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记》

「律疏部·论疏部」经文1821卷41页码:P0001
唐 普光述

  《俱舍论记》十九

  沙门释光述

  分别随眠品第五之一

  分别随眠品者。随逐有情名随。行相微细名眠。如人睡眠行相难了。此品广明故名分别。此品虽亦明缠.垢等。随眠强胜故以标名 又解此品初明随眠。从初立号故以标名。所以业后次明随眠者。业因感果不能独起。必藉惑缘。惑望果疎故随眠后说

  前言世别至无感有能者。就此品中。一明惑体。二明惑灭 就第一明惑体中。一正明根本惑。一明杂诸烦恼 就正明根本惑中。一辨根本惑。二诸门分别。就辨根本惑中。一增数以明。二明见.修断。三别明五见。四便明四倒。五明七.九慢 就第一增数明中。一明六随眠。二明七随眠。三明十随眠。四明九十八。此下第一明六随眠 前品初言世别皆由业生。此业复由随眠方得生长。离随眠之业。无感有果功能。此即牒前生起

  所以者何随眠有几者。一问所以者何。二问随眠有几

  颂曰至无明见及疑者。上一句答初问。下三句答第二问

  论曰至无感有能者。释第一句 三有非一名为诸有。谓由随眠能发诸业。复由诸业能感有果。由此随眠是诸三有根本故业离此随眠无感有果功能。故十二支初说随眠

  何故随眠能为有本者。问

  诸烦恼现起至有感有能者。答。诸烦恼现起。能为十事故 一坚根本。正理四十五云。一坚固根本。令得坚牢。对治远故。烦恼根本谓烦恼得 解云由惑起故对治道不生。惑得转强名为坚固。要由成惑惑方现前。故烦恼得是烦恼根本也 二立相续。正理云。建立相续。能数令余连续起故 解云能数令余后念诸惑连续起故。或引后余生连续起故 三治自田。正理云。修治自田令所依止随彼住故 解云自田谓烦恼现行所依止身。令此依身顺生烦恼。谓由烦恼数起现行。令自身.心起善梗涩。若起烦恼任运滑利故名修治自田 四引等流。正理云。引毒等流。能引如自随烦恼故 解云能引如自诸随烦恼等流果故 五发业有。正理云。能发业有。发起能招后有业故 解云业即有故。或业.及有。以业.及果皆名有故 六摄自具。正理云。摄自资粮。能数数摄起非理作意故 解云自具。资粮。名异义同 又解此论言自具。谓惑同时心.心所等 七迷所缘。正理云。迷于所缘。能害自身正觉慧故 解云由不了境故。损正慧故 八导识流。正理云将导识流。于后有所缘能引发识故 解云烦恼起时将导染识。于后有能引识支。于所缘能发染识故名导识流 九越善品。正理云。违越善品。令诸善法皆退失故(可知)

  十广缚义。至自界.地故。正理云广系缚义。令不能越自界.自地。以能长养染污界故 解云染污界。谓诸烦恼是界摄故。染界增长。系缚弥多。故能广缚有情不越界.地。由此随眠能为有本。故业因此有感有能。有谓后有。故正理云。虽离染者亦造善业。而无势力能招后有

  此略应知至体各不同者。释下三句。随眠有六。如文可知

  颂说亦言。不但嗔由贪力于境随增。意显慢等亦由贪力于境随增 由贪随增。义如后辨。指同下文。爱是一切诸烦恼足。是故引余起。余由此生具足应言贪嗔。贪慢.贪无明等。此由贪力义便兼明 及声显六体各不同于六释中相违释也

  若诸随眠至有七随眠者。此下第二明七随眠。此即问也

  颂曰至为遮解脱想者。上一句正答。下三句立有贪所以。就下三句中 第一句有贪上二界。为异经部等。经部等言有贪亦通欲界 又解别显有贪名异别标。欲界名欲贪。义准可解故不别说。或自名显故不别说 第二句于内门转故。所以不名欲贪 第三句为遮解脱想。所以名有贪

  论曰至故经说七者。释第一句

  何等为七者。问

  一欲贪随眠至七疑随眠者。答

  欲贪随眠至征问亦尔者。两关征定。为欲贪体即是随眠据持业释。为是欲贪之随眠义据依主释 于余六惑义征问亦尔

  若尔何失者。反责疑意

  二俱有过至三根相应者。重显疑意。持业。依主二俱有过。若欲贪体即是随眠。据持业释。便违契经。如契经说若有一类有情非于多时。乃至并随眠断。欲贪缠遣除。显断现行。并随眠断。显断种子。经中既说于欲贪缠能正遣除。外别说并随眠断。明知欲贪体非即是随眠。引经正取并随眠断一句为难。余者同文故来 若是欲贪之随眠义。据依主释。随眠应是心不相应同大众部等。彼计随眠是心不相应。谓诸烦恼于正起位。于自相续引起别法心不相应行蕴所摄。名为随眠。准宗轮论。大众部等说随眠与心不相应 说不相应非但同大众部等。亦违对法。如本论说欲贪随眠与喜.乐.舍三根相应。论既言欲贪随眠三根相应。明知欲贪即是随眠现行相应。非欲贪外有随眠名不相应

  毗婆沙师至即是随眠者。毗婆沙师作如是说。欲贪等体即是随眠。据持业释。是心相应非不相应

  岂不违经者。大众部等征

  无违经失至是相应法者。毗婆沙师通经。经言并随眠断者。不但断欲贪体。并贪相应.所缘随缚亦断故。正理四十五云。又即彼经言并随眠断者。显欲贪缠无余断故。谓断八品修所断时。一品随眠犹能随缚。为显体断说正遣除。并随眠断言显随缚皆尽(已上论文) 或经于得假说随眠。不但断贪并贪得亦断。得非随眠生随眠故。假说随眠。犹如火等能生苦等故。于火等中立苦等名。言想者。想能生名故 或名生想故说名为想 阿毗达磨依实相说即诸烦恼说名随眠。据持业释。由此随眠现起相应。是相应法非不相应

  何理为证知定相应者。大众部等责

  以诸随眠至是相应法者。毗婆沙师中法胜论师解。故正理云。经主此中先叙法胜所说。以诸随眠等 所以得知随眠是相应法者。一以诸随眠染恼心故。二覆障心故。三能违善故。谓随眠力染恼心故。能染恼心。覆障心故未生善不生。能违善故。已生善退失。如其次第 又解谓下通释前三 又解谓下且释初一。后二略而不论。由此随眠能为三事。故随眠体非不相应 返难大众部等言。若不相应能为此三事。则诸善法应无起时。以汝立不相应念念恒现前故 顺成已义言既诸善法容有起时。故知随眠是相应法非不相应法

  此皆非证至是随眠所为者。大众部等非。此皆非证。所以者何。我宗若许彼随眠体非相应者。不许上三事是随眠所为。皆是现起烦恼所为。大众部等现起烦恼名缠。熏成种子名随眠是不相应

  然经部师所说最善者。论主评取经部

  经部于此所说如何者。问

  彼说欲贪至即名缠故者。述经部宗。彼说欲贪之随眠义据依主释。然随眠体非心相应故。不同说一切有部。非不相应不同大众部等以此随眠离色.心外。无有别物名心相应。不相应故。所以俱非二种。烦恼睡位熏成种子说名随眠。于觉位中现起觉境即名缠故

  何名为睡者。问

  谓不现行种子随逐者。经部答。惑不现行如睡相似故名为睡

  何名为觉者。问

  谓诸烦恼现起缠心者。经部答。惑现行时觉察前境。故名为觉

  何等名为烦恼种子者。问

  谓自体上至不可得故者。经部答。谓于色.心自体之上。烦恼种子异余种故。名差别功能。即此功能从前现行烦恼生。能生后现行烦恼 言证智者。次五识后意识相应智 又解亦取定心相应智。又解亦取五识相应智俱现量证故 如念种子是前证智俱起念生。能生当念果功能差别名为种子。此文应言如念种子是念生。而言是证智生者。前位智强故标智名。后位念胜故称念号 又解前心聚中智强故总名证智。后心聚中念强故总名为念.若作此解从强立名。以实而言各熏成种。又解心.心所法能记前境通名为念。能证前境通名为智。故言如念种子。是证智生能生当念功能差别 又如芽等中有前麦果等生能生后茎等果。功能差别说名种子。汝大众部等。若执现行烦恼之外别有随眠。是心不相应名烦恼种子者。应许念种非但功能生现行念。亦应别有不相应体名念种子。能引生后念。此念既不尔。彼烦恼云何然。念与烦恼流类相似。差别因缘不可得故 立量云。念种应是不相应。以从他生能生他故。犹如随眠 又立量云。随眠应无有体。以从他生能生他故。犹如念种 以大众部等烦恼力强。无始久习熏成种子。别有体性心不相应。若念种子势力微弱非无始习。虽熏成种。但有功能无别体性 若经部师烦恼种子.及念种子。俱有功能并无别体。由此不同故难大众部等

  若尔六六至有贪随眠故者。说一切有部难。经中既说于其乐受有贪随眠。明知随眠即是现起。如何乃言随眠名种

  经但说有至何所违害者。经部通经。经中但说有贪随眠。不言乐受现行之时即有随眠。何所违害

  于何时有者。说一切有部问

  于彼睡时至立随眠想者。经部答。于彼乐受熏种睡时名有贪随眠。或假于贪因上立随眠果名。说名为想如前已释

  傍论且止应辨正论者。此下释后三句。止诤生下

  言贪分二至以何为体者。牒解问起

  谓色无色二界中贪者。举第二句答

  此名何因唯于彼立者。问。此有贪名何因唯于彼上界立

  彼贪多托至不别显示者。举下两句答。彼上界贪虽亦缘外。多托内门转故。谓彼二界多起定贪。一切定贪于内门转。故唯于彼立有贪名 又由有人于上二界所依止身起解脱想。为遮彼故。谓于上界立有贪名。显贪所缘非真解脱 若泛论有。有通三界。通内。通外。此中但于上界有漏内自体上立以有名。故名为有。彼界诸有情多于等至定。及所依止身二自体上深生味着故。说彼唯味着内自体。非味着外境。离欲界贪故。以定身胜故偏味着。由此唯彼界立有贪名 既说有贪在上二界。义准欲界贪名五欲境贪。故于颂中不别显示 于欲界贪虽亦缘内身。多缘外境。从多分说名为欲贪

  即上所说至五疑者。此即第三明十随眠。如文可知

  又即所说至余等如欲说者。此即第四明九十八。问及颂答

  论曰至无色三界者。此释初两句 部是众义。故婆沙云。问此中部言欲显何义。答欲显众义 余文可知

  且于欲界至及修所断者。释次四句。乘十随眠成三十六。谓见苦所断有十。是一具十。集灭所断各七。是二离三见。见道所断有八。是一离二见。修道所断有四。是一离见.疑。…

《俱舍论记十九》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