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中邊論述記》上 ▪第5页
翻經沙門基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無加行非處至不修治妙定
述曰。自下第二隨問而答。于中有叁。初明能障所障各異。第二複次如是諸障下。以十能作明此障義。第叁所障十法次第義者。明善等法所障次第。自下初也。于中有叁。初有五頌烈能障名。次有一頌烈所障名。後有半頌屬能所障。此中五頌烈障名也。頌別六障故成叁十
論曰。如是名爲至其相雲何
述曰。指上問下第二段也
論頌曰。善菩提攝受至自在名善等
述曰。烈所障名也
論曰。如是善等至幾種障耶
述曰。指頌所明問能所障。如何屬著各有幾也。結第二段生第叁段
論頌曰。如是善等十各有前叁障
述曰。類例既同故爲總屬
論曰。善有叁障至不如理加行
述曰。此中善者一切善法。然次第中唯約加行善法宣說。或受持經等。有生得善者。亦名加行故。言非處者。于世業邪學皆名非處。非善處故。于此作加行。不如理故。于善法中。雖作加行。不如理故。大乘姓于小乘作加行故。即無加行等是障非別有障體。下皆隨應准知其相。不能具出
論曰。菩提叁障至末圓滿
述曰。易知此義
論曰。發菩提心至心極疲厭性
述曰。以菩提心攝諸善法。能攝諸善而領受之。以菩提心能資益己亦名攝受。攝受究竟佛果之事亦名攝受。初阙正行與善初障有何別者。此有加行而少分不滿名阙。彼全無名無加行。初二可知。第叁障者。雖具姓友。于行善行極生疲厭。不能修行故亦名障
論曰。有慧者至惡者共住
述曰。菩薩名有慧者。于了此菩薩之性有叁種障。性即真如。菩薩實性故。或即是慧。以菩薩是覺有情故。自此還
論曰。此中鄙者至名爲惡者
述曰。此簡鄙惡二人差別。初即愚癡。後即約物。謂樂毀。此言于他說他過失。樂壞他善事。他德樂隱。他惡樂同。名爲惡者故。論總言樂毀他。義兼同二
論曰。無亂有叁障至未成熟性
述曰。顛倒粗重。即四倒七倒見心想倒。煩惱等叁障中者。即煩惱業生叁種。隨一有余性者。即于叁中隨起一種。有余二種不起之性。或二雖已無。隨有一種在。是二之余所有故。名隨一有余性。能成熟等者。謂慧能成熟能解脫。或此慧能成熟于解脫。未得成熟故未能無亂。此叁皆是見道障故
論曰。障斷滅名無障至放逸性
述曰。此修道障故。說俱生粗重。即一切修道惑。余二可知。隨增且說。非不有余
論曰。回向有叁障至心下劣性
述曰。由此叁障令心向余不向無上正等菩提。起心下劣樂涅槃故。其文易知
論曰。不怖有叁障至而思義
述曰。不敬人即佛僧。不敬法即是法。設雖敬法。自無思擇。隨言而解。皆不能無怖怖畏文海故
論曰。不悭有叁障至心無悲愍
述曰。初悭法。次悭財。後無悲故。成不悭障
論曰。自在有叁障至勝叁摩地
述曰。第一匮者乏也。由昔世時生憎及長。能感匮法之業。所以今時不聞于法。不得自在作大法師。二雖聞法而極勘少。叁雖廣聞不修勝定。不得神通雲雨說法得自在故。此上諸障廢立連環相次。如第十障解者。皆應思擇。恐文繁廣不能具述。叁乘通局。位次所在。生起先後。不增不減。皆如下釋
論曰。複次如是至應知此名
述曰。即明障中。第二大段約十因解也。于中有二。初舉余處所明十因。後于前下依彼論十因之名以釋之。于善等十法。十能作義。此中所言隨余義中有十能作者。此叁十障于善等中。隨余經論所明義中。有十能作因義。即是對法第四卷等。即依彼十能作義。應知此處十因之名。謂名同彼而義望異。然此能作皆增上緣。所望遠故。舊論此文極難信解
論曰。十能作者至于眼識等
述曰。眼等是能作因。識等是果。然對法說生起因者。謂識和合望識。舉所生眼等果。取和合識等因。此中舉因體亦無違也
論曰。二安住能作至如光明于諸色
述曰。然對法說。如燈于衆色。此處望寬。余文易解
論曰。五變壞能作至成镮钏等
述曰。對法說如工巧智于金銀等。此中望假者故說金師。彼望實法言工巧智。依假假者。實實智。故亦不相違
論曰。八信解能作至如因于宗
述曰。雖火與宗無別如煙于因不殊。然煙望生解火之智故。名信解能作。以因望所成之義故。名顯了能作。雖二義齊。以所差別分二因也
論曰。十至得能作至于涅槃等
述曰。對法名等至能作。然非是定名爲等至。以緣涅槃義故名至得。慧至于滅得此涅槃故。彼論通約總聚諸法故名等至。平等至境故
論曰。依如是義至于識等所作
述曰。雜集論等說十能作而不見頌。今者所說或引余文。或天親自說。舊說之都無二頌。于二頌中。初之一頌烈能作名。第二一頌出能作體果。于烈名中。初一句舉數下叁句烈名。出能作體果中。上叁句出能作體。下一句出所得果。識因者即根等。聖道等者類非一也。余文易知
論曰。于善等障應知亦然
述曰。即是第二依彼論十能作名。以釋諸障作用。于中有二。初結同彼。二別解義。此初也
論曰。一生起障至應生起故
述曰。名因同余論之因。而義異也。其心易知
論曰。二安住障至不可動故
述曰。以大菩提可安住法不可動故
論曰。叁任持障至能任持
述曰。以菩提心廣能任持一切佛法功德福智。亦能攝受多種善法及有情故
論曰。四照了障至應照了故
述曰。以諸菩薩名有慧者故。性即菩薩之自體也。以慧照知一切法故
論曰。五變壞障至名變壞故
述曰。即是見道能除亂故。令障變壞故。名變壞。或能變壞亦名變壞
論曰。六分離障至離系故
述曰。即是修道能除障也。令障斷滅或能分離故名分離
論曰。七轉變障至轉變相故
述曰。先心向余。今者回向無上菩提。菩提之心故心轉變
論曰。八信解障至有怖畏故
述曰。謂由己身信解人法。自能簡擇。便能無怖。名與彼同。所望義別也
論曰。九顯了障至爲他顯了故
述曰。由重法輕財等。便于財法二皆無悭。悲愍有情。然爲他說法。或施財譽等
論曰。十至得障至自在相故
述曰。由多聞等業故。于法便得自在。自在成已能至得涅槃。故障此者名至得障。此則障所障不增不減。此上皆應述其障體。恐厭繁廣但舉宏綱
論曰。所障十法次第義者
述曰。第叁大段明其次第前後門也。即有叁乘通局位次所在。舊論脫此以下一段次第之文。今勘多梵本。悉皆具有
論曰。謂有欲證至先應生起
述曰。第一善法即生起也
論曰。勝善根力至無上菩提
述曰。第二菩提即安住也
論曰。爲令善根至大菩提心
述曰。第四有慧即照了也
論曰。如是菩薩至起無亂倒
述曰。第五無亂即變壞也
論曰。由見道中至斷一切障
述曰。第六無障即分離也
論曰。既斷障已至正等菩提
述曰。第七回向即轉變也
論曰。由回向力至便無怖畏
述曰。第八不怖即信解也
論曰。既無怖畏至宣說開示
述曰。第九不悭即顯了也
論曰。菩薩如是至皆得自在
述曰。第十自在即至得也
論曰。是名善等十義次第
述曰。即結上也。然准此文。初之四位。從初發心十信以前未入僧祇位。至世第一法已來。或前叁在資糧。第四在加行位。第五在見道。第六在初地修道已去至第七地。第七在第八地。諸佛七勸名回向故。第八在第九地。得智自在故。第九在第十地。得業自在作大神通雨大法雨。第十在如來。于一切法自在故。叁乘通局者。此中唯說大乘位次。唯言無上大菩提故。除二乘中
論曰。雖善等法至諸障差別
述曰。自下第四大段明覺分等別善法障。于中有二。初釋外伏難。生下論文。二頌曰下依義正解。此即初也。謂有難言。前明善法障。即攝覺分及度地障。更複何須說覺分等名別障耶。爲釋此難故。此論雲。雖知已攝。而總別異。故須別明。謂善是總。覺分等別。爲顯與前總障別故須別顯也
論頌曰。于覺分度地有別障應知
述曰。自下第二依義正解。此有六頌半。于中有二。初半頌總明有別障。後六頌總明叁別障。此即初也
論曰。複于覺分至各有別障
述曰。總釋頌之大綱。其文易了
論曰。于菩提分至見粗重過失
述曰。自下六頌別明叁障。複分爲叁。初一頌明菩提分法障。次有二頌明度障。後有叁頌明十地障。此即初也
論曰。于四念住至不善巧障
述曰。念住是鄰近釋。言四念住即帶數釋。言善巧者即巧便智。由于事中不善巧故。計身爲淨。淨至廣說淨樂常我障體也。由此障念住故。此時觀不淨等
論曰。于四正斷有懈怠障
述曰。正體即斷。是持業釋。言四正斷亦帶數釋。體相違故。亦名正勝等。如別抄說。障體即懈怠
論曰。于四神足至隨減一故
述曰。神謂神通。神之足者即叁摩地。神之足故。是依士釋。四神足者亦帶數義。此欲等四神足助伴故。或時阙一。是神足障。于八斷行亦隨減一。八斷行者。如對法第十及下卷等雲。謂欲勤信安正念正知思舍。障體即定障。未斷便令減。或未必是定障。減一即是障。問欲勤心觀神足伴故。減一可爲障。其八斷行于神足有何勝力阙一爲障。答修習神足必依斷行故。阙一時是神足障。此何故八。有四義故。謂加行。攝受。繼屬。對治。加行即欲勤信叁。攝受即安一。繼屬即正念正知二。對治即思舍二。如對法第十及下卷說。此上叁在何位。此論自有菩提分品。然今且判在資糧位。然未別說在何心中
論曰。于五根至勝善根障
述曰。下相釋言。由脫分滿方修五根。諸論說此。在煗頂位。若不種頂解脫圓滿之位。不得五根。乃爲障也。或障體即不信等
論曰。于五力至有羸劣性
述曰。諸論說此。在忍第一法。即五根時猶障所雜。是下品攝。爲五力障。雖阙下品。順決擇分亦是力障。縱設有時。爲障所雜故不說也。或障體同根
論曰。于七等覺支至所顯示故
述曰。見道雖有之貪等煩惱及業與果。見爲首故但說見障。或見道之所治故名見過失。即一切皆是
論曰。于八聖道支至所顯示故
述曰。于修道中…
《辯中邊論述記上》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