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記》

「律疏部·論疏部」經文1821卷41頁碼:P0001
唐 普光述

  《俱舍論記》二十叁 ▪第2页

  沙門釋光述

  ..續本經文上一頁谛。謂欲苦上苦。欲集上集。欲滅上滅。欲道上道。各有四行。如其次第從後向前減行減緣。第一周以四行相觀欲界苦。如是乃至以四行相觀欲界道。後以叁行觀上界道。減上界道下一行相。第二周以二行觀上界道複減一行。第叁周以一行觀上界道複減一行。第四周以四行相觀欲道谛不觀上道名曰減緣。減緣之時亦雖減行。減緣攝故不名減行。如上道谛余七谛亦爾。唯于緣中不除欲苦.及與一行。總而言之。上.下八谛。谛減叁行。叁八二十四周減行。七周減緣。唯留欲苦.及與一行 又解雲二十四周唯減行。七周減行亦減緣。望能緣邊名減行。望所緣邊名減緣 問如何得知。谛谛之下先減行。後減緣 答如正理論雲。于上界道減一行相。從此名曰中品忍初 古德解雲。于八谛中減七谛名七周減緣。于欲苦谛減叁行名叁周減行 七周減緣此亦可然。叁周減行此即不爾 問若先減行應不能修彼所減行。何故婆沙雲。問增長忍一切時修十六行耶。答不爾。或時十六。或時十二。或時八。或時四 解雲雖減行相未至減緣。猶緣谛故亦能修所減行。若至減緣不修彼行。夫修彼者欣慕故修。既不緣彼谛。所以亦不修彼行。故論雲。隨略彼所緣不修彼行相。故得有時修十六。無修十五.十四.十叁故。得有時修十二。無修十一.十九故。得有時修八。無修七.六.五故。得有時修四。無修叁.二.一 問若修十六與下忍何別 解雲得修雖同。行修即異 問上.下八谛各四行相。既言減行先減何行 解雲上.下八谛。谛各四行。總叁十二。于中唯留欲苦一行擬入見道。余叁十一如名次第從後向前漸漸除之。一周減一。乃至終盡。緣既從後向前漸除。除行亦應爾 問欲苦四行留何行耶 解雲將入見道有二行者 一見行者。于中有二。著我見者作非我行相。著我所見者作空行相 二愛行者。于中有二。我慢增者作無常行相。懈怠增者作苦行相。于此四.人應以此行擬入見道即留此行。故婆沙一百九雲。問何等補特伽羅依空入正性離生。何等補特伽羅依無願入正性離生耶。答若見行者依空入正性離生。若愛行者依無願入正性離生。唯除菩薩。雖是愛行而依空入正性離生。又見行者複有二種。著我見者依非我行相入正性離生。著我所見者依空行相入正性離生。諸愛行者亦有二種。我慢增者依非常行相入正性離生。懈怠增者依苦行相入正性離生。複次若利根者多依空入正性離生。若鈍根者多依無願入正性離生(已上論文)。夫增上忍。世第一法。及苦法忍。行相皆同故引爲證 問于見道中余叁谛下各有四行作何行耶 解雲隨先串習即作此行。又依西方德光論師解減行雲。上.下八谛。谛各四行。如名次第擬儀相當皆相系屬 如于後時應以欲界苦谛下無常行相入見道者。于自谛下從後向前先除非我。次空。後苦 若以苦行擬入見道。先除非我。次空。後無常 若以空行擬入見道。先除非我。次苦。後無常 若以非我擬入見道。先除空。次苦。後無常。除欲苦谛四行。既爾。除上道谛四行亦然

  如以欲界無常入見道。先除上界道下出。次行。次如。後道。以道屬無常故後除也

  若以苦入見道者。先除出。次行。次道。後如。以如屬苦故後除也 若以空行入見道。先除出。次如。次道。後行。以行屬空故後除也 若以非我行入見道。先除行次如。次道。後出。以出屬非我故後除也。如欲苦下行相從後漸除。上界道下行相應系屬彼欲界行相。如欲界說先後除之。如除上界道下四行。除余六谛各四行相隨應皆爾 准此應知。于見道中所起行相。系屬增上忍時行相者即先起彼行 又德光解雲。無常.苦是愛行。空.非我是見行。如于後時減欲苦谛四種行相先後次第。減余七谛行相前後應知亦爾。減欲苦下四行相者。如以無常擬入見道。先除空。以空除我所故先除。次除非我。以除我故後除。此二是見行故先除也。後除苦行。以此苦行與無常行同愛行故 若以苦行擬入見道除空.非我如前說。後除無常。以無常行與此苦行同愛行故 若以空行擬入見道。先除苦以懈怠增故。次除無常以我慢增故。帶于我故。見行相涉。在苦後除。此二並是愛行者起故先除也。後除非我。以非我行與此空行同見行故所以後除 若以非我行相擬入見道。先除苦.無常如先說。後除空行。以空行相與非我行同見行故所以後除。如欲苦下四種行相不定先後隨應而除。除余七谛四種行相應知亦爾。除上界道四行相者。如以欲界無常入見。先除道下行。以行屬空故。次除出以出屬非我故。次如除以如屬苦故。後除道以道屬無常故 若以苦入見道。先除行。次除出。次除道。後除如 若以空入見道。先除如。次除道。次除出。後除行 若以非我入見道。先除如。次除道。次除行。後除出。皆准前釋。如除上道四種行相准欲苦下四種行相。除余六谛各四行相應知亦爾。准此應知。于見道中所起行相應合系屬增上忍者。即先起之。德光所解于理爲勝。若不爾者。谛各四行起何行耶

  上品忍無間至故名最勝者。釋第十一句。于上忍後即生第一。如上品忍。緣苦谛行修一行。唯一刹那。有漏名世。勝故第一。能作等無間緣有士用力離同類因引聖道生故名最勝

  如是煗等至重現前故者。釋第十二句。煗等善根皆慧爲體。若並助伴皆五蘊性。然除彼得。勿諸聖者煗等善根重現前故。本起煗等爲求聖道。既得聖已。理不應起加行善根。以無用故。然得聖已有成煗等。若得爲體即有煗等重現前過。由此暖等非得爲體 問何故四沙門果得是沙門果。暖等上得非煗等耶 解雲沙門果體成就所顯故。得是沙門果。暖等善根聖不重起故。得非暖等 問若得是沙門果。起後果向道前果得現行。應相雜亂 解雲果得雖起。所得果法即不現行。故不相雜。故正理六十一雲。又沙門果諸相續得。雖亦許爲沙門果體。而無八聖位相雜失。以諸安住勝果道者果攝所得法必定不行故。安住果者勝果道攝。諸所得法亦不成故

  此中暖法至亦能修故者。此下別明行修.得修念住行相。此明暖法初修.後修。初修暖位由此種姓先未曾得。初緣谛起勢力嬴劣要同分者方能修故。不能傍修余谛念行。後增進時.由此種姓先已曾得已緣谛故。勢力強盛不同分者亦能修故。故能傍修余谛念行。夫順決擇皆順見道。見道位中唯法念住。故于初位現唯法念。故婆沙雲。然順決擇分善根順見道故。初起位中現在皆唯修法念住(已上論文)後稍容豫于四念住隨應現修。又苦.集.道有色.受.心.及余法故具四念住。滅唯無爲但有法念。又增進位應言修十叁念住。謂苦.集.道各四念住。滅谛唯法。不過四故名修四念

  頂初安足至未來十六者。此明頂法初.後兩位修念住.行相。初順見道現唯法念。由曾習故而能傍修余谛念住及余行相。後位容豫故四念住隨應現修

  忍初安足至不修彼行相者。此明忍位初.後能修念住.行相。漸近見道似見道故。故初.後忍皆唯法念。故婆沙一百八十八雲。問何故初忍及增長位。皆唯法念住現在修耶。答以忍近見道故。與見道相似。如見道中唯法念住現在修。忍亦爾(已上論文)由曾修故傍修余谛念住.行相。然于增進略所緣時。隨略彼所緣不修彼行相。由心欣欲。引得令生。減略所緣心有所舍故不能修。若略所緣即不修行。未至減緣行具能修故。故正理雲。差別說者。略所緣時隨略彼所緣不修彼行相。謂具緣四。具修十六。若緣叁.二.一修十二.八.四(已上論文)言增進者。重緣已去名爲增進。或略緣.行已去名增進

  世第一法至似見道故者。此明第一行修.得修.念住.行相。世第一法緣欲苦谛。以欲苦谛粗顯易觀故。觀欲苦入于見道。法念現修未來四。隨一行現修未來四。無異分力故不能傍修余谛念行。似見道故唯法念現修。唯修自谛念住行相。故婆沙一百八十八雲。問世第一法亦是曾得種姓。已緣谛起行相。何故唯同分修非不同分。答世第一法。是極鄰近見道善根。最與見道相似。如見道中唯同分修非不同分。世第一法亦爾(廣如彼說)

  已辨所生至二舍性非得者。此即第二諸門分別。初一句標總名。第二句修所成。第叁句所依地。第四句所依身。第五.第六句二依得。第七.第八.第九句聖.凡舍。第十句得久近。第十一句非重得。第十二句舍體性

  論曰至名順決擇分者。釋第一句

  依何義建立順決擇分名者。問

  決謂決斷至順決擇分者。答。決謂決斷。擇謂簡擇。決斷.簡擇謂諸聖道。以慧爲體性。以諸聖道能斷疑故名決。及.能分別四谛相故名擇。分謂分段。此言意顯所順唯是見道一分非修.無學決擇。聖道總有叁種。所謂見.修.無學叁分。見道唯是決擇之一分故得決擇分名。此四善根能爲勝緣。引決擇分順益彼故得順彼名。順是其因。決擇分是果。從因及果爲名。故此名爲順決擇分

  如是四種至獨是上品者。釋第二句。四皆是修非是聞.思。唯等引故 雖同修攝。四中前二是下品攝。以俱可動。猶可退故 忍中品攝。勝前暖.頂二善根故。有後第一爲其上故。所以名中 世第一法獨是上品。由叁品不同故分四種。若論暖.頂.忍位不同皆有叁品。此中且據束九爲叁攝四善根 若依正理。由下.中.上及上上品分爲四種 又婆沙第六雲。答總有叁品。謂下.中.上。暖是下品。頂是中品。忍及世第一法是上品。廣如彼說

  此四善根至及欲七地者。釋第叁句。此四依六。謂四靜慮.未至.中間。欲界中無。阙等引故。余上無色地中亦無。以是見道近眷屬故。又無色心不緣欲故。于欲界苦先應遍知。于欲界集先應斷故。故無色界無有見道。無見道故亦無暖.等。此四善根是有漏故。能感色界五蘊異熟。爲圓滿因不能牽引。憎背有。故。故唯依色 頌說或聲。顯二異說。謂暖.頂二 尊者妙音說。依前六及欲七地 此非正義。故正理破雲。對法諸師不許彼說。非聞.思所成順決擇分故

  此四善根至一刹那故者。釋第四句。此四善根依欲界身起。人.天九處。除北俱盧。唯依欲九身。以依彼身容入見道。彼是見道…

《俱舍論記二十叁》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