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論記》十八 ▪第5页
沙門釋光述
..續本經文上一頁不善業道。或由一業道便墮惡趣。或乃至十 此中若有齊此量業應墮惡趣。未圓滿時。但名造作不名增長。若此已圓滿惡趣業成亦得增長名。故婆沙一百一十九雲。或有由一惡行墮諸惡趣。或有由叁。若由一惡行墮惡趣者。彼加行時但名造作不名增長。若至究竟名爲造作亦名增長。若具田叁墮惡趣者。造一.二時但名造作不名增長。若具造叁名爲造作亦名增長 又雲或由一不善業道墮諸惡趣。或具由十。若由一者彼加行位但名造作不名增長。若至究竟名爲造作亦名增長。若具由十者。造一至九。但名造作不名增長。若具造十。名爲造作亦名增長
由無惡作至無對治業者。釋由無惡作.對治故 由無惡作故者。作惡業已謂無追悔 由無對治故者作惡業者作惡業已。謂無忏悔發露等善能對治業。故婆沙雲。複次若業作已不舍.不吐.不依對治者具二種。若業作已能舍.能吐.依對治者唯造作。複次若業作已無變悔者具二種。若業作已有變悔者唯造作
由有伴故者至爲助伴者。釋由有伴故。謂作不善業道時。還以不善業道爲其助伴。故正理雲。如盜他財。複汙他室。殺他子等 又婆沙二十四雲。複次不善業以不善業爲眷屬者具二種。以善業爲眷屬者唯造作
由異熟故者謂定與異熟者。釋由異熟故。謂造此業定與異熟
善翻此至唯名造作者。上來所說諸不善業皆名造作亦名增長。若諸善業造作增長約五種因。翻上應知。異前所說諸善.惡業。由無五因唯名造作不名增長
如前所明至如慈等無受者此即第八明施製多福。牒前問起並頌答也
論曰至有舍類福者。此釋上句。如文可知
彼既不受福由何生者。問。施彼製多既不受用。福因何生
複以何因至不受不生者。論主反責外人
不受于他無攝益故者。外人答
此非定證至由自心生者。論主總非。正釋下句。汝作是執。此非定證 若福要由攝益他成。則修慈等.及正見等應不生福。以慈.正見等于他無益故 是故應許供養製多有多福生。如修慈等 謂如有一修慈定時。于諸有情平等發起與樂意樂。雖無受者.及攝益他。而從自善心生無量福 修悲等定得福亦爾 如是諸有德者雖已滅過去。而今追申恭敬.供養福由自心生
豈不唐捐此施敬業者。外難。若福但由自心生者。豈不唐捐此所施物.及與身.語敬養業耶
不爾發業至非但起心者。論主釋。不爾。要由發身.語業敬養.布施心方勝故 謂如已下引喻況法。如文可知
若于善田至招非愛果者。此下第九明果由內心。問。善田植施可招愛果。以田勝故。惡田雖施應招非愛。以田惡故。此即問起
此不應爾者。答
所以者何者。征
頌曰至種果無倒故者。頌答
論曰至種果有倒者。先釋第二句。由種不同果有甘.苦。從甘種子有甘果生。從苦種子有苦果生。故言種果無倒。非由田力種果有倒 末度迦。是果名。其形如棗。樹似皂莢樹 賃波太小如苦練子
如是施主至或果全無者。釋第一句。如是施主雖于惡田。而益他心殖諸施種。但招愛果不招非愛 此顯施種能招愛果。非由惡田種果有倒 然由田過令所植種或生果少。如施凡人等 或果全無如施極劣諸外道等
施類福業事至依治滅淨等者。此下大文第二明戒.修。就中。一明戒。二明修。叁明戒.修果 此即第一明戒
論曰至自性差別者。釋上兩句。諸不善色身.語七支名爲犯戒。此中性罪立犯戒名 遮謂所遮非時食等。雖非性罪而佛爲護法.及有情別意遮止 爲護法者。法謂正法。犯遮罪人爲他說法。他不信受。因人撥法。佛爲護法別意遮止 爲護有情者。謂護諸有情。若出家人犯此遮罪。一即他見譏謙獲罪重。二即他見輕慢不恭敬。佛意爲護彼有情故別意遮止 受戒者犯亦名犯戒。簡性立遮。離性.及遮俱說名戒 此性及遮各有二種。謂表.無表。以身.語業爲自性故。以此文證性.遮二戒各別有彼表.無表業 問若以善心爲女人說法過五六語。既是善心所發。雲何名遮罪 解雲善心發邊名爲善業。違教義邊名之爲罪 應知遮罪總有二種。一者染心所起。謂墮惡趣。二者善.無記心所起。由非染故不墮惡趣 違教義邊雖名遮罪。論體非罪。罪.福二業由心成故 言不善色名犯戒者。據未離欲說。若不爾者。已離欲人爲女人說法過五六語。既無欲染。如何犯遮罪耶。以此明知。非染心發亦名遮罪。語遮既然身遮亦爾
若具四德至非勝生故者。釋下兩句。若具四德得清淨名。此釋淨字。若不具德名不清淨 言四德者。一者不爲犯戒所壞。犯戒謂前諸不善色。此釋非犯戒壞 二者不爲彼犯戒因所壞。彼因謂貪等。此釋非因壞 叁者何依治。謂依四念住.四正斷等。此念住等能對治彼犯戒.及因。此釋依治 四者依滅。謂依涅槃。願以持戒所生功德回向涅槃。非求人.天二勝生故。此釋依滅
等言爲顯至五回向寂者。頌說等言顯二異說。此即初師 有說戒淨由五種因。故雜心第八雲。根本淨者離起根本業道。眷屬淨者離殺生等方便。不爲覺所壞者。離欲.恚.害叁覺惱亂。攝受正念者。攝受佛.法.僧念。以是故亦離諸無記心。正向解脫者爲解脫持戒。不爲身.財.及余所作。是故亦說隨順覺支。此五因緣戒清淨
有余師說至業惑垢故者。此即第二師說。戒有四種 一怖畏戒。于中有四。一怖衣.食不活畏故。二怖世間惡名畏故。叁怖大衆治罰畏故。四怖未來惡趣畏故。受護屍羅 二希望戒。于中有五。一貪諸有。二貪勝位。叁貪多財。四貪恭敬。五貪稱譽。受持淨戒 叁順覺支戒。此戒能順七覺支故名覺支戒。謂爲求解脫涅槃及正見等八聖支故受持淨戒。此戒能順覺支 四清淨戒。謂無漏戒彼能永離業惑垢故名清淨戒
已辨戒類至極能熏心故者。此即第二明修
論曰至其體是何者。問
謂叁摩地自性俱有者。答。謂叁摩地自性及俱有五蘊爲體
修名何義者。問修義
謂熏習心至是故獨名修者。答。修是熏習義。謂熏習心。以定地善于心.相續起極能熏習。令成功德體類。故獨名修。喻況可知
前辨施福至就勝說修者。此下第叁明戒.修果。就中。一正明戒修果。二明梵福量果 此即第一正明戒.修果 戒以離系爲士用果。謂由持戒方證離系故。以離系爲士用果 余文可知 又正理雲如是持戒亦感大富。就勝說施。准倒應知
經說四人至爲一梵福量者。此即第二明梵福量果。依經問答 馱都。此雲性。如來體性也 四事。謂衣服.飲食.臥具.醫藥 如舍利子等令僧破已還和 余文可知
論曰至感劫天樂故者。有二師說。此即初師。是經部。或是大衆部師。或是當部異師 此師意說一梵福量。同梵輔天四十中劫爲一劫量名一福量 複引余部頌證 有信正見人.修十善勝行者。便爲生梵福。感得一劫生天樂故。引頌意證同梵輔天一劫。生于天中受一劫樂同梵輔天 十勝行即是修四梵福中十善勝行 又解如十善業既感天中一劫受樂。准知四梵福亦能感天一劫受樂。引意類釋 又真谛師解雲。十勝行者謂前四梵福上更加六種 一爲救母命舍自身命 二爲救父命舍自身命 叁爲救如來命舍自身命 四于正法中出家 五教他出家 六未轉法輪能請轉法輪。若作此解證意可知 應知四梵福後一上界受一劫樂。前叁于欲天中死已複生等一劫樂。故正理雲。已離欲者修四無量生上界天受劫壽樂。若未離欲建率堵波。造寺。和僧。能勤修習慈等加行。彼亦如修無量根本感劫天樂 豈不前說欲界無有善業能招一劫異熟。無一善業猶如不善。唯一刹那能招劫壽 依如是理故作是說。然于一事發起多思次第能招劫量快樂。謂于彼死複于中生。故劫樂言無違前失
毗婆沙師至如是異說者。此即第二師說。說梵福量指同前解 等言爲顯如是異說
財施已說至自他大福者。此即第叁明法施 言體性者。如婆沙二十九出法供養體雲。評曰應作是說。若說法者語。若能發語心.心所法。若受者聞已生未曾有善巧覺慧。皆此自性。如是法供養總用五蘊以爲自性 解雲准財施中出真施體法亦應然。思之可知 言契經等者等取律.論。故集異門足論第二雲。法供養雲何。答素怛覽。或毗奈耶。或阿毗達磨 又解十二部經中舉初契經等余十一 言十二者契經.應頌.與記別。諷頌.自說.及因緣。譬喻.本事.並本生。方廣.希法.兼論義 故正理四十四雲。契經等者等余十一。即顯契經乃至論議
言契經者謂能總攝容納隨順世俗.勝義堅實理言。如是契經是佛所說。或佛弟子佛許故說 言應頌者。謂以勝妙緝句言詞隨述贊前契經所說。有說亦是不了義經 言記別者。謂隨余問酬答辨析。如婆羅衍拏等中辨。或諸所有辨曾.當.現真實義言皆名記別。有說是佛諸了義經 言諷頌者。謂以勝妙緝句言詞。非隨述前而爲贊詠。或二.叁.四.五.六句等 言自說者。謂不因請世尊欲令正法久住。睹希奇事悅意自說妙辨等流。如說此那伽由彼那伽等 言緣起者。謂說一切起說所由。多是調伏相應論道。彼由緣起。之所顯故 言譬喻者。爲令曉悟所說義宗。廣引多門比例開示。如長喻等契經所說。有說此是除諸菩薩。說余本行能有所證示所作言 言本事者。謂說自昔展轉傳來。不顯說人談所說事 言本生者。謂說菩薩本所行行。或依過去事起諸言論。即由過去事言論究竟是名本事。如曼馱多經。若依現在事起諸言論。要由過去事言論究竟。是名本生。如羅刹私經 言方廣者。謂以正理廣辨諸法。以一切法性相衆多非廣言詞不能辨故 亦名廣破。由此廣言能破極堅無知闇故 或名無比由此廣言理趣幽博余無比故 有說此廣辨大菩提資糧
言希法者謂于。此中唯說希奇出世間法。由此能正顯叁乘希有故 有余師說。辨叁寶言。世所罕聞故名希法 言論議者。謂于上說諸分義中。無倒顯示釋難決擇 有說于經所說深義。已見真者。或余智人。隨理辨釋亦名論議。即此名曰磨怛理迦。釋余經義時此爲本母故 此又名爲阿毗達磨。以能現對諸法相故。無倒顯示諸法相故 如是所說十二分教略說應知叁藏所攝 言叁藏者。一素怛纜藏.二毗奈耶藏。叁阿毗達磨藏
前已別釋至聖道善如次者。此即大文第八明順叁分善
論曰至後當廣說者。釋順叁分善 分是別義。即福等名分。此即所順叁分不同故名爲分 或順福等善即名爲分。此即能順叁分不同。或可分言通能.所順 余文可知
如世間所說至算文數自體者。此即大文第九明書等體
論曰至受想等法者。釋上兩句。等取行.識
余文可知
此中書印至五蘊爲體者。此下釋後兩句。書謂手書。印謂手印。並身工巧。以前身業爲自性。及彼能發心.心所法。總而言之。五蘊爲體 應知書印以能書.印身業爲體。非所書.印。故婆沙一百二十六雲。此中書者非所造字。但是所有能造字法。此能成字故說爲書(解雲書之與字.眼目異名。非是不相應中字也) 又雲。此中印者非所造印。但是所有能造印法。此能成印故說爲印 又正理雲非諸字像即名爲書。所雕印文即名爲印。然由業造字像.印文。應知名爲此中書.印
次算及文至五蘊爲體者。算謂語算如言九九八十一等。文謂文章。如人語言諷詠詩賦。並語工巧。以前語業爲自性。及彼能發心.心所法。總而言之。五蘊爲體。應知算文以能算文。語業爲體。非所算文。故婆沙雲此中算者非謂所算一.十.百.千.萬.億等法。但是所有能算之法。此能算法故說爲算 又雲此中詩者非所述詠。但是所有能成詠法。此能成詠法故說爲詩(解雲詩之與文。名異義同)
後數應知至能數法故者 數謂意思計數諸法。一.十等數是意業工巧。以前意業爲自性。及彼意思同時能發心.心所法。總而言之。四蘊爲體。但由意思能數法故。內思計校名數。出語以去名算。故二不同。應知此數以能計數爲體。非所計數。故婆沙雲。此中數者。非謂所數稻.麻等物百.千等。但是所有能數之法。此能數法說爲數。若依勝論。德句義中別有數體。若依大乘。于所數法上假立爲數。若依此宗。以能數思爲其體也。若據所數法與大乘同
今應略辨至解脫名無上者。此即大文第十明法異名。論曰至亦名爲妙者。釋第一句。善無漏法以有爲無漏及與擇滅爲。體。此善無漏法亦名爲妙。故品類足第六雲。妙法雲何。謂無漏有爲法及擇滅。又正理釋異名雲。勝染.無記及有漏法。故唯此法獨受妙名
諸染汙法至及劣者。釋第二句。諸染汙法以不善.有覆無記法爲體。此諸染法亦名有罪。亦名有覆。亦名爲劣。故品類足雲。劣法雲何。謂不善.及有覆無記法 又正理釋異名雲。亦名有罪。是諸智者所诃厭故。亦名有覆。以能覆障解脫道故。亦名爲劣極鄙穢故。應棄舍故
准此妙劣至故頌不辨者。此釋中法。准前妙.劣余中已成。即善有漏法.及無覆無記。有爲.無爲法。故品類足雲。中法雲何謂善有漏.及無覆無記法。正理同品類足
諸有爲善至義准已成者。釋第叁句。明有爲善異名。諸有爲善亦名應習。此善在身數數現前。漸漸增進可修習故。又生果故。余不善.無記。及無爲法非應修習。義准已成 問何故不善.無記非修習耶 答正理雲不善.無記非應習者。以彼體非升進法故
何故無爲不名應習者。問
不可數習至此無果故者答。謂此無爲不可數習令增長故不名應習。又習爲果。此無爲法無有果故不名應習。又正理雲。然勸以涅槃置在心中者。教有情類令趣涅槃。勸令數現起緣涅槃善智。故作是言 非謂應習
解脫涅槃至義准已成者。釋第四句。明解脫異名 解脫涅槃。亦名無上。以無一法能勝涅槃。是善。是常。超衆法故。尚無有法與涅槃等。況有上者 余法有上。義准已成。即一切有爲.虛空.非擇滅。由非具前善.常相故。隨其所應皆名有上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俱舍論記》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12】個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