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記》

「律疏部·論疏部」經文1821卷41頁碼:P0001
唐 普光述

  《俱舍論記》十六 ▪第4页

  沙門釋光述

  ..續本經文上一頁殺是不誤殺攝。于不誤中顯有此類

  于刹那滅蘊如何成殺生者。問。于現在世刹那滅蘊自然不住。如何成殺生 又解于刹那刹那滅蘊。過去已滅。現在不住。未來未至。如何成殺生

  息風名生至鈴聲名殺者。答中兩解。此即初師。出入息風名之爲生。依身心轉若有能令以刀杖等。斷現在息。無有勢力引同類息至其生相。不續至生爾時名殺。既言不續。明知殺未來蘊 如滅燈光。如滅鈴聲。以風.手業吹執現在燈光.鈴聲。無有勢力引後自類至其生相。不續至生。爾時名滅

  或複生者至殺罪所觸者。第二師答。生是命根。若有能令以刀杖等斷現在命無有勢力引同類命相續至生相。不續至生相。爾時名殺謂以惡心隔斷他命。乃至一念應至生相阙緣不生 唯此應知殺罪所觸。不隔當命名曰非余。即非殺罪所觸應知此中現蘊自滅不可言殺。但可言衰。當蘊不續可言殺也 既言不續名殺。明知殺未來蘊。兩家釋生義雖有異。若論殺義皆殺未來 又解若據體斷唯殺未來。若據衰用亦殺現在。義皆無妨。故婆沙一百一十八雲。問殺何蘊名殺生。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過去已滅。未來未至。現在不住。悉無殺義。雲何名殺耶。答殺未來蘊。非過去.現在。問未來未至雲何可殺。答彼住現在。遮未來世諸蘊和合說名爲殺。由遮他蘊和合生緣故得殺罪 有說殺現在.未來蘊。但非過去。問未來可爾。現在不住。設彼不殺亦自然滅。雲何殺耶。答斷彼勢用說名爲殺。所以者何。先現在蘊雖不住而滅。然不能令後蘊不續。今現在蘊不住而滅。則能令後蘊不續。故于現蘊亦得殺罪(然無評家。前據體斷名殺。後兼斷用亦殺現在。義並無違。此論意同前師。若據衰亦同後說)又婆沙雲。問諸蘊中何蘊可殺于彼得罪。有說。色蘊。所以者何。唯色可爲杖等所觸故。有說。五蘊。問四蘊無觸雲何可殺。答彼依色轉。色蘊壞時彼便不轉故亦名殺。如瓶破時乳等亦失。又都于五蘊起惡心而殺故于彼得殺罪。又婆沙雲。問殺壽盡者得殺罪不。答若此刹那壽應盡即爾時加害者不得殺罪。若由加害乃至一刹那壽住不生法皆得殺罪。況多刹那

  此所斷命爲屬于誰者。執我者問

  謂命若無彼便死者者。答。此所斷命屬死者。命若無彼便死者。死者是身。故正理雲。謂命若無彼名死者。即是此命所依附身

  既標第六非我而誰者。執我者言。命屬死者。是第六轉屬主聲。故今難言。既標第六轉屬主死者聲。非屬我而更屬誰

  破我論中至其理決然者。答。執有實我指同下破。引頌意證身是命者。言叁舍身故有命根。身名有命者。無命根名死其理決然。非別有我命屬于彼。故正理雲。如伽陀說壽暖等言。故有命身名身命者。非實有我。其理決然

  離系者言至亦被燒害者。敘外計。離系者雲。不思而殺亦得殺罪。以殺同故猶如觸火。設不先思亦被燒故。以燒等故。顯無故思亦成殺罪。不同佛法 離系梵雲尼乾陀。彼謂內離煩惱系縛。外離衣服系縛。即露形外道也

  若爾汝等至立義可成者。論主廣破。若謂殺同亦得殺罪。汝等離系。不先作意遇見他妻。或誤觸身。亦應有罪。故見.遇見。見妻同故。故觸誤觸。觸身同故。然彼宗中故見.故觸成罪。遇見.誤觸.不成罪 或善心者爲求福故拔離系發。或師慈心勸諸離系令修苦行 或因施主施好飲食宿食不消 此等皆應獲苦他罪。雖無惡心故令他苦。以與惡心拔發。嗔心令修苦行。惡心與。食受苦同故 然彼宗中善心等獲福。惡心等得罪 或胎中子與彼母身。更相逼迫互爲苦因。應母與胎有苦他罪。雖無故意令他受苦。與故意受苦同故。然胎與母彼宗中。胎.母互苦皆無有罪 又汝若言思與不思俱與殺合即得殺罪。能殺與殺合。能殺得殺罪。所殺既殺合。所殺得殺罪。亦應如火不但能燒余觸火者。亦複能燒自所依木。不應但令能殺得罪。火喻殺。燒喻罪。所依木喻所殺人。余觸火者喻能殺人 又思.不思但與殺合即得殺罪。自行殺時與殺合故可得殺罪。若遣他殺殺罪應無。以能教者非殺合故。如火不燒教觸火者

  又思.不思但與殺合即得殺罪。諸木.石等應爲罪觸。如舍等崩。亦害生命故。既此殺合。應得殺罪 又非但喻立義可成。與理相符義方成故

  已分別殺生至力竊取屬已者。此即第二明盜業道相

  論曰至不與取罪者。此明具五緣成盜。于前殺緣。不誤。及想。並彼故思。如其所應流至後門業道相中。故盜等頌不重顯說 一謂要先發欲盜故思。簡無故思從前流來 二于他物。簡自物。自盜不成業道。是頌中他物 叁起他物想。簡自物想。若于他物作自物想不成業道。他物頌有。想前流來 又解若想爲一緣。後頌全無 四或強力劫。或複私竊起盜加行。從此至彼簡無加行。是頌力竊 五不誤而取令屬己身。不誤簡誤。誤取不成業道。取屬己身。取顯離處。取屬己身頌文自有。不誤二字從前流來 齊此五緣方說名爲不與取罪

  若有盜取至望守護者者。此下明盜結罪處別 率堵波。是高勝義。舊雲薮鬥波訛也。或雲塔更是邊國胡語。彌更訛也。若言製多是積聚義。與率都波相似 此中兩說。前說爲正。正理亦有兩說還前師爲正。破後師雲。則彼自盜應無有罪。是故前說于理爲勝。又婆沙一百一十叁評取此論前師爲正。故彼論雲。有說亦于國王處得。有說于施主處得。有說于守護人處得。有說于能護彼天.龍.藥叉.非人處得。如是說者于佛處得

  若有掘取至得偷盜罪者。大地所有皆屬王故 又婆沙一百一十叁雲。取兩國中間伏藏。若輪王出現世時輪王處得。若無輪王都無處得

  若有盜取至余例應思者。亡苾刍物名回轉物。可令回轉屬余苾刍故名回轉

  已辨不與取至行所不應行者。此即第叁明欲邪行相。邪行義准亦有五緣 一起淫故思。簡無故思。准前應有 二所不應行。簡異自所應行。頌中有此 叁所不應行想。簡異應行想。若于所不應行作應行想不成業道。想亦准前必應有故 四起邪淫加行。簡無加行。准前應有 五不誤而淫。不誤簡誤。從前流來。如長行說。淫顯事成。准前應有

  論曰至方謂非時者。一于非境。故懷侵犯惱他深故 二于非道。雖不侵他縱逸重故 叁于非處。鄙穢之事無慚重故 四于非時。懷胎。及兒。並破戒故。由斯過重皆成業道 有說若夫許受齋戒。有犯。非時。若不許受而辄自受。夫後若犯。不成業道 前師意說。許與不許若有所犯。皆成業道

  既不誤言至而非業道者。此下料簡。顯有誤心不成業道

  若于此他婦至成業道耶者。問。意可知

  有說亦成至于余究竟故者。答中兩說。後說爲勝。是誤攝故 故受用者。謂果究竟 余文可知

  于苾刍尼至得業道耶者。問。尼不屬他望誰結罪

  此從國王至況出家者者。答。有兩解 一雲此從國王得罪。行非法事不忍許故 第二說雲。于自妻.妾受八戒時尚不應行。況出家者。以輕況重。但有侵陵即成業道。犯罪雖同。妻等非時。尼是非境。雖有兩解後解爲勝。故正理雲。苾刍尼等如有戒妻。若有侵陵亦成業道。有說此罪于所住王。以能護持及不許故。若王自犯業道亦成。故前所說于理爲勝 又解。此師亦可爲正。若王自犯于聽察等邊得罪。彼執法故

  若于童女至得業道耶者。問

  若已許他至皆于王得者。答。文可知。于此童女及余女邊行欲邪行。皆王處得罪。設正理師作如是難。若王犯時望誰結罪。如前通釋

  已辨欲邪行至解義虛诳語者。此下第四明虛诳語相。就中。一正明虛诳語。二約見聞等辨。此即正明虛诳語

  論曰至成虛诳語者。明虛诳語。具四緣成業道 一于所說境異想發言。見言不見等 二謂所诳者解所說義相領會也 叁起染心四不誤。前叁頌有。不誤流來。若具四緣成虛诳語

  若所诳者至此言是何者。問

  是雜穢語者。答

  既虛诳語至何時成業道者。問成業道時

  與最後字至皆此加行者。答。雖虛诳語有多字成。與最後字俱生表.及無表業成此業道。或所诳者性聰惠故。聞少诳語懸解後義。如是之人隨于何時。所诳解義表.無表業即成業道。前字俱行表無表業皆此加行。後字俱行表.無表業皆此後起

  所言解義至能解名解者。征問。彼所诳者所言解義定據何時。爲據已聞意識正解名解。爲據耳根正聞耳識能解名解

  若爾何失者。答

  若據已聞至可名能解者。複征問。若據所诳已聞意識正解名解。言所诠義意識所知。能诳語表所诳耳識俱時謝滅。所诳意識正解之時。彼能诳者現無有表。應此業道唯無表成 若據所诳耳根正聞耳識能解名解。雖複無有唯無表業成業道失。然未了知。如何耳根正聞可名耳識能解

  善言義者至名爲能解者。答。善言義者耳識至現已生位中。無迷亂緣故即名爲能解 又解耳識非解。能生意識解故名爲能解。雖有兩解意謂前勝

  如無失者應取爲宗者。此即論主印前兩責內無失者爲宗。即取正聞能解名解以于爾時具有表業.及無表故 言無失者。即印斯言 又解論主以理總相評言如無失者應取爲宗。解成業道此亦何定。若有耳識無迷亂緣。即據正聞能解名解。表.無表二皆成業道。若有耳識迷亂緣時不名能解。後意思審方能正解。即據已聞正解名解。唯無表一亦成業道。由斯不定故論主言如無失者應取爲宗。又正理雲。若正對衆背想發言。不見等中诳言見等。所诳領解此刹那中表.無表業名本業道。有說所诳印可方成。若爾應無诳賢聖理。然诳賢聖爲過既深。由此應知前說爲善(解雲相領解即成業道。非要被诳印可方成) 問如殺業道殺已方成。诳語業道領解即成。何故不言解已方成 解雲殺據命斷。現命不續方名業道。故言殺已 诳據領解。現領解時即成業道。不言解已

  經說諸言至所見等相者。此下第二。明所見等。依經問起。經中十六。如文可知。若細分別。或有見言見等。不見言不見等名非聖言。或有見言不見等。不見言見等名爲聖言。故集異門足論第十意雲。有實已見等起不見等想言我已見等。如是雖名非聖言。而不名不見言見等。彼實已見等故 又雲。有實不見等而起見等想…

《俱舍論記十六》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