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論記》十九
沙門釋光述
分別隨眠品第五之一
分別隨眠品者。隨逐有情名隨。行相微細名眠。如人睡眠行相難了。此品廣明故名分別。此品雖亦明纏.垢等。隨眠強勝故以標名 又解此品初明隨眠。從初立號故以標名。所以業後次明隨眠者。業因感果不能獨起。必藉惑緣。惑望果疎故隨眠後說
前言世別至無感有能者。就此品中。一明惑體。二明惑滅 就第一明惑體中。一正明根本惑。一明雜諸煩惱 就正明根本惑中。一辨根本惑。二諸門分別。就辨根本惑中。一增數以明。二明見.修斷。叁別明五見。四便明四倒。五明七.九慢 就第一增數明中。一明六隨眠。二明七隨眠。叁明十隨眠。四明九十八。此下第一明六隨眠 前品初言世別皆由業生。此業複由隨眠方得生長。離隨眠之業。無感有果功能。此即牒前生起
所以者何隨眠有幾者。一問所以者何。二問隨眠有幾
頌曰至無明見及疑者。上一句答初問。下叁句答第二問
論曰至無感有能者。釋第一句 叁有非一名爲諸有。謂由隨眠能發諸業。複由諸業能感有果。由此隨眠是諸叁有根本故業離此隨眠無感有果功能。故十二支初說隨眠
何故隨眠能爲有本者。問
諸煩惱現起至有感有能者。答。諸煩惱現起。能爲十事故 一堅根本。正理四十五雲。一堅固根本。令得堅牢。對治遠故。煩惱根本謂煩惱得 解雲由惑起故對治道不生。惑得轉強名爲堅固。要由成惑惑方現前。故煩惱得是煩惱根本也 二立相續。正理雲。建立相續。能數令余連續起故 解雲能數令余後念諸惑連續起故。或引後余生連續起故 叁治自田。正理雲。修治自田令所依止隨彼住故 解雲自田謂煩惱現行所依止身。令此依身順生煩惱。謂由煩惱數起現行。令自身.心起善梗澀。若起煩惱任運滑利故名修治自田 四引等流。正理雲。引毒等流。能引如自隨煩惱故 解雲能引如自諸隨煩惱等流果故 五發業有。正理雲。能發業有。發起能招後有業故 解雲業即有故。或業.及有。以業.及果皆名有故 六攝自具。正理雲。攝自資糧。能數數攝起非理作意故 解雲自具。資糧。名異義同 又解此論言自具。謂惑同時心.心所等 七迷所緣。正理雲。迷于所緣。能害自身正覺慧故 解雲由不了境故。損正慧故 八導識流。正理雲將導識流。于後有所緣能引發識故 解雲煩惱起時將導染識。于後有能引識支。于所緣能發染識故名導識流 九越善品。正理雲。違越善品。令諸善法皆退失故(可知)
十廣縛義。至自界.地故。正理雲廣系縛義。令不能越自界.自地。以能長養染汙界故 解雲染汙界。謂諸煩惱是界攝故。染界增長。系縛彌多。故能廣縛有情不越界.地。由此隨眠能爲有本。故業因此有感有能。有謂後有。故正理雲。雖離染者亦造善業。而無勢力能招後有
此略應知至體各不同者。釋下叁句。隨眠有六。如文可知
頌說亦言。不但嗔由貪力于境隨增。意顯慢等亦由貪力于境隨增 由貪隨增。義如後辨。指同下文。愛是一切諸煩惱足。是故引余起。余由此生具足應言貪嗔。貪慢.貪無明等。此由貪力義便兼明 及聲顯六體各不同于六釋中相違釋也
若諸隨眠至有七隨眠者。此下第二明七隨眠。此即問也
頌曰至爲遮解脫想者。上一句正答。下叁句立有貪所以。就下叁句中 第一句有貪上二界。爲異經部等。經部等言有貪亦通欲界 又解別顯有貪名異別標。欲界名欲貪。義准可解故不別說。或自名顯故不別說 第二句于內門轉故。所以不名欲貪 第叁句爲遮解脫想。所以名有貪
論曰至故經說七者。釋第一句
何等爲七者。問
一欲貪隨眠至七疑隨眠者。答
欲貪隨眠至征問亦爾者。兩關征定。爲欲貪體即是隨眠據持業釋。爲是欲貪之隨眠義據依主釋 于余六惑義征問亦爾
若爾何失者。反責疑意
二俱有過至叁根相應者。重顯疑意。持業。依主二俱有過。若欲貪體即是隨眠。據持業釋。便違契經。如契經說若有一類有情非于多時。乃至並隨眠斷。欲貪纏遣除。顯斷現行。並隨眠斷。顯斷種子。經中既說于欲貪纏能正遣除。外別說並隨眠斷。明知欲貪體非即是隨眠。引經正取並隨眠斷一句爲難。余者同文故來 若是欲貪之隨眠義。據依主釋。隨眠應是心不相應同大衆部等。彼計隨眠是心不相應。謂諸煩惱于正起位。于自相續引起別法心不相應行蘊所攝。名爲隨眠。准宗輪論。大衆部等說隨眠與心不相應 說不相應非但同大衆部等。亦違對法。如本論說欲貪隨眠與喜.樂.舍叁根相應。論既言欲貪隨眠叁根相應。明知欲貪即是隨眠現行相應。非欲貪外有隨眠名不相應
毗婆沙師至即是隨眠者。毗婆沙師作如是說。欲貪等體即是隨眠。據持業釋。是心相應非不相應
豈不違經者。大衆部等征
無違經失至是相應法者。毗婆沙師通經。經言並隨眠斷者。不但斷欲貪體。並貪相應.所緣隨縛亦斷故。正理四十五雲。又即彼經言並隨眠斷者。顯欲貪纏無余斷故。謂斷八品修所斷時。一品隨眠猶能隨縛。爲顯體斷說正遣除。並隨眠斷言顯隨縛皆盡(已上論文) 或經于得假說隨眠。不但斷貪並貪得亦斷。得非隨眠生隨眠故。假說隨眠。猶如火等能生苦等故。于火等中立苦等名。言想者。想能生名故 或名生想故說名爲想 阿毗達磨依實相說即諸煩惱說名隨眠。據持業釋。由此隨眠現起相應。是相應法非不相應
何理爲證知定相應者。大衆部等責
以諸隨眠至是相應法者。毗婆沙師中法勝論師解。故正理雲。經主此中先敘法勝所說。以諸隨眠等 所以得知隨眠是相應法者。一以諸隨眠染惱心故。二覆障心故。叁能違善故。謂隨眠力染惱心故。能染惱心。覆障心故未生善不生。能違善故。已生善退失。如其次第 又解謂下通釋前叁 又解謂下且釋初一。後二略而不論。由此隨眠能爲叁事。故隨眠體非不相應 返難大衆部等言。若不相應能爲此叁事。則諸善法應無起時。以汝立不相應念念恒現前故 順成已義言既諸善法容有起時。故知隨眠是相應法非不相應法
此皆非證至是隨眠所爲者。大衆部等非。此皆非證。所以者何。我宗若許彼隨眠體非相應者。不許上叁事是隨眠所爲。皆是現起煩惱所爲。大衆部等現起煩惱名纏。熏成種子名隨眠是不相應
然經部師所說最善者。論主評取經部
經部于此所說如何者。問
彼說欲貪至即名纏故者。述經部宗。彼說欲貪之隨眠義據依主釋。然隨眠體非心相應故。不同說一切有部。非不相應不同大衆部等以此隨眠離色.心外。無有別物名心相應。不相應故。所以俱非二種。煩惱睡位熏成種子說名隨眠。于覺位中現起覺境即名纏故
何名爲睡者。問
謂不現行種子隨逐者。經部答。惑不現行如睡相似故名爲睡
何名爲覺者。問
謂諸煩惱現起纏心者。經部答。惑現行時覺察前境。故名爲覺
何等名爲煩惱種子者。問
謂自體上至不可得故者。經部答。謂于色.心自體之上。煩惱種子異余種故。名差別功能。即此功能從前現行煩惱生。能生後現行煩惱 言證智者。次五識後意識相應智 又解亦取定心相應智。又解亦取五識相應智俱現量證故 如念種子是前證智俱起念生。能生當念果功能差別名爲種子。此文應言如念種子是念生。而言是證智生者。前位智強故標智名。後位念勝故稱念號 又解前心聚中智強故總名證智。後心聚中念強故總名爲念.若作此解從強立名。以實而言各熏成種。又解心.心所法能記前境通名爲念。能證前境通名爲智。故言如念種子。是證智生能生當念功能差別 又如芽等中有前麥果等生能生後莖等果。功能差別說名種子。汝大衆部等。若執現行煩惱之外別有隨眠。是心不相應名煩惱種子者。應許念種非但功能生現行念。亦應別有不相應體名念種子。能引生後念。此念既不爾。彼煩惱雲何然。念與煩惱流類相似。差別因緣不可得故 立量雲。念種應是不相應。以從他生能生他故。猶如隨眠 又立量雲。隨眠應無有體。以從他生能生他故。猶如念種 以大衆部等煩惱力強。無始久習熏成種子。別有體性心不相應。若念種子勢力微弱非無始習。雖熏成種。但有功能無別體性 若經部師煩惱種子.及念種子。俱有功能並無別體。由此不同故難大衆部等
若爾六六至有貪隨眠故者。說一切有部難。經中既說于其樂受有貪隨眠。明知隨眠即是現起。如何乃言隨眠名種
經但說有至何所違害者。經部通經。經中但說有貪隨眠。不言樂受現行之時即有隨眠。何所違害
于何時有者。說一切有部問
于彼睡時至立隨眠想者。經部答。于彼樂受熏種睡時名有貪隨眠。或假于貪因上立隨眠果名。說名爲想如前已釋
傍論且止應辨正論者。此下釋後叁句。止诤生下
言貪分二至以何爲體者。牒解問起
謂色無色二界中貪者。舉第二句答
此名何因唯于彼立者。問。此有貪名何因唯于彼上界立
彼貪多托至不別顯示者。舉下兩句答。彼上界貪雖亦緣外。多托內門轉故。謂彼二界多起定貪。一切定貪于內門轉。故唯于彼立有貪名 又由有人于上二界所依止身起解脫想。爲遮彼故。謂于上界立有貪名。顯貪所緣非真解脫 若泛論有。有通叁界。通內。通外。此中但于上界有漏內自體上立以有名。故名爲有。彼界諸有情多于等至定。及所依止身二自體上深生味著故。說彼唯味著內自體。非味著外境。離欲界貪故。以定身勝故偏味著。由此唯彼界立有貪名 既說有貪在上二界。義准欲界貪名五欲境貪。故于頌中不別顯示 于欲界貪雖亦緣內身。多緣外境。從多分說名爲欲貪
即上所說至五疑者。此即第叁明十隨眠。如文可知
又即所說至余等如欲說者。此即第四明九十八。問及頌答
論曰至無色叁界者。此釋初兩句 部是衆義。故婆沙雲。問此中部言欲顯何義。答欲顯衆義 余文可知
且于欲界至及修所斷者。釋次四句。乘十隨眠成叁十六。謂見苦所斷有十。是一具十。集滅所斷各七。是二離叁見。見道所斷有八。是一離二見。修道所斷有四。是一離見.疑。…
《俱舍論記十九》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