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十二 ▪第4页
第十 / 大智度論釋 / 初品中舍利弗因緣第十六(卷第十一) / 龍樹菩薩造 / 後秦龜茲國叁藏鸠摩羅什奉 诏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諸清淨戒 唐苦墮異道
以是故水閉不下。如是語已忽然不現。爾時六欲天放種種光明照諸衆會。語菩薩而說偈言
邪惡海中行 不順汝正道
諸受施人中 無有如汝者
說是語已忽然不現。是時菩薩聞說此偈自念。會中實自無有與我等者。水閉不下其將爲此乎。即說偈言
若有十方天地中 諸有好人清淨者
我今歸命稽首禮 右手執瓶灌左手
而自立願我一人 應受如是大布施
是時瓶水踴在虛空從上來下而灌其左手。是時婆薩婆王。見是感應心生恭敬。而說偈言
大婆羅門主 清琉璃色水
從上流注下 來墮汝手中
是時大婆羅門衆恭敬心生。合手作禮歸命菩薩。菩薩是時說此偈言
今我所布施 不求叁界福
爲諸衆生故 以用求佛道
說此偈已。一切大地山川樹木皆六返震動。韋羅摩本謂此衆應受供養故與。既知此衆無堪受者。今以憐愍故。以所受物施之。如是種種檀本生因緣。是中應廣說。是爲外布施。雲何名內布施。不惜身命施諸衆生。如本生因緣說。釋迦文佛本爲菩薩爲大國王時。世無佛無法無比丘僧。是王四出求索佛法。了不能得。時有一婆羅門言。我知佛偈。供養我者當以與汝。王即問言。索何等供養。答言。汝能就汝身上。破肉爲燈炷供養我者。當以與汝。王心念言。今我此身危脆不淨。世世受苦不可複數。未曾爲法今始得用甚不惜也。如是念已喚旃陀羅。遍割身上以作燈炷。而以白疊纏肉酥油灌之。一時遍燒舉身。火燃。乃與一偈。又複釋迦文佛本作一鴿在雪山中。時大雨雪。有一人失道窮厄辛苦。饑寒並至命在須臾。鴿見此人即飛求火。爲其聚薪然之。又複以身投火施此饑人。如是等頭目髓腦給施衆生。種種本生因緣經此中應廣說。如是等種種是名內布施。如是內外布施無量。是名檀相
大智度論釋
初品中檀波羅蜜法施義第二十
問曰。雲何名法布施。答曰。有人言。常以好語有所利益。是爲法施。複次有人言。以諸佛語妙善之法。爲人演說。是爲法施。複次有人言。以叁種法教人。一修妒路二毗尼叁阿毗昙。是爲法施。複次有人言。以四種法藏教人。一修妒路藏二毗尼藏叁阿毗昙藏四雜藏。是爲法施。複次有人言。略說以二種法教人。一聲聞法二摩诃衍法。是爲法施。問曰。如提婆達呵多等。亦以叁藏四藏聲聞法摩诃衍法教人。而身入地獄是事雲何。答曰。提婆達邪見罪多。呵多妄語罪多。非是爲道清淨法施。但求名利恭敬供養。惡心罪故提婆達生入地獄。呵多死墮惡道。複次非但言說名爲法施。常以淨心善思。以教一切是名法施。譬如財施不以善心不名福德法施亦爾。不以淨心善思則非法施。複次說法者。能以淨心善思贊歎叁寶。開罪福門示四真谛。教化衆生令入佛道。是爲真淨法施。複次略說法有二種。一者不惱衆生善心慈愍。是爲佛道因緣。二者觀知諸法真空。是爲涅槃道因緣。在大衆中興愍哀心說此二法。不爲名聞利養恭敬。是爲清淨佛道法施。如說。阿輸伽王一日作八萬佛圖。雖未見道于佛法中少有信樂。日日請諸比丘入宮供養。日日次第留法師說法。有一叁藏年少法師。聰明端正次應說法。在王邊坐。口有異香。王甚疑怪謂爲不端。欲以香氣動王宮人。語比丘言。口中何等開口看之。即爲開口了無所有。與水令漱香氣如故。王問。大德新有此香舊有之耶。比丘答言。如此久有非適今也。又問有此久如。比丘以偈答言
迦葉佛時 集此香法 如是久久
常若新出
王言。大德略說未解。爲我廣演。答言。王當一心善聽我說。我昔于迦葉佛法中作說法比丘。常在大衆之中歡喜演說。迦葉世尊無量功德諸法實相。無量法門殷勤贊歎教誨一切。自是以來常有妙香從口中出。世世不絕恒如今日。而說此偈
草木諸華香 此香氣超絕
能悅一切心 世世常不滅
于時國王愧喜交集。白比丘言。未曾有也。說法功德大果乃爾。比丘言。此名爲華。未是果也。王言其果雲何願爲演說。答言。果略說有十。王谛聽之。即爲說偈言
大名聞端政 得樂及恭敬
威光如日月 爲一切所愛
辯才有大智 能盡一切結
苦滅得涅槃 如是名爲十
王言。大德。贊佛功德雲何而得如是果報。爾時比丘以偈答曰
贊佛諸功德 令一切普聞
以此果報故 而得大名譽
贊佛實功德 令一切歡喜
以此功德故 世世常端正
爲人說罪福 令得安樂所
以此之功德 受樂常歡豫
贊佛功德力 令一切心伏
以此功德故 常獲恭敬報
顯現說法燈 照悟諸衆生
以此之功德 威光如日曜
種種贊佛德 能悅于一切
以此功德故 常爲人所愛
巧言贊佛德 無量無窮已
以此功德故 辯才不可盡
贊佛諸妙法 一切無過者
以此功德故 大智慧清淨
贊佛功德時 令人煩惱薄
以此功德故 結盡諸垢滅
二種結盡故 涅槃身已證
譬如澍大雨 火盡無余熱
重告王言。若有未悟今是問時。當以智箭破汝疑軍。王白法師。我心悅悟無所疑也。大德福人善能贊佛。如是等種種因緣說法度人。名爲法施。問曰。財施法施何者爲勝。答曰。如佛所言二施之中法施爲勝。所以者何。財施果報在欲界中。法施果報或在叁界。或出叁界。複次口說清淨深得理中。心亦得之故出叁界。複次財施有量。法施無量。財施有盡。法施無盡。譬如以薪益火其明轉多。複次財施之報淨少垢多。法施之報垢少淨多。複次若作大施必待衆力。法施出心不待他也。複次財施能令四大諸根增長。法施能令無漏根力覺道具足。複次財施之法。有佛無佛世間常有。如法施者唯有佛世乃當有耳。是故當知法施甚難。雲何爲難。乃至有相辟支佛不能說法。直行乞食飛騰變化而以度人。複次從法施中能出生財施。及諸聲聞辟支佛菩薩及佛。複次法施能分別諸法。有漏無漏法。色法無色法。有爲無爲法。善不善無記法。常法無常法。有法無法。一切諸法實相清淨不可破不可壞。如是等法略說則八萬四千法藏。廣說則無量。如是等種種。皆從法施分別了知。以是故法施爲勝。是二施和合名之爲檀。行是二施願求作佛。則能令人得至佛道。何況其余。問曰。四種舍名爲檀。所謂財舍法舍無畏舍煩惱舍。此中何以不說二種舍。答曰。無畏舍與屍羅無別故不說。有般若故不說煩惱舍。若不說六波羅蜜。則應具說四舍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大智度論》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89】個分章。