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俱舍論記》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25】個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